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想到自家外孫將來因為奪嫡的事情引發一片腥風血雨,杜氏就有些輾轉反側,她詢問丈夫的意見,結果丈夫的意思卻非常冷酷,那就是顧家不能摻和皇后與皇次子的事情,如此最多也就是丟掉承恩公這個爵位,問題是,這個爵位對于顧家來說,不僅算不得什么恩典,反而是桎梏。頂著這個爵位,顧家就不能繼續通過科舉,對朝堂產生相應的影響,好好的機會,只能留給原籍的旁支族人還有家中的姻親。許多官職根本不能插手,否則的話,就要被人說成是裙帶關系,加以攻訐。 杜氏聽到這里,神情就有些發苦:“老爺,我明白你的意思,只是,之前帶著恒兒進宮的時候,娘娘就提了一嘴,說是恒兒跟皇次子一般大小,到時候叫恒兒給皇次子做個伴讀,我想著,恒兒生得晚,將來也不好參加科舉,家里的蔭封名額也未必能落到恒兒身上。而做個伴讀,能在圣人那里露個臉,又有娘娘關照,在宮里不會吃什么虧,因此便答應了下來!” 顧巍聽了,眉頭幾乎都要豎起來,他很想罵一聲“婦人之見”,但是想想徒家皇帝的流氓習性,便知道,這未必就是女兒的主意,只怕是圣上的想法,頓時就嘆了口氣。 朝中的情況復雜,一開始圣上登基的時候,顧巍跟顧家的姻親故舊聯手,順利穩固了朝堂,但是這也讓圣上產生了某種忌憚之心,因此,等到顧巍退下來之后,圣上就開始扶持其他派系的文官清流,因此,如今朝堂上面,文官清流一派做主的,已經不是顧巍這一派的人了,圣上當初跟著先帝,學得最溜的就是平衡朝堂的本事,不管是哪一派,都不能一家獨大,如今新扶持起來的一派顯然胃口不小,圣上又想著拉顧家這一派跟對方對上。偏偏顧巍不吭聲,顧家的姻親故舊,也覺得圣上過河拆橋,不大地道,因此,在朝堂上也比較沉默。正好家里小兒子跟皇次子年紀一般大小,圣上干脆就拿了個伴讀的名額,企圖在顧家身上打上更重的外戚烙印。 顧衡摸著自己胖嘟嘟的小肚子,聽著杜氏跟顧巍說話,腦子里頭有些稀里糊涂的。 小孩子的腦容量很小,發育還沒有成熟,容納不下太多的信息,顧衡上輩子的記憶也比較模糊,就只是大概的印象而已,但是,借著上輩子的那點閱歷,顧衡還是很難理解杜氏與顧巍的話。這跟他的專業相差實在是太遠了。顧衡所在的那個小縣城,學校里面一向就是搞應試教育,初中的時候,政史地生之類的一度只是會考項目,并不列入中考,因此,除了會考之前突擊背誦了一番之后,其他時候,這幾門課的老師也總是“生病”,然后換成語文,英語,數學,物理等老師堂而皇之地占堂。 何況教科書里頭很少會寫什么血淋淋的宮廷政變,皇位交替,甚至,歷史書上除了少數幾個所出的年代特殊,還有過一些重要事跡,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皇帝之外,其他的皇帝在那里根本不配有姓名。 到了高中更是高二就分了文理班,顧衡選擇了理科之后,距離這些就更加遙遠了。他上輩子上學的時候忙于各種兼職賺錢,工作的時候,享受的多半是996的“福報”,偶爾還有007,哪有時間看一度流行過的各種宮斗劇,因此,在他從杜氏和顧巍的話里面聽出了一些血腥味之后,頓時就有些懵逼。 不是說自己會生在大富大貴之家的呢?怎么自個還沒真切體會到這樣的富貴生活,自己就要面臨某種危險了? 這般一想,顧衡更是想要將那位時空旅行者前輩揪出來了,我根本不是自愿穿越的,你憑什么強買強賣??! 顧衡就算是讀過的史書很少,歷史類的知識簡直可以說是淺薄無比,但是總能夠想象得出來,皇權更迭伴隨著的各種殘酷,這般一想,顧衡忍不住哆嗦了一下。 顧衡前腳想著是不是要惡補一下歷史知識,后腳顧家就給他安排上了。 第6章 (大修) 顧家能夠傳承數百年,從最初的一個小地主,到如今的書香世家,在荊湘之地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就是源于先祖立下的一個家訓,那就是顧家子孫可以不學什么四書五經,但是必須要讀史。 從顧家那位先祖開始,顧家就一直在搜集諸多的史書。這年頭,史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看的,歷朝歷代,非那等大儒重臣,都沒有機會參與修史。當然,那些文人私底下在自個的筆記里面記載的野史不算。 顧家那位先祖從小就是神童,一路上又有諸多貴人相助,寒門出身,未及弱冠就考中了進士,得了當時的座師將愛女下嫁,之后在翰林院一直待了十年,因為他口風緊,在朝中也無結黨營私之事,那位先祖得以為當時的皇帝做起居注,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接觸到了皇家收藏的大量史書。他如獲至寶,花費了七八年的時間,將能夠抄錄的都抄錄了下來,作為顧家的傳家之物。 要知道,在外面的書店里頭,各種與科舉有關的書籍,那是多得是,但是你要是想要買點史書,呵呵,除了左傳,其他的,要么是貴得讓你吐血,要么根本就買不著。 某種意義上來說,史書里面記載的就是屠龍術,盡管歷朝歷代的史官都無師自通了孔子所說的春秋筆法,許多史書的記載其實未必可信,里面充滿了史官自己的主觀臆測,但是仔細對照一番,你就會發現,這里頭總能夠找出一部分真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