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保存倆種模式,是為了抵御自然風險,遇到棘手的病癥,也可以拖過繁殖來金蟬脫殼,以免被一鍋端掉。 有趣的地方是,坑道蟲的配子,被稱作為性細胞,其性別由三個基因座決定,分別為a、b、c,每一株可形成八種性別的配子,而a有十六個版本、b有十五個版本、c有三個版本,也就可以形成十六乘十五乘三,共計七百二十種性別。 你能懂的跟不懂的性別,美姬都有。 經由配子生殖,形成合子開始,進行有絲分裂,成為一團有著許多細胞核的原質團。 這個時期被稱為變形體。 在巖隱村,當時被寄生的忍者,所吐出的小蟲子,都是這東西。 其特征是,在這個階段下,有著多種的完全變態方向。 能變成什么樣子,取決于美姬的基因庫。 樣子類似蛞蝓,可爬行移動與瘋狂進食。 當食物耗盡,這些變形體會聚集在一起,之后形成網狀形態,依照食物、水與氧氣等,改變表面積,這個時期被稱為營養期,基本已經變成了坑道蟲的完全形態 如果在之前積累的營養足夠的多,一旦成型體型就已經很龐大了。 那么進行擴大勢力范圍的遠征活動,美姬要怎么做。 其一為釋放孢子。 坑道蟲會結出子實體,子實體釋放孢子,孢子隨風飄落后破裂,落地后形成變形蟲,積累營養,鉆入土里,成熟后變成網狀體,也就是菌絲形態,菌絲與菌絲相互對接,回收多余且重疊的菌絲線路,組成一張覆蓋森林的龐大網絡。 并不是百分百繁殖成功,但是量大管飽,靠著時間與數量的積累,逐漸的蔓生,盤踞森林。 也因此試著做了光帆探索系統,向著宇宙發射了大量的孢子。 發射出去了,但也沒有完全發射。 因為下文沒了,宇宙里的蟲群孢子到底是個什么情況,有沒有偏離航向,有沒有成功登錄星球落地,美姬也不清楚。 結論是頭腦一熱,白白浪費了一筆支出,有了教訓。 其二為分裂。 坑道蟲主體直接裂開,一根觸須斷裂重新蛻化為幼年變形蟲形態,相較前者的變形蟲,因為體型大,需要支撐巨大體型的器官與骨架,然后打洞,一路向北。 形態類似某種巨大蠕蟲。 為了快速打洞,也需要做一定程度的特化。 一開始是分泌酸液破土前進,蛞蝓仙人的酸液很厲害,但高強度工作下,容易歇菜,實在是吐不出來了,一滴也沒有了,尤其遇上某些物質,酸不動了。 跟著美姬裝載了土遁,效果有,但是不多,問題在于土層是松動了,但沒有消失,遇到一些擋路的大石頭巖層礦脈,還是要歇菜。 用牙咬石頭鐵礦銅礦銀礦金礦吧,牙也容易崩。 干脆,美姬簡單粗暴的裝了鉆頭。 因此不得不撿起老早就發現的生物齒輪機械結構,繼續深入的開發下去。 仿造鞭毛單細胞的鞭毛小馬達,整了個放大版的生物肌rou傳動轉子。 特點是,能耗低,便宜又實惠了,適合高強度的連軸轉。 目前已經成為了美姬的標準打洞工具,按照規劃路線在地下鉆來鉆去,不用的時候還可以回收。 值得一提的是鉆頭本身,實體的金屬鉆頭能弄,美姬在挖洞的途中收集到不少礦物,這個加一點那個加一點,從整合的外殼中長出來,可以稱之為殼物質,沒有技術,全靠瞎蒙,但由于配比問題,一直不盡人意。 手頭事情多,沒了耐心逐漸暴躁的美姬,換了一個思路,裝上了結界。 結界的強度大小是自由可控的,由肌rou轉子帶動著旋轉。 問題得到了解決,然后從工程器械被美姬優化成了近戰武器,半個月前第一次亮相,攆著某個宇智波在地下跑了幾百條街。 一路上的巖層,在美姬面前跟豆腐沒有區別。 話說回來,為什么要執著的在地下挖洞。 是為了建造隱蔽的地下交通網絡,快速隱蔽的轉移蟲群。 之前,不僅是突襲風之國時就走了這樣的隱蔽線路,從而躲開砂隱的偵查,一舉在眼皮底下突襲成功。 對付云隱時,修建的地下通路同樣起到了作用。 除了隱蔽,大型的重單位還可以通過水路快速的轉移部署。 不然美姬的鱷魚要爬到前線去,黃花菜都涼了。 現下,美姬正在打洞,連通到雨之國內復雜的水道系統中,部署水中惡獸,巨鱷古斯塔夫。 喜歡游擊是吧,喜歡挖洞是吧,喜歡躲草叢蹲河里是吧。 美姬也喜歡。 雨林這種地形,復雜且發達的水網,是水中伏擊小天才的天然戰場。 直白的說,一旦占據水網,變向的切斷了雨隱轉移游擊的交通網絡,分割了戰場,進而鎖定忍者部隊所在區域。 另外,打洞同樣是為了資源。 地下的豐富資源,很早前,美姬就利用沼氣進行發電,提供給地下基地照明設備等運轉。 當時的大蛇丸跟土包子進城一樣,哈喇子都快掉出來了。 而礦物之類的,對美姬而言暫時也沒多大用,但能補貼家用,并不嫌少。 木葉境內有不少有主的礦場,美姬從地下直奔目標,一直也沒人發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