第2890章
讓大明朝局恢復安寧,同時也是讓廠衛的力量得到了極大的限制,朝野上下的文官們算是過上了不錯的好日子。 但也僅限于此,對于治國的各個方面來說,他所遵循的那一套,依然還是儒家的那套治國之道,什么仁義道德,孝順之類的治國,口號是喊的很不錯,但實際上在治國之道上并沒有卵用。 那個朝代不是說要以仁義治國, 那個皇帝不是以孝治天下,歷朝歷代都是如此,又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 這東西也就是用來忽悠下不明事理的天子,很多時候說的天子好像就不孝,不仁德一般。 實際上,大明帝國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劉健是一個都沒有解決。 對內來說,國庫空虛、邊防空虛、軍備廢弛,百姓窮苦,劉健是什么都沒有做,沒錢就天天喊著要節儉,喊著什么冗官的,要皇帝勤儉節約之類的。 這都不是廢話嘛,根本就毫無新意,這東西你就是放到任何朝代來說,都是可以說的過去的。 弘治皇帝就一個老婆一個兒子,一直都很節儉,皇宮都不舍得休憩,就這,還天天被人說要節儉,可是那些大臣呢,哪一個不是奢華無比,哪一個不是鋪張浪費。 他根本就沒有, 或者是是不敢直面問題的根本。 大明國庫空虛的根本是土地兼并越來越嚴重,大量的土地被士紳地主給兼并掉,原本要繳納給國庫的糧食,轉而變成了免稅的田地。 另外就是商稅的問題,商稅一直無法開征,因為朝野上下反對的人很多、很多,他劉健沒有這個魄力和能力去做這個事情,當然也有可能是不愿意去坐,因為會損害自己的利益。 能夠根本解決國庫空虛的兩個主要問題,他都無法去做,也只能夠喊喊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說什么冗官之類的廢話了。 邊防空虛、軍備廢弛關系到大明國防的事情,其根本還是在于軍戶制度糜爛,軍戶的軍田被百戶、千戶、守備等等給大肆的侵占,軍戶吃不飽飯,還怎么當兵? 如果要整治就要得罪勛貴集團、得罪大大小小的百戶、千戶、守備等等,他根本就不敢。 至于軍備廢弛,歸根結底來說又回到了國庫空虛這個事情上了,沒錢自然也就沒有軍備了,更何況,還是文官來管軍隊,貪污腐敗成風,軍備能好才怪。 對內來說,劉健可以說并沒有什么作為,平庸首輔一個。 對外來說,北方草原的韃子、東邊遼東的女真、東南沿海的倭寇、西南的土司,那是輪番上演,一個也沒有解決。 既沒有解決的財力,也沒有什么好的辦法,故而也只能夠拖著,年年冬天看著韃子南下劫掠,只要不來進攻北京城就可以了,其它好說,隨便劫掠,劫掠夠了,自然而然也就會回去了。 至于東南地區的倭寇,那也是聽之任之,沒有海船和戰船,又沒有強大的軍隊,根本就奈何不了那些倭寇。 讓他們劫掠就是了,反正對于大明來說,損失也不大。 也正是這樣聽之任之的態度,這才會導致倭寇越來越猖獗,越來越肆虐,到了正德、嘉靖朝的時候,倭患就已經相當的嚴重了,不得不大力去清剿了。 如果能夠在弘治朝的時候就對倭寇進行嚴厲的清剿和打擊,根本就不會有后面的事情,有些東西就是慢慢就這樣養大的。 西南的土司也是如此,明知道他們反復無常,剿滅了之后又繼續讓他們當土司,當土皇帝,自然而然也就鬧個不停,沒完沒了了。 總結下劉健當內閣首輔的這些年,可以說是非常的平庸,并且毫無作為。 也就是后面隨著劉晉在弘治皇帝大力支持下,不斷的出臺諸多的新政策出來,進行諸多方面的改革,這才有了現在的大明帝國。 要是按照劉健以前的套路去做事的話,大明現在的日子只會越來越難。 土地兼并越演越烈,鹽商、徽商、糧商勢力持續坐大,江南士林持續強大,黨爭逐漸形成,并且慢慢走向激烈的對抗。 最終等待大明王朝的,也會是和其它的朝代一樣,最終走向滅亡。 其實弘治朝算是大明最關鍵的時刻,處于中期,諸多的問題都已經開始暴露、凸顯出來,如果能夠有效的進行改變,則可以變的興盛強大起來。 如果沒有任何的改變,那么大明王朝的滅亡就無可避免,它各種各樣的問題就會持續不斷的暴露出來,最終的結果就是改朝換代。 現在劉晉當了內閣首輔了,作為群臣之首,劉晉也是在思索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又該如何去做,才能夠將大明帝國帶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大明帝國現在雖然國富民強、國庫充足,百姓富足,軍隊強盛,國土遼闊,但并不是說大明帝國就沒有存在什么問題。 恰恰相反,矛盾任何時候都不會消失,只會轉變。 任何時候都會有問題,有時候月盈則虧、盛極而衰的事情是常有的,當年大唐帝國在李隆基的治理下,強盛無比,開元盛世可不是開玩笑的。 然而沒有注意到大唐帝國存在的嚴重問題,地方節度使權力過大,尾大不掉,安祿山一造反,整個大唐帝國就風云飄搖,由盛轉衰也僅僅只是幾年的時間而已。 平定安史之亂之后,大唐帝國就徹底的打廢了,而且地方節度使的權力更大了,還有宦官的權力空前強大,明朝的宦官和唐朝的宦官相比,那真是小兒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