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濱海這里,收藏的資源還是很多的。往遠了說,這座城市在古代一直有文化流傳,不管是儒家文化還是宗教文化,都有保存到今天的遺跡。 到了近代,僅僅是城市開埠以來,有一百多位清代遺老在這里居住。他們留守東西可不少。這幅扇面的作者——王垿,就是其中代表?!?/br> 他開始講扇面的內容。 周圍人的注意力,很快被他的語言吸引。 楊老從內容,又講到紙張、墨色、筆法。 “王垿的書法,圓潤里見清勁,獨具個人面貌。深合當時的審美情趣,雅俗共賞,廣受追捧。世人將其形體長方,端莊秀麗的正行書稱之為垿體?!?/br> 他說了一會兒,可能覺得口渴,就停下話頭,端起茶杯喝茶。 董明趁他休息喝水的空,開口詢問:“楊老,王垿的名頭,我們也聽說過,本地的收藏家,給我們推薦過王垿的書法。但是,我覺得他在全國范圍的知名度,是不是低了一些?” 楊老搖頭:“不能這么說。王垿的名氣,在清朝那會兒就已經很大了。 “有匾皆書垿,無腔不學譚”,這是清末流行京城的新諺。垿,就是書法家王垿。 他是光緒十五年己丑科進士,后升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法部右侍郎等,1912年至濱海定居。他晚年隱居濱海,離開了國家中心,名氣慢慢被掩蓋了。但隨著時間遷移,還是會被人們發現他的價值?!?/br> 王問說道:“楊老說的對,王垿的書法在當時很受追捧。老北平的綢緞莊瑞蚨祥,津門的謙祥益等牌匾皆出其筆端。 與那些遜清的貴族遺老不同的是,王垿晚年從不過問政事,寄情于山水與書法之間,他鬻書自濟,其價甚低,不論求者是巨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見錢即寫,有求必應。所以,作品存世量比較大。相對容易找到真品。我記得,九十年代的時候,幾十元就能買到王垿的對聯?!?/br> 楊老說道:“隨著國家發展,人們對文化的重視。王垿的作品的價值也會越來越高?!?/br> 董明說道:“看來,本地名人的作品也得注意收集?!?/br> 常被說到:“我很早就注意本地名人的作品。剛才楊老說了王垿的作品,我也就獻丑一次。我收藏了劉廷琛一幅作品。聽說他是和王垿齊名的人物。劉廷琛的后人,一直在濱海生活,這幅書法是從他們那里買來的?!?/br> 幾位鑒定師也被引起了興趣。 “常先生,今天把作品帶來了?” 常涌說道:“我也看不出真假,辨不出好壞,想借著今天的機會,讓大伙兒幫我分辨真假?!?/br> 他對常貝,使了個眼色。 常貝起身,從帶來的箱子中拿出了一個橫批的卷軸。 他把卷軸在桌面上打開。眾人都圍攏過去觀看。 沈瑜也站起來看了一眼,從虛擬地圖上確認,作品是真的。 再看結尾落款的地方,像是劉廷琛和朋友人聚會時,所留的詩文作品。 眾人看過之后,再次落座。 楊老贊嘆:“這幅作品應該是真品。劉廷琛是位很有意思的人。 光緒二十年中進士,在清朝做過陜西提學使、京師大學堂監督、學部副大臣等。 清朝滅亡后,他忠于遜清,不事民國。袁世凱欲稱帝,派人游說,其堅拒不出。張勛復辟,他又積極奔走聯絡,并出任內閣議政大臣。復辟失敗,始有悔意,深居簡出,潛心書法、讀書和著述。 他書法造詣頗深,且在書法理論與實踐方面有獨到見解。其以草書著稱,與其父劉云樵并稱兩代草書。這張作品就是能代表他書法造詣的草書作品?!?/br> 說到這里,他嘆了一口氣,“可惜呀!聽說在濱海居住的遺老中,有三翰林的美譽。今天看了王垿的書法,劉廷琛的書法,但是,沒能看到吳郁生的書法,有些可惜呀?!?/br> 劉老板說道:“楊老不用惋惜,您在濱海多留些日子,總能找到吳郁生的作品?!?/br> 楊老說道:“這種事情要隨緣,不能強求?!?/br> 于老師說:“看過了書法,咱們也看看陳老師的收獲?” 他轉頭對陳老師說:“老陳,把你的收獲拿出來,給大伙鑒賞鑒賞吧?” 第37章 石叟款老子銅像 陳老師笑吟吟地打開了一個錦盒,捧出一尊高約20cm的老子像,放在桌子上,讓大家欣賞。 眾人紛紛圍攏上去。 沈瑜也跟著過去看。這尊老子像曾經是他的目標,雖然被陳老師買走了,但他心中還是忍不住好奇。 從人群的縫隙中看過去,見這尊銅像,是老子盤坐于青牛之上的造型。 老子慈眉笑顏,神情怡然,一腿屈膝,一腿盤坐,左手扶牛背,右手持一如意屈肘置于胸前。身著的錦衣,以錯金裝飾,臥牛肚皮渾圓,貼于地面,回首望向老子,四條腿在身下彎曲,肌rou豐滿,粗壯有力,牛尾貼于一側后腿上,弧度柔和優雅。 沈瑜換了幾個位置仔細觀察老子像的細節。奈何,些不是自己的東西,沒有辦法探查他它原本的秘密。 游戲電子音響起:玩家發現老建筑的秘密,任務線索之一,老子銅像。是否延續任務? 沈瑜權衡利弊,這個任務完成度已經超過百分之百。如果再費心思去弄,難免夜長夢多。文物雖好,也不能自己一個人全占了,事情不能盡善盡美。想明白后,當下他點了結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