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3章
“可用得著我出手?” 看她模樣,顧遲便明白對方不在意血親之間相隱的行徑,而是更在意他,這讓他心中不由得多了幾分歡喜。 “不必勞煩尚院,我自己來即可?!?/br> “我不知你那文章如何,只論這兩日所做,與儒家似乎沒太多關系?” 親自動手也的確更痛快一些,韓盈沒有阻攔,只是提點道: “陛下所設太學為宣揚儒學所用,招收學子也應如此,若你當年所作文章與此無關,那被舉薦入學可能會有些許別的隱情,你可先打聽一番,理清其因為何后,出手才不會留有后患,否只會則圖生爭執,讓對方有咬死不承認此事的機會?!?/br> 在這方面,顧遲的經驗顯然不如韓盈,她一提,顧遲才反應過來,自己當年啟蒙的是黃老,并非儒學,那篇文章是因為他困于家中,無法外出見識這世間,憤慨之下,假托尋仙之名,寫幻想天地綺麗盛景,與儒學并無關系,被那位博士欣賞,舉薦太學的確有些不合常理。 所以當年的情況,又是怎么回事兒呢? 顧遲起了探究的心思。 其實以他現在的地位與實力,想調查這件事情難如登天,但當韓盈愿意借給他一部分人手,韓羽又將顧琬收為弟子后,想要查明當年的真相,又突然變得極為容易起來。 很快,顧遲就理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當年之事的確有些取巧。 雖然陛下喜好儒學,并在逐步更替朝中堅持黃老的大臣,但整個過程肯定是循序漸進,耗費數年才完成的,而在這當中,被替換的其實只有領頭的那幾個大臣,以及一部分提拔上來的儒生,剩下的大多數官吏,其實是從舉著黃老變成了舉著儒學而已。 這些人的本質為官,對待學問如同工具,哪種有用,哪種好用就用哪種,甚至從更早之前,就已經有人道、儒雙修,而且學問還不低。 而太學雖然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宣揚儒學,但初設時,因為草創和其他諸多因素,并沒有全部的任用民間某一流派儒學大家過來教習,而是博眾家之長,也就是在多個勢力與流派中選擇,其中就有這位欣賞顧木的秦博士。 他早年道儒雙修,并不敬鬼神而遠之,甚至還好一些老莊,所以對‘顧木’尋仙頗為欣賞,而陛下雖然摒棄了黃老,開始推崇儒學,可沒有連帶著這些仙鬼之事一同摒棄啊,反倒是更注重祭祀各地鬼神,招他進來,若是能繼續精進,未來說不定頗有大用呢。 可惜,后面顧木寫的文章與《尋仙》相比相差甚遠,再加上其他博士的影響,很快,顧木的文章便出現了奇詞僻字,各種典故,越發的匠氣,讓秦博士嘆息。 只不過,文章平庸匠氣,是按照文壇天才們的水準來比的,顧木的學問在太學中能占個中游,放外面也能吊打不少學子,不然當初也沒辦法瞞過秦博士,也正因為此,他便一直在太學常讀下來。 將這些理清楚,顧遲很快意識到,韓盈提到的還真沒錯,他不能直接指認顧木拿了他的文章頂替。 一來,是此事時間久遠,當時顧遲又被困在家中,手中沒有明確的證據來證實這點,而兩人在那篇文章上,水平又有些相近,顧木不是大字不識一個,寫不出來,只是寫不了那么好,那他說是靈感并發,偶得此文,也能讓大家相信,爭執起來,很難說博士和太學生更信誰。 其次,便是太學內部這些博士們,也有著‘利益’紛爭,也就是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惡,不同學術認知之間的爭執,不比朝堂上的利益之爭差,而舉薦是要負連帶責任的,指不定就有其他博士會抓住這件事情,攻訐秦博士,如此一來,他必然會力保顧木,那再加上前面的一條,最后恐怕真的確定不了當年顧木偷他文章之事。 嗯……他得換個辦法,從秦博士身上下手才行。 第418章 熱度發酵 顧遲重新思索自己想要什么。 他到底是想要冒著不一定能澄清那篇文章風險,去證實它是自己所做,還是顧木竊取自己文章后,獲得的這一系列好處都要消失? 無論從現實還是結果來說,顧遲想要的都是后者。 既然如此,那他的重點,其實是如何‘說服’秦博士放棄顧木,將他逐出太學,并讓顧木這些年在太學努力經營的人脈全部廢棄。 劃定需要搞定的人數范圍和身份,事情便變得容易起來,顧木不是秦博士的親傳弟子,在太學內部利益之爭也不算小的情況下,以顧木竊弟文稿這種嚴重的品德問題來逼迫他,定會讓他放棄對顧木的保護,甚至會主動考慮將顧木清出太學,防止接下來牽連到自己。 而那些太學生,顧遲只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學生,提出顧木才華與過往不符,似有抄襲的猜疑,等顧木離開太學,又或者是這些人向他證實時,不贊同,也不反對即可。 太學里的學生都是聰明人,詳細到這份上的‘明示’,倘若理不清楚,日后也別想做官了。 親親相隱能大行其道的前提,是血緣親人之間能夠互相信任,幫助,一個竊取堂弟文稿的人,品行已經足夠低劣,而數月前他們一家淪為庶民,顧木家未曾施予援手,還趁火打劫,甚至顧琬被襲受傷瀕死,顧巒中毒,他們都沒有上門探望過,更顯冷血,像極了養不熟的毒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