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一目了然
人們總是這樣,對待那些原本擁有的東西永遠不懂得珍惜,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對待時間如此,對待愛情如此,對待親情依舊如此。 可是,不論是時間還是愛情亦或是親情,從生命的本質上來說,都沒有食物重要。 因為不論是親情還是愛情,都是生命的附屬品,而沒有食物,生命也將無法延續下去。 所以,當這些圣衛軍俘虜挨過餓后,一個個的老實了許多。 他們再也沒有人說什么靠著絕食來逼迫王有勁就范,挨餓的滋味,那種肚子里面火燒火燎的感覺讓他們絕望。 現在,為了一頓食物,他們只能拋棄自己貴族的身份和信仰,去干那些他們以前從未干過的臟活累活。 哪怕天上烈日炎炎,哪怕他們干起來汗流浹背,皮膚被烈日灼燒的蛻皮,夜晚肌rou酸痛的無法入睡,也沒有一個人干不認真干活。 因為不干活,就意味著沒有飯吃,不好好干活,就意味著填不飽肚子。 對他們來說,唯一的好消息就是,他們的力氣比較小,工地上的重活都是華族的工匠干的,這一點沒有辦法,沉重的鐵木他們根本就抬不起來,所以他們只能干一些拉車,鋪石頭等不需要太過賣力的活計。 盡管如此,有了這些圣衛軍俘虜的加入,木軌的鋪設速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木軌以rou眼可見的速度朝著碼頭延伸,原本預計還需要兩個月完成的工期,現在預計半個月就能完成了。 倒不是說這些圣衛軍起到的作用比華族的工匠還要大。 而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加入,原料的運輸和路基的鋪設根本不需要華族工匠來做。 那些力大如牛的華族工匠,只需要按部就班的鋪設鐵木就行了。 因為這些圣衛軍俘虜的加入,華城的鐵木處理廠新增了兩百多人,那些木匠,每天到深夜,還在辛勤的加工著鐵木。 雖然累是累了點,但是在足夠利益的驅動下,這些木匠都是累并快樂著。 時間一天天的過去了,南海那邊,俘虜的工匠經過治療,也漸漸的恢復了正常。 上次因為受了驚嚇后來生病了的宗主教,經過這段時間的調養,也逐漸有所好轉。 就在華族的第一條木軌即將鋪設完成的時候,宗主教和第一批的工匠也登上了帆船,朝著華城駛來。 在船上,哪怕頭頂就是烈日,那些工匠也不愿意待在船艙里面。 除了下雨的時候他們進艙避避雨,平時哪怕就是夜晚,他們也喜歡待在甲板上睡覺。 沒辦法,在船艙里面被當成牲口一樣管理的日子對他們來說印象太過深刻了,只要進入船艙,就會勾起他們一些不好的回憶。 這些來自圣地的工匠,除了不愿進入船艙外,精神面貌還算不錯。 因為在這里,雖然接觸的都是膚色和發色與他們不同的異族,但是這些異族,卻是將他們當成人看的。 哪怕就是身為俘虜,日子過得也比在圣地要強。 至少,在沒有犯錯的時候,這些圣衛軍戰士不會因為看不慣他們而隨意的毆打辱罵他們。 在面對新軍高層的時候,更是沒有在圣地那樣近乎苛刻的一些面對貴族的要求。 所以,哪怕他們現在是俘虜的身份,但是一個個的,卻感覺比在圣地待的更加輕松。 雖然他們不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但是那些又有什么意義呢。 在船上的時候,身邊經常有人活生生的在船艙里面猝死,他們能夠活著,就已經是最大的幸運了。 現在到了這片大陸,日子看上去好像比在圣主帝國更加好過,反正周圍又沒有自己認識的人,自己的親人又遠在萬里之外的風暴之海彼岸,如果沒有意外,這輩子基本上都不可能再見面了。 既然如此,他們反而放開了曾經的一切,打算在這片大陸好好的活下去。 只要新軍戰士不殺他們,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這一批,一共運了三千多名工匠。 倒不是說,華族的船無法運更多的人回來,而是剩下的那些人,身體或多或少的有些沒有恢復過來。 身上長的暗瘡或者在陰暗潮濕的船艙里面得的皮膚病還沒有徹底治好。 這些有可能會傳染的病癥,是絕對不允許進入華城的。 所以剩下的人想要過來的話,只能等他們的身體恢復好了之后才行。 更何況,在南海那邊,經過翼龍小隊的探索,已經找到了合適的地點,準備建立新城。 新城的名字還未想好,不過地點卻是極好的。 位于一條大河和進入內海的出???。 內海的終點,就是華城,大河距離華城也不遠,最近的地方只有兩百多里。 當初王偉遷徙的時候,雨夜第一次碰到陸魚就是從那條大河里面爬出來的。 在這里建設新城,不僅可以隨時可以通過海上支援華城,更是扼守住了大河這條航道。 如果有敵人來侵犯的話,那他們想要悄無聲息的抵達華城,就只能走陸路了。 可是這個年代,除了華城附近,其余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陸路啊。 要么是高山峻嶺,要么是深山老林,要么就是泥潭沼澤。 在沒有道路的情況下,想要從陸路到達華城,至少也需要兩個月的時間。 這還是沒有考慮到天氣情況和突發事件影響下的最快速度。 所以,只要新城建立起來了,派出一批新軍戰士駐守在那里,外加上翼龍小隊的日常巡邏,就永遠不用擔心,敵人都打到了華城,城內的族人還不知情的情況發生了。 終于,在宗主教和工匠他們過來的前三天,總共經過數個月的努力,華族的第一條木軌道,鋪設完成了。 木軌道單邊四十里路,總長八十三里路。 一共四個車站,一個是在碼頭附近,另外三個,有兩個分別是在華城的北城區和南城區,最后一個則是在中心廣場附近。 可以說,木軌是從華城正中心穿過,然后到達碼頭轉個圈再繞回來的一條環狀的軌道。 華族現在的實力,還不足以建設高架橋,所以在城內,一些地方建立了木欄,有專門的巡邏隊負責巡查,以免有人鉆過木欄跑到軌道上面去玩耍。 而一些路口,則是設立了紅綠燈。 聽說這是王偉想出來的辦法,紅燈停,黃燈等,綠燈行的交通守則被編成了順口溜,城內的大喇叭一天四個小時的循環播放,沒幾天的功夫,族人就都知道了,在路口通行需要注意的事項了。 哪怕現在尚未通車,但是人多的路口,已經開始執行交通守則了。 一些穿著黃條衣服的新軍戰士有了一個新的稱呼,叫做交通警察。 他們的任務不是負責戰斗,而是在路口逮那些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人的,當然了,除此之外,他們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就是對紅綠燈進行翻盤的。 華族早就有了電,就連電燈,一些重要的工廠,華族的會議室中都已經安上了。 只不過燒煤的發電機運轉起來聲音太吵,城內為了不擾民,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一般不用罷了。 可是有電不代表就能安裝電動的紅綠燈,所以和軌道相接的紅綠燈,都是用人工去舉牌的。 這一新規下來,沒有人明白其中的含義,剛開始還感覺挺新奇的,不過真的執行到他們的頭上,又開始怨聲載道了起來。 族人們順口溜一個個的都背得挺熟的,但是像這種走到路口,還要看一下燈的顏色才能走的情況絕大部分人都會忽略的。 現在沒有通車,所以人們意識不到紅燈時不讓路的危險,在他們看來,前面什么都沒有,為什么自己不能走。 而交通警察經過培訓后,提前上陣的原因,就是為了在通車之前,讓族人們認識到紅綠燈的重要性。 對于闖紅燈的,不論是沒有看到,還是特意忽略了的,抓住了都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罰。 成年人,有了工作的人,罰一鞭子和兩塊錢。 而未成年人,則是罰抄紅綠燈順口溜一百遍。 短短兩天的時間,就罰了六百多塊錢和半人高的抄紙。 因為受到了懲罰和對于紅綠燈的不理解,讓這些族人對于紅綠燈新政的施行報了很大的成見。 茶余飯后,工作累了休息的時候,處處都能聽到抱怨紅綠燈的聲音。 在這個時代,車只有板車和牛車,這些車的速度慢,哪怕閉著眼睛闖,別人也能夠提前躲開的。 所以在華城,是沒有車禍這一詞的。 因為一種尚未出現的東西,對族人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不便,這如果沒有人抱怨,就奇了怪了。 其實在最開始執行紅綠燈懲罰政策的時候,松葉就提醒過了王偉,肯定會導致許多人不滿的。 最好的辦法,就是光宣傳,不進行懲罰,如果等到通車后,族人能夠適應紅綠燈就算了,不適應的話,肯定會有人被火車撞傷,甚至撞死的。 那個時候,再用血淋淋的事實來進行宣傳,打著為他們好的旗號來對闖紅燈的人進行罰款,那效果絕對比現在要強一百倍。 因為紅綠燈政策已經出了,也通過大喇叭宣傳出去了,挨了撞,是因為族人不聽話造成的,在受傷甚至死亡面前,反而更加顯得王偉高瞻遠矚。 這一點,和當初剛來到華城,王偉下令茅屋和草堆之間必須留有合適的距離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 命令下達之后,并沒有人去強制執行,等到起火后,連在一塊的茅屋都被燒了,人們就會想起來當初王偉下的命令是多么的正確,多么的又先見之明。 而王偉,連想都沒想,就拒絕了松葉的提議。 一方面,是因為他不想有族人因為這點小事而喪命,而最主要的,就是因為在圣地的逼迫下,王偉想通了一件事。 以前,對于華族的發展,王偉盡量只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 就像是在教王四五知識的時候,王偉會教給他什么叫做力的傳導,在什么情況下,才能將力轉換成自己需要的。 教完之后,王四五自己領悟,利用他自己的天賦,經過鉆研,制作出來了齒輪,學會了將水流的力量,轉換成掄大錘的力量。 王偉一直覺得,如果什么都教給他們的話,那時間長了,他們就會喪失自我思考的能力,就會處處依賴自己。 只有讓他們學會自己思考,才能在沒有自己的情況下,讓科學技術得到更好的發展。 可是經過實踐證明,這些看似很有道理的東西,其實都是狗屁。 王四五的聰明才智,在王偉看來是不下于愛因斯坦的,他在機械,物理方面的天賦,簡直令人嘆為觀止。 舉一反三不足以形容他的聰明,如果非得形容,只能用一句妖孽來概括了。 可是,哪怕王四五再怎么聰明,他再怎么有才華,再怎么能夠舉一反三。 僅靠他一個人的能力,大腦一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運轉,用盡一輩子的時間,他能夠通過在王偉那里學到的知識,將機械水平達到地球的水準嗎? 給他傾斜一切的資源,全華族十幾萬人都給他使用,他能夠在有生之年建造出來一輛汽車,甚至造出飛機,電腦嗎? 不可能! 因為王偉的知識,領先于他們太多的年代了。 這些知識里面,一些看似很不起眼的東西,都是經過無數代人的努力,最終發明出來的。 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哪怕他再怎么聰明,也不可能抵得過地球上數億人,經過無數年努力創造出來的文明。 王偉有系統,他有著地球整個文明所有的科技。 他腦袋以前是被霸王龍踢了,才會想著去激發族人的潛力,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那完全就是傻逼的行為,他只需要將一樣樣的科技拿出來,告訴他們怎么做,不需要告訴他們為什么要這么做。 如果他們聰明的話,做完之后,自然能夠理解其中的原理,如果不聰明的話,多花點時間研究,還是能夠明白的。 只有這樣,才能讓華族的科技以最快的速度發展,才能夠將每一份人力,都利用到生產上,而不是浪費寶貴的人力物力,去進行開發,進行研究。 在這種教育的情況下,哪怕會扼殺他們一定程度的天賦,但是卻能讓一個,用盡一輩子的時間,也只能造出來一艘簡單的輪船人,學會如何去生產航空母艦。 所以,為了華族的發展,為了讓華族以最快的速度崛起,哪種方式更好,簡直就是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