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頁
皇權不下鄉,真正統治下面的還是那些鄉紳豪強,你給了他們相應的利益,那么,天下自然也就穩當了。 如今的問題就是,大家日子好過了,開始讀書學技術了,底層的百姓可能依舊還有些蒙昧,但是那些讀過書認識幾個字,卻幾乎分享不到官僚階層什么利益的人,他們開始掌握技術了,那么,他們就得也成為分享利益的一個群體,你吃rou,他們好歹要喝點湯。 對于胤禛來說,從拉攏漢臣開始,逐漸讓那些掌握了一技之長的群體分享一部分利益,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第102章 廢過一次太子之后, 再廢第二次就沒那么多波瀾了。胤礽前腳才密會了幾個心腹,后腳就被康熙廢掉了,理由還是那幾個, 總之就是狂悖無禮之類的,總之,胤礽早就瘋了, 所以,他根本不配做這個太子。 康熙這一次廢太子也不像是上一次一樣大動干戈, 反而有一種不過如此的感覺,塵埃落定之后,大家都知道,胤礽再也不能翻身了。 沒了胤礽這個明面上的靶子, 下面頓時又暗潮洶涌起來。 康熙如今老了, 訥爾蘇也開始慢慢放開了手腳,一些以前只停留在紙面上, 沒有真的去做的事情也開始慢慢折騰起來了。而弘暉賜婚的事情也下來了。 這幾年, 康熙連給兒子賜婚都是下面給幾個合適的,康熙看著圈出一個名字來, 皇孫的婚事,其實還是掌握在他們自個的父母手里。因此,胤禛事先就選好了人,然后跟德妃通了氣,德妃這邊跟康熙一說,也就差不多了。 老實說,德妃也有點納悶,覺得胤禛怎么會給自家嫡長子選一個漢軍旗的嫡福晉,只是, 她素來不插手長子的事情,既然胤禛自己有了決定,那么她自然不會沒事去多這個嘴。 至于康熙,他原本也沒打算給孫子指什么著姓大族的女兒做福晉,聽到德妃說的名字之后,當下便答應了下來。 胤禛給弘暉選的嫡福晉姓陳,因為在旗,便是陳佳氏,在漢軍旗里面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人家,家里最大的官也就是個四品,著實算不上什么。不過這一家子真要算起來,在地方上影響力卻不小,他們這一支算是抬了旗,但是他們的族人,還是漢人,甚至,他們之前在幾十年前天下大亂的時候,還分出了一支,遷到了南方,雖說名義上兩支已經不在一起了,實際上私底下往來還是很多。 胤禛將這一家子找出來,也是費了不少事的,尤其,這一家在江南那邊,也是新學的支持者,他們家的族學里頭,已經開始教授西學,培養相應的族人了。對于這樣有潛力,又有眼光的人家,多重視一點也不為過。 陳家那邊老實說,也有些懵逼,他們的女兒選秀其實就是走個過場,哪知道還沒開始復選的時候,就有人遞了話,說是女兒有了大造化,胤禛也私底下請自家的幕僚上門暗示了一番,陳家也不是什么清高的人家,真要是清高,也不可能當年當機立斷,賣了前明,入了漢軍旗。女兒能夠嫁入雍親王府,以后怎么著也是個親王福晉,這對于陳家來說也是一件大好事,因此,雖說有些意外,但是他們還是答應了下來,唯一覺得疑惑的就是,雍親王府怎么就看上了自家的女兒。畢竟,數一數那些龍子鳳孫,就算是落魄的那種,想要娶妻,也得娶個稍微響亮一點的姓氏呢!像是幾個大姓,就算是家里落魄到一定程度了,只要拉得下臉,家里的女兒也是不愁嫁的,因為他們最值錢的就是那個姓了。 陳家可沒這樣的資本,漢軍旗中的女兒,很多就是嫁入王公貴族之家,一般也只能混個側福晉,想要做嫡福晉,還是欠缺了些。 雍親王別看這幾年不顯山不漏水,但是,其實許多人已經暗中將賭注壓在了雍親王身上,畢竟,這位是唯一一個沒有被康熙罵過,還被贊過有孝悌之心的,對于皇家,夸獎子女最好的話,其實就是孝順。你再能干,還能能干得過天子嗎?所以,孝順,類己,就是最好的夸人的話。仔細數一數朝堂上這些皇子,有污點的可不少,老三如今還在上躥下跳,以為太子廢了,就輪到自己了,殊不知,許多人就是拿他當笑話。光是他當年在敏妃孝期剃了頭,還被鬧將出來,這個孝字就跟他絕緣了,不光不孝庶母,還蠢,居然被人抓住了把柄。這年頭,真正嚴格恪守居喪禮儀的其實真的不多,如今又不是漢朝那會兒,要舉什么孝廉,你要是孝行不夠變態,都不配說孝順。像是如今,表面功夫說得過去,也沒人會在意,但問題是,你一個皇子阿哥,連表面功夫都做不好,你不是蠢是什么! 所以,別看胤祉如今挺風光,不少人還簇擁在他身邊,給他鼓吹,實際上有點見識的人都知道,這位沒戲。 反倒是雍親王,他這些年來,差事都辦得妥當,沒出過什么紕漏,做人也沒做到了點子上,太子被廢,但是太子那邊真正要命的事情,雍親王就沒插過手,之后呢,太子被廢,處境艱難,又是雍親王一力求情,這位怎么看都是一副有情有義的模樣,比起光說不做的胤禩,許多人覺得,還是胤禛更靠譜一點。 當然,胤禩的擁躉也很多,不過,這些人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幫投機者,烏合之眾,他們之前就在康熙那里掛了號,想要再翻騰出什么風浪來,還得看康熙是不是愿意放他們一馬。再往下,就是那些小阿哥了,他們開府還沒幾年,正兒八經的差事也沒做過幾件,他們上位,誰又真的服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