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7章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這就好比如是后世的增發貨幣,大量貨幣的增發,必然會導致錢不值錢,物價飛漲,老百姓手中的財富在無形之中就消失。 道理都是一樣的。 也就是現在的大明能夠從全球掠奪資源,再加上迅猛發展的資本主義,所以大明人才過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 扯的有點遠了。 劉晉是不會騙人的,他說是好地方,那必然是好地方。 “這西伯利亞到底該如何去運作呢?!?/br> 劉健和李東陽都沉思起來。 現在讓他們煩惱的國事很少了。 即便是現在江南這邊發大水,北方幾省干旱,但是對于大明帝國的影響似乎微乎其微。 要糧食可以用鐵路在極短的時間內給你運過來,甚至于根本就不需要運糧食過去都可以。 番薯、玉米在大明各地都得到了大力的推廣,種植面積很廣,產量高,又不挑地,對水的需求又低,很容易就能夠種活。 平時都是用來喂牲畜的,又或者是當粗糧來吃,災荒的時候靠番薯和玉米都可以輕松的度過去,再加上朝廷的賑災,災荒根本就沒有什么可怕的。 朝局又非常的穩定,弘治皇帝自從割掉了闌尾炎之后,身體就非常好,現在也才四十多歲,正值壯年,春秋鼎盛。 太子也是以及長大成人,還有幾十個兒子,這大明的國祚綿延,傳承有人。 根本就不需要像以前那樣擔心著那天弘治皇帝不在了,這太子又還年幼,貪玩,這大明風云飄搖什么的。 至于邊患問題,早就已經解決了。 現在大家都在擔心著會不會被大明給入侵,哪里還敢來招惹強大的大明帝國,大明疆土廣袤無比,卻是從來不用擔心邊患問題。 世界上主要的國家現在都在打的水深火熱,大明帝國卻是可以隔岸觀火,還在不斷的往各方兜售軍火,這小日子過的別提有多舒服了。 他們幾個大明的頂梁柱,也都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樣cao勞了,都有心思為自己的家族弄點產業傳下去了。 “劉公,李公~” “江南水患,我已經電令呂宋、琉球、交趾三省各運大米十萬擔前去江南救濟,用的都是最新的蒸汽輪船,估計著過兩天就可以運抵江南用于賑災?!?/br> “河南大旱,我也已經電令遼東省這邊,連夜用火車運送五十萬擔面粉前去賑災,預計這明天差不多就可以運抵河南了?!?/br> 劉晉見他們兩個在沉思,想了想也是說起國家大事了。 現在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江南的水災、北方的旱災了。 好在水路運輸都極為方便,大明產量的地區糧食產量和存儲量都非常的驚人,可以輕松的調度糧食前去支援。 “這也太快了吧?” 劉健一聽,頓時就忍不住驚嘆起來。 “劉公,有電報當然快了,兩地的旱情一出,通過電報我們京城這邊馬上就知道了,我們再通過電報下達命令給各省,時間都不需要一天的時間?!?/br> “再加上現在要鐵路有鐵路,要公路有公路,海運和河運也是極為發達,調集糧食賑災也是很輕松的事情?!?/br> 劉晉笑了笑說道。 “哦,對,對,我把那個電報給忘了?!?/br> “真的是老了!” “電報這東西還真是神奇無比,隔著遙遠的距離都可以實時聯系上,我大明政令就可以更加暢通了?!?/br> 聽到劉晉的話,劉健這才想起了電報。 這要是在以前,比如河南發生旱災,一時半會,可能河南的官員都還未必會上報給京城這邊,即便是上報了。 以傳統的奏報速度,可能需要十天半個月的時間才能夠送到京城這邊,而京城的天子和大臣們還需要根據奏報的情況來決定是否賑災,賑災的力度如何等等。 這時間一拖,可能就已經是一個月的時間過去了,這發生旱災的地方,老百姓可能早就已經沒有糧食可以吃了,只能夠吃樹皮,或者是逃荒乞討了。 災情蔓延到周圍的地區,奏報不斷上來。 天子和朝中的大臣這才知道災情的嚴重性了,趕緊去處理,又是調撥銀子,又是調集糧食。 但是等到了災民手中的時候,可能又過了十天半個月,甚至于一個月的時間了。 災區這邊的情況可能已經到了易子而食、餓殍滿地的境地了,烽火四起、盜賊無數,朝廷這邊還需要調遣大軍來賑災了。 如果朝廷賑災有力,糧食和銀子都及時下來,老百姓能夠喝上賑災的稀粥,再停一停,災情一過,自然也就沒有什么事情了。 可是,如果遇到貪官污吏,又有糧商肆意哄抬糧價,天災加上人禍,那情況就可能不一樣了,流民動亂、烽火四起,再加上原本百姓就生活困苦的話,改朝換代都是有可能。 這就是古代為什么帝王最怕出現災禍的情況了,因為一旦發生了災荒,江山就會動蕩,社稷不穩,各種各樣的事情就會層出不窮。 然而現在,出現了如此重大的災情。 南方的洪澇和北方的旱澇同時出現,而且都非常的嚴重。 可是大明卻必須要擔心什么。 劉晉這邊收到消息和報告之后,都可以馬上做出安排。 有電報的存在,可以第一時間內掌握災區的情況,然后第一時間內安排賑災,從周圍省份調集糧食過去,從發生災情到朝廷的糧食調集過去,可能僅僅只需要幾天的時間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