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0章
因為是直屬于京城機械廠的小學,所以里面的教學內容等等自然也是和傳統大明私塾、書院之類的不同。 從一開始,京城機械廠附屬小學培養的學生就不是為了靠科舉,這一點,從每個孩子入學的哪一天起就已經被告知他們的父母。 想要孩子靠科舉,想要孩子將來飛黃騰達,做大官什么之類的,那就不要送到這里來,因為這里教授的知識和內容非常的多,四書五經僅僅僅僅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只是國語課當中很小的一部分。 而科舉考試全部都是考的四書五經,所以孩子送到這里讀書是根本沒有辦法參加科舉考試的,想要做大官根本就不可能。 類似于京城機械廠附屬小學這樣的學校還有很多,像密云鐵廠附屬小學、天津水泥廠附屬小學、西山小學、京城小學、天津小學、天津造船廠附屬小學等等。 這些學校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都是劉晉投資興建的學校,很多都是麾下各個產業附屬的小學。 同時這些學校還都是采用劉晉這邊制定的教學課本和內容,不學四書五經,采用類似于后世的教育模式和教學內容。 其目的自然是很簡單,那就是培養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人才,特別是科技方面的人才,因為劉晉清楚的知道,未來歷史的發展潮流和趨勢就是如此。 想要一下子改變大明的科舉考試制度是不可能的,別說劉晉自己人微言輕,就是弘治皇帝想要廢除科舉考試都是不可能的。 科舉考試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維系了千年的時間,根深蒂固的扎根于這片土壤上面,所有的一切幾乎都是建立在科舉考試的基礎上。 想要廢除科舉考試,需要的時間很長,也是需要一個滿長的過程。 但劉晉卻是等不了那么久,麾下有很多的產業,這大明也是越來越大,自然需要更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工具,這樣才能夠讓大明真正強大起來。 所以思來想去,劉晉就想到了這樣的一個辦法,先建立一些附屬小學來,招收普通家庭的孩子,免費給他們讀書。 在這些學校的當中,不教四書五經,而是采用后世的教育模式和制度,教授基礎性的知識和內容,以此來慢慢的改變現有的儒家壟斷教育的局面。 為自己麾下的產業培養各種各樣的人才,同時也是為大明培養科技人才,促進大明各個領域的發展。 當然在這個時代,讀書就是為了做官,而且讀書耗費很大,你這不能考科舉是很難吸引人將孩子送來讀書的。 所以劉晉這邊也是進行了免費教育,孩子送過來讀書,所有的一切費用劉晉買單,并且還有一頓中午飯可吃。 另外就是在附屬小學讀書學業有成,可以進入到劉晉麾下的產業當中做工,優先錄用,此外如果成績優異,還可以進入到更高級的中學讀書,學習更深層次的知識和內容,一旦能夠從中學畢業的話,進入劉晉麾下產業就可以直接享受高級的待遇。 通過這樣的一系列措施,劉晉開班的這些小學也是人滿為患,愿意送孩子來讀書的家庭還是很多的。 不要錢,免費讀書,還有飯吃,讀好書了,還可以進劉晉麾下的產業做工,這樣的好事情,對于普通的老百姓家庭來說,簡直就是天大的好事。 所以不僅僅是麾下各個產業的員工子弟進來,很多知道消息的人也托關系送人進來,做官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太遠了。 能夠進劉晉麾下產業做事,這也是一份美差。 要知道在弘治十四年的時候,劉晉麾下的這些產業,所有的員工平均月響都已經超過了六兩銀子,如果算上年終獎之類的,這待遇就非常的優厚了。 這其中,懂技術,會識字的技術工,師傅之類的,收入就更高了。 以天津造船廠為例,天津造船廠的師傅分了很多級,即便是最低級的造船師傅,月響也是超過十兩銀子,算上績效、獎勵之類的,年收入超過兩百兩銀子。 如此高的收入,在這個時代來說妥妥絕對的高薪,至于管理和高級師傅,那收入就更加的可觀了。 造船廠的員工都知道,也都清楚,他們的親朋好友等自然也知道,所以想要進天津造船廠附屬小學的人很多。 原本僅僅只是計劃招生五百人的天津造船廠附屬小學硬是招收了一千多名學生,為此也是不得不擴建學校,申請更多的經費。 不過好在劉晉對此非常的大方,基本上愿意來讀書的孩子,劉晉都說了,盡量都收下來,預算不夠可以追加,教師不夠可以再建,老師不夠可以再請。 總之只要愿意來讀書,都要收下來,這個時代的人,想要讀書實在是太難了,劉晉有的是銀子,沒地方花,用在教育上面比用在什么地方都強。 為此不單單是麾下產業有附屬小學,劉晉也在京城、天津、淞滬、琉球等各個地方建立了很多的免費學校,每年光是花在這上面的銀子都要上百萬兩銀子。 如此大筆的開支,全部都是劉晉在承擔,并且還樂此不彼,還在大明各地新建更多的小學、中學。 這一點上面,讓很多原本要指著劉晉鼻子罵人的腐儒也是不得不閉上自己的嘴巴,不管怎么說,劉晉這也是在教書育人,盡管這四書五經的內容實在是太少了,讓他們非常的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