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節
書迷正在閱讀:[網王同人] 被關照的空巢老人手冢君、開在橫濱的異世界餐廳、論干掉BOSS級男友后如何HE[無限]、[紅樓同人] 逆轉紅樓之黛玉不還淚、農女致富記、農女辣翻天:相公,打野去!、我能看見狀態欄、五塊甜餅、[蓮花樓同人] 世間再無李蓮花、江山基業
孟瑾棠∶......看來喬裝改扮在散花坊還是個代代相傳的行為藝術。 她聽著溫飛瓊的話,覺得此前的想法——受到驗證。 早先孟瑾棠就曾在建京中,聽本地人閑聊,說是江湖人會抓走好人家的小孩子當徒弟,不過這里應該有一個誤會∶抓走小孩子的人,跟收小孩子當徒弟的人,未必是同一批。 許多年前,有一群人抓住了很多小孩子,并把他們關在了某個地方看管起來,中間遭遇江湖俠士路見不平,小孩子們被救出,就些因此流入江湖。 孟瑾棠聯想起桑儀明meimei的事情——對方身為天華教的大長老,年少時縱然沒有現在的武功威勢,也不是個糊涂人,她會來中原尋找自己meimei,定是因為確定meimei就在中原。 那個meimei當年可能跟蘭水山一樣,開頭都是被人擄走的,中途又被人救出,因為小孩子記不清家在何方,建京周圍又沒有符合她描述的親人,就陰差陽錯拜入了寒山派。 孟瑾棠∶溫公子可知道,那些路見不平的江湖俠士都有哪些人? 溫飛瓊∶當日家師不曾以真面目示人,同行之人,多半也都用了些化名。又道,溫某聽說宋老太君厭惡江湖人士,派人查了下開泉伯府的舊事,發現這位老太君也曾有一個兒子在小時候被人擄走,蘭姑姑對他還有些印象,此人被救出來后,就拜了一位江湖俠士為師,對方身上帶了家中信物 ,長大后重回建京舊地,終于弄清楚了自己的身世。 孟瑾棠想,這也難怪建京里的人,完全不了解自己的身世,想來宋家的八姑娘能消失得如此容易,多少也跟父母的特殊經歷有關。 父雖然出生開泉伯府,但很早就離開了家,直到能自立了才上門認親,不過考慮到宋家那位老太君對江湖人的排斥態度,估計也沒大張旗鼓地通告天下自己兒子的曲折經歷,諸多巧合之下,便將宋八姑娘的身世給瞞了個密不透風。 宋家的老太君姓譚,住在柏廈堂之中,溫飛瓊與孟瑾棠兩人大大方方地走過來,他們身法各有獨特之處,一路上竟沒有人過來盤問。 還未靠近柏廈堂,就聞到風中那股苦澀的藥香。 柏廈堂的布局依舊華美精致,卻透露出nongnong的衰朽垂暮之意,周圍的侍從臉上原先的安靜從容,都變成了一潭死水般的沉默。 瑾棠悄無聲息地閃入了內室,像是一縷淡青色的山嵐,她袍袖微拂,勁力到處,在床邊給宋家老太君診治的太醫還有侍奉的婢女,都身形微僵,不約而同陷入昏睡之中。 青衣少女指間挾著數枚金針,真氣順著針尖,刺入老太君的xue道之中——溫飛瓊所言無誤,對方確實是歲數到了,醫術再高的人過來,也只能為之稍稍緩解身上的病痛而已。 天還未黑,柏廈堂內已經點上了燈,侍女晃了一下,感覺手上的茶盞有些不穩,立刻驚醒,她或許是太久不曾休息了,居然險些在當值之時站著睡了過去。 所有人都是一樣的安靜,連呼吸聲都沒什么變化,唯一算得上大幅動作的,就是有人用力眨了眨眼睛,好讓自己變得更加清醒,侍女稍稍放下心來——看來是無人注意到她方才的疏漏。 過不多久,有人過來替班,她們經過外面的小廳時,看到了墻壁上掛的珍瓏棋盤,以及上面的落子無悔。 柏廈堂里的各類器物一向不許旁人擅動,老太君清醒的時候,遇見子孫來請安,偶爾會提點他們,多看看墻上的字,侍女們在想著要不要擇一下字畫上的灰塵,卻又不大敢,這些事情向來只有老太君吩咐后,才可以動手。 不過這些字畫掛得那么高,若是不踩著桌椅,怕也是很難夠到。 第211章 字畫掛得雖高, 但對于武林高手來說,也不過一抬手就能碰到。 孟瑾棠路上也聽到開泉伯府內的侍從們聊起老太君的舊事,稍稍有些在意, 就把落子無悔那副字給取了下來, 發現后面藏著一張紙條。 字條邊沿早已泛黃,而且質地脆弱, 顯然是很久以前的舊物。 四郎夫婦攜友人前往護國寺,一去無蹤。 ——宋家老四就是孟瑾棠的生父。 這句話里,護國寺三個字被人用朱筆圈起,孟瑾棠注視片刻,將字重新掛上。 她動作輕巧,而且境界直追桑儀明散花主人那等絕世高手而去,就算從開泉伯府里的人身邊走過,他們也發現不了。 等孟瑾棠出來時, 溫飛瓊已經不知所蹤。 天邊晚霞如血,顏色濃郁到了難以化開的程度,東邊的地平線上,一輪弦月悄然升起。 孟瑾棠看了眼天色,覺得今天估計得很晚才能回白楓塢。 從地理位置上劃分,她目前身處之地挺靠近建京中心,開泉伯府再寥落,好歹有個爵位在身,周圍的人家非富即貴,寬泛點說,跟那位炙手可熱的鎮國公府, 也在同一社區。 至于護國寺的位置,就要偏上許多。 很多人都知曉,前段時日,護國寺內突然起了火,幸虧寺內僧人救得十分及時,沒惹出什么大亂子,僅僅是燒掉了寺內的一些藏經。 寺內的僧人們正在做晚課,無人注意到,一道青色的身影已悄然立在了墻頭。 孟瑾棠微微合目,她回憶著當初觀看《補天神訣》時的感受,將心神與天地接通,靈覺逐步擴散,莫說周圍的僧人交談聲,甚至連蟲蟻爬過草地的聲音,都能盡數收入耳中。 忽然之間,墻上的青衣人睜開眼,袍袖輕輕拂動,像一陣風,又像一片隨風而起的柳絮,輕盈而迅捷地穿過一重又一重寂靜的院落。 在護國寺的角落里,有一個狀若荒廢的禪房。 昏黃的火光從破碎的窗紙中安靜地漏出。 一盞油燈擺在桌面上,借著不算明亮的燈光,可以清楚看見,這間禪房內正坐著一個須發皆白的老僧。 老僧的對面,遙遙立著一個青衣人。 —這位老僧正是護國寺的方丈,對方常年在陋室之中坐禪,連寺內的弟子,都少有人知曉他身在此處。 閉目靜坐的老僧忽然嘆了一聲,緩緩睜開雙目∶孟掌門怎么會過來? ——雖然從未見過那位聞名江湖的掖州王,但在孟瑾棠進入禪房的剎那間,護國寺方丈便確定了她的身份。 青衣人笑了一下,不疾不徐道∶我觀寺內諸院,如觀掌紋,只有這一處不甚分明,就過來瞧瞧。 老僧道∶以孟掌門的性子,想來不會無故登門。 青衣人客客氣氣道∶方丈所言甚是,今日本不該這么貿然前來,只是我心中有一件疑難之事,亟需方丈解惑。 老僧又嘆了一聲,竟沒問她究竟是什么疑難之事,直接道∶種因得果,事皆前定……罷了,只要掌門接得下貧僧三招,自然知無不言。 孟瑾棠看了這老僧一眼,笑∶便如方丈所言。 老僧自蒲團上站起,宣了一聲佛號,雙手合十,緩緩躬身一禮。 這一招名為焚香禮佛,名字實在取得客氣至極,護國寺方丈之所以用此招起手,也是敬重孟瑾棠一派之長的身份,許多修煉武功的弟子,只當這一招簡單無用,不去用心鉆研,唯有少數人曉得,焚香禮佛是以內家真氣傷敵的上乘功夫,若是功力未臻至火候,便體悟不到招式中的描述。 油燈放在桌上,燈火安靜地亮著,像是凝固了,墻壁上一動不動地垂著幾張破舊的布幔,護國寺方丈一招使畢,竟連地上積落的塵土都不曾驚起,若有人在邊上旁觀,一定瞧不出禪房內到底發生了何事。 僧的勁力避開油燈,避開布幔,甚至避開了塵土,一絲不泄地迫向對面的青衣人,孟瑾棠只覺仿佛有無形的氣墻壓面而來,綿密如網,竟是避無可避,她聲色不動,當下也是垂袖一指, 青色的衣袍無風微揚,隨后靜止不動。 雙方氣勁在空中無聲一觸,頓時如風中沙土般各自散去。 老僧微微一笑,贊道∶好厲害的《拂露手》。接著屈起三指,用一招佛下拈香,向著對手隔空按去,這三指上的勁力各不相同,陰者陰寒入骨,陽者烈如流焰,陰陽并濟,端的是厲害無比。 ——天下閣閣主曾想要修成這般境界,可惜到死也不曾成功,不料這看似平平無奇的老僧,居然有這等修為。 力直貫而來,只要孟瑾棠退出禪房,自然打她不到,但高手對陣,說好了接下三招,若是主動選擇閃避,自然算是輸了。 孟瑾棠查知那老僧指力渾厚,不退反進,胼指為劍,用《斗室劍法》中的破雪式隔空點出無論對方的指力如何變化無窮,只以簡簡單單的一劍相應。 陰極盛陽,陽極生陰,短短一招之間,她竟似對《明夷心經》又有所悟。 油燈上的火光猛地顫抖了一下。 從動手到現在,不過短短片刻功夫,護國寺主持與寒山派掌門已經過了兩招,時間雖短,但兇險處,絲毫不亞于當日破廟里與李非儒的那一戰。 老僧看了孟瑾棠一眼,忽然兩拳打出,一拳在上,一拳在下,雙拳疊架,前后擊來,正是羅漢神拳中的降龍式與伏虎式。 直到此刻之前,護國寺方丈都一直表現得隨和有禮,半點不曾將殺機顯露于外,如今拳風中卻驟然表現出難以言喻的暴裂之意,雙拳尚未及身,孟瑾棠已感到拳上勁力澎湃而至,來勢洶洶,猶如行雨奔雷。 青衣的人影不退不讓,雙掌一翻,硬接老僧這一招,頓時間,渾厚的真氣以兩人所在處為圓心,不斷旋轉,但奇異的是不曾外擴,反而持續向內收縮。 國寺方丈的真氣猶如浪潮,寒山掌門的真氣則如大壩,浪潮不斷沖擊在大壩之上,等到聲勢越蓄越滿時,大壩上忽然傳出極強的反震之力,潮水無法破壩而出,頓時向來路倒涌回去。 在真氣逆流入心脈的剎那間,老僧本已閉目待死,但所有潮水竟似瞬間蒸發了一般,變得無蹤無際,讓他感到一陣莫可憑依的空落之意。 孟瑾棠身形微晃,微微閉目,笑道∶護國寺果然名不虛傳。 老僧默然無語,片刻后才道∶自古英雄出少年,當真是后生可畏。 ——方才護國寺方丈并非打算突下殺手,實則是想借孟瑾棠之手,引頸就戮,縱然掖州王行事風格再強橫十倍,若是失手將護國寺的方丈斃于掌下,多半也不好意思繼續找大小和尚們的麻煩。 孟瑾棠警了他一眼,笑道∶我雖不才,但既然身在此地,總不能叫大師出了意外,再驚動寺內各位高僧。 老僧嘆了幾聲∶想來是天意如此。又道,孟掌門請坐,你要問的,可是當年建京之亂中的舊事 ? 孟瑾棠目光微動 ,道∶大師請說。 十多年前,建京忽然出現了極大的動亂,城中混入了許多江湖人士,四處燒殺劫掠,此事眾說紛紜,有人覺得是都婆國那邊派人過來鬧事,而都婆國那邊表示,是大夏自己人折騰出的亂子。 那夜建京幾乎化為了一片火海,不少百姓便跑到護國寺內求助。 護國寺方丈雖是出家人,但看見百姓所受之苦,也動了明王之怒,當下提起禪杖,跟外面的人斗了幾場,等回來時,聽寺內弟子說,有幾個年輕人過來找他,說是有極其要緊之事相商。 知客僧曉得方丈不在,就將人帶到禪房暫坐,當日因為來避難的百姓太多,寺內人手不夠,就無人在邊上侍奉茶水。 老方丈回來后,立刻過去找人,但禪房內卻空無一人。 那天沒有下雨,地下卻有些潮濕。 架子上的經書擺得很整齊,桌面光潔,似乎被人仔細擦過了。 老方丈本來沒發現什么不對,直到推開禪房里的密室,發現里面多了點不易察覺的血跡。 ——這件密室不是為了存放貴重物品,而是為了閉關所建造的,護國寺方丈因著修行之故,全程親力親為,這間密室落成未久,除了他自己之外,只有一個人曉得。 說到這里,孟瑾棠的腦海中已然勾勒出了一副畫面∶當日得到消息的年輕人本來等在禪房之內,外面卻忽然來了一個人,這人不能讓年輕人們將事情說出去,就將他們殺了滅口。 那人十分多疑,在除去禪房內所有痕跡之外,還唯恐有什么疏漏之處,臨行前,特地打開密室檢查了一遍,帶了一絲血跡進去。 禪房內一片沉默。 過了許久,青衣人抬起頭,柔聲道∶那人是鎮國公么? 老僧不語,片刻后點了點頭。 護國寺方丈與鎮國公交好之事,建京內算是人盡皆知。 孟瑾棠∶請問方丈一句,可是有什么把柄落在鎮國公手上 ? 老僧澀聲道∶雖說出家人塵緣斷絕,但到底是血脈之親,老衲俗家的meimei,有一日忽然失蹤。 也沒問孟瑾棠是怎么猜到有把柄存在的,因為事情已經非常明顯——既然曉得鎮國公跟護國寺方丈關系親近,那這些年輕人,又怎么有膽子去找鎮國公的好友求助 ? 答案只能是他們突然曉得了一個秘密,明白兩人的關系并不像外面說的那樣。 孟瑾棠 ∶鎮國公帶走了令妹 , 以此威脅方丈? 老僧∶他自然不曾直言,只說替老衲細細探查,每過些日子,總能發現些蹤跡,但到后來 他不曾把話說完,但孟瑾棠已經明白護國寺方丈話中的意思——到了后來,那些蹤跡顯然已經變得不那么可信,對方猜得meimei可能是出了更嚴重的事,只是沒有證據,也不愿相信,并且存著萬一的指望,希望meimei還好好活著,哪怕處于對方的控制之下。 一步踏錯,步步踏錯,護國寺方丈佛心蒙垢,猜得孟瑾棠來意之時,當真是無顏面對。 孟瑾棠微微額首,起身道∶多謝大師相告,在下還有事在身,這便告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