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當然這些都是借口,真正的原因還是為了怕文官集團失去軍權,這弘治皇帝今天可以收回兵權,明天就還可以收回更多的權力。 同樣的一旦改軍制,這好不容易打壓下去的武將勛貴集團必然死灰復燃,從此以后這大明就不再是他們這些文官們說了算。 這才是他們這些文官集團反對的根本原因,說到底其實還是利益階層決定了各自的立場。 “祖制?” 弘治皇帝冷冷的看了看董御史,接著冷笑說道:“朕歷史學的并不是很好,麻煩愛卿你給朕說說,在太祖、成祖時期,這軍制又是如何的?” “陛下,太祖、成祖時期的軍制和現在并無二致,現有的軍制正是太祖陛下定下的,是大明千秋萬代的根基啊?!?/br> 董御史一聽,想了想說道。 “并無二致?” 弘治皇帝笑了,總算是看到這些文官集團無恥的地方了。 你竟然跟我說并無二致,老祖宗朱元璋調兵遣將需要經過你們這些文官集團同意? 聽到弘治皇帝的反問,再看看弘治皇帝冷冷的眼神,董御史頓時身上冒出了冷汗,這才想起來這段時間已經有幾千人掉了腦袋。 想到這里,頓時就覺得自己脖子一寒,接著一下子就猶如泄氣的氣球一般。 誰都怕死,他也一樣。 至于說青史留名,直諫而死,這也要看情況的,遇到好脾氣的皇帝,比如以前的弘治皇帝,大家都是很樂于噴弘治皇帝一臉唾沫的。 但,現在的弘治皇帝,這擺明了要收回軍權,如果和弘治皇帝硬剛的話,這死了都可能會白死,弘治皇帝已經殺了幾千人,估計也不會在乎再多殺自己一個。 想清楚了這些,再看看朝中那些重要的大臣,每一個人都非常聰明的和劉健、李東陽他們一樣,縱然是心里面有一千個不同意、不支持,但至少不會和自己一樣傻乎乎站出來反對,甚至于聰明的還會表示支持。 董御史一下子就明白了,接著無奈的嘆口氣,說到底這大明還是他們老朱家的。 整個大殿一片沉默,聰明人很多,也都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表示支持弘治皇帝進行改制,覺得弘治皇帝深謀遠慮、高瞻遠矚。 至于頭鐵的傻瓜,面對如此大勢,也是無能為力,根本就沒有辦法阻攔弘治皇帝收回軍權。 “既然,大家都表示支持的話,那這個事情就這樣定了,劉健、李東陽、張懋你們三個盡管拿出一個改制的方案出來?!?/br> 弘治皇帝很是滿意這個結果,盡管有人反對,但大部分都是聰明人,所以最后他也將改制的事情交給劉健、李東陽、張懋三人來辦,也算是給文官集團留點面子。 第434章 軍制改革 劉晉的府上,劉晉正在悠閑的喝著茶,看著最新的大明早報。 跟著朱厚照出去一趟,差不多足足有一個月的時間,現在都已經到了弘治十二年的十月了。 出去一個月,跟著朱厚照跑遍了大明的邊鎮,也走訪了很多的衛所,對整個大明軍隊的情況也算是摸的清清楚楚。 爛到根里面來形容也不為過,各種各樣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 從最高層面來說是不重視,甚至于是刻意打壓,因為是文官集團掌權,文官集團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斷打壓武將勛貴,自然而然的在軍隊建設方面,那也是不斷的打壓。 從軍費開支,裝備更新、軍隊訓練、軍需保障等等諸多方面進行打壓,軍費開支方面那是能省就省,能克扣就克扣,能挪用就挪用。 裝備更新基本沒有,很多邊軍所使用的鎧甲武器甚至于還有幾十年前的,隔幾年發放下來的武器裝備質量差到讓人不忍直視。 以火炮來說,戶部發放下去的火炮甚至于只能夠用五成火藥開幾炮,多來幾炮或者是火藥多一點,立即就會炸膛,以至于炮兵甚至于寧可拿著刀上陣廝殺也不愿意開炮,怕被炸死。 至于軍隊訓練,那更是扯淡了,十天半個月能夠cao練一次就算不錯了,這還是邊軍,經常需要和草原韃子作戰的部隊。 至于軍戶,那就已經是完完全全的農民了,自然就沒有cao練一說了。 軍需保證,弘治五年以前還有納糧開中來保證,想要鹽就必須要運糧給邊軍,從而保證了邊軍用糧的需求。 但是弘治五年之后,改納糧開中為納銀開中之后,鹽商只需要每年交納一定數量的銀子就可以獲得鹽引,接著朝廷再將銀子用來購買糧食給邊軍。 聽起來似乎沒有多少的差別,但因為是文官集團掌權,本身來說就在不斷的打壓武將勛貴集團,不斷縮減軍費開支。 以前至少吃飽飯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可是現在,朝廷撥的銀子越來越少,這購買到的糧食也越來越少。 更重要是這糧食掌握在糧商的手中,你要買糧還要看糧商的顏色,價格是糧商說了算,所以往往糧商和上面的統帥勾結,銀子沒少花,買回來的糧食卻是質量越來越差,慢慢的大家連飯都吃不飽。 現在還是弘治朝,到了明朝晚期的時候,這個問題就越來越嚴重,最終也是拖垮了整個明朝的財政。 糧食還僅僅只是軍需開支的一個方面,也是最基礎的一個方面,當兵吃糧都吃不飽的話,可想而知其它各個方面的軍需能夠得到什么保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