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董老板說道:“我是看不出這把壺的好壞,如果明代的紫砂壺是這樣的,那它好在哪里?” 于老師說:“我來給大家解釋。沈瑜同學的眼光還是很準的。 明代的紫砂壺斷代困難,是因為存世量少,沒有比對的標準器。 博物院里曾經藏了一把明代紫砂壺,后來被鑒定為為清代仿造的。 一直等到有了出土的明代紫砂壺,才算是有了比對的標準。 沈瑜同學從制壺方法的角度去判定,也是不錯的思路。 紫砂壺從最早的捏塑,到后來的以泥餅、泥條制作壺身的辦法,期間經歷了不少變化。明朝時期有的一個階段,工匠們用木頭做成壺身的內模,以此方法制壺,被稱為斷木為模。 今天惡研究中,一直到了時大彬那里,才將斷木為模改良成今天的制壺方法。 咱們再看,壺的泥料很好,紫泥色澤深沉穩重。 這把壺的表象有些干澀,是因為長期沒有使用的原因。 我覺得,沈瑜同學的這個判斷,應該是準確的?;究梢耘袛?,這是明朝的紫砂壺。 但是,因為沒有明確的作者證明。所以呀,我們也沒有辦法判斷它的作者是誰。只要用儀器鑒定無誤之后,這東西倒是可以當做鑒定明代紫砂壺的標準器?!?/br> “哦?” “原來如此!” “我還是第一次手拿過明代紫砂壺,僥幸啊?!?/br> 眾人議論紛紛。 王問說到道:“有很多人想找明代的紫砂壺。卻怎么也找不到,沒想到,在咱們濱海居然能發現一把?!?/br> 劉壁云詢問:“陳老師,這明代的紫砂壺,您能不能給估算一個大概價格?” 陳老師說道:“因為缺少參考,也沒有作者證明,我大概估一個價格,五十萬到一百萬之間?!?/br> 聽到這個價格,不少人看向剩余的目光中都帶了些羨慕。 于老師看向沈瑜,目光中算是期待。 沈瑜無奈,把剩下的兩個錦盒拿了出來。 當傳爐壺被擺上桌面之后,視覺效果與之前大不相同。 這把傳爐壺的器型精美,掩藏在一堆舊壺中,或許并不出眾。但是,當它被單獨放在桌子上的時候,立刻就讓觀者感到了不同的美。 之前,沈瑜拿出的第一把壺,被鑒定為明代的紫砂壺。這次,幾位的老板不敢再輕易發表評論。 王問與何年對紫砂壺鑒定并不擅長,不敢輕易的說。不過,他們也想借機學習,所以看的尤為仔細。 王問越看越覺得這壺造型雅致。他沒有說判斷真假,只是贊嘆:“這壺的造型做的好,就是沒有好好的保養,看起來有些灰頭土臉?!?/br> 其他幾位鑒定師,輪流把壺拿起來反復看。 于老師最后一個拿起壺,看了許久。他又拿起壺蓋,看了又看,同時,忍不住贊嘆:“好,如果不是有點兒灰頭土臉的感覺,只怕早就被人撿走了。傳爐壺并不好做,這把壺做的十分規矩。這可不是普通的工匠能做出來的?” 他看向沈瑜問道:“沈于同學,你買這把壺。不會無的放矢吧?你看這股是什么時候的?誰做的?” 沈瑜說:“我斗膽猜測,像是清末民初時期俞國良的壺?!?/br> 買這把壺之前,沈瑜并不知道俞國良這個人的生平,但是,有了系統的詳細解釋,自然就有把握了。 “哦,俞國良是什么人了,也是制壺名家?” 這幾位老板也不了解,所以直接了當的的詢問。 聽到沈瑜的解釋,于老師拿著紫砂壺的楞了片刻,然后更加仔細的觀察每一個細節。 他也發現了蓋款處的一個篆書印款,但是看不清楚。 于老師對沈瑜問道:“沈同學,你是怎么判斷出他是俞國良的作品?這上面似乎只有一個印款。 沈瑜答道:“這個篆書款,被污漬掩蓋的有些厲害。我當時也不敢肯定,只是隱約猜測,這是國良兩個字,再加上俞國良擅長制作傳爐壺。所以,就大膽猜測,把它買了下來。也幸好這壺的污漬比較多,否則,這個印款很明顯的話,就輪不到我來買。 他帶著調侃的語氣說:“那位賣壺的老板,稱自己那里有不少名家的壺,價錢太貴,我可沒敢買?!?/br> 于老師把壺輕輕的放好,笑著說道:“你可別得了便宜又賣乖,這把壺即使用幾萬元去買,也不貴?!?/br> 楊老說:“于老師,說說您的看法?” 于老師點了點頭:“從造型和泥料上看沒有問題。不過為了保險起見,最好還是把污漬擦干凈。沈瑜同學,如果你不介意的話,我來幫你把這壺清理干凈,咱們也都看個明白。你看如何呀?” 沈瑜說:“那太好了,我初學乍練,要是弄得不好,會好東西弄壞了。于老師愿意出手,我是求之不得?!?/br> 于老師說道:“咱們正好研究一下,怎么保養這種老壺?!?/br> 說罷,他向陳尚道:“陳老板,能不能麻煩你準備幾樣東西?” 陳尚答道到:“當然沒問題,您盡管說?!?/br> “麻煩您準備清水,溫水兩種?!庇诶蠋熡痔貏e囑咐了紗布的要求。 等幾樣東西準備好之后,于老師先是輕輕的用紗布蘸著清水,將整個壺身輕輕擦拭試一遍。 他邊擦邊講,從老壺的保養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