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節
接下來幾天,都是由李東陪著他去小島上。后面謝辭淵又在系統商城里面兌換了兩種果樹, 一種他取名為月亮果樹。那樹上結出來的果子, 就跟彎彎的月亮一樣, 剝開以后, 里面是一整塊的淡黃色的果rou,酸甜多汁, 十分可口。 666為了給他推銷,特地拿了一個月亮果給謝辭淵嘗過了,他確實挺喜歡這個滋味兒的。 另一種叫做米果, 一年四季常開花,花謝之后結果。果子是如同成年男子拳頭大小的圓形帶殼的東西, 殼是褐色的, 將外面的殼去掉里面是白色的果rou, 淀粉含量極高, 生吃就一種淡淡的清香味兒, 煮熟之后的味道就跟米飯差不多。 這東西對水土要求極高, 但是種活之后, 經濟價值也是極高的。一個三口之家,若是門前種了這么一顆米果樹,基本上就可以填飽肚子了。 666探查過這座島上的水土, 恰好就十分適合種植這種米果樹。找了機會將這兩種樹種下去之后,謝辭淵去小島上的頻率便降低了許多。 與此同時,遼東和隔壁郡連同的道路也在修建之中。王道成是個想要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的官員,因此在給被征來修路的百姓待遇上,他是絲毫沒有克扣的。 剛開始修建的隊伍需要磨合,又是從兩頭分別修起的,王郡守那邊因為剛開始的時候不怎么熟練,因此修煉的速度很慢。不過后面就漸漸趕上進度了。 不過,那些個壯丁們其實不太能理解他們的郡守非要花這個錢,修這么一條路做什么。他們住在村子里,一年到頭進城的次數都有限。許多人更是一輩子都沒有出過郡的,這條路修好了不也是浪費嗎? 有這銀子,拿出來直接發給他們多好???這都夠他們吃上好些天的大白饅頭了! 在休息之余,幾個同鄉坐在一起聊天,難以避免的就會說起這個事情。 “你們說,這條路修好了,能有什么用???” “反正跟我們沒啥關系,好在王大人是個好官,就算征我們來當壯丁,可該給的銀錢也給了,該給的吃的也都沒有克扣?!?/br> “就是,反正我現在覺得,在這邊干的也挺好的。至于這路修起來到底有什么用處,跟我有啥關系?” 旁邊有幾個是遼東郡來的技術人員,對于路面的修整和勘測,還有修路時候所需要進行的一些步驟等等,全都是他們來完成的。 他們有些是山莊出來的人,有幾個還是土生土長的遼東人,看看如今遼東的改變,他們都覺得修路絕對是有好處的。只看謝大人成了他們的郡守之后,所做的事情,一樁樁一件件的,全都是對他們有利的。 那么,將兩郡之間的官道修好,這一定也是一件有利于黎民百姓的好事兒。 聽到這些人在這邊談論有關于這條路的話題,他們就忍不住想要上去插兩句嘴。 有兩個人端著碗蹭了過去,問道:“老鄉,在談論啥呢?” “也沒啥,就是這個路,修的沒啥用吧?” “你這么想就不對了,這路怎么可能沒有用呢?你想想,這路得修這么寬,還這么平整,走起來不得好走多了?關鍵是運貨的馬車,走這條路速度可快多了?!?/br> “那這個跟我們也還是沒有什么關系啊?!?/br> “目光短淺了不是?現在沒用,以后說不定就用到了呢?比如在你們這邊賣不出去沒有人要的東西,運到我們那里,說不定就十分好賣呢?” “我們能有啥可以賣的東西啊,能好好種地,吃飽肚子就已經謝天謝地了?!?/br> 他們是真心如此覺得的,田里面的產出能夠一家人吃用,就已經很好了。 不過這條路他們還是會好好修的。 再有兩個多月,差不多就能夠完工了。 遼東來的這些技術員也沒有再跟他們多說什么,反正最后會有什么改變,他們總會親身體驗到的。他們遼東的人,一開始也覺得官府如此大力扶持當地的商貿,這跟他們這些普通的老百姓可沒有什么關系。 可是幾年下來,他們發現自己的生活,正在一點點的被改變著。 一些農民,也能夠多種一些蔬菜,吃不完的就拿去市集上賣掉。因為商貿的發展,來市場上買東西的人變多了,他們拿去的那些農貨,基本上每次都能夠賣完。 農閑的時候,如果想打工掙一點養家錢,也是非常容易的。 從前他覺得沒有什么用的措施,現在看來,還是郡守看的長遠。 短期來看,那是對商戶們比較有利的措施和行為,可是長期來看,這真的能夠影響到所有人。 那么,郡守大人強力推行要跟他們合作修路,那也一定有著比較長遠的好處。 進入夏日,天一下子就熱了起來,大靖朝中北部的許多地方,已經連續有一個月沒有下雨了。不少農民瞧著這天氣都在發愁。 魏鈺最近這幾日也在愁眉不展的,他想,這大概就是他登基以來,上天給他的第一次考驗吧。 這幾天,魏鈺一直都在查看糧倉儲備情況,也幾乎每天都召見戶部的官員,制定賑災計劃。一旦干旱真的嚴重,他們得保證這不會有太過嚴重的影響。 一切都以穩定為前提。 過了兩天,倒是降了一些雨,不過接下來又是一陣干旱天。 到了此時,就算糧食不絕收,欠收也幾乎就是肯定的了。 不過好在,因為紅薯等作物的普及,現在大靖百姓的家里幾乎都曬著紅薯干,屯著玉米粉,因為這些東西家家戶戶都有,而且當主食也挺好吃的,所以家里糧食也存了一點下來。 若當真有干旱,百姓們的心里,其實并沒有那么慌張的。 這大概就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吧。 中部地區的干旱,比他們想象的還要嚴重一些。朝廷也組織了賑災,不過所花費的錢財和糧食,卻比戶部計算的要少許多。 皇上對此也是感慨良多。當初在楊河村的時候,他也是見證過紅薯的種植和成長的,那么一塊東西,卻能夠拯救這么多的生命。 一想到紅薯,他便想起了如今還在遼東的謝辭淵,“最近,有遼東那邊的折子嗎?” “回皇上,沒有?!?/br> 不過等到今秋的時候,遼東那邊的稅收也就該收上來了,到時候從稅收上也能看出那邊究竟是個什么情況。 京城這些天同樣十分忙碌,上次那些來打秋風的藩屬國過來之后,很是見識了一番□□上國的美麗富饒。關鍵是,這邊的許多東西,對于他們而言,都有大用處。 而且,對于那些來這邊的皇室中人來說,大靖的普通百姓都能夠用的東西,他們皇室卻都沒有,這是一種恥辱。所以,像是玻璃、津磚等東西,就算沒有別的大用處,他們皇室也必須采購。 那些玻璃制品,一個個的更是美輪美奐,他們真的都想要。 打從他們離開之后,陸陸續續便來了許多訂單。 沒有在大靖占到便宜的他們十分氣憤,回去的路上,幾個藩屬國的人都打算的特別好,表面上還是要恭敬一些,可是背地里怎么樣就還是他們說了算。尤其是想要讓他們掏銀子買東西,那絕對不可能!沒有占到大靖的便宜,對于他們來說,這已經是吃了大大的虧了,再讓他們出銀子,讓大靖賺他們的錢,那會讓他們心痛如絞的。 可是,見識過那些東西的人,回去之后心里還是會想。 果然,沒過多久,大靖的工部和戶部以及理藩院的人,都收到了不少藩屬國的采購請求。尤其是玻璃和玻璃制品,是他們采購量最大的。 魏鈺一開始覺得,紅薯這一類的東西,才是他們需要大量采購的,沒有想到,結果會是這個樣子的。 紅薯、玉米、土豆乃至于棉花,這些都對民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墒欠獙賴幕适液途艏氝x出來的使者,竟然都視若無睹? 其實,倒是魏鈺想差了。 這種東西,他們當然也是想要弄回去種植的??墒撬麄兊牡胤?,種東西十分不易。既然是大靖有而他們沒有的東西,那也許這東西本身就十分難種植吧。 他們壓根就沒有想過,還可以把東西引進過去。 也有兩個國家采購了紅薯和玉米以及玉米粉,他們只是覺得這是一種可以填肚子的糧食,而且還比大米便宜許多,所以才會采買的。至于引進,他們沒有想過。 不過僅僅是玻璃津磚等東西,也足夠魏鈺大賺一筆了。 看了戶部統計出來的數量,魏鈺十分高興,說道:“從前我們還說他們是彈丸小國,窮山惡水,你看看,這不是挺有錢的嗎?” 一些從沒有出去過,壓根不知道別處是個什么情形的戶部官員也驚呆了。 以前還真是錯過了許多發財的機會啊。一直抱怨國庫不夠豐盈,可現在看起來,是他們的思路被局限住了,想的還不夠深遠。 今上雖然年紀不大,可這番胸襟,一看就是做大事兒的。 大靖內部的這些東西,很多都已經飽和了。像是津磚,買不起的人可能一輩子都買不起,但是能買的起的人,也不可能年年都買啊。 這東西,只要鋪上了,就能管好多年。 原本以為,這津磚的鋪子,往后盈利就該少了呢,現在看起來,還是他們將商路拓的不夠寬。古有絲綢之路,而現在他們也可以將自己的這些東西,往周邊的一些國家傾銷啊。 藩屬國的這么一番動作,倒是將許多人的思路都打開了。 戶部員外郎的妻子家中是皇商,借著女婿的關系,他們也搞到了玻璃的買賣代理權。如今更是將產業拓寬了,茶葉、絲綢、布匹、木料等等,全都有所涉獵。 戶部員外郎偶爾跟老丈人聚一聚的時候,也會聽他說一說生意經。以前是他小瞧了那些藩屬國,將海外的那大片市場視若無睹,現在看起來,那邊分明就是大有可為啊。 第二天,戶部員外郎就在家里整理好了折子,給皇上遞上去了。 折子上,主要就是寫了他們有哪些東西是可以往藩屬國傾銷的。他們既然不選擇種植糧食,咱們大靖的糧食那么多,倒是可以每年劃出一些賣給他們。我們還可以派遣官員前去他們那邊考察,看看他們那個地方適合種植些什么東西。 咱們如今的調味料、糖還有一些可以久放的吃食,都是需要原材料加工的。另外一些使用物品,也是需要原材料的。只需要給他們合適的價格,相信藩屬國的國民們,會自覺的種植他們那邊適合種植的而我們又需要的東西的。 但吃穿用度這些,是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須品。當他們種植的糧食越來越少的時候,對咱們這個宗主國的依賴也就會越來越大。我們可以創造利益的同時,還能夠借此掌控他們。 當然,想要做到這種程度,還需要慢慢的布局,或許看到成果的時間會挺長的。但是利潤卻是很快就可以看見的。 魏鈺一翻開折子,看到那洋洋灑灑的一大篇就不高興,但耐著性子看完之后,他覺得說的十分有道理。如今他還留著藩屬國沒有將之撤掉,完全就是為了彰顯大國風范。 可實際上,這些個藩屬國的存在,對于大靖而言,實在是雞肋至極。 對于邊防,他們是毫無作用,有可能還會跟在那幾個外疆的人后面,來搗亂。一天天的,只知道打秋風?,F在,若真如這戶部員外郎所說的這樣,還能夠創造一些價值出來,那還確實挺不錯的。 魏鈺想了想,就將這個事情交給理藩院的人去做了。 反正理藩院的官員,都是跟藩屬國的人打交道的。平常一個個都閑的很,如今外派一下也無妨。 等到朝廷的邸報發到遼東,已經是半個月以后的事情了。 這這段時間,謝辭淵的聲望值漲的很快。因為大靖中部大旱的緣故,這要是放在以前,哪怕朝廷賑災做的再好,這種規模的旱災,也還是會餓死人,會有人逃難,會有流民,也會出現其他的一些諸如瘟疫之類的狀況。 不過今年,那幾個災區的百姓基本上都還算淡定。 因為家里的余糧,省著點吃,撐到秋后是沒有問題的。再加上官府的賑災糧食,他們真的不慌。不過,在吃著玉米糊糊的時候,還是會想起帶來這一切的人。 若是沒有謝先生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發現了這些好東西,今年指不定要死多少人呢。 尤其是那些受災地方的百姓,有個別幾戶人家,偷偷摸摸的連謝辭淵的生祠都給建立起來了。就這一波,讓謝辭淵一下子富裕起來,買那些樹苗揮霍掉的聲望值,一下子漲上來了,還超過不少。 會有這樣的結果,是謝辭淵怎么都沒有想到的。 第140章 斟酌斟酌 當看到朝廷的邸報的時候, 謝辭淵也被朝廷的這個舉動給驚訝到了。 邸報上就這些皇上對待藩屬國的種種決定,同時派給理藩院的任務。 待在這個世界這么久了,謝辭淵當然能夠看的出來, 當今的掌權者都有那么些自大驕傲的情結。他們認為自己的國家已經足夠富饒, 完全不認為彈丸小國,有什么開發研究的必要。 唯一讓他們覺得需要好好研究制定策略的, 還是那幾個戰力還不錯的。 自從絲綢之路以后,已經幾乎沒有主動的調研別國的大型活動了。這一次能夠主動出擊, 謝辭淵看到還是相當意外的。 應該是朝廷從他們采購玻璃訂單當中, 看到了巨大的利潤, 只這一點就足夠誘.惑他們做出這樣的決定了。不過這樣也確實挺好的, 雙方的聯系緊密之后,能夠加強對國外的了解。 那些藩屬國每一年都會派遣時臣過來, 可以說他們對大靖的了解是每一年都在更新的。而這些年,理藩院如此清閑,大靖從上到下幾乎都沒有將藩屬國放在眼里, 對于他們的了解,大部分都是從那些使臣口中了解到的。究竟是不是那么一回事兒, 還需要再斟酌斟酌。 謝辭淵看完就將邸報收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