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6章
弘治皇帝聽完,也是微微點頭,想了想也是對李東陽、謝遷、劉晉、張懋等人問道:“諸位愛卿有何高見?” “陛下,臣以為不妥~” 李東陽想了想表示了反對。 “繼續說下去?!?/br> 弘治皇帝一聽,頓時就微微驚訝,這李東陽一向和劉健算是政見比較一致的,沒想到在這件事情上竟然有不同的看法。 “陛下,據臣所知,因為京津地區工廠、作坊、商行等等的迅猛發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進入京津地區的工廠、作坊、商行等等工作?!?/br> “單單是今年,根據各大工廠、作坊、商行等等統計,單單是京津地區城市里面的人口總數就已經突破千萬?!?/br> “如此龐大的人口,其中大部分都是來自京津地區周圍的北直隸地區,也就是說,以前在田里面種地的農人,現在都已經進了工廠、作坊、商行等等里面做工,又或者是在京津地區開店、擺攤做小生意之類的?!?/br> “而農人之所以選擇放棄世代相傳的農田進城務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收入的原因?!?/br> “現在京津地區的,隨便雇傭一個人,一個月至少也是需要將近四兩銀子,即便是女工至少也是需要三兩銀子才能夠雇傭到?!?/br> “一對夫妻如果一起在城里面務工做事的話,一個月最低都可以賺到七兩銀子,一年下來總收入可以超過八十兩銀子,而且工廠、作坊一般都是包吃包住的,算下來,這一年能夠掙幾十兩銀子?!?/br> “可是如此在家里面種地的話,夫妻兩人即便是累死累活一年也僅僅只能夠種幾十畝地,即便是和地是自家的,交完田稅之后,這一年下來也就只剩下幾十石的糧食?!?/br> “現在糧價非常低,算下來,連進城務工的零頭沒有,更何況,大部分的農人其實都沒有自己的田地,都是在給地主種地,收入就更低了?!?/br> “這就導致了整個北直隸,乃至周圍山西、山東、河南,種地的農人越來越少,大家要么選擇移民到關外、海外去,要么就選擇進工廠、作坊、商行等等?!?/br> 李東陽想了想也是緩緩的開口說道。 他是很有才能的一個人,而且也是善于思考,觀察事務也是會思考前因后果,如果說劉健能夠當首輔,那是因為他運氣好,當過弘治皇帝的老師,而李東陽算是拼自己的真才實學了。 “朕也記起來了,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就有各省的官員上書說,朝廷大量的遷移人口到海外和關外去,導致人口流逝,土地無人耕種的現象?!?/br> 弘治皇帝想了想也是說道。 “是的,陛下~” “因為有更好的選擇,更好的出路,更好的生活,所以農人們自然就知道該如何去做?!?/br> 李東陽點點頭說道。 “因為無人耕種田地,以前依靠收佃租過日子的地主、士紳們就無法再像以前一樣過日子了?!?/br> “但是這田地總不能荒廢吧,所以這些掌握大量田地的地主、士紳們就種起了棉花,因為棉花的種植相對更簡單,而且也不需要像麥子一樣進行精細化的照料?!?/br> “依靠蒸汽耕地機就能夠很好的翻地種植棉花,而且種棉花也比種麥子更賺錢,自然而然也就導致了整個北直隸很難找出一塊麥田的原因?!?/br> “這也是北直隸地區,蒸汽耕地機最好賣的原因?!?/br> 說了一大堆,李東陽詳細的講清楚了這件事情的原因。 他講的更深入,更細致,劉健僅僅只是講到了因為棉花價格高,所以大家都種棉花,這僅僅只是一個表面的現象。 真正的現象是因為農人們都不給地主老財們種地了,而擁有土地的地主老財們種上了價格更高,效益更好,管理更簡單的棉花。 說到底這是一種市場現象。 “原來如此~” 弘治皇帝聽完,頓時就直點頭,一下子就更清楚這個現象背后的原因了。 “陛下,臣也以為李公所言有理?!?/br> 這時劉晉也是站了出來說道。 “是嘛,說說看?!?/br> 弘治皇帝笑了笑示意劉晉繼續說下去。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無非就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br> “老百姓們覺得種地不劃算了,所以都去城里面的工廠、作坊、商行工作,又或者是在成立開小商店、擺攤子等等,因為這樣的生活更簡單、又更輕松,賺的銀子也更多?!?/br> “這也說明我大明在陛下的英明領導下,在朝中諸公的賢能輔助下,我大明蒸蒸日上,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過,已經不需要再像祖祖輩輩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也能夠過的更好,吃的更好,穿的更好,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br> 劉晉想了想也是用非常簡單、通俗易懂的話說了出來。 這不管是沒有農人愿意種地了,還是這原本種麥子的田地改種棉花,說到底都還是經濟行為趨勢的。 第935章 老百姓對更好生活的向往 聽完劉晉的話,眾人沉思一番,也是紛紛點頭。 關于京城老百姓收入的事情也不是一次兩次的討論過了,朝中的這些大佬們也是已經聊過很多次了。 大家各自的背后也是有工廠、作坊、商行,也都清楚現在在京城這邊雇傭一個人需要多少銀子。 再算算這種地的收入和辛苦,這沒人愿意種地也就可以理解了,換成是自己,恐怕也是不會再去種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