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6章
“爹,我家這邊也挺好的?!?/br> “在城外有兩千多畝地,另外還弄了一個牧場,養了一些牛羊和馬匹?!?/br> “李鷹在做一些買賣,專門走波斯,生意也還可以,一年也能賺不少?!?/br> “李鶴他一直在讀書,成績不錯,這次考上了帝國理工學院,要去京城這邊深造,這以后雖然不能做官,但也算是個讀書人了?!?/br> 李三娃也是向李老爺子匯報起自己家里面的情況來。 河中地區這邊,李三娃他們這些第一批移民,現在主要還是以種地搞養殖業、畜牧業為主,至于第二代李鶴、李鷹他們這些,在大明關內本土出生,然后小時候移民到河中,在河中這邊長大的這一代。 他們往往多少也是讀了一些書,能識文斷字,故而有很多人也是學著做生意、開工廠之類的。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李三娃他們這一輩人往往都是只有一個妻子,因為以前都是窮苦人,即便是現在有錢了,日子好過了,也是一直秉持著勤儉節約的傳統,很少有人回去納妾之類的。 但是李鷹、李鶴他們這些年輕人就不一樣了。 他們生長在大明的新時代,一個個都是在新環境下長大的。 比起老一輩人來,他們更加的自信,也更加的聰明有學識,同樣也是具有更寬闊的視野,接觸的人更多,基本上人人都是有漢人正妻,再加上不少異族的小妾。 結果就是西域這邊漢人的數量反而不如異族人,一個鎮原先僅僅只有一萬漢人移民,但是現在基本上都有好幾萬的異族女人。 這些人基本上也都是漢人的小妾,然后就是生出來的孩子,數量龐大,長相上差異很大,有純正漢人的,也有混血的,還有完全不像漢人的。 也是讓河中地區充滿了異域的風味。 “不錯,不錯~” 李老頭滿意的直點頭。 四個兒子,現在看來,反倒是留在河南的老大過的最一般了。 這家里面的地沒多少,手中的銀子也沒多少,連開枝散葉也是不如其他兄弟。 這老三家,地有兩千多畝,還有自己的農場,養殖場,銀子就更不少了,上次直接給自己寄了幾十塊銀元過來,足見家里面還是有錢的。 老四年田地也多,也有自己的養豬場,銀子也是寄了不少過來,就怕自己沒錢用,沒吃的。 老五家種植園幾個,三個孫子更是一起買了大船,這一艘大船可是要幾萬兩銀子,由此可見這老五家的情況了,絲毫不會老三、老四家差了。 比來比去,也就是留在本土的老大條件一般了。 在當初移民的時候,這老三、老四、老五移民出去,李老頭都覺得他們要吃很多的苦,受很多的累,肯定不如老家河南好。 誰知道現在的差距竟然也是已經如此之大了。 他們移民出去了,這日子卻是過的紅紅火火,比在河南老家強多了。 樹挪死,人挪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了,這也是跟移民之后的條件有關。 移民之前,河南老家這邊人多地少,而且土地還大部分都掌握在地主、士紳、王爺們的手中,老百姓手中的土地根本就沒多少,關鍵是老百姓的土地還要交稅。 李老頭一家好幾口人地沒多少,飯都吃不飽,窮的叮當響。 這移民出去就完全不一樣了,以李三娃來說,這移民到河中地區,官府這邊直接給了大量的田地獎勵,還免了頭幾年的稅。 這只要勤快的耕種,再加上河中地區這邊優越的自然條件,糧食大豐收,吃都吃不完,一下子衣食富足了。 接著就是河中地區地廣人稀,土地很多,隨便開墾,隨便耕種,隨便放牧,開墾多少都算是你的,再加上蒸汽耕地機、收割機的推廣。 這一下子,李三娃家就擁有了兩千多畝土地,其實還可以繼續開墾,只是實在是耕種不過來,而且糧食也不值錢,所以就沒有繼續擴大了,轉而搞起了畜牧業,養牛羊馬匹之類的更賺錢。 反觀留在河南老家的老大,土地依然還是在地主、士紳的手中,只是現在沒人種地,所以可以種更多的地,但依然還是要受地主剝削的。 好在可以進城打工,收入還可以,這一家人吃喝不愁,但和李三娃這種移民出去的相比,差距就比較遠了。 “這龍頭鎮規模很大啊,倒不像是小鎮,更是像是縣城了?!?/br> 李老頭子看著窗外,龍頭鎮的人很多,很是熱鬧,反倒是自己的家鄉覺得更冷清了。 第1624章 這還是種地嗎? 河中龍頭鎮,王老頭和李老頭兩人再次聚在一起。 小鎮說大不大,也就是一個幾萬人口而已,但說小也不小,并且發展迅猛。 王老頭和李老頭兩人的兒子因為是來自同一個村,故而在龍頭鎮這里彼此也是走的很近,自然也都清楚對方的情況。 兩個老人來到小鎮,閑著沒事做,自然也是在龍頭鎮這里閑逛起來。 “這小鎮可真是熱鬧啊,所有的人都聚集在一起居住,規劃整齊,這樣其實也挺好的?!?/br> 李老頭在龍頭鎮上隨意的閑逛。 龍頭鎮因為是移民城鎮,是官府這邊統一規劃和建設的,四四方方,星羅棋布,規劃的非常整齊,整個小鎮的好幾萬人口全部都是聚集居住在一起,故而很是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