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工匠崛起
如今的西寧,經歷了這場糧食戰爭之后,資本簡直到了多得令人指的程度。 既然有了錢,那就必須用到刀刃上,僅僅是用在西寧這塊土地上,這么多的錢顯然太過于奢靡了。 西寧的基礎設施已經遠勝其它國家了,如今葛巖需要將西寧打造成為一個巨大的戰爭機器,支撐住葛巖將來的戰爭。 目前的西寧工坊體系,民用正在不斷的崛起,可是專門的軍用,工坊還有一點不足。 經過劃分之后,葛巖賺到的一億兩千萬兩,共分成了四份。 其中西寧國庫占據了五千萬兩銀子,主要是用于軍事工坊的建設,還有西寧國的基礎設施投入。 當然了,西寧國根本用不完這么多錢,大部分的錢還是放在西寧銀號里面,以備不時之需。 西寧商號占據了三千萬兩紋銀,主要是用于資本填充,投資西寧的固定資產,以及將商業網絡更為細化。 天機閣萬訊商號分得一千萬兩,主要用于繼續壯大天機閣,還有維持天機閣的基本運作。 西寧銀號分得一千萬兩,用于作為銀號的基本保障金,維持銀號的穩定。有這么多錢坐鎮,銀號的信譽只會越來越高。關鍵是有了資金的支持,銀號可以將分號開到更多的地方去,盡快實現通存通取。 聽雨商行分得一千萬兩,這對于聽雨商行而言,可算是一筆巨款了。有了這些錢,完足夠聽雨商行將觸須伸到周邊各個國家去。 剩下一千萬兩,葛巖留下自己用,暫時存放于西寧銀號。 西寧國庫有了這么多的銀子,工坊的進度那是日新月異。 軍事工坊,主要分為五大體系。 第一體系,是兵器工坊為主,主要制造刀槍劍戟,弩箭和箭支。 第二體系,是火炮工坊為主,主要制造火炮還有火炮所需的炮彈,以及火藥等消耗品。 第三體系,是以器械為主,主要制造弩床、云梯、攻城器械、特殊器械、民用工業機械等等。 第四體系,是以戰車為主,主要制造攻城車,鐵甲車、馬車、運輸車、火炮運輸車等等。 第五體系,是以船只和各種巧妙的空中滑翔飛行武器為主,主要職能還是制造民用船只。 其中第三體系,因為兼職了提高整個西寧的民用器械的展,所有集合了眾多的能工巧匠,人才至關重要,葛巖重金在各國招攬能工巧匠。 因為其它國家并不總是相關的工匠,所以他們的社會地位很低。 可是葛巖采取了工匠官職體系,工匠也擁有了官品,一樣是品級森嚴,同品級的工匠和官員,社會地位將是一樣的。 這樣一來,那些曾經不得志的工匠,紛紛迅接受了西寧的招攬,成了西寧各大體系內的工匠。 除了第三體系之外,還有第四體系和第五體系,都與民用相關,他們的體量需要盡快的擴大。 除了必須要的人之外,初始的積累也是不能少的。這些體系的初始技術資料,都是來至于葛巖的好朋友,墨家機關城的少爺哥。 有了墨家機關城系統的支持,葛巖的軍事工坊體系,能夠迅的建立起來,而且還能起到極大的優勢。 墨家機關城需要葛巖的西寧國強大工坊體系,為他們制造那些他們曾經設計后想要制造的東西。 墨家機關城世世代代研究器械,可是他們的財力有限,多年來一直依附于各個國家,尋求合作??墒乾F在有哪個國家擁有像葛巖這樣的財力呢? 況且雙方有如此深厚的情誼,那么合作起來更加親密無間。葛巖經過三個月的時間,集結了數十萬來至四面八方的能工巧匠。 有眾多工藝,甚至墨家機關城的人都不熟悉。這是一個巨大的互相進步和學習的平臺。 墨家機關城的那些老學究和老工匠們,紛紛待在了西寧的體系內,自愿留下來當了一個工匠,一方面是自我學習,另一方面是提高狩獵,能夠了解更多的知識。 這是一場整個工匠界的狂歡盛宴,幾乎所有的工匠都對于這個平臺傾注了他們所有的心血。 葛巖知道,一個強大的工業體系,是需要數代人的慢慢積累。葛巖如今搭建好了這個平臺,希望以后能夠結出碩果。 西寧國這邊是蒸蒸日上,可是大遼國那邊卻是苦不堪言。自從被西寧洗劫走了大量的紋銀之后,他們終于現,本國的錢幣居然嚴重不足了,物價高企,整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已經岌岌可危。 金銀和銅幣,對于落后的大遼國而言,都是一種有限的不可再生資源。如今這些東西都去了西寧,大遼國就會匱乏。西寧依然依托著強大的工業體系,還有貿易體系,源源不斷的給大遼國輸送各種各樣的貨物。因為西寧現在擁有人工上的優勢,又擁有材料成本的優勢,連稅收都是比大遼國更輕,產生的物品自然賣得比大遼國的便宜。這樣一來,大遼國的那些工坊和商賈,幾乎部不是西寧國的對手。 源源不斷的財富,依然在不斷的流往西寧,這仿佛成了一個惡性的循環。 大遼國的朝廷官員們,顯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在一些官員的建議下,大遼國朝廷,布了一種名為通票的紙質錢幣,用于放官員的工資,還有強制在市面上流通。 不得不說,提出這個建議的人,是很聰明的。 可是他們忽視了大遼國如今的基本國情,根本沒有實物和信譽來保障這種紙質錢幣的價值。 對于普通的百姓而言,區區一張通票,根本沒有任何的價值。沒有商賈愿意接收通票。 這下子可苦了那些官員。他們的工資部是這些紅紅綠綠的通票,可是什么東西都買不到。 對于官員來說,他們可不能等著餓肚子,既然朝廷不肯真金白銀,他們自然把目光投向了普通的百姓。 各種苛捐雜稅,紛至沓來,底層老百姓的生存變得越來越艱難了。 大遼國生了通票的流通困難,朝廷中又有人提出了建議,那就是動抵制金銀外流。 朝廷開始追查金銀的去向。大遼國無數的間諜們紛紛行動了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