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節
主帥逃走的消息成了最后一根壓垮斗志的稻草,遼軍士兵開始四散逃跑,被驅趕而來的戰馬本已疲憊不堪,在泥濘濕滑的雪地里也發揮不出什么作用,倒是擋住了往回奔跑的遼軍士兵的退路,讓夏軍輕易的追殺了上萬的人頭。 蘇錦下達了自由追擊的命令,但能夠追擊的只有這五萬生力軍了,他們有雪橇戰車相助,而其他人因為失去了戰馬的機動力,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遼軍士兵四散倉皇而逃。 既然不能追人,蘇錦便讓他們四下里抓馬,而莫羅的追擊極為兇悍,一直追殺遼軍到了賀蘭山口,這才因地勢陡高而放棄,這一路上尸體倒下無數,殺人如麻。 夏營眾將喜逐顏開,紛紛相互道賀,天黑時分,戰場打掃完畢,傷亡殲敵數字也統計出來了,此戰夏軍死傷近八萬,加上昨天夜里的那一戰,傷亡高達十一萬之巨,這是個令人咂舌的數字;而遼人則更慘,前后派了三十二萬大軍前來,逃走的不足五萬,竟然被殲滅二十六萬之多,簡直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傷亡。 誰也沒想到,夏遼兩國之戰雙方累積損失兵力近四十萬人,夏國雖然是勝利一方,但付出的代價也不小,除了十一萬兵馬的損失,戰馬也損耗了二十萬頭,若不是最后抓了不少遼國的戰馬,整個夏國騎兵都要名存實亡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夏國居然也開始缺起戰馬來,這在盛產馬匹的夏國,不能不說是個笑話。 而遼人此戰后基本上失去了一戰之力,雖然號稱鐵騎百萬,實際上遼國的主力便是三十萬宮帳軍加上四十萬的部族兵,其他的都是扈從兵,也就是雜役鄉團之類的拉百姓組成的軍隊,沒什么戰斗力;此戰消耗了遼人十萬宮帳軍,外加十七萬部族兵,七十萬大軍少了五分之二,今后除了防守,怕是再難挑起戰端了。、 (本卷終,請看下卷:肋生風雷踏歌行) 第九三五章戰后格局(上) 經過五天五夜的連軸趕路,蘇錦終于在大年初一的上午趕到了明珠城自己的府邸,全家妻妾老少翹首以盼,終于盼得蘇錦歸來,頓時一片歡騰。 到了家的蘇錦,整個人都要虛脫了一般,臉頰也瘦的變了形,上下頜的胡須也參差凌亂,看上去就像是大病了一場,讓晏碧云等人心疼的幾乎要掉淚。 整個新年,蘇錦閉門謝客,平日里除了陪著妻妾家人便是閉門靜思,經過這兩個月的戰爭經歷,整個人的氣質也有了極大的變化,除了凌厲的氣勢之外,還有些隱隱的不快。 晏碧云敏感的察覺到了這一點,她也明白是因為什么,可是除了安慰之外,她能做什么呢?蘇錦在為自己讓許多無辜的士兵命喪黃泉而悔恨,雖然晏碧云也認為蘇錦做的略微過分了點,但是站在蘇錦的立場,她又不得不承認蘇錦這么做有著充分的理由。 幾經開導,蘇錦也漸漸的平復起來,他只能用身不由己來說服自己,就算是內疚,若回到戰場之上,蘇錦還是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新年期間,《明珠報》成了最為搶手的大眾讀物,因為上面有關于遼夏之間大戰的連載,傳言說蘇大人受夏國相邀去指揮了這場戰斗,而寫這篇連載的便是明珠報的首席記者,蘇大人寵愛的小妾叫做往事如煙的,近水樓臺先得月,她天天在枕邊得到的消息自然是千真萬確,所以引得萬人哄搶,以至于十萬份的免費贈報都不夠,報社主編李重只得下令加印出售,十文錢一份的報紙賣出去了三十多萬份,不僅是明珠城,西北各州府,甚至很多客商都將報紙成沓的買下,寄往各地州府中的親朋故舊,讓他們先睹為快。 平時這種消息百姓只是靠在官府中當差的官家人傳遞出來,最后在街頭巷尾形成風言,往往以訛傳訛最后被證實虛夸虛假了不少,但有了明珠報的客觀報道,百姓們幾乎將其當成了朝廷的邸報一般,速度和真實性也不可同日而語。 蘇錦本來已經很出名了,這一下更是成了全民偶像,北到西北四路,霸州沿線,南到廣南廣西諸地,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人們津津樂道于蘇錦的種種過往經歷和趣事,驚嘆于他崛起之快速,發跡之迅猛,有不得不承認他的成功名符其實。 正月初九,圣旨來到了明珠城,趙禎要蘇錦攜全部家眷回京共度上元節,并商討戰后格局及朝廷的政策,這是趙禎第一次邀請臣子共度上元節,往年只是賜宴群臣,但卻從未有人單獨受到如此的殊榮。 蘇錦原本就估摸著自己不可能清凈的呆在明珠城到正月十五,回來后他便將戰事過程寫成奏折呈報上去了,趙禎定然會急著見自己,果然時隔數日,圣旨便來了。 蘇家上下收拾了一番,拖兒帶女,帶著一千親衛,二十輛大車浩浩蕩蕩的趕往京城,夏思菱身懷六個月的身孕,享受特殊待遇,由柔娘浣娘姐妹親自陪同,坐的便是蘇錦特制的愛心馬車。 這回回到京城,估計夏竦要合不攏嘴了,因為蘇錦已經答應夏竦,如果是個男孩便讓他姓夏,以免除夏竦無后之憂;對蘇錦而言只賺不賠,兒子還是自己的,夏家的家業將來可是要照單全收了,但夏思菱和夏竦父女倒像是占了蘇錦不少的便宜一般,感激的就差磕頭搗蒜了。 四天后,蘇家上下到達汴梁西城外,沒過十里亭,遠遠便看見彩旗飛舞人頭涌動的氣勢,蘇錦在馬上一眼便看到了黃羅傘蓋,心中一驚,趙禎又親自來迎接了,這已經是第三次趙禎親自來迎接自己了。 蘇錦并沒太過激動,他對趙禎的認識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換言之他更加的了解趙禎了,趙禎親自來迎接自己,雖然是莫大的榮譽,趙禎的心中也必然極為感激,但更多的是作秀成分,那是借著此事向天下人表明他趙禎的胸懷。 即便如此,禮節上也不能馬虎,蘇錦趕緊遠遠下馬,招呼眾妻妾摻著老夫人下車,禮部主客也遠遠迎了上來,老遠便笑臉行禮,一臉的燦爛之色。 “蘇大人,您可算是到了,皇上率諸位大人從辰時便在此迎候,這都等了一個時辰了,趕緊的去見皇上吧?!?/br> 蘇錦忙還禮道:“這如何敢當,天氣寒冷,怎能讓皇上在此迎候?” “皇上高興著呢,跟諸位大人談談笑笑,倒也沒見怎么煩躁?!?/br> 蘇錦笑道:“那便好,主客大人請帶路,我攜家眷這便去參見皇上?!?/br> 主客笑瞇瞇的道:“好說好說,老朽去稟報,大人隨后跟來便是?!?/br> 蘇錦讓晏碧云摻著王夫人,柔娘和浣娘摻著夏思菱,一家大小緩步上前,走到長亭前,一席紅地毯直通亭上,趙禎笑盈盈的端坐龍輦上,兩側朝中大臣魚貫排列,均向蘇錦頷首致意。 蘇錦緊走幾步,來到階下,向趙禎行禮,身后蘇家眾人也拜倒參見;趙禎趕緊從龍座上起身,走下階來親手扶起蘇錦,笑道:“都起來吧,蘇愛卿凱旋歸來,為我大宋建下豐功偉業,朕該給你行禮感謝才對?!?/br> 蘇錦忙道:“皇上這是要折煞微臣么?” 趙禎哈哈大笑,走到王夫人面前,高聲道:“老夫人,您好福氣啊,生了個國家棟梁之才,都是您教子有方,朕要昭示天下,要天下為母者都要效仿老夫人賢母之風,并授予二品誥命夫人,受朝廷官俸?!?/br> 王夫人抖著嘴唇拜倒在地,她這輩子何曾見過皇帝,眼下皇帝面對面跟她說話,還對她大為夸獎,差點將老太太激動的腦溢血。 “我也要當官兒?!被罕煌醴蛉藸恐指谝贿?,突然冒了一句。 晏碧云忙使眼色示意他別鬧,趙禎不以為意,彎腰摸了摸虎兒的小臉道:“好,朕自然要封你為官,虎父無犬子,你將來要像你爹爹一樣為大宋建功立業,便封你為云騎都尉的官兒,你說好不好?” 虎兒道:“這官兒大么?有我爹那么威風么?” 趙禎哈哈大笑道:“比你爹還威風,這下你滿意了吧?!?/br> 虎兒歡呼雀躍,惹的眾人嬉笑不已,趙禎直起身來,環視周遭眾人大聲道:“我大宋立國百年,從未有今日這般揚眉吐氣,諸位功不可沒,朕希望我大宋多幾個蘇錦,然則何懼西北兩虎,諸位都要努力啊,朕希望在朕有生之年,能夠看到大宋更為強盛,凌駕于他國之上,成為萬邦來朝之國,若如此,朕也可不負祖宗重托,諸位也盡人臣之道,史書留名了?!?/br> 群臣齊聲道:“謹遵皇上教誨,我等定盡心竭力,死而后已?!?/br> 趙禎拉著蘇錦的手同乘一車進城,蘇錦極力推辭,趙禎卻硬是拉著蘇錦上車,蘇錦只得侍立一旁,不敢端坐;雖是萬千殊榮,但也不能得瑟,而且趙禎的心思神鬼難測,誰知道他的真實想法是怎么樣的。 群臣隨行,百姓夾道,蘇錦之名在京城已經家喻戶曉,有小道消息早就流傳開來,說蘇錦這次回京將直入中樞,取代朝中老臣地位,將來必是未來的宰相云云,百姓們自然不肯放過瞻仰這位傳奇人物的機會,一路上歡呼聲充塞雙耳,可謂是風光到了極致。 趙禎微笑的看著這一切,余光掃視蘇錦的反應,但見蘇錦神色平靜,垂首侍立一旁,似乎若有所思。 第九三六章戰后格局(中) 次日早朝之上,市井傳言竟然終于被證實,晏殊領頭兩府三衙一干官員聯名上奏趙禎,舉薦蘇錦進入中樞;晏殊竟然提出讓賢于蘇錦,搞得杜衍也不得不假意要讓出樞密使之位。 蘇錦當然知道這是他們的客氣,雖然自己有可能進入中樞,但要想一步登天成為樞密使或者宰相,那不過是說說而已,即便是他們真心實意,趙禎也不會同意,宰執之臣可不是光有功勞就可以,他必須是舉足輕重進退練達之人,自己目前還不夠資格。 果不其然,在蘇錦自謙表示自己資歷尚淺不堪重任之后,趙禎理所當然的駁回晏殊等人讓賢的奏議,但卻當即宣布任命蘇錦為以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也就是說蘇錦擁有了政事堂副宰相、樞密院副使、再加上戰前任命的三司副使的三重身份,在政務、軍事、財政上都有了發言權。 只不過政軍經三個副職看似風光無比,卻無一有決定權,風光之外,倒有些小尷尬,但足可見趙禎對蘇錦這一回是真的看重;身兼政軍經三處要職,這是大宋開國以來第一人,更何況此人只有二十一歲,入仕才五年,這已經足以讓世人津津樂道,驚嘆紛紛了。 朝堂之上,對于夏遼戰后的格局,群臣各抒己見作了一番討論,這樣的討論在之前已經進行過多次,意見也基本上趨于統一,但蘇錦不在場,這種討論多少有些不夠分量,如今當事人到來,討論才有了定下決策的基調。 宰相晏殊將多日來堂上堂下討論的結果敘述了一遍,朝廷上下的態度相當的明朗,大家都認為,夏遼大戰之后,兩國元氣大傷,短時期內將再無啟釁之心,趁此機會,朝廷上下應該將主要精力放在南方平叛儂智高的征討上。 儂智高占據高山密林之利,跟狄青周旋了近半年,朝廷的目光對準的是北方戰局,對于討伐小小蠻族的戰役顯然不太上心,以至于官兵連敗,讓儂智高氣焰陡漲,借此夏遼兩國兩虎踞俱傷之際,朝廷可抽調西北東北兩處駐防軍隊南下,掃除儂智高之患。 蘇錦聽了晏殊的敘述,感到有些意外;狄青的能力毋庸置疑,之所以久久不能竟功,恐怕最終還是物資和兵力供應不足的緣故,狄青南下平叛的主力還是廣南左近州府的廂兵,南方升平日久,雖是邊陲,但與之接壤的南夷、交趾等國均是大宋屬國,朝廷自然沒有必要花費巨資將西南諸州的廂軍加強訓練和裝備,狄青再有本事,帶著一群不能打仗的烏合之眾也是勉為其難。 蘇錦當然同意增兵廣南,但他卻絕不同意從西北和東北兩地撤兵,因為他對當前的格局有著和眾人略微不同的見解;當趙禎點名詢問的時候,蘇錦便坦言相告了。 “皇上,諸位大人,西南增兵卻為當務之急,除了增兵還要有充足物資的供應,儂智高占據地利,又熟悉地形,或許當地的夷族還會暗中支持他,我們必須給狄青將軍足夠的支持,才能助他平叛;我個人表個態,這次我援助夏國的五千桶火油并未派上用場,已經被我盡數帶回西北,我會即刻命人將這批火油命人運抵南方,南方山林頗多,或許會派上用場?!?/br> 眾人暗暗吐舌,蘇錦財大氣粗,五千桶火油從何而來不得而知,但這五千桶火油的價值便值百萬之巨,蘇錦說送就送,眉頭不皺一下,果然是在西北經營數年,已經肥的流油了。 趙禎微笑頷首道:“蘇愛卿想的很周到,火油是你自己出資提煉,此刻能傾其所有支援朝廷平叛,此不計私利之行為,當為楷模;朝廷雖無余力給你錢銀上的回報,但你的這個功勞,朕在心里給你記上一筆?!?/br> 蘇錦道:“國家大事和個人的私利想必,自然是以國為重,大宋不能升平,個人何來榮耀?況且這批火油也是原本打算用在遼夏之戰上,能保留下來,已經頗為讓我意外了;朝廷也要在各方面給予狄將軍支持,但我卻認為從西北和東北邊境抽調兵馬南下之舉有些不妥?!?/br> 趙禎皺眉道:“哦?如今西北屯兵二十萬,東北霸州前線亦有二十五萬駐軍,在目前的局勢下,似乎不必要這么多的兵馬駐守吧?!?/br> 蘇錦道:“臣只能說,一切并非我們想象的那樣,沒錯,這次遼夏損失巨大,兩國大戰死傷總數超過四十萬,大傷兩國元氣,但據此便得出兩國已無威脅的推斷,顯得有些倉促了;新年前后,臣閉門謝客的同時,也將形勢做了一番分析,回想此戰前后的種種,臣承認之前對夏遼兩國的判斷有所偏頗,夏遼兩國能在百余年間與我大宋相抗衡,且漸有壓制我大宋之勢,并非是偶然?!?/br> 趙禎挑眉道:“哦?蘇愛卿說說看,聽你的話意,倒是對夏遼有些敬佩之意?!?/br> 蘇錦點頭道:“沒錯,臣確實對他們有了敬意,敬意的背后便是懼意,換言之,我有些害怕這黨項和契丹這兩族人?!?/br> 群臣嗡嗡議論,有人驚愕,有人思索,有人不以為然,在大宋策略成功不死一兵一卒的情形下,引得兩國互斗,傷亡數十萬人的今日,蘇錦說出這么一番話來似乎有些不合時宜,但此一時彼一時,如果是幾年前蘇錦這么說話,當庭便有大臣立即反駁他,此刻的蘇錦已經是中樞重臣,他說的話分量已經大大的不同,群臣除了意外,更想知道的是這位如日中天的蘇大人這么說的理由何在。 “朕還是頭一次從你口中聽到這樣的話來,在朕的印象中,你似乎什么都不怕,你說說你的理由?!壁w禎笑道。 蘇錦道:“無畏是因為無知,臣以前對夏遼兩國的認知僅存于表面上,和夏人打交道也僅限于渭州一戰,和遼人的交道除了和遼使有過一番交鋒之外便為空白;但這一次臣正面和遼夏大軍接觸,所獲良多;此番驅狼吞虎之計的成功乃是得益于時機的適合,遼人決策失誤,想利用我大宋對于夏人的仇恨而達到他們的目的,這才被我們抓住機會;而夏人之所以愿意合作,是因為他們到了滅國的邊緣,不得不和我們聯手,事實上我大宋這一回從實際的效果上達到了坐山觀虎斗的目的,但從心理上已經拉到了兩國極大的仇恨,這一點皇上和諸位大人應該明白?!?/br> 趙禎垂頭思索,群臣也交頭接耳的議論起來。 蘇錦道:“古言‘以史為鑒’,漢末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魏國的實力最大,但蜀國和吳國在魏國未顯示咄咄攻勢之前并未聯合,當魏國足以滅掉其任何一國的時候,蜀吳兩國便緊密合作聯合抗魏,全然不顧兩國之間曾有多重利益沖突和嫌隙,那是因為生死存亡之際,什么樣的過節都可以拋下;反觀如今,遼夏兩國這場大戰是在極不情愿的情形下發生的,若不是我大宋脅迫,夏國絕不肯受驅使與遼人決一死戰;如果我們一廂情愿的認為,這兩國將成世代死敵,那就大錯特錯了,在目前的情形下你,我們更要防備兩國的秘密聯手,我們可以陰別人,別人也可以陰我們?!?/br> 群臣無聲,趙禎也皺眉無語,杜衍忍不住道:“蘇大人,沒你說的那么嚴重吧,兩國受創如此嚴重,即便是有心,恐也無力進攻吧?” 蘇錦搖頭道:“不可大意啊,我得到的消息是,夏人在大戰之后,立即將大軍調往南方,會州宥州兩地的兵力從戰前的十萬人反倒增加到了二十萬人,這如何解釋?按理來說,遼夏大戰之后,夏國為了防備遼人報復,應該在賀蘭山南北駐扎大軍才是,可事實上他們完全沒有這個打算,相反卻在與我大宋接壤之處增兵,連絲毫都沒有猶豫,這難道不值得深思么?” 趙禎緩緩道:“也許正因遼人受創,我大宋乃是直接的威脅,夏人才如此安排的?!?/br> 蘇錦道:“臣不這樣認為,至少是不完全贊同,遼人號稱雄兵百萬或許夸張了點,但起碼也有常備軍七八十萬,這次被殲滅了二十多萬,剩余的軍隊也有五六十萬之多,這個數目比我大宋禁軍廂軍的八十萬總數也相差不了多少;而且這一次我親眼看到了夏國的征兵能力,在如此艱難的情形下,夏國幾乎是幾天時間便征募了八萬新軍,遼夏兵制類似,由此推斷,遼人要想數量上恢復幾乎不費什么力氣,他們主要的損失還是精銳的喪失,新兵的戰力有限,這才是他們所顧忌的;而且從戰力上來說,兩國之兵的作戰能力和嚴明的軍紀都是他們的亮點,我只能說,在這兩點上我大宋士兵遠遠不如?!?/br> 第九三七章戰后格局(下) 群臣中不乏有對夏遼熟悉之人,譬如曾經的鴻臚寺官員,后來鴻臚寺撤銷之后,負責和北方兩強交通來往的樞密院北房主事等官員,和夏遼兩國交往很多,所以他們對夏遼的一切情況還是知道的較多,蘇錦所說的事情他們也早就知道,不過他們可不敢在朝堂上大談夏遼兩國的諸般強大之處,那豈不是自找麻煩。 蘇錦自然是從不顧忌這些,他也壓根沒想那么多,他只是要將自己的所見所聞盡數說出來,出發點自然還是為了大宋著想。 趙禎有些坐不住,倒不是蘇錦說大宋士兵戰力和紀律不如他國讓他不安,而是因為蘇錦的話意中隱隱透著些許的擔憂,這才是他關心的。 “蘇愛卿的意思是,夏遼也許會秘密聯合,對抗我大宋?” “短時期內應該不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幾乎是必然的結果,臣認為,要多多注意遼國在邊境上的動向,一旦霸州前線的遼兵大肆集結,那必然是兩國聯盟攻宋的信號?!?/br> “這也是你不贊成抽調西北和霸州前線兵馬南下的原因?” 蘇錦點頭道:“正是,我們無從知曉夏遼兩國之間達成秘密聯盟的具體時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一旦抽調兵馬,造成邊境兵力失衡,那會加快他們聯合報復的進程;經過夏遼大戰之后,我大宋雖在三國之中實力最強,但還遠遠沒有能同時對抗遼夏的進攻,更何況南邊還在用兵;儂智高的叛亂只限于夷族山地密林之地,離開了這些地勢的依仗,他們便失去了優勢,所以對大宋而言,他們只是疥癬之疾,咱們只需要適當的從周邊州府調集廂兵支援,并給予狄將軍物資的援助,便是拖個一年半載又能如何?倒是遼夏兩國,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我大宋的心腹之患?!?/br> 趙禎想了想,看了看殿下群臣,似乎在征求意見,夏竦邁步上前奏道:“啟奏皇上,老臣以為蘇大人之言甚是中肯,臣曾在西北戍邊,深悉北人秉性,黨項人桀驁不馴睚眥必報,從來就未曾真正向他人低頭,如今他們實力不濟,這才委曲求全保存實力,如果讓他們有出頭之日,必會如蘇大人所言反咬一口?!?/br> 御史中丞包拯也上前道:“臣也贊同蘇大人所議,防人之心不可無,咱們與虎狼為伴,一切均多留心眼,蘇大人縱橫西北尚有此疑慮,豈能不加以重視?!?/br> 趙禎嘆了口氣道:“照這么說,這次驅夏與遼作戰倒是同時吸引了夏遼的仇恨了,遼主前日送來國書,怒斥我大宋背信棄義,并已經斷絕于我大宋的一切交往,關閉邊境全部貿易場所,并聲言與朕不共待天,朕早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倒也不太在意,但蘇愛卿所說的夏遼會密結聯盟之事倒是朕始料未及,朕本以為夏人會感激我大宋保全了他們的地方?!?/br> 蘇錦道:“夏國人并不傻!” 眾人都聽出蘇錦的言下之意,別以為夏人都是二百五,他們知道宋國在利用他們而已,而且蘇錦做的也很明顯,大戰之時,蘇錦并未顧及夏軍傷亡,讓夏軍在和遼軍的大戰中損失十余萬,戰后還將援助的火油等物資盡數帶走,夏人當時可能并不明白,事后只要稍微動動腦子,便明白蘇錦的居心之惡了;蘇錦在夏國朝廷上下恐怕已經是魔鬼的代名詞,聲名狼藉之至。 “也罷,如無異議,朕便準蘇愛卿之奏,不從北方調兵,就近調集州府廂兵支援;但朕想問問諸位愛卿,既然有夏遼聯合攻宋之憂,我大宋如何應對?總不能坐等他們恢復元氣吧?!?/br> 眾人不約而同又將目光轉向蘇錦,連晏殊杜衍等中樞首腦都被自動忽略,仿佛只有蘇錦才有最佳的方略。 蘇錦看出晏殊臉上的尷尬,雖和晏殊一直是同為一派,但那是過去,自己在外為官,權力上也沒有直接的沖突,關系反倒容易相處,此時同入中樞宰臣,如果不注意收斂,便會造成巨大的分歧;富弼便是活生生的例子,翁婿因新政反目,富弼貶官前后,晏殊連一句求肯的話都沒說,這便是明證,即便晏殊說是為避嫌,但這個理由讓人實在不太信服。 “微臣尚未有良策,晏相杜樞密必有對策?!碧K錦道:“我很想聽聽兩位老大人的看法?!?/br> 趙禎暗贊蘇錦的機靈,剛才的一瞬間他也幾乎忽略了還有宰相和樞密使的存在,似乎只有蘇錦的話才是良策,不得不說有些失態。 “晏愛卿一向沉穩縝密,乃我大宋社稷之基,朕要聽聽你的看法?!?/br> 晏殊臉上的不快一閃而沒,恢復平靜的神色,緩步上前道:“皇上,諸位同僚,之前對于遼夏賀蘭山大戰之后的格局,老夫估計的過于樂觀了,當然形勢未必如蘇大人所言的那般大禍臨頭之態,咱們大可不必杞人憂天,因為無論如何,這場大戰無論從士氣上還是實實在在的戰果上都讓遼夏兩國損耗巨大,雙方損失大量軍隊,消耗大量物資,短時間內想如何如何,那是癡心妄想?!?/br> 群臣明顯感到了晏殊對蘇錦前面分析的不以為然,敏感的官員們立刻開始揣度起兩人之間即將會有何等規模的對立,想的遠的人立刻開始在腦海中思量起該站在哪一邊說話的事來。 不過晏殊沒有讓他們的思緒飛的更遠,話鋒一轉續道:“但蘇大人的擔憂并非空xue來風,無近憂不代表沒有遠慮,遼夏吃了個大悶虧,其痛恨對方的程度遠不如痛恨大宋,因為大宋是造成他們不得不打的始作俑者,從長遠利益上來看,遼夏結盟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而蘇大人指出的夏人第一時間將重兵布防在西北邊境,便反應了夏人的心理,在他們心中,我大宋才是勁敵;遼人的目標自然更加明確,他們是被大宋在背后捅了刀子,所以痛恨之心自然首推大宋?!?/br> “老臣剛在也在想應付之策,想來想去,無非八個字‘富國強兵,秣兵厲馬’,大宋必須要強大到讓他們不敢動心思,那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除此無他?!?/br> 趙禎皺了皺眉頭,晏殊這話聽起來是滴水不漏,實際上卻等同于空談,誰都知道強大自己震懾敵國,但這可不是說說便能做到,趙禎需要的是具體的措施。 “晏相說的在理,杜樞密怎么看?”趙禎未對晏殊的話過多評價,也許是晏殊沒想好,所以那這樣滴水不漏的大話來搪塞,自己也不必窮追不舍,給他思考的時間日后或許有更好的辦法。 杜衍忙道:“老臣一時無良策,但老臣會加強邊境防務,密切注意邊境敵軍動向,防患于未然;臣還有一建議,為防備萬全,臣請增加各州府廂兵征募名額,每州增加五都兵員,全大宋可增加二十萬兵力,可備戰時之需?!?/br> 趙禎還沒答話,身兼三司使之職的晏殊便道:“二十萬兵?盔甲武器兵餉糧草何來?這可是常備軍,二十萬人一年新增費用起碼四百萬貫,還不算初始的盔甲兵器之資,朝廷年入僅僅四千萬貫財稅,各處都要用錢,款項從何而出?” 杜衍賠笑道:“分攤到各州府負擔,也沒什么負擔不起的吧?!?/br> 晏殊搖頭道:“地方上的截留已經被取消,采買司受朝廷直接調度,你讓各地州府如何擔負?這不是逼著他們上吊么?” 杜衍道:“要不稍微提高一點稅費便是了,反正我朝賦稅不重,加一點也無妨?!?/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