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二章 煉鋼之難
來到這個時代,朱瞻基才知道,劉伯溫實際上并不像演義中說的那么神,他在大明的整個架構中,發揮的作用也并不是特別大。 要不然,他會只被封個伯爵,一個胡惟庸就能把他兒子害死,還把他趕回家。甚至還有傳言,就連他的死,也跟胡惟庸脫不了干系。 大兒子被害死,二兒子又因為反對朱棣上吊自殺,劉氏還沒有到第三代,就已經玩完了。 但劉伯溫此人的才華和能力肯定是有的,畢竟家學淵源,官宦世家。要不然,整個劉家能從宋代發跡,經過整個元代,一直到明初還很牛。 劉杰今天的舉動在官場上屬于越界,是很不好的行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身為官場中人,自己不遵守規則,難道還指望小民們來遵守規則嗎? 但是知道了他是劉伯溫的后人之后,朱瞻基能夠理解他了。 因為他二爺爺的關系,朱棣對劉家是沒有好感的?;实鄣姆锤?,也會讓劉杰處境艱難。 作為劉家僅存的官場獨苗,為了守護家族,不得不接受冷眼留在京城,而他想要出頭,就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付出。 在會室里,朱瞻基看了一眼面容有些憔悴的劉杰,心里滿懷同情。 他今年也不過三十出頭,相貌英俊,不過一點也不顯得意氣風發,反而有些老相。 因為留著不像文官的長髯,而是武將一樣的短髭,要是在后世的娛樂圈,能當得上一個帥大叔的稱號。 朱瞻基率先坐在椅子上,一指對面的椅子?!白?,有何事需要孤幫忙,你盡管說?!?/br> 劉杰從袖子里掏出了一本奏章,跪拜在地,雙手舉過頭頂說道:“臣有幸位居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掌專利司一應事務,卻始終不得專利司需關注要領,戰戰兢兢。今日拜見殿下,只為向殿下求一方略,解臣之憂?!?/br> 聽到這里,朱瞻基明白了過來。 專利法是自己提出來的,朱棣對這個建議興趣也很濃,因為他也想要知道,到底有多少技術是可以發揚光大,造福百姓的。 如今工匠也好,商人也罷,包括那些治病的郎中,甚至的教書的先生,都喜歡留一手。 而專利的出現,雖然會在短期之內造成壟斷,但是十年后呢? 當第一批專利到期的時候,大明就可以將這些新技術推廣開,造福百姓。 不過這件事被交給了工部,朱瞻基雖然跟工部天天打交道,卻也不能摻和他們內部事務,所以這件事他后來就沒有再管。 現在劉杰上門求教,雖然不合規矩,但是朱瞻基心里還是挺高興的,因為他肯想,肯鉆研,想進步。 朱瞻基不怕他做錯事,只怕他不做事,得過且過,耽擱了大明的發展。 所以朱瞻基的態度和藹了起來,親手接過了奏章,扶著他的手臂說道:“員外郎請起。令曾祖學究天人,瞻基雖不得一見,卻也敬佩不已??炜煺埰?,待我看完奏章,再與你說話?!?/br> 劉杰不敢真讓朱瞻基來扶,連忙從地上起來,半邊屁股搭在了椅子的邊緣。 朱瞻基打開了奏章,仔細地看了起來。 劉杰這份奏章屬于是工作匯報,與諫議奏章完全不同,沒有那么多的格式講究,華麗詞語,也無需駢四儷六。 但是劉杰的這份工作報告卻也寫的文采斐然,將他遇到的問題用一種很古雅的方式闡述了出來。 不過,這讓朱瞻基看的有些頭疼,許多地方都要連蒙帶猜。 他還不能問別人,一問就暴露了自己的短處。 不過,即便是這樣,他也沒有后悔自己沒有學好古文,等他登基,除了文學方面,他一定要推行白話文,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讓老百姓也都能聽得懂,看得懂官府的官文。 還有就是標點符號,如今大明也有一些外國傳進來的書籍,有了標點符號,不過,想要推廣,卻是不可能的。 首先這些標點符號還不成熟,其次,儒家就是靠壟斷學術掌握話語權,他們是最不愿意老百姓都能懂文化的。 劉杰的奏章主要說了三個問題,一個是豪門,富商,大量申請專利,唯恐專利以后成為他們壟斷學術,甚至是技術的武器,不利民生發展。 其次是大量的重復申請,讓許多專利有交叉,導致了不知該將專利授予哪一家。 最后一點是專利司人員不足,各州府之間缺少溝通,導致了專利的重復申請。有些地域限制性的專利,根本不能得到對照,出現了不少重復批復的情況。 對這些朱瞻基也早就有了考慮,將奏章收了起來說道:“任何人申請專利都不需限制,在前只需要調查清楚專利的來源,有無強搶專利之事。在后要注意杜絕這些豪商利用繼續申請相關專利的手段,繼續壟斷技術?!?/br> 劉杰很是聰明,直接把握住了朱瞻基話里面的意思?!暗钕率钦f,給所有人十年折騰的時間,大明真正的發展,是在十年之后?” 朱瞻基笑著點了點頭說道:“代代相隱是儒家的習慣,而這種習慣已經深入了所有人的骨子里。專利固然是對技術的壟斷,卻也是改變這種觀念的重要手段。 只要過了這十年,內監一定會大量利用這些專利技術,并且會將這些技術傳播開來。不過此事你心中有數就好了,不可張揚?!?/br> 劉杰連忙應下。 朱瞻基又說道:“那些技術有重疊的專利,可以讓申請人做出實物,相互比較,以最優者授予專利。但其他家可以授予專營權,與專利壟斷不形成矛盾?!?/br> “至于最后一點……”朱瞻基想了一下才說道:“專利司人員不足,可以繼續擴大規模,增加經費。如今專利司應收入不菲吧?” 劉杰回稟道:“專利司只掌批復,一應賬目依舊由工部統一管理?!?/br> 朱瞻基搖了搖頭說道:“此事不妥,??顚S?,專利司不應成為謀利的衙門,更應成為大明的技術推廣衙門。此事你回去后寫個方略,用心籌備,我也會在合適的時候與兩位尚書交涉?!?/br> 他正待拜謝,卻聽朱瞻基又說道:“李少監,將太孫令給員外郎一塊。今后凡有難事,盡管來找我,只要你用心做事,恢復誠意伯的榮耀,并不是難事?!?/br> 劉杰撲通一聲跪在了地上,眼眶發紅,嘴唇顫抖了許久,最后才深深埋下頭去?!俺级ó斁瞎M瘁死而后已?!?/br> 從會廳出來,熔煉場的工部以及內監負責人就守在門口,行禮之后,短暫寒暄,就將朱瞻基迎進了熔煉車間。 不過,沒有任何人敢讓朱瞻基親自走到熔煉窯旁邊去,他也只能遠遠地隔著眾人,觀察著熔煉爐的火情。 爐溫是古代煉鋼最大的制約,普通的火苗只有幾百度的溫度,煉鋼爐的溫度,最低也要一千度以上。 在西漢時期,華夏就發明了可以讓爐溫達到一千兩百度的高溫煉鐵爐,但是此后的一千多年,這項技術就一直卡在了這里。 不管是用什么當原材料,爐溫都很難再上升。 所以,古代的煉鋼并不是后世的溫度能夠達到兩千度的煉鋼爐,不管是鐵,還是鋼,都是半液體,而不是真正的鐵水或者鋼水。 然后,這些鐵需要人力來攪拌,鍛壓,增加碳含量,使之成為鋼,所以這個過程,也叫炒鋼。 這種工藝已經持續了一千多年,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增加火焰中的含氧量,使之溫度上升。 雖然漢代就已經學會了使用水排來給煉鋼爐增加空氣,但是這種空氣都是普通的空氣,含氧量遠遠不夠。 在沒有發明氧氣提純設備之前,爐溫就上不去。爐溫上不去,鐵水就不能變成真正的液體,因為鐵的熔點在一千五百度以上。 這一點朱瞻基也沒有辦法解決,他就只能提醒這些工匠,多試驗各種供氣設備。 雖然只是一座普通的煉鋼爐,但是反復進行頂吹,側吹,底吹試驗,甚至三種方法共同實施,來讓爐內溫度升高。 如今這座倒焰爐就被安裝了三個水排,同時向爐內吹氣,這種方式也的確有些效果,因為鐵水的融化度比以前更好。 倒焰爐是在宋代發展起來的新型煉鋼爐,分為兩個部分,炒煉室筑于地面以下,燃燒室筑于地面以上。 兩室上下疊加,燃燒室底部正對炒煉室中心,風從燃燒室上部鼓入,再經由燃燒室底部火口直射到炒煉室中。燃燒室頂口用蓋板封閉,保持溫度。 像現在神機營的銅炮,幾乎都是用這個方法澆鑄出來的,但是貼的熔點更高,就少不了炒鋼的程序。 今日又試驗了兩種方法,但是都沒有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朱瞻基也沒有氣餒,臨走時又提出了一種方式,就是利用水泥在地下澆鑄一個燃燒室,再用耐火土隔熱,在現在的炒煉室下面再多加一個燃燒室。 上下都有燃燒室,再用兩個水排鼓風,應該會有一定的效果。 他動動嘴,下面的人要累斷腿,光是進行爐室的改造,沒有一個月的時間,怕也難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