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書迷正在閱讀:戰國魏武卒、步步逼婚:慕少強行愛、不合理真相、禁區 強制愛 1V1 斯德哥爾摩、最強贅婿在都市、豪門和流量官宣了、假裝對家(娛樂圈)、前妻,再愛我一次、毒寵小謀妃、反派他太過可愛[快穿]
“這個魔鬼,居然向太陽能伸手了,我先看看這是什么研究……F*K!這是什么研究?!” “據說文章上的太陽能模型已經逼瘋了三家研究所的研究員,你們有沒有什么想法,我們一起討論一下?” “想法?有的。建議你們直接聯系威廉.邵,讓他順便公開一下建模程序代碼,然后拷貝一份給我謝謝?!?/br> 提議一出,全網寂靜。 無數感慨于“威廉.邵又出現了”的能源研究員們,都不得不呵呵一聲,問道:“誰敢?” 沒人敢。 邵煉理不理是一回事,萬一對方毫不留情反問一句“這么簡單都不會”? 就算得到了模型代碼,也很想遠渡重洋和他打一架。 脾氣與才華不可兼得。 大家始終仰慕著天才的實力,卻對本人敬而遠之。 終于,在圈內熱議一整夜,眼見學術圈要成為瘋子圈的時候,有人站了出來。 太陽能研究協會,一位敢于挑大梁,召開討論會議的偉大組織。 它公開宣稱:邀請業內研究者,共同商討新型太陽能技術,并提供相應的幫助。 新型太陽能技術? 不用提具體內容,大家都知道是邵煉這一篇。 于是,研究者、教授、博士、實驗室負責人欣然前往。 剛落坐,就收獲了一份厚厚的介紹資料。 不是關于天才邵煉。 而是關于天才沈明洲。 對外界來說陌生的名字,隨便尋找懂中文的人,都能在中國的網站上尋找到大量公開信息。 沈明洲,某個不知名論壇力薦元老級人物,擅長人工智能、神經網絡、程序算法。 比起邵煉這樣十年不見的人,更像是主導了這個太陽能轉換技術模型的人。 因為,他在論壇上留下的痕跡,足夠證明他擁有寫出這個逼瘋了無數研究員模型的實力。 會議現場,所有人捧著沈明洲的資料,皺眉思考。 那些復雜的程序算法,早已超過單純的太陽能技術范疇,向著更為深邃寬廣的計算機語言領域拓展。 不少人見到協會搜集的資料,翻看著沈明洲字里行間給別人的回復,竟然產生了一種恍然大悟的受教感。 原來是這樣! 原來還能這么寫! 比起冷漠遙遠的邵煉,這個人的形象逐漸清晰。 他不但做出了太陽能轉換技術的模型,還會神經網絡以及一切人工智能算法的核心程序。 重點是—— 高中生,十六歲。 會議現場聲響漸漸吵雜。 手握資料的參會者,還沒開始討論太陽能轉換技術建模的奧秘,就先跟鄰座的人熱烈討論起這個陌生的“沈明洲”。 又是十六歲,又是懂得高尖端人工智能的少年人。 這履歷聽起來很熟悉,還帶有一絲絲回憶里驚喜交加的滄桑感。 半晌,終于有人按亮了面前的話筒,半開玩笑半認真的問向協會負責人。 “中國,是在做什么秘密的天才克隆計劃嗎?!” 第24章 笑話調節了氣氛。 已經內部討論過一次梅拉德教授,終于出聲說道:“這篇論文是我審的稿件,當時并沒有去嘗試過建立這套模型,是因為我們覺得論文提到的60%轉換率技術,不可能實現?!?/br> 提出天才克隆論調的人,驚詫的問道:“梅拉德教授,你們是說,這套模型是假的?” “不?!泵防聯u了搖頭,“在我看來,重要的不是模型真假,而是這是一個當前技術層面無法實現的理論研究。所以我們沒有試過建模?!?/br> 梅拉德能源研究所,國際地位舉足輕重。 他這樣一說,被模型逼瘋的研究員,皺眉開麥。 “就算是理論研究,也不可能我們這么多人無法重現實驗,而且,論文里將實驗原理和過程說得非常清楚?!?/br> 這人的話得到了大量的贊同。 《ENE》的論文一經刊發,進行嘗試的人不在少數。 能來參會的人,大多憋著一口仿照失敗的怒氣,紛紛表示論文里寫的輕松簡單,可是最關鍵的模型卻如此不復雜深奧。 不科學,也不符合常理。 漸漸的,甚至隱約有聲討梅拉德教授審稿不嚴謹的意思。 梅拉德教授認真聽完他們的抱怨,表情坦然無比。 他氣定神閑的問道:“請問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嘗試過在十幾年前,重塑威廉.邵提出的理論模型?” 邵煉發表的論文,涵蓋了大量的理論模型和模擬實驗。 當他第一次在《SCS》發表了人工智能領域論文的時候,質疑聲音層出不窮,連懷疑《SCS》的人都有。 然而,那個看起來錯誤得匪夷所思、沒人可以重現的觀點,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三年后,得到了證實。 經過三年曲折的反轉,圈內再也不敢小看這個來自東方的年輕人。 梅拉德教授的提醒,讓其他人陷入詭異的沉默。 “所以,這個模型也是一樣的?!泵防陆淌谧龀隹偨Y,“你們做不出來,不代表它不存在?!?/br> 只不過是科技的發展,沒有達到它能夠普遍存在的水平罷了。 出口轉內銷的消息,總是來得晚一些。 當國內太陽能行業研究者,不斷收到國外同行打聽消息的詢問,才恍然意識到,好像有什么不得了的新技術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