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揮師北伐
魏佶點了點頭,葛巖身為康王的人,旗幟鮮明,吹捧康王,這也是魏佶樂意看到的。 可是梁王這邊的人就不樂意了。最明顯就是以軍方為代表的武將體系,所有人都一臉的不屑。 “康王殿下在大遼國可是做人質,又不是去打仗。怎么可能多大遼國的軍力有所了解?要說膽識和謀略,必定是梁王殿下出眾,外加上我們這些老將,各個都對于梁王的勇武,佩服得五體投地。早就想以梁王殿下馬首是瞻,和其一起建功立業?!?/br> 軍方這些老將,各個點頭稱是。所有人統一口徑,似乎非梁王不行。 其實這些老將,真的和梁王屁的交情都沒有。今天之所以統一口徑,完全是受了童大春的壓力。 要知道,童大春掌握著樞密院,擁有調兵之權,屬于這些老將的頂頭上司。上司要是不高興,要給下屬穿小鞋,實在是太容易了。 別看這些老將,各個都是功勛貴胄,但是身為武將,其實在朝廷上的話語權并不高。武將可是在大魏國,天生就比文官低幾個檔次的。 正是因為這個奇怪的體制下,對于武將的打壓太過強烈,造成大魏國雖然有強大的經濟,軍力卻如此羸弱不堪。 葛巖笑道“若論勇武,我們康王可是九門衛提督,他可是親自上過戰場殺過敵的,而且還有統兵和練兵的經驗,這些經驗可不是隨便讀幾本兵書,紙上談兵就可以練就的?!?/br> “光練幾分蠻力有什么用,兩軍交戰,再與運籌帷幄,在于謀略計策。這方面梁王勝過康王太多了?!?/br> “康王長期監軍,對于軍隊的統領,早已經融會貫通,最適合此次帶兵遠征?!?/br>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朝堂之上,再次陷入了混戰。 雙方誰也不服輸,最終一番抗爭之后,難題還是拋給了皇帝魏佶。 經過雙方的一番混亂爭辯,其實魏佶早已經有了論斷。 “大家靜一靜,朕已經有了決斷。此次遠征,朕決定一分為二。一部分以梁王為首,老將為輔,主攻大遼國正面主力。另一部分以康王為首,新選派年輕江鈴為輔,主攻十三城,以攻城拔寨為重任。雙方互相協助,共同完成此次大任?!?/br> 魏佶此言一出,一開始眾人還沉默不語。這完全是兩邊都討好的和稀泥做法。 “難道眾位卿家還有什么不滿意不成?” 魏佶此言一出,所有文武百官大呼不敢。 不得不說,魏佶的和稀泥做法,很有成效,也很有見地。兵分兩路,一路擋住大遼國的援軍,一路去取十三城。 簡直就是天衣無縫的配合。 就這么決定下來以后,依照執行,原本既定的二十萬大軍,自然一分為二,雙方各占十萬大軍,都是以五萬禁軍五萬邊軍為組成。 緊接著就是前期的準備工作,調運輜重,調運糧草,整頓軍隊,cao練軍紀。 不過康王這邊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從上到下,都需要重新選配將領。 這就是個很大的問題,梁王那邊因為老將擁護,全部都是一群老將體系,早已經磨合得很好了。 士兵們也樂于跟著老將們,沒有那么多的逆反心理。 可是葛巖和康王這邊就不行了,如果強行給他們安置將領,新的將領和士兵不熟悉,很容易造成矛盾和對立。 關鍵時候還是葛巖有辦法,采用了士兵推舉制度,讓眾多士兵互相推舉將領。十人推舉一名十夫長,百人推舉一名百夫長,千人推舉以為百戶,五千人推舉以為千戶。往上就是葛巖和康王指派了。以一萬人為單位,編制一名偏將軍。 葛巖這套體系,有個很好的效果。因為是他們自己推舉出來的底層將領,擁有極好的配合度。 葛巖和康王控制了偏將級別,直接針對的是千戶,不會深入到士兵里面去,不容易觸發逆反心理。 于是乎,這支軍隊很快就建立起來了。葛巖帶著的護龍堂衛,并未參加此次戰役,全部留在了秣陵城,歸入了岳靈尊麾下,壯大了護龍堂的規模。 岳靈尊有了這么多人以后,將護龍堂發展得更大了,已經穩壓四海閣和鷹犬堂,成為了大魏國第一情報機構了。 如今的岳靈尊,已經可以名正言順的出入議事廳,每天都能通過神武閣,和皇帝面對面匯報。 老jian巨猾的岳靈尊,很快就成了皇上身邊的大紅人。 這對于葛巖和康王來說是個大好事,畢竟目前來說,岳靈尊依然是兩人牢牢把控的對象。 整頓萬軍隊之后,在輜重和軍備糧草方面,康王和葛巖完全不用擔心。 因為有主管三司的蔡奢,三司可是掌管著整個大魏國的財力,對于錢財方面,康王有足夠的自信。 既然康王是負責工程,那攻城器械也是不能少的。 工部這邊屬于王甫國這位丞相管轄,工部的經費又受三司制約,所以這方面也沒有什么大問題。 為了籌備這次軍事行動,工部在一年前,就已經開始大規模制造攻城器械。這次光火炮就準備了上千門。這一點是葛巖始料不及的。 體驗了一把大魏國的火炮,在精細程度上,還是和墨家機關城的火炮,有著不小的差距。 可是對于攻城來說,火炮的作用實在是太巨大了。 準備工作進行了七天之后,這一刻兩軍揮師北上。梁王帶著他的部隊,直線朝北。 康王和葛巖,帶著大軍,朝著東北方向進發。 因為康王的隊伍帶的火炮和輜重太多了速度上要比梁王的隊伍要慢上不少。 其實這也合乎常理,正是要梁王的人去打頭陣,吸引了敵人的火力,才能更好的拿下那十三座城池。 一路揮師北上,還未到大遼國邊境,就已經能看到大量的難民難逃。葛巖一打聽,原來蒙古的大軍,已經突破了大遼國的北方防線,開始大規模朝南而來。 大魏國的軍隊來得正是時候,對于葛巖來說,此時正是大遼國最虛弱的時刻。 趁你病要你命。這一直是葛巖奉行的生存法則。 梁王那邊的大軍,第一時間僅供大遼國邊關,雙方一番混戰,大魏國占盡優勢,破開邊關城防,梁王大軍一路長驅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