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90年代的初始
書迷正在閱讀:悸動漸眠(1V1校園,偽骨科)、萬人嫌的二流貨色師妹生涯(仙俠 np)、娘子苑(sp sm 黃暴 不平等h 調教 追妻)、癡情女配下崗后被強制愛了(nph)、殊途同歸(NP)、能讀檔后我無敵了、紅顏亦是少年郎、溫柔似晚風、簽到仙人、藏于心里的喜歡
吵吵鬧鬧,痛哭怒罵,但親兄弟就是親兄弟,誰也斷不開。 最終劉桂新還是選擇原諒了老五。 必竟這么多年過去了,家里現在過的也挺好。 她也不想讓張清之難做,她太了解自己的丈夫了,估計那點陳芝麻爛谷子的事兒他早就忘了,從來都是只記別人的好不記別人的仇。 而且,老五說的也對,歲數也有這么大了。 老五獲得了三嫂的原諒,高高興興的背著劉桂新張清之給他準備的東西回去了。 這邊一家人開開心心熱熱鬧鬧的過年。 過了年,張興軍和戰友回了部隊,90年就這么走完了。 八十年代徹底成為過去,嶄新的九十年代到達。 劉桂新和張清之已經還清了所有債務,家里越過越好,正期盼著美好的未來。 這一年,張興軍還在部隊上,已經成為了一名真正的軍人。 張興隆技校二年級,實習。 張興兵初中二年級。 這個家怎么想,未來都充滿了陽光,充滿了希望。 張清之這個年過得也特別開心,兄弟之間的種種往事都翻過去了,必竟是血rou至親,始終在心里壓著的一些東西煙消云散,以后能正常往來了,這就值得高興。 張興隆現在過年又多了一項任務,去對像家拜年。 今年劉桂新給準備的拜年禮是兩瓶酒,兩盒糖果,兩盒糕點還有一對野雞。 野雞這東西現在在城里可是好東西,已經難得見到了,價格年年上揚都是有價無市。這一對還是老五給帶過來的,農村大山里還有,但也不是那么容易打得到了。 張興隆提著東西興沖沖的去趙爽家拜年。 飯店春節關門,從臘月二十八關到初九,初十才重新開業。 今年趙爽家開了飯店,雖然只做了半秋一冬,也是賺著了錢,這個年過的也是開開心心寬寬措措,給張興隆包了個一千的紅包。 結果回來紅包就被劉桂新沒收了,等下趙爽要過來回禮,風俗是婆家翻倍,這一千還得給包回去。 平時張興隆技校那邊的工資劉桂新也從來沒要過,都是由著他自己花,這一千要的張興隆一聲也不敢吱。理不直氣就不壯。 過年,難得的所有人都能休息幾天,東北這邊的生活節奏在整個八十年代都要比南方地區快不少,必竟經濟擺在這里。這會兒還是老大哥呢。 像平時就算是親近的家庭也是很難得有時間聚一聚玩一玩的,打麻將什么的耗時間的東西更是難得湊齊人手,甚至大部分人都不會。 大部分人湊在一起也就是打打撲克,或者下象棋,幾乎沒有賭錢的,就是斗個輸贏。 家里這幾天人且不斷,曲姐夫帶著新媳婦兒和張文超來了,小舅帶著舅媽和他家孩子也來了,他家是個女兒,叫格格,長的漂亮聰明,烏黑的大眼睛眨呀眨的,小嘴能說會道。 還有以前的老鄰居,史德明家,黃娘家,徐娘家,關姨于姨吳姨鄒姨,反正劉桂新的社會關系那是相當廣,還都處的相當不錯,逢年過節大伙都有走動。 在郭家堡,除了小孩子,就沒有幾個不認識劉桂新的,都叫一聲大劉,或者劉姐。 …… 年過完,學校又開學了,張興兵和毛軍幾個同學又開始了每天的征程,一天來回走六公里上學。 張興隆接著在廠子里混日子。 這學期二班的實習的車間是五選,比三選要遠一點兒,不過這邊是新廠,廠房空間和休息室都要寬大不少,呆起來到是比三選那邊舒服。 還是老樣子,工人干自己的,實習生玩自己的,互不干擾。 張興隆和趙爽現在就算是徹底定下來了,就等著到歲數結婚,兩家人都默認了。趙爽家開著飯店,有時候缺了什么菜就叫張興隆從家里帶上去。 其實買不了多少,表達的是個心意。 肯定也有在親家面前顯擺顯擺的意思,你看,我家開著大飯店了,你還是擺攤的,別看你兒子是全民,我家也不差。劉桂新也不計較,要什么菜就挑好的給拿過去。 兒子大了不由娘,一切都得往讓孩子好的方面去想,去做。 東北的春天最難熬,是一年當中最冷的幾個月。 不是溫度低的冷,這會兒氣溫相比數九那會兒要高一些。是那種刺骨的冷:春天融雪會吸收大量的熱量,這種寒冷是直接沁到骨頭里去的。 有句老話叫春捂秋凍,秋天的冷在皮外,春天的冷傷人,必須得捂嚴實點。 隨著天氣一天一天變暖,郭家市場上做生意的人也多了起來,去年還空著一大半,今年差不多就滿了,連邊上的門面房都被租了大半出去。 同樣的生意做的人多了競爭就大起來,就變得不好做了。 都想留住客人,秤得高高的,東西挑好的,還得抹零去整的偷偷在價格上較勁兒。 劉桂新就和張清之合計著,是不是轉轉行,可是轉行又能做些什么呢?郭家這個地方太小了,別說郭家,整個南芬也就是那么一點點大,也就是幾個廠礦的工人。 整個郭家堡子,完全就是靠著選礦廠。 就像整個本溪市完全就是在靠著本鋼生存一樣,這是重工業地區的特點。廠興市興,廠衰市衰。 縫紉店的活這會兒也不能做,年輕人已經沒有人會買布做衣服,各種時髦的新潮衣服滿大街滿市場都是,各種化纖材料數不勝數,棉布毛料的時代已經徹底過去了。 而且廠子還會發工作服,一年冬夏三套,很多工人平時也都是穿著工作服,耐臟耐磨也不掉價。這會兒工人的地位還有那么高。 張清之偶爾回老家一趟看看兄弟,連啞巴老六都比劃著要本鋼的衣服,要帶本鋼標志的。 張家堡那邊也有了變化,很多人家拆掉老黃泥草房蓋起了紅磚瓦房,以前用樹桿夾起來的帳子也被紅磚墻代替,村里有了賣店,再不用打斤醬油也得跑十幾里地去法臺。 也通了公交車,從市里到縣里的長途車,一天兩趟經過堡子。堡子里的年輕人都去了縣上或者市里掙錢,沒有人愿意留在家里種地。種一年賠一年。 張興隆的二大爺,四叔,五叔都蓋起了新房子,修著大院子,不過四叔的日子過的明顯比兄弟差很多。 只有老六,還是河邊那一間半草房,一個啞巴,自己能養活自己就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張清之本來還想著是不是找人給老六說個媳婦回來,后來被劉桂新勸住了。不是不想管,一個啞巴,又窮,就算是找來了以后怎么辦?有了孩子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