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都回來了
書迷正在閱讀:至尊小醫仙、我的聊天群不可能那么坑、禍宮、網游之頂尖獵人、蟲屋、總裁他又在飆戲了、回到川中當霸主、蝕骨霸情、毒商天下、穿越之冷酷魔尊別害羞
拱衛大夫張保,這人物不少朱小青能夠招惹的起的??芍煨∏嗖⒉慌?,越是不能招惹,他偏偏就要招惹。 西市是商販聚集地,管二郎在這里帶著一幫潑皮無賴征收地稅。而臨安府卻沒有人敢查,為什么,就是因為管二郎背后的靠山是張保。 張保不稀奇,一個六品拱衛大夫而已??稍跔窟B不斷的臨安城,隨便個賣菜的大嬸,都有可能和皇親國戚沾上那么點親戚。何況,張保的親哥哥還是大名鼎鼎的張俊。 這張俊的功勞可是大了去了,從龍有功不說,還力抗金人立下赫赫戰功的。如果他不參與陷害岳飛,或許青史留名上,他會是一位忠臣。 可他畢竟還是做了,勾結秦檜,迎合趙構,陷害岳飛。這一點,足夠他遺臭萬年。 霸占西市,征收苛捐雜稅。這種事張保當然不能明著出面,他需要找個人,于是,管二郎就成了他的最佳人選。 西市本是百姓們自由組織起來的街市,已經有官府來征收管理費了。而張保還帶著人來繼續收取他的孝敬錢,這些錢,最后都流入了張保的腰包。 朱小青去招惹他,無疑是惹下了一個大麻煩。 混跡于京城的管二郎,自然聽說過朱小青的大名,你想要見拱衛大夫,那正合自己心意:“小衙內既然這么說,小人自當回去稟報?!?/br> 朱小青沒再理他,只是對他說了一個字:“滾!” 中華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千言萬語的表達,往往到最后都不如一個‘滾’字來得干脆利落。識相的管二郎捂著胸口爬起來,招呼自己的手下一言不發的走了。 這位小衙內他管二郎是招惹不起的,既然此人想見張大夫。那是你自己找死,明日,就讓張保來會會你,看你朱小青是不是有三頭六臂。 “來福,跟我回府?!敝煨∏嘁徽惺?。 旺財他們已經將事情來龍去脈都跟來福說了,驚喜之余,來福還是有些擔心:“小衙內,這拱衛大夫的哥哥張大將軍權勢滔天。您得罪了他,明日還約他在此地見面,怕、怕是咱們惹不起吧?!?/br> 朱小青笑了笑:“怕什么,咱們招惹不起,那就找個招惹的起的人來。走,去把大牛二虎他們叫上?!?/br> 大牛二虎,還有幾個狗腿子,他們都成了混跡于市井的小人物。朱小青挨個把他們召集了回來,重新弄到朱府作為家丁,這些狗腿子個個歡天喜地,終于熬到了出頭之日。 回到朱府,狄花兒看到故人,歡喜的流下淚來。而來福旺財他們,看到狄花兒也是一番歡喜,眾人好久沒有這么聚在一起暢快的熱鬧熱鬧了。 “喲,花兒你變得越發水靈了?!?/br> “是啊,花兒長大了便漂亮了,改天讓小衙內把你收了房吧?!?/br> “對對對,小衙內收了她?!?/br> 狄花兒又羞又怒,追著他們打。狗腿子們嘻嘻哈哈鬧做一團,朱小青去了書房,鼓搗他的課業去了,畢竟明日得進宮陪趙璦伴讀了。 朱勝非的眼皮直跳,左眼跳財,莫非是有什么喜事不成。他提著他的鳥籠子,優哉游哉的回來了。遠遠地,便聽到府內熱鬧的歡笑聲。 朱勝非一怔:家里來客人了?怎么如此的熱鬧。 朱府一向都是冷冷清清的,今日里面歡聲笑語的大不尋常啊。朱勝非有些奇怪,他提著鳥籠子回家的時候,看到滿院子站著的,都是曾經朱小青身邊的狗腿子。 旺財、來福,大牛二虎、三胖大傻,阿球小滿…… 朱勝非有些呆了:“你們……” “老相爺!”狗腿子們驚喜的叫著。 狄秀兒上前說道:“老相爺,這是小衙內和小人今日都把他們給召回來了。小衙內說,他如今做了伴讀。府上的這些人都可以被召回來了,既然做了官,就不怕再被他人說閑話。而且堂堂朝廷命官,家里沒幾個下人,豈不是讓朝廷臉上無光、于是,他們就都回來了?!?/br> 回來了,終于都回來了。朱家終于又熱鬧了,這老人最圖的是什么,就是兒孫滿堂,熱熱鬧鬧。 兒孫滿堂且不去想了,朱小青年紀還小,且正是建功立業的年紀。娶妻生子之事倒也不忙在這一時,家里狗腿子們都回來了,家里總算有了煙火氣。 朱勝非也是大為高興,他挨個看著幾個狗腿子,拍著他們的肩膀:“好、好,回來了就好。嗯,都壯實了,青兒呢?” 朱小青指著書房:“回老相爺的話,小衙內正在書房準備課業呢?!?/br> 朱勝非一愣,把手里的鳥籠給了狄花兒,自己跟著去了書房。兒子要做學問,去給普安郡王做伴讀,這對于不學無術的朱小青,著實是難為他了。 推開門,朱勝非看著正在一臉頭大的朱小青:“青兒,還沒休息啊?!?/br> 趴在桌前的朱小青抬起頭:“爹,我把下人們都召回來了?!?/br> “嗯,我看到了。明日進宮做伴讀,你準備好了沒有?” 朱小青搖了搖頭:“這些文章晦澀難懂,令人頭大?!?/br> 宋代省試的科目雖然屢經變革,但有四個科目是必考的:詩賦,經義,論,策。宋人曾從龍說:“國家以科目網羅天下之英雋,義以觀其通經,賦以觀其博古,論以觀其識,策以觀其才?!?nbsp;科舉制度的設計目的,是識別、發現優秀的治國人才,因此需要以試詩賦考查應試者的文學才情與審美能力,以試經義考查他們對經典義理的理解與闡釋,以試論考查他們的學識與見解,以試策考查解決時務的識見與才干。 宋人考試更重經義與策論。趙構甚至告訴大臣:“文學、政事自是兩科,詩賦止是文詞,策論則須通知古今。所貴于學者,修身、齊家、治國以治天下,專取文詞,亦復何用!” 詩賦在宋代科舉考試中的地位逐漸下降,經義與策論的重要性則得到加強。 具體來說,試經義是出題者從儒家經書中截取一句話,請考生闡述其蘊含的義理。明清時試經義演變成考“八股文”,從外在的文體形式到內在的思想都嚴重僵化,但在宋代,人們崇尚“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考生可以自由解經、傳注、質疑古說、闡發新見,甚至“全不顧經文,務自立說,心粗膽大,敢為新奇詭異之論” 。 而作為皇子來重點培養的趙璦,則更多的是學的是一些帝王之道,治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