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老伯,你身邊有人凍死?” 弘治皇帝盡管早已經知道京城里面每天都有凍死,但是依然裝著吃驚的說道。 “這冬天哪有不凍死人的,每年都少不了要凍死一些人,就昨天呢,我隔壁鄰居和我一個歲數的老李頭就凍死了。這薪柴和木炭都太貴了,天氣越冷,它就越貴,我們小老百姓的,冬天是最難熬的,買了取暖的薪柴就沒有多少錢買糧食,買了糧食又沒錢買柴火和取暖的木炭?!?/br> “這日子,難啊~” “希望這西山煤業的蜂窩煤真像他們所說的那樣好用的話,這個冬天就好過咯?!?/br> 老頭見弘治皇帝這個貴人愿意聽自己說,也是很健談,嘮嘮叨叨就說起來,底層人生活的艱辛也是一下子展現在弘治皇帝、劉健、謝遷、李東陽等人滿前。 第65章 百姓苦 聽到這個老伯說買了薪柴就沒錢沒糧食,這買了糧食又沒錢買薪柴,至于說取暖的木炭,對于這底層的人來說,那更是無法想象的奢侈,實在是這木炭太貴了。 弘治皇帝、劉健、謝遷、李東陽幾人臉色難看,一直以來都以為這天下自己辛勤的經營下,應該歌舞升平、民富國強、繁榮昌盛才對。 可是從這個老伯的話中,他們仿佛親眼看到了地產普通老百姓的艱難生活,有人因為沒有御寒的衣服,更沒有取暖的木炭、薪柴,更是食不果腹,最終被活活的凍死。 有像老伯這樣的,條件極其的有限,一分錢恨不得扳成兩分錢來花,這薪柴每漲一點,他們口中的糧食就要少一點,冬天最是難熬。 “難道真的如同劉晉所說的,時移勢遷,再不改變的話,這天下到底還能夠支撐多久?” 弘治皇帝腦海中想起了前不久和劉晉所講的事情。 這些天,他讓人去仔細的調查了兩樣東西,一個是人口,一個是土地。 經過了錦衣衛、東廠、西廠三個情報機構深入的調查,所有的一切都正如劉晉所說,這大明朝的人口其實早就已經暴漲了很多、很多。 可是官方統計的數據,人口不僅僅沒有增長,反而有所減少,其中有大量的人口被豪族士紳所豢養、隱瞞下來,這隱瞞的人口幾乎和官方統計是數字相差無幾。 這是何等可怕的一個事實,如果真如劉晉所說的,土地的總數不便,糧食的產出也有限,可是人口在不斷的增長,最終肯定有人挨餓,最終整個社會的矛盾也是不斷尖銳起來。 隱瞞人口這都還不是讓弘治皇帝最憂心的一個事情,這人口頂多和徭役有關,他一向都是輕徭薄賦,很是大規模的征集人手去做事情。 真正讓他憂心的是,土地方面的問題正如劉晉所說的,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的手中,普通老百姓擁有田地的越來越少,而承擔的稅賦卻是越來越重。 這土地全部都是慢慢的集中到了那些不需要納稅的士紳、豪族、皇族的手中,別的不說單單是分封在全國各地的老朱家的王爺,占有的土地都極其驚人。 這些人利用自己皇族的身份,壟斷了地方上最賺錢的行業,比如土地、山林、礦山等等,只要是有利可圖的,這些皇族就會通過向皇帝乞請或者是巧取豪奪的方式,搶占到自己的手中。 各地的王爺都喜歡向皇帝哭窮,索要土地或者是地方稅賦的權力,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封出去的王爺越來越多,必然導致王府的增加和圈地的擴大,天底下最好的土地都歸到了王府的手中。 許多的王府擁有的土地動輒都是萬頃,景王、潞王在湖廣等等的土地多達4萬頃,福王莊田2萬頃,桂王、惠王、瑞王的莊田各有3萬頃。 長沙、善化兩個縣一半的土地歸吉王所有,河南全省的土地,居然有一半歸屬各王府所有,這些土地還全部都是最好、最肥沃的土地,不知道有多少人被這些王爺搞的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除了皇族之外,朝中這些當官大,哪一個不是一方豪族,隨便一個人的名下隨隨便便也是有萬畝良田。 謝遷是浙江人士,謝家在浙江那也是有名的大家族,占地面積也是多達幾萬畝;劉健是河南人,他的劉家在河南那也是響當當的大家族,占地不會比謝遷家少;至于李東陽,他是湖南人,他家鄉的臨近的幾個縣幾乎都要姓李了。 上至內閣大學士,下至整個大明最底下的七品芝麻官,甚至是九品的縣丞之類的,每一個人的名下、家族之下都有大量的土地,官越大擁有的田地就越多,背后的家族也越龐大。 讓人認真仔細的調查了一番之后,弘治皇帝頓時就覺得自己才是全天下最窮的,很多的王爺、豪族士紳,日子過的比自己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修建的王府、府邸之類的比起皇宮來還要豪華,這一日三餐也好,還是吃穿用度等等之類,弘治皇帝這個皇帝都望塵莫及。 要知道弘治皇帝老婆張皇后可都是還穿著打補丁的衣服,弘治皇帝自己也是勤儉節約的典型代表,不舍得吃,也不舍得用,辛辛苦苦攢點銀子也是被朝中的大臣們死死盯著,恨不得讓弘治皇帝一下子全部拿出來用個精光。 這人口的增長、土地的嚴重集中,這一切都正如劉晉所說的,現在已經是到了不得不去做出改變的時候。 如果不改變這一切,或許還能夠再支撐一些年,但是最終老朱家的江山還是會和以往歷朝歷代一樣,逃不過輪回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