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3章
同時為了鞏固在寧國的統治,也是為了籠絡人心,寧王還認命了幾個本地土著部落首領為官員。 在寧王一系列的政策和手段之下,整個寧國也是迅速的安定下來,本地的土著雖然人多,但卻是非常安穩的接受了寧王的統治。 安寧城,寧王這邊先是向天祭祖,書寫誥文,然后焚燒掉,將自己在海外建立藩國的事情告訴自己的老祖宗,同時也是祈求自己祖先的庇佑,庇佑寧國繁榮富強,國祚綿延。 接著在群臣、四方來賓的見證下,寧王正式登基稱王,群臣高呼千歲、千歲、千千歲。 嗯,王爺就是王爺,藩國就是藩國,縱然在海外本質上就是一個國家了,但是寧王依然不能稱萬歲,也不能稱帝,因為這是關系到正統的問題。 只有大明的天子才能夠稱帝,稱萬歲,他們只能夠是王,只能是千歲。 寧國正式成立,很快,幾天之后蜀國也在蜀河城成立,寧國和蜀國成立之后也是立即派人回大明這邊,向大明天子進行稟告,同時請求大明的承認。 第836章 新的科舉考試 大明京城。 “賣報,賣報~” “寧王、蜀王在海外天竺建立寧國和蜀國,大明天子已經正式冊封寧國和蜀國,承認兩國的藩國之地位?!?/br> “寧國先向大明招賢納士,只要愿意移民寧國,每人可得兩天百畝,奴隸五人,只要讀書識字皆可在寧國做官?!?/br> 伴隨著報童的吆喝聲,整個京城都開始變的沸騰熱鬧起來。 寧王和蜀王在海外建國了,寧國和蜀國的建立這標致著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 一時之間,整個京城的老少爺們都開始討論起這件事情來。 “陳秀才,看到報紙了嗎?” “寧王在招賢納士,只要讀書識字都可以去寧國做官,你這好歹也是一個秀才,去了寧國的話,怎么也得要做一個知縣,說不定還能夠當個知府什么的?!?/br> 有人看著報紙對著身邊的一個秀才說道。 “寧國位于海外蠻夷之地,都是未開化的蠻夷,縱然是讓我做寧國的內閣首輔,我也不去?!?/br> 一把年紀的陳秀才微微搖頭說道,寧國的官員有什么好做的,人都沒多少,又是在海外,在蠻夷之地,這樣地方做官沒意思。 他才不去呢。 “陳秀才,你都考了一輩子了,還不如現在就去寧國這邊,多少也是一個官,據說寧國的那個內閣首輔李士實,原先也是一個落魄的秀才,現在都已經寧國的內閣首輔了?!?/br> 有人看了看已經頭發斑白的陳秀才說道。 “寧國的內閣首輔能夠和我們大明的相比?” “沒看到報紙上寫著嘛,寧王大封有功之臣,這國公爺都封了好幾個,侯爺一大堆,這以后啊,爵位都要爛大街了?!?/br> “這寧王建個寧國封一批,蜀王建個蜀國又封一批,楚王建楚國,到時候又要封一批,是個人去海外都能夠混個爵位?!?/br> 陳秀才不屑一顧的說道,還是大明的爵位值錢,還是大明的官最有吸引力,至于海外的官員、爵位之類的,哪里能夠和大明的相比。 “陳秀才,你不去,有人去啊,聽說你的那個好友王秀才就已經去天津了,準備乘船去天竺這邊,到寧國去做官?!?/br> “現在去,多少還能夠撈個一官半職,我也就是不識字,不然我就去了,好歹也是官員,總比一輩子當平頭老百姓好吧?!?/br> “就是,就是?!?/br> “……” 京城皇宮乾清宮,弘治皇帝的書房之中,眾大臣被弘治皇帝著急過來商討國事。 “陛下,這寧王和蜀王在海外建藩國,現在或許還看不出什么危害了,可是時間一久,等藩國實力強大之后,勢必會我大明形成競爭,百年之后,說不定就會對我大明形成威脅?!?/br> “臣以為萬萬不可允許藩王在海外建立藩國,否則以后必定群雄并起,藩國林立,對我大明形成巨大的威脅?!?/br> 吏部尚書王鏊年紀一大把,胡子、頭發都已經白了,但聲音卻是非常的洪亮,說話的時候中氣十足。 他算是堅決反對藩王去海外建立藩國的大臣之一,因為他絕對藩王的藩國在未來肯定會威脅到大明的利益。 “王大人此言差矣~” “海外藩國的建立不僅僅不會損害我大明的利益,反而可以鞏固我大明在海外的統治和利益,同時也是可以讓我炎黃子孫遍布海外?!?/br> 謝遷站出來表示反對,弘治皇帝都已經正式承認和冊封的事情,你還在這里瞎逼逼,累不累啊。 “是啊,藩王出海建立藩國,對我大明只有好處,沒有壞處?!?/br> “單單就今年來說,有寧王、蜀王、楚王、鄭王等十二藩王出海,單單是這十二藩王所接下來的開支就是一筆龐大的數字?!?/br> “而且藩王出海建立藩國,他們需要購買船只、需要購買武器裝備,同時還要攜帶大量的人口去海外?!?/br> “這些都極大的緩解了我大明的壓力,朝廷戶部的開支得以節省了一大筆的開支,這筆錢足以用來再修建一條南北公路?!?/br> “同時藩王們積攢數代的財富也是全部用了出來,極大的拉動了我大明的生產和需求,促進了我大明的發展?!?/br> “以前藩王們所侵占的土地,現在也是已經收歸朝廷所有,朝廷將這些土地發給無地之民耕種,也是緩解了土地緊張的局面?!?/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