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
許昌被父親一問,又添了些心煩,不過不好在兄弟面前失了面子,說道:“也不差這點銀錢了,就這么定了?!?/br> 許青心里卻不好受,說道:“三哥,我就不要拿了,要不是阿素不盡心,梅梅怎么會摔了。我這心里……” 許昌卻沒讓許青說下去,打斷道:“算了,阿素平時呆在我這里也是很勤快,梅梅正是皮的年紀,我和你三嫂又寵的厲害,阿素一時看不到也是有的。梅梅醒了就好?!?/br> 話雖如此說,許家父子心里卻都不好受。如果許梅梅之后好了那事情過了就過了,要是許梅梅真好不了,只怕兩家斷了往來都是輕的。 這個原由就要從頭說起了。正如在陸家得力仆人的眼里,許家是個窮苦人家,許家那真是一窮二白出身。話說起來都會說祖上是地主人家,但是連年戰亂,早就沒什么留下的,連人就只余了許榮許耀兩兄弟。 許榮拉扯著弟弟到十二歲,一直過的很苦,直到許耀有機緣跟著一校尉去當兵,才迎來了轉機。許耀為人機靈,又肯下功夫苦學,空余時間還向人請教,學著認字。就被這校尉一直帶在身邊當了親兵,許耀自己得益于識字,捎銀錢回來也交待了哥哥要讓孩子識字。 許榮年長,但在弟弟有出息后一直很信服弟弟的本事,有了弟弟補貼他除了買了三十畝地就是供孩子讀書。只是他夫妻恩愛,孩子生的多,六男一女。要拉扯這么多孩子長大已是不易,而讀書的花銷出乎了他想象的多。 老大許元是識字的晚了,也沒天賦,老二許壽是有天賦的,讀了沒兩年就考中了童生。就是許壽中了童生,要去更好的書院讀書,讓許榮清楚的認識到他的能力只夠供一個人一直讀下去。這時問題就出現了,他花了更多銀錢來供其中一人讀書,那對其他人就會不公平,這讓他覺的內疚。他思前想后,最終想了個辦家,分家。 父母在,不分家,分家了,父母也要跟著長子。但許榮分家卻把長子分了出去。他給許元建了三間瓦房,娶了媳婦,分了五畝田。他的想法是他要供其中一個孩子讀書,但不能讓許元再出力供弟弟讀書。 而在許昌也考中童生后,許榮找兩兄弟深談了一次,他不知兩個兒子哪個更有可能考上秀才,許壽更有天賦,但是身子虛,許昌身體好,但是讀書更顯吃力。最終許壽自己選了退讓。許榮也給他分了家,和許元一樣,娶了媳婦建了房,分了五畝田。 許昌九歲啟蒙,十四歲考中童生,在二十五歲才考中秀才。這期間兩個弟弟都成家分了出去,還有一個小弟小妹跟著。許昌中了秀才后,發現日子也并不好過,免除了差搖,進了官學,他要繼續進學考舉人也是可以的,畢竟官學不用學費。但是他天賦并不高,考中舉人的希望渺茫,他已經二十五歲,早該娶妻生子了。他要養個家的話,銀錢就不湊手了。而父母已年過五十,他又怎么忍心讓他們再起早貪黑的做活。他不再進學,在學院找了份教職,就這樣日子也過的緊巴巴。 當然在巖溪村許家已經是村里的第一家了。每個成家的兄弟都有田有房,老二許壽當了村長,還有個秀才許昌在縣學教書。 但對許昌來說,他身處縣學,和同僚相比,他就是窮人一個了。而他娶妻也面臨著選擇,去鄉下娶妻,那是大把的人家愿意結親,在縣里就不是那么好找,要想找個讀書人家的姑娘那就難了。 而這時錢珍入了許昌的眼,錢珍的父親是個書吏,生養了兩子兩女,元配早逝,續娶的并沒有生養。喪婦長女,錢珍又有潑辣的名聲,到了二十一都未嫁。 兩人迅速成婚,日子本該越來越好過,但生活不會總是一帆風順。一年后,女兒出生,孱弱到大部分人都以為養不活,錢珍也病倒在床兩年多。這診費藥錢成了一大支出,導致許昌只能維持自己的小家,而并不能給父母兄弟有所回報。 不過在妻子身體好轉,女兒也在父母的精心照養下慢慢長大,日子終于好起來了。許昌在縣里買了小小的院子,在妻子娘家的打點下當上了縣丞。 他并未買奴仆,只是接了許青的長女來幫手。錢珍身體不能太過勞累,要一個人來分擔家務,而許青生養的孩子多,還都是女孩,日子有些艱難。剛好接了侄女來,自家也好,許青家也受益。 若是沒有許梅梅摔傷,以后這侄女出嫁就是由許昌出嫁妝了??墒瞧谥杜恼湛聪?,許梅梅爬到高處玩耍卻摔了下來,傷的如此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