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6章
“以至于有時候我們的官吏、捕快走在大街上都會被人扔臭雞蛋,去飯店吃飯都會被拒絕,遭受來自諸多方面的壓力?!?/br> “導致很多稅務官員、捕快等等因為忍受不了這些壓力而選擇了辭職?!?/br> “還有就是出現群體性抗稅的,整個縣或者是一個州府的所有商戶、工廠、作坊、商行等等一起抗稅,拒不繳納稅收?!?/br> “港口這邊,逃稅漏稅的顯現也是非常的嚴重,很多地方出現了大量的走私現象,我們稅務衙門缺乏海上的力量,往往對這些偷稅漏稅的船只沒有任何的辦法?!?/br> 王守仁也是開始詳細的說起自己在江南地區總督稅務的事情來。 江南地區的稅是真的難受。 一直以來習慣了不交稅的江南地區大家族、大士紳、大商人對于交稅是充滿了抗拒,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拒絕繳納稅銀,以至于江南這邊多次出現了民眾沖擊稅務衙門的事情。 王守仁在江南這邊和這些大家族、大士紳、大商人們可謂是斗智斗勇,十八般武藝,七十二變什么的都用出來了。 成績也是相當不錯,南直隸現在一年也能夠上繳近一億兩白銀,然而和北直隸相比起來,僅僅只有北直隸的一半,很顯然差距很大,依然還有很多的人偷稅漏稅,抗拒繳稅。 他的話也是讓劉晉陷入了沉思之中。 一直以來大明官場的官員有一半以上都是出自江南地區,自古以來江南地區富庶,有錢的江南地區又重視教育,私塾、書院不知道有多少,出現了大量的才子,讀書人和官員。 他們在朝中的影響力非常大,一直左右著大明朝局的發展。 這些出身自江南地區的官員本身就是江南地區的大家族、大商人、大士紳出身,有著千絲萬縷、盤根錯節的關系。 而這些江南地區的大商人、大家族、大士紳等等,他們往往都有著極其龐大產業,除了大量的田地之外,像以前,大明的紡織業、鹽業、茶業、糧食等等諸多重要行業都被江南地區的這些人所把持和壟斷。 故而對于稅收這一塊,他們從一開始就是堅決反對的,朝廷可以沒錢,國庫可以餓死老鼠,皇帝也可以窮的叮當響,但是絕對不能征商稅,不能動他們的蛋糕。 一旦有人說要開征商稅,立即就會遭到這些江南地區出身官員的群起反對甚至攻擊。 前兵部尚書馬文升有感于邊防衰敗,軍需得不到保證,軍備廢弛,以至于韃靼連年入侵,屢屢扣關,劫掠邊民。 可是偏偏大明朝廷國庫空虛,根本就沒有什么銀子來搞軍隊建設,所以他就向弘治皇帝建議開征商稅,增加國庫收入。 然而立即就遭到了以謝遷為首的江南地區官員的強烈反對,最終也是不了了之,大明國庫依然沒錢,邊軍依然困頓,朝廷年年依然要為邊防的事情發愁。 可是江南地區的鹽商、茶商、布商、糧商等等一個個都富的流油,煙花江山一擲千金對于他們來說也不過是灑灑水,秦淮河畔的花船不知道有多少,胭脂水粉飄散幾十里。 這就是江南地區的現象,也是大明朝廷一直以來存在的一個重大弊端。 有錢的江南地區大商人、大士紳、大家族,你是一文錢稅都很難征收到,朝廷的稅收主要來自的還是窮苦地區的貧困農民。 當地的官員甚至于都不會征稅,因為這不僅僅會遭到當地士紳的反對,讓自己這個官當的很難受,而且本身就和這些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不可能去征自己的稅。 當初要不是因為弘治皇帝借著幾次對江南出身官員的嚴厲打擊,狠狠的削弱了江南地區士林的力量,劉晉在戶部的稅務改革,開征商稅,成立稅務衙門的事情根本就別想辦成。 即便是到了現在,弘治皇帝依然能夠收到無數彈劾稅務衙門的奏疏,要求撤銷稅務衙門,取消商稅,不要與民爭利之類的。 明朝的滅亡,用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其實就是錢的問題。 朝廷沒有錢,什么事情都做不了,軍隊搞不起來,賑災又賑不起。 有錢的商人、士紳不用交稅,收不到他們的稅,他們紙醉金迷,醉生夢死,沒錢的窮苦老百姓連活下去都難,卻是要承擔起整個國家的龐大的稅務。 這縱然是沒有外族入侵,一直這樣下去,明朝也是要滅亡的。 第1418章 王守仁的工業論 想到這些,劉晉也是忍不住直搖頭。 稅收這東西,真的是非常重要的。 明朝的稅收是非常、非常低的,這一點無論是古今中外都可以算得上是最低的。 可即便是如此低的稅,依然有人不滿足,最好是不收稅,這樣才最好。 可是沒有足夠稅收的支持,朝廷就沒有辦法良好的運轉起來,其中最重要的軍隊建設方面,根本就很難搞起來。 明朝的軍隊其實是非常強大的,朱元璋能夠靠著它打天下,朱棣能夠靠著他五次攻打漠北,這都說明了明朝軍隊的強大。 可是自從土木堡之變后,明朝的軍隊就仿佛一下子抽調了脊梁骨,再也不是那個橫掃天下的明軍了。 導致明軍戰斗力急速下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文官統領武將,武將地位低下,沒有話語權和領導權,外行指揮內行。 但真正的根本原因還在于明朝軍隊所需要的資金、物資得不到保證,軍戶制度下,在制度開始的時候,軍戶們還有足夠的軍田可以過上富足的生活,戰斗力有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