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顏氏書坊
書迷正在閱讀:小明星、男朋友帶我脫非入0、失憶后我和情敵HE了、校草制霸錄、[綜漫] 自從我遇到了茨木這大佬、狼崽每天都在撒嬌、亦也、孿生兄弟互換人生[娛樂圈]、回頭再看我曾寫的那些日記、美女總裁的近身狂龍
顏之推的手稿? 顏之推的曾祖顏騰之,以草書名世;祖父顏炳之亦以草書見稱;其父顏勰工于草、隸、飛白;兒子顏勤禮工于篆籀;孫子顏昭甫工篆籀、草、隸書;五世孫顏真卿 但顏之推的書法如何呢? 他說道“吾幼承門業,加重,所見法書亦多,而玩習功夫頗至,遂不能佳者,良由無分故也?!?/br> 他承認他雖然自幼學習草書,但沒有天賦。 于是,他說道“然而此藝不須過精。夫巧者勞而智者憂,常為人所役使,更覺為累。韋仲將遺戒,深有以也?!?/br> 這門技藝沒必要學得太精深。否則就要能者多勞,智者多憂,常被人家役使,更感到累贅。魏代書法家韋誕韋仲將給兒孫留下“不要學書法”的訓誡,是很有道理的。 也不知道他這番感慨是因為自己沒天賦才這么說的,還是他真的認識到“人如其字、字如其人”是一種荒謬的言論。 電視劇中,白鹿原上的人們在祠堂聚會時都要跟著一起念,甚至還實行族規,懲罰不遵者。不過中的鄉約不能經典且全面地代表中國的家庭教育文化,它代表更多的是一個隸屬于集體性質的約定。 家訓是最能體現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和家族理想的經典代表。 家訓,別稱家誡、家范、庭訓,是指族中長輩對子孫的垂誡與訓示。 家訓是隨著家庭的產生而出現的一種教育形式,隨著家庭的發展而不斷地豐富、完善,與社會制度也有著密切聯系。每個家族,一般都有族規、家訓,內容也因家族而異。 家訓內容一般都會涉及國法家法,嚴格遵守;同族和睦,閭里友好;敬賢尊長,撫孤助困;合乎禮教,以正名分;尊祖敬宗,規范祭祀;修身齊家,約束言行。 家訓,說白了就是以前的家庭的治家之儀軌,修身之準則,必須人人遵守,堪為“一家之法”。 除了外,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家訓還有、諸葛亮的、、浦江孝義門的、泗門謝氏的、朱柏廬所著的等。 家族的存在,保證了中華文明雖然幾經磨難,但依然能傳承至今。所以,每一部都是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 的名聲更是這些中的佼佼者。 唐代以后出現的數十種家訓,莫不直接或間接地受到的影響,所以,有人說它是“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從之多次重刻,雖歷千余年而不佚,更可見其影響深遠。 但在殷清風看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的確不失為一部全面教導子弟的訓言,但從現代角度來說,里面還是有些不妥當的內容。 中“婦主中饋,惟事酒食衣服之禮耳,國不可使預政,家不可使干蠱。如有聰明才智,識達古今,正當輔佐君子,助其不足。必無此雞晨鳴,以致禍也?!?/br> 用白話文解讀就是婦女主持家中飲食之事,只從事酒食衣服并做得合禮而已,國不能讓她過問大政,家不能讓她干辦正事。如果真有聰明才智,見識通達古今,也只應輔佐丈夫,對他達不到的做點幫助。一定不要母雞晨鳴,招致禍殃。 這句話不能全無道理,也不能說顏之推有性別歧視。 首先,古代是男權社會。在讀書教育并不普及的情況下,除了比例較小的女性能讀得起書外,大多數女性是沒機會識文斷字的。 其次,古人認為只有讀過書的人才通事理。所以,見識與讀書相對要少的女性,在處理事情上的大局觀是不夠的,不能委以重任。 這樣的結論不能說太過于偏頗。但,后人由此就可以推導出“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亡從子”的歪論。 的第一句神仙之事,未可全誣;但性命在天,或難鐘值。 這句話解釋為得道成仙的事情,不能說全是虛假,只是人的性命長短取決於天,很難說會碰上好運還是遭遭厄運。 既然是養生,偏偏又信天命。 “夫養生者先須慮禍,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養之,勿徒養其無生也?!别B生的人首先應該考慮避免禍患,先要保住身家性命。有了這個生命,然后才得以保養它 養生或長壽的前提,的確是你要先活著。但這個避禍該怎么避呢?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避禍嗎? 顏之推一生兩次被俘,三歷亡國,經梁、西魏、北齊,隋四朝,飽經時事變遷,九死一生。由此可見,他的人生觀里有一種“看破紅塵”的頹廢思想在里面。 內外兩教,本為一體,漸積為異,深淺不同。 解釋為內外兩教佛教與儒家,本來互為一體,經過逐漸的演變,兩者就有了差異,境界的深與淺有所不同。 以及“釋三曰“開辟已來,不善人多而善人少,何由悉責其精潔乎?見有名僧向行,異而不說;若睹凡僧流俗,便生非毀。且學者之不勤,豈教者之為過?” 解釋如下開天辟地有了人類以來,就是壞人多而好人少,怎么可以要求每一個僧尼都是清白的好人呢?看見名僧高尚的德行,都放在一旁不說,只要見到了幾庸僧人傷風敗俗,就指責非議謗毀。況且,接受教育的人不勤勉,難道是教育者的過錯? 很難相信這些是顏回的后人說的話。 壞人多而好人少?這是性本惡與性本善的沖突啊~~~ 另外,顏之推不可能不知道他老祖宗活著的時候,中原九州還沒有光頭教的存在,他也不可能不知道光頭教里很多的內容是與儒學相悖的,但他偏偏就這樣認為的。 細數光頭教的教規,戒疤是從元朝是開始有、禁止光頭們結婚的是從宋朝開始的、禁止吃rou是從梁武帝時開始的 當然,教規是教規,教義是教義。 儒家講的是入世主義,宣揚治平之道,即所謂正心,誠意、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重視的是現實社會的治理;佛教宣揚虛無飄渺的彼岸世界。 佛教宣揚人生一切皆苦、現實世界一切皆空的苦空二諦學說,主張勘破紅塵,超脫塵世,出家修行,落發為僧,這又與儒家所宣揚的倫理綱常、忠孝之道,直接發生了矛盾。 顏之推為顏回的后代,按理說應該是儒學的鐵粉死忠,但這一句話暴露的不但是他不是一個堅定的儒學信仰者,也從側面論證了魏晉時期儒、佛、玄三種思想體系合一的深遠影響。 殷清風認為以上幾點是顏之推在思想上的錯誤,下面這個就是認識上的錯誤了。 “古人云“膏粱難整?!币云錇轵溕葑宰?,不能克勵也。吾見王侯外戚,語多不正,亦由內染賤保傅,外無良師友故耳?!?/br> 古人說過“整天享用精美食物的人,很難有品行端正的?!边@是因為他們驕橫奢侈,自我滿足,而不能克制勉勵自己。我見到的王侯外戚,語音多不純正,這也是由於在內受到低賤的保傅的影響,在外又沒有良師益友的幫助的緣故。 享受美食就品行不端了?語音不純正就是保傅的責任、就是因為沒有良師益友?你從南走到北,難道真想不明白口音混雜的根源在哪里? 秦始皇統一了文字,可是沒統一讀音??;漢家四百年也沒有人去完成統一讀音的工作啊~~~與什么保傅和良師益友有什么關系呢? 因為刊行至現代,所以殷清風有機會拜讀。他向顏思魯討要過來,只是想掩飾他曾讀過的事實。 他站起來行禮,“清風何幸,竟然能拜讀曾姑翁的遺墨?!?/br> 顏之推的夫人是殷開山的親姑姑,也就是殷清風的太姑奶奶。 顏思魯道“先人著書便是要警示、訓導后輩。你雖非顏氏族人,但顏殷兩族已四世通婚,所以,你也不算外人?!?/br> “外孫回去后一定用心拜讀?!?/br> “好、好,”顏思魯道“姑翁知道你每有奇論。姑翁期待與你再次交談時,聽聽你對這部的見解?!?/br> 這是要攆人了? 殷清風再次行禮,“如此,外孫就向姑翁和五位舅父告退了?!?/br> 顏思魯持著手杖站起,“姑翁真的老朽了,耐不得久坐嘍~~~上次你來想要顏氏參與到你的產業里,你且留下和你舅父們慢慢商議吧,姑翁是奉陪不了了?!?/br> 將顏思魯送去休息后,顏師古說道“聽你勤禮舅父說,清風想要顏氏從事商賈?” 顏師古問的太直接,殷清風竟然有些小尷尬。 “其一先秦的百家諸子中無人說過重商之風敗壞民風。 其二,立國之本,在于賦稅。太子有意在幾年后減輕農賦而以商稅代替之。商賈每多繳納一文銅錢,則國庫充盈一文。 其三我中國地大物博,南北東西出產不同,若貨不能通南北,物不能盡其用,民不能得其利。民無利則不富。民不富則國無稅,國無稅則兵不強,兵不強則天下危。 所以,世人經商不但不是賤業,而是為國為民之舉?!?/br> 顏師古愣住了,太子要減輕農賦? 這樣關乎國體的事情,他這個掌機密、專典皇帝詔敕的中書舍人竟然一絲風聲也沒聽到,反而是從一個晚輩口中得知的 他雖非戶部官員,但也知道國庫之八成來自農賦。若減輕農賦減少的部分當然是以商稅來補充。 雖然前漢有呂后的金布律、漢武帝的算緡錢,可李唐立國后,商稅只有外商稅這一種向胡商征稅的稅種。 至于在江河水流湍急、船路險阻處設埭,用?;蛉肆χ^埭,借以收稅的埭程等這樣的稅目,僅僅是作為地方加稅而存在著,并不為朝堂所認可。 若太子欲向商賈征稅不但是幾千年來未有之事,而且是從世家大族手中奪利啊~~~現在朝堂中,凡五品四品以上者可是鮮有寒門子的。這商稅令一出,弄不好可是要群情鼎沸的啊~~~ 若真君臣失和這商稅最終也不過一個不了了之的局面吧 咦?不對??!現今的大唐,誰是最大的商賈?是這小子啊~~~他總不會為了討好太子,而提出征收商稅的吧? “不知太子的這個商稅要怎么征收?” “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機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br> 殷清風拽了這句“子曰”,可不是為了顯擺,而是婉轉的告訴顏師古以及他幾個兄弟你就別問了,一旦瞎傳亂傳而壞了太子的大事,你的腦袋還要不要了。 顏師古立刻意識到他的話問得唐突,他只好繼續剛才的話題,“清風該不會是要顏氏也開一個滋味樓吧?” 嗯,好孩紙,不應該你知道的就別問了。 殷清風道“開食肆的話,市儈氣太濃,不若開一個書坊吧。要刊行天下,總不能求別人去做吧?!?/br> “書坊?”顏師古又愣了。 刻一塊雕版,最多刊印十次就需要重新刻板,否則字跡就模糊了。而每雕刻一個刻板,不但用時良久而且費用不菲。就以計,最普通的雕版也需三百文,若是雕工精湛一些,四百文也是有的。 再說了,雕版印刷在前朝時剛剛興起,全天下一共才有多少雕刻工匠?他是把全天下的工匠都收羅在手,還是為此而專門培養了一些雕工? 而且,開一個書坊,先不說能得多少利,就算有一千個雕版工匠,一年下來才能印出多少卷?五萬卷還是六萬卷? 一卷一百文的利,五萬卷也不過五千貫。五千貫對顏氏來說的確不少,但殷清風這樣的豪富會在意嗎?他會為了五千貫而反復的登門勸說? “清風,你該不會是為了這個書房,雇傭了三千或五千個雕版工匠吧?” 殷清風就知道他會有這樣的疑問,“印書的事情由甥男派人去做,售書的事情就拜托舅父了。至于會有多少本嘛,一個書坊少不得要準備萬本的。 甥男要印的就像那樣,是用線繩裝訂的而不再是卷軸了?!?/br> “線繩裝訂的的確比書卷閱讀起來更方便,但一個書坊就萬本?你想舅父開幾個書坊???” 顏師古更吃不準了。 殷清風道“越多越好。甥男的作坊,每年能刊印兩三百萬本吧?!?/br> “嘶~~~”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微信關注“熱度網文或者rd444”與更多書友一起聊喜歡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