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無論是清靜無為的黃老,還是推崇仁德的儒說,推崇他們的人從不會討論這樣的問題,而是談三皇五帝,上古圣王,說君主如何守德,治下如何安然有序,只要他努力效仿,同樣也能統治穩定,國祚綿長,誰不會喜歡這樣的學說? 可韓盈單拎出來一個人口增長,就將皇帝希望的長長久久全部拍碎。 想國祚長久?做夢吧!能穩定個三十年就已經很不錯了,五十年整個國度就要出大毛病,不調整國家肯定要走下坡路,指不定什么時候就亡國啦~ 這么說吧,其實也不是不行,畢竟誰當皇帝誰知道內政是什么樣子,別說劉徹,文帝時期失地的農人,就已經多到他下召詢問群賢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當然,也沒人給他說實話,從這方面來說,韓盈也是很有膽子了,問題是—— 你指出了這么大的問題,結果還不給完全解決的辦法,這算什么事兒? 世上哪個上司對待只提問題不給解決辦法的下屬,都不會有好臉色的,放在脾氣暴躁的先帝手里,說不定早就開始掀棋盤了! “朕信你無長久解決之法?!?/br> 人的本性是個極為有意思的東西,它其實每時每刻都想要偷懶,試圖用最簡單好用且長久的辦法,去解決面前所有的難題,好讓自己不再動腦子思考。而且,這種本性藏在潛意識中,很難被主人發覺,劉徹當然也不例外,有一瞬間,他下意識感覺著韓盈這是在故意挑事。 怎么別人提治國的時候沒這么多事兒,你就有了,還沒有像他們那樣的解決辦法! 好在,理智帶來的思考,和過往執政的驚艷,都提醒著劉徹這才是現實,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便是,他就是那個面臨巨大人地矛盾的皇帝。 “照著農畜書中去做,能先緩解如今十五年沒有憂慮,已經是很不錯的政策了,只是朕怎么覺著,以你所提的人口陷阱來看,等十五年后這些人無地可分的矛盾爆發起來,要比如今更強,也更……危險呢?” 西漢出現各種災荒人禍的時候,大多只會是群盜四起,也就是各種小規模的劫匪團伙,很難出現唐宋往后一旦有個大點的災禍,那就幾l千幾l萬人的起義的情況,沒想到,她只是一提人地矛盾,漢武帝這么快就能想到這點。 韓盈心下感慨,面上則贊同的點了點頭,她道:“正是,以宛安縣舉例,之前只能維持一萬戶的人口,其中大約有一兩千人吃不上飯,而如今宛安能有一萬三千多戶,不節制生育,那下一代定然能多出四五千的人無糧可食,僅從人數上來說,后者的破壞力……” 后面的話不用多說,劉徹就已經明白,他深深的看了韓盈一眼,忍不住說道: “這可真是你說的好壞相依!” 韓盈決定將這句話當成夸獎,都享受那么多農人交賦稅征收徭役了,總不能吃干抹凈回過頭,再來指責說未來人這么多引發動亂是她的錯。 “臣一直覺著,治政,不過是在一個影響國家發展、存續的問題出來之前,合理的預防它,而在出來之后,運用各種辦法解決它,只是相較于星辰、天地這些仿佛永恒不變的存在,亦或者六畜這些被人驅使的牲口來說,會生老病死、會思考、走跳、有七情六欲的人定然會產生源源不斷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還不會孤立存在?!?/br> 韓盈終于抬頭看向了漢武帝,她道: “宛安的情況特殊,不能推及它地,尚書有云,三年豐,三年欠。六年一小災,十二年一大災,不是每年一戶人家都有足夠的糧食養育孩子,再加上疾病、徭役,戰亂,以及女子生育帶來的死亡,人地矛盾并不會像我說的那樣,來臨的那么快,可流離失所的民眾從未斷絕……陛下,只要豪強一直在兼并土地,那就算再來十本農畜書,讓一畝地產出十石的糧食,仍不會有什么作用?!?/br> 相隔久遠,后世計算西漢人口數時,只能給出一個大概的范圍,從西漢建國到漢武帝登基足足六十年的時間,人口數量增長了一倍左右,而韓盈從山陽郡中查閱戶籍的時候,發覺并沒有這么多,也就是增長零點六、七的樣子,考慮還會有一部分人隱瞞奴隸數量,那人口增長其實是能夠達到零點八乃至更多。 而在人口增長的同時,田地的數量也在增加,將人口數平均,以二十年為分界線,那按照記載在冊的田地產出,養活這些人簡直是綽綽有余,甚至還能多養活兩三成的人口,但現實是,大量的平民輕易破產,不是淪為奴隸、盜賊,就是死亡。 人地矛盾尖銳的背后,最大的幫兇,是那些不斷兼并土地的大地主,韓盈不喜歡儒家,也不想被對方摘去最大的果子,但在人口兼并的問題上,她必須摒棄情感的影響,從政治角度思考,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去對抗大地主們。 “朕還以為你不會提它了?!?/br> 聽韓盈終于說道土地兼并的劉徹沉默了片刻,這才說道: “你之性格過于謹慎,只是有些時候,卻又異常大膽,你可知提及此點的后果?” 韓盈當然知道,不就是被聽到這話的部分大地主視為敵人,產生對她的警惕和排斥唄,只不過更嚴重過激的行為也不會太有,畢竟大地主之間又不是鐵板一塊,只要刀沒落到自己身上,那就不會對她下什么重手,除非她主動提讓大地主利益受損的政策,漢武帝又想要她去實施,這才有可能迎來殺身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