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六章 防御
舒爾卡明白米哈依爾維奇的感受,他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被需要的人,而不是一個混飯吃的廢物......部隊里鄙視那些混飯吃的廢物,尤其是在戰爭年代。 米哈依爾維奇不知道的是,他永遠都不會是廢物,因為有他這個老團長在,第82步兵團老兵的情懷就在,這一點甚至連舒爾卡都無法替代。 于是第82步兵團就有五個營,雖然屬性和訓練程度不同,但還是編為第一至第五步兵營。 其中學員營被編為第五步兵營......這是因為學員營是一支特殊部隊,它有些類似于現代的特種部隊,一般情況下它是不會用于普通步兵一樣對敵人防線沖鋒的,就算投入戰斗也是火力掩護單位。 這個營的營長舒爾卡讓瓦維洛維奇擔任。 這不是說指揮狙擊連的瓦西里不夠優秀,是因為狙擊連需要更多的時間在前線指揮而不是在二線統籌維幄,而瓦維洛維奇是指揮迫炮連的,原本就在二線的他負責協調學員營的指揮當然沒有問題。 海軍步兵營則被編為第四營,它也可以算是特種部隊,原因他們是海軍,曾經被當作步兵使用而且文化程度、學習能力更高的海軍,這就決定了他們擁有兩棲登陸能力,而蘇聯戰場上到處都是河流、湖泊、沼澤,也就是說往后需要他們的地方還多著。 這個營當然是由哈里切夫指揮。 第一營到第三營就是標準的步兵營,其中一營營長是瓦列里,二營由“懲戒營”轉型而來的當然由索科洛夫擔任。 第三營是新兵營,米哈依爾維奇任命一名叫格里戈維奇的上尉任營長......那是一名跟隨米哈依爾維奇多年的老兵,因為右眼負傷失明而無法參戰,用來組織訓練新兵卻十分合適。 米哈依爾維奇雖然有傷在身但做起事來卻很積極,新兵還沒趕到他就組織新兵營的軍官進行集訓,如果不是他的手還在脖子上吊著,舒爾卡相信他自己可能都會加入到訓練的隊伍中去。 安德里安卡一邊安排其它部隊的訓練一邊問著舒爾卡:“我們是不是有場大仗要打了?反攻?” 舒爾卡不置可否的搖了搖頭,說:“我不確定,安德里安卡同志!不過看樣子可能是了!” 舒爾卡無法回答安德里安卡。 雖然明眼人都知道部隊集結在這里肯定是要反攻,但它依舊是軍事機密......所有的一切都是機密,部隊的轉移、軍官的調動,裝備和補給的運輸等等。 因為它們一旦被德國人發現,就很有可能猜到蘇軍的意圖并提前做好準備。 其實德國人已經發現了。 畢竟那是一整個方面軍的集結以及補給的運輸,而德軍飛行員又在斯大林格勒上空不斷的偵察甚至轟炸交通路線,想不發現這些異樣都難。 保盧斯不久就收到了一封電報,副官送上電報時報告道:“我們的飛行員發現有大批物資運往斯大林格勒南部,敵人可能在南部會有什么行動!” 保盧斯沉吟了片刻,然后就回答道:“他們只是想分散我們的兵力,弗蘭克!我們不能再上他們的當了!” 保盧斯會這么想并不奇怪,因為在德軍奪取并控制了馬馬耶夫崗之后,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天平已經徹底倒向了德軍,只需要再加上一把力,德軍就能占領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是一個夾在頓河與伏爾加河兩個險地之間的咽喉要道,占領這里幾乎就相當于將蘇軍分成了無法互相增援的兩塊,到時敵人就會陷入全面的被動。 “可是我們的側翼十分薄弱,將軍!”副官提醒道:“一旦他們發起反攻......” “他們沒有那么多的兵力發起反攻,弗蘭克!”保盧斯回答:“就算有,也只是些烏合之眾,我們可以輕易將他們擊潰,就像我們之前所做的一樣!” “是,將軍!”副官無奈的回答。 保盧斯這個決定或是這種說法看起來很傻,或者也可以說是不客觀。 但其實保盧斯沒有其它選擇......有句話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戰場上很多情況其它也是如此。 比如保盧斯現在的處境,久攻不下的斯大林格勒眼看就要落到自己手里,他又何嘗不知道側翼薄弱有被敵人進攻并突破的危險? 但是,知道又能怎么樣呢? 在沒有其它援軍的情況下,要補充漫長的上百公里的兩翼防線......除非是把正在進攻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團軍主力抽調回去用于防守頓河。 就像之前所說的,防御一方總是需要更多的兵力。 這個結果是保盧斯不能承受的,同時也是希特勒絕不會同意他這么做的。 于是,保盧斯只能寄希望于敵人在側翼的動作只是虛張聲勢,是敵人在斯大林格勒即將陷落時的垂死掙扎。 另一方面,保盧斯還有一種想法,他希望羅馬尼亞軍隊利用頓河至少能擋幾天。 如果能擋幾天的話,那么保盧斯就能抽調援軍協助他們防御。 抽調援軍與補充兩翼防御是兩個不同概念:前者是哪里遭到攻擊就往哪里增兵,后者則是處處兼顧每一點都要增兵,它們所需要的軍隊數量完全不同。 因此,保盧斯叫住了正準備離開的副官:“弗蘭克,命令杜米勒雷斯庫將軍加強防御,同時,保持鐵路通暢,組建一支快速反應部隊隨時準備增援側翼!” “是,將軍!” 保盧斯能做的僅此而已。 他不知道的是,在頓河的另一邊,載滿了新兵、坦克和火炮的列車正一列列幾乎不間斷的開往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并抓緊時間進行整編和訓練。 雖然,那些剛運上來的大多是沒有作戰經驗的新兵,其中甚至有許多是女人和孩子......戰斗打到現在,在成批成批的士兵被德軍圍殲的情況下,即便以蘇軍的動員能力也出現兵源緊缺的情況,莫斯科方面不得不再一次降低征兵標準號召更多的新兵投入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