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回家省親
可是王家的人好像永遠都不識好歹,先是皇后總是在后宮弄出一些不還有的動靜,然后又是王石安縷縷拒絕自己的提拔! 這樣頑固不化的家族,他都感覺自己要放棄了。 “臣妾,臣妾......” 對于自己的父親,王氏其實也是無奈,她是皇后,又不能隨時出宮,所以只能讓太子常常去跟自己的父親說理。 可是每一次王石安都會給一個覺得自己的能力只有這么一點的答案,在三次之后,太子也對自己的外祖父失去了興趣,她更是絕望。 “這一次,你回去和你的父親交談,記住,這是朕給王家的最后一個機會!” 朱子天看著剛剛被王氏打碎的茶盞,整個人心情都不好了,直接朝著外殿走了出去。 而身后的王氏,則是緊緊的握緊了自己的拳頭,這一次,哪怕是一性命相逼,她也要王石安去競爭那個位置。 皇后省親是大事,必須會提前通知,王府在知道消息以后并沒有大肆的歡迎和主張,而是依舊過著自己的日子。 王氏的母親早些年因為得了癆疾然后走了,而王石安這一生只娶了那么一個老婆,在王氏母親走了以后,也有要把女兒嫁給他的,王氏也幫忙著張羅過,可是全都被他給拒絕了。 這輩子,王石安最感興趣的就是茶道,而先皇最精通的也就是茶道。 在朱子天父子還沒有踹位奪權的的時候,雖然他的官位很低,但是經常會和先皇在御花園之中品茶。 自己女兒的丈夫殺了自己的知己,誰也不知道王石安的心里是什么想法,不過在那以后,除了上朝的時間之外,他就只會在自己的府里待著,什么地方也不去。 而王氏還有一個弟弟,叫王宇,是先皇在世時候,最后一次殿試的狀元,可是卻沒有任何的官職在身,朱子天曾經很多次都想要王宇入朝為官,卻都被拒絕了。 對于自己的家人,王氏除了滿滿的不理解而外什么感想都沒有,只是這一次,她必須要他們出面,幫自己和自己的兒子去爭奪那地位。 皇后省親,盡管都在京城,可是該有的陣仗還是要有的。 前面是十六個由御林軍開頭,后面跟著六個太監六個宮女,然后才是皇后的步攆,步攆的后面還有著相同的陣仗。 這些人的后面還跟著的是皇上對皇后省親的賜品,之間大大的四個外面鑲嵌著寶石的箱子,每個都有八個人相抬,就算是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東西,光是這幾個大箱子就足夠讓大家羨慕了。 這一個箱子上面的東西,很有可能就是一個貧寒人家一輩子的花銷,而且看那些大漢還很吃力的樣子,就知道里面肯定也不可能是空著的,在箱子的后面,還有整整的四擔布帛,每一匹的外面都有這袋子保護,而光是袋子的料子,就已經很很多人家只能夠去想象得了。 后面還有著四匹駿馬,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看出皇上對于這一次省親的重視。 也就是這些東西,原本以為以王家的地位推斷出王氏在后宮不得寵的傳言都被狠狠的打破。 王氏選擇了步攆,沒有選擇轎子,其實她就是想讓這些人看看,真正在后宮說話的人是誰,而她的嘴角也始終掛著一絲和善的笑。 接近半個時辰的時間,她嘴角的弧度重來都沒有變過。 其實別人不知道的是,自己身后所有的東西,皇帝都只是出了三分之一而已,其余的,都是她和太子出的。 這里也包含了她很多年的積蓄,所以這一次見王石安,她絕對不允許自己失敗。 王府門口,王石安和王宇靜靜的并排站著,后面跟著的是四五個小廝和丫鬟,這已經是現在王府所有的人了。 而周圍早已經有了擠攘不開的群眾,皇后省親,一般都會上一些什么東西,所以除了好奇著王氏回來的樣子,更多的是想要拿到王氏回府以后得獎勵。 王石安穿著朝服,臉上并沒有任何的情緒,仔細一看,還可以隱隱約約的看見他了臉上還有著被隱藏起來的不愿意的表情,其實他知道王氏這一次回來是要做什么,只是他,不可能讓她如愿。 而王宇的臉上表情其實也不是很好看,三年了,他從來不過問朝政,也不會去跟哪一個帶有著丁點官位的人說話。 當時若不是因為得了陳燁的指點,他不可能會中狀元,而且他和陳燁的理國之志其實是和陳燁一模一樣的,但是和朱子天卻有著很很大的差距,所以他不愿意委屈自己,入朝為官。 皇后的步攆在一步一步的朝著王府走來,王府的門口也越來越熱鬧。 王石安和王宇對視一眼,都知道對方的無奈,卻也什么都沒說,只是靜靜地相互站著。 “皇后娘娘到!” 禮官的聲音,老遠就已經在外面響了起來,伴隨著的還有一邊的跪地和高喊的聲音,王家父子和門口的百姓也一同跪了下去。 “微臣參見皇后娘娘,娘娘千歲千歲千千歲!” “草民叩見皇后娘娘,娘娘千歲千歲千千歲!” 兩種聲音在步攆剛剛停下的時候就一起響起了,王氏并沒有馬上起身,而是等著他們三叩首以后才悠悠的從步攆之下下來,走到了王石安的前面站著 “父親這是作什么,這不是折煞女兒麼!快快起來!” 她只是站著說話,卻并沒有伸手去扶王石安,然后又對著兩邊的百姓說道: “都起來吧,今日該是開心的日子,大家就不用拘禮了!” 王宇慌忙去攙扶王石安,畢竟對方年紀大了,在三叩首以后肯定會有一些頭昏。 “娘娘請!” 王石安對著王氏做了一個請她進去的手勢,然后默默的站到了王氏的身后。 “阿來,今日是本宮省親,當是大喜,重賞!” 王氏也不客氣,直接領著人就朝里面走去了,而她帶來的宮女太監甚至直接越過了王家父子,先一步跟著她進了府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