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7章
詹妮特拿著資料,沒有急著介紹。她發現沈瑜對部分古玩看的仔細,對有的古玩僅僅是掃了一眼,便不再去看。只在觀察華國古玩的時候用的時間最長。 等沈瑜看完最后一件古玩,詹妮特說道:“沈先生,這批藏品里面有三件華國古玩。您感興趣嗎?如果感興趣可以寫好暗標?!?/br> 沈瑜點頭,轉身回看。 三件華國古玩分別是一件古琴。一切木雕菩薩像,一件青瓷花瓶。 那件花瓶應該是經過二次加工,又加了一個西式鎏金底座。沈瑜對此興趣不大,關鍵是那個東西,在地圖上顯示為紅點。 他走回去,來到古琴近前仔細檢查。 此琴是仲尼式。 他向老管家要來測量工具,小心的測量尺寸。琴長125.6厘米,隱間115.7厘米,肩寬19.5厘米,尾寬13.8厘米,琴體比例法度嚴謹,文人氣息濃厚。 測量完成,又看古琴的細節。琴體護軫、雁足等處有修補,琴面塵污保護的不算好,有局部清理后顯現出栗殼色漆面,滿布細密的流水斷紋間以冰片斷紋。漆質堅實而光彩照人。 沈瑜還發現,琴的龍池、鳳沼與軫池均貼硬木木片以保護胎體,且池沼內的貼片很罕見,向槽腹內側傾斜,疑有將音韻挽留在琴腔內的用意。龍池和鳳沼內可見微隆的納音為龜背形木塊拼合而成,拼縫明顯且有粘合痕跡。 他回憶看過的相關書籍,此琴應該是所謂之百衲琴。 據記載顯示百衲琴始自唐代,百衲琴由于復雜的制作工藝和獨特的胎體振動方式,產生“以他琴齊觸,彼音絕而此有余韻”的效果,為歷代琴家所寶,而真正的百衲琴極為少見。 沈瑜琢磨,這張百衲琴的雖然龍池鳳沼內由木塊拼合,但是根據琴體形制、漆面斷紋等判斷,此琴的制作年代應在明代或更早,歷經幾百年而池沼內拼縫對應的琴面卻沒有因拼合產生的任何痕跡,所以這張琴屬于鑲嵌式的百衲琴,只在納音位置鑲嵌拼合木塊。從足池處發現在灰胎下有一層土黃色紙,這種裱紙工藝多見于明代,目的是保護古琴胎體,工藝頗為講究。 所以他判斷這是明代百衲仲尼式琴。 美中不足的就是,古琴保存的不太好,由于琴弦缺失,無法上弦輕撫。這點缺陷,修復空間完全可以解決。 看明白這些因素,他已經決定把古琴買下。試想著,細弦表現出的音韻婉轉亮麗中包含穿越時空之古意,試想經過修復、保養、醒琴之后必然是一件可以相伴的雅器。 這時,詹妮特在旁等的著急,只好用輕咳提醒。 沈瑜收回思緒,根據地圖顯示光點的亮度,估算價格。參考以前的實驗,他判斷古琴的真實價值大約200萬華幣??紤]到現在古琴還顯示為藍點,所以,他在有古玩編號的暗標牌上,寫下了11萬6千9百毆元的報價。 考慮無誤后,裝進信封。 老管家走過來,當著二人的面,把信封裝進特制箱子。 沈瑜有去看他的第二個目標。 詹妮特擔心沈瑜耽擱太多時間,只好提前介紹:“這件木制雕像,是華國的重要雕像,時間大約是14世紀早期。雖然表層的金漆大部分掉落,但是結構基本完整?!?/br> 沈瑜邊聽介紹邊觀察木雕觀音菩薩坐像。這件木雕保存的不好,而詹妮特的資料并沒有說明各種缺點。 他聽完介紹,沒急著說話,先測量尺寸。 木雕高96厘米。 放下測量工具,觀察木雕細節,越看越覺得,詹妮特拿到的一些信息,未必準確。 第873章 木雕菩薩坐像,等待消息 由客廳臨時改成的展覽廳內,沈瑜拿著放大鏡正在觀察木雕的細節。以前,他很少用到放大鏡,但是為了準確判斷,所以這次看的非常仔細。他看過正面,他征得允許,又將木雕轉動方向,查看背面以及底座。 木雕菩薩坐像,是自在觀音的經典造型樣式,穩坐于臺座之上,左手抬起,右手結法印,比例勻稱,造型優美雍容。 菩薩像面容端正飽滿,雙目微合,神態寂靜慈祥,亦不失威嚴。頭戴寶冠,為觀音菩薩的標志;耳后飾有寶繒,耳下墜耳鐺;頭頂高發髻,富有韻律感。佩戴連珠式瓔珞,佛光寶氣,精美異常。有雙領下垂式天衣與僧裙,裙裾束于腹前,下擺自然下垂,兩側各有一飄帶飛揚而起,將織物的柔軟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天衣與裙裾邊緣有紋飾,工藝細致。 只是因為時間流逝的原因,原本的表層的金漆彩漆都已脫落,也恰好能夠看到里面的木質以及化妝土殘留的痕跡。 剛才詹尼特介紹的時候,說這個木雕像被判定為元代的木雕,沈瑜覺得不太對。 因為保存條件的原因,看到這尊木雕的第一眼,往往會覺得平平無奇,但是,仔細觀察,才會發覺妙處。菩薩像由一整棵木材圓雕而成,雙臂為分雕后接。整體面貌英朗,其發高束,隱于寶冠后面,生動而翹起的衣邊一改早期佛造像的簡潔與抽象。 沈瑜回憶自己看過的造像,相較于唐代造像塑造的夸張,宋、遼、金時期的造像的更為適中,面相及表情脫離了唐代神格化的塑造,而更顯人間趣味。 金代造像較宋代造像相比仍有更進一步的表現,其在唐代遺風的基礎上有所改易,神情略微冷峻,肢體扭動矜持而有節制,整體造型粗壯敦實、莊嚴鄭重,具有強烈的神圣與森嚴之感,細節處理細膩,手指姿態曼妙,衣紋流暢,在唐代結構的基礎之上,融入宋木雕中所引入的新的繪畫藝術語言,形成了北方地區所特有的獨特的雕塑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