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節
“寬奴說,那位王公子沒把玄音鈴送到青云觀去?!?/br> 第45章 藺承佑仰頭想了想,滕玉意雖然脾氣大又愛記仇,見識和手腕卻不俗,明知這是他人的法器,沒理由不打招呼就偷偷昧下。 那她為何遲遲不還? 該不是那日他把東西給她時說得不夠明白,叫她誤以為這鈴鐺送給她了。 可就算滕玉意不懂道術,也應當能看出玄音鈴是世間罕有的法寶,他與她非親非故,怎會無緣無故送她異寶。 興許被什么事絆住了,然而都一日一夜了,她縱算自己抽不出空,總能抽派出底下的人來送東西。 他琢磨來琢磨去,好奇心簡直壓不住,可惜今日不能出宮,不然還可以親自找她問個明白。 罷了,待明日出宮再說吧。不過如此一來,他又得跟她碰面了。哎,有點煩人吶,本以為不會再有與她交集了,怎料還得去趟滕府。 小宮人半晌沒聽到藺承佑開腔,小心翼翼問:“世子殿下?” “知道了,讓寬奴不必管了,我自有計較?!?/br> 他說罷回了身,身后卻有人喚他:“阿大?!?/br> 藺承佑扭頭望過去,廊道盡頭走來一個人,端正的相貌,溫和的神態,正是太子。 “阿麒?!?/br> 太子關切的表情與圣人一模一樣:“阿爺給你瞧過沒,傷口有沒有大礙?” 藺承佑笑道:“瞧過了,傷口淺得很,白浪費了伯父的藥粉?!?/br> 太子作勢要輕懟藺承佑一拳:“我還不知道你嗎,天塌下來也像沒事人似的,頭幾日總也找不見你,我本想著,見了面必定跟你好好打上一架,今日看在你受傷的份上,暫且先放你一馬?!?/br> 藺承佑側身躲過太子的拳風,揚眉道:“太子這是學了新招了?這還沒比劃上呢,怎知到時候誰放誰一馬?” “好狂的小子,受了傷也不老實,你也不必激我,今日我絕不跟你動手?!?/br> 宮人們抿嘴偷笑,太子平日最是寬和穩重,可一見了成王世子就免不了打架吵嘴,這也不奇怪,宮里這一輩的孩子不算多,兄弟只有四人,圣人和皇后生了阿麒阿麟兩位皇子,成王夫婦則生了阿大和阿雙兩兄弟。 四兄弟里,就數剛被冊封為太子的阿麒和成王世子年齡最相近,兄弟倆自小一處長大,吃穿住行就沒分開過,這架從小打到大,哪回見面不過兩招那才叫稀奇呢。 那邊早有宮人稟告皇帝了,昌宜和阿芝欣然從廊道拐角跑出來:“太子哥哥?!?/br> 晚上的家宴就設在皇后平日起居的大明宮,皇后劉冰玉負責菜譜,尚食局負責烹飪,等到盤饌上桌,果然樣樣新奇有趣,幾道點心均做得柔滑如膏,羹湯也是質白如玉。小輩們歡然雷動,吃得大汗淋漓。 膳畢,皇后自稱吃多了要消食,帶著阿芝和昌宜到碧波池前喂魚,太子則與藺承佑在迎翠亭下棋,皇帝在旁靜坐,一邊飲茶一邊觀棋。 溫柔的夜風伴著花香,輕輕拂動水亭四周的酪黃綃紗,皇后立在一團皎皎月光下,彎腰把手中的魚食遞給兩個孩子。 忽聽迎翠亭里爆發出一陣爽朗的笑聲,皇后起身看過去,原來是藺承佑故意要悔棋,太子一本正經將其拿住,卻敵不過藺承佑的胡說八道,圣人聽了幾句撐不住,頭一個笑了起來,他這一笑,惹得藺承佑和太子也丟開棋子大笑。 皇后望著丈夫的笑容,由衷覺得高興,承佑估計是早就看出皇伯父為政事煩憂,想法子哄伯父開心呢,這孩子最會妙語解頤,這才進宮多久,都逗圣人笑多少回了。 她揚聲笑道:“我和圣人巴不得日日舉辦家宴才好,可孩子們一日比一日大了,哪能整日承歡膝下。去年靜怡嫁了駙馬,宮里本就冷清了不少,你們兄弟四個又輪番去軍中歷練,阿麒和阿大才回來不久,今年又輪到阿麟了,阿雙雖沒到隨軍歷練的年紀,頭年卻跟他爺娘出去游玩了,我算是想明白了,還數女兒貼心,阿麒,阿大,你們給我看好meimei,日后阿芝和昌宜得晚幾年再挑駙馬才好?!?/br> 昌宜仰起粉嫩的小圓臉:“阿娘,你和阿爺為何突然要開云隱書院?” 昨晚她聽阿爺和阿娘閑聊才知道,云隱書院明面上是女子書院,實則暗藏給宗室子弟選妃之意,若是阿麒哥哥和阿大哥哥從書院里仕女中相到了合意的妻子,就更不會帶她和阿芝玩了。 皇后把魚食交給身后的宮女,牽起女兒和阿芝的手在蜿蜒的游廊上漫步:“這事并非阿娘臨時起意,頭年就與你嬸娘她們商量過,云隱書院最初是由開朝的穆皇后所創辦,旨在培育秀中之杰,書院里的教典并非‘女訓’‘女誡’之流,而是與男子所學的一樣,以教讀經史子集為要義。雖說后世因種種緣故屢屢中斷辦學,但經年下來也培育了不少閨中丈夫,若能在阿娘手中重開,實是惠舉一樁,而且這一回,所招的女學生不拘兩京高官的千金,外地官員的女兒也在其列?!?/br> 皇后的話聲透過紗簾斷斷續續飄入亭中,藺承佑先還聽得心不在焉,聽到“外地官員”時卻一頓。 噫,伯父竟是因為這個緣故答應重開書院么。凡是本朝官員,無有不知道云隱書院的淵源的,若能借著招攬書院學生將幾位節度使的女兒留在京中念書,再在恰當時機為其挑選幾樁高門婚事,這對幾位強蕃來說無疑是一種制衡之術。 太子也問:“阿爺打算趁這回百官入京述職擬定此事?” 皇帝神色凝重了幾分,揮手屏退亭中的宮人:“已經令中書省擬旨了,今晚再與幾位老臣商議一回。你晌午去進奏院,都見到了哪幾位節度使?” 太子回道:“兒子見到了淮南道的滕紹和淮西道的彭思順。滕紹率軍運送了十萬石江米進京,正好解了關中四鎮的兵糧之急。彭思順身子骨已經不大好了,頭童齒豁,出入皆離不開肩輿,依兒子看,恐怕活不過今年了?!?/br> “難為他了?!被实蹏@氣,“彭思順自從接管淮西道,從不曾辜負朝廷對他的期望,這些年他外牧黎庶,內檢軍戎,把偌大一個淮西道治理得清平有序,不只阿爺,文武百官都對其稱服異常,昨日他請旨要將兵權轉給長子彭震,阿爺已經準了?!?/br> 藺承佑撫了撫下巴,似乎頗感意外。 皇帝朝藺承佑望去,每回說到朝政,這孩子從不胡亂插言,這便是皇權害人之處,連骨rou摯親都受其桎梏,他因早年的經歷深恨親情受皇權荼毒,尤其不愿孩子們在他面前拘束,于是嘆道:“在伯父面前有什么好忌諱的,想說什么盡管說?!?/br> 藺承佑想了想說:“彭思順極善治兵,淮西道如今雄踞一方,鄰蕃皆畏之,若再由彭家人接管兵權,只怕會養癰貽患,等彭家的勢力一代代滲入中原,朝廷再想收回兵權恐怕就難了,伯父何不等彭思順病逝之后,將其長子彭震調回京中,委以官位,許以厚祿,如此既能撫恤忠臣之后,又能避免彭家人起異心?!?/br> 皇帝目露贊許之色:“此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甚難。先說一點,多年來彭思順從不曾向朝廷討要過糧餉,你道是為何?淮西道的十來萬官兵,平日吃什么用什么? 藺承佑道:“這個侄兒倒是知道,正所謂‘急則為兵,閑則耕地’,彭思順麾下的忠義軍且戰且耕,頗能自供糧餉?!?/br> “正是如此。此外彭思順為了穩定軍心,還有意令軍士同當地豪強和百姓結為姻親,多年下來,忠義軍在淮西道盤根錯節,早已是軍民一家。若朝廷擅自將彭家后人調走,又有哪位將領能順利接管這樣一支軍隊?如新帥不能鎮服當地牙將,嘩變是早晚的事?!?/br> 太子眉頭微蹙:“若將忠義軍拔離淮西道呢?” 藺承佑捏著棋子暗忖,這樣也不成,強行拔營的話,忠義軍非但不能繼續自耕自足,還平白多出來幾十萬張要吃飯的嘴。 皇帝:“遷往他地的話,大批將士的妻孥也將隨行,朝廷光是填補十幾萬忠義軍的糧餉已非易事,這多出來的將士妻孥更需大批口糧?!?/br> “所以伯父才想到重開書院?那……彭思順可愿將孫女送入云隱書院念書?” 皇帝欣慰道:“伯父令人征集朝臣意見時,彭思順是頭幾個表態的,恰好彭震的妻女正在來長安的途中,彭震也極力表示贊成?!?/br> 太子和藺承佑對視一眼,彭氏父子主動把妻女留在朝廷眼皮子底下,也算是對朝廷表忠心的一種姿態。日后朝廷給彭家女兒和高門子弟指婚時,彭家想來也不會有異議,都做到這份上了,怪不得阿爺這么快同意彭震接管兵權。 “至于滕紹……”皇帝又道,“正好江南西道的程守安告病辭官,阿爺打算將江南西道也交給滕紹統領?!?/br> 藺承佑有些吃驚,他早就知道伯父對滕紹信重,但沒想到這般信重?;茨系啦粌H把控著江淮賦稅,轄內的壽州也至關重要,此州北連陳穎水路,南聯廬州,正是中原通往江淮的一條重要“中路”。 況且壽州富庶,年年有大批茶稅收入,光此一州,供養滕紹的鎮海軍便毫不費力。 如果再把江南西道劃給滕紹轄管,就連江夏交界處也交出去了,此地扼守著漢水運路,可謂重中之重。 皇帝問藺承佑:“你且說說,伯父為何這樣安排?!?/br> 藺承佑笑說:“伯父的安排自是再妥當不過。江夏交界處統歸一人轄管,滕紹便能借夏口水運防遏淮西,往后彭家每有動作之前,首先需顧忌鄰旁的鎮海軍,兩蕃互相牽制,對朝廷利多弊少。只是……侄兒聽說江南西道的武寧軍自李長青死后不服管束,短短三年便幾度易帥,程守安突然告病辭官,只因他在任上不能服眾,若貿然由滕將軍接管此軍,不知又將如何?!?/br> 太子溫聲道:“交給旁人轄管恐生滋擾,交給滕紹卻無此慮,阿大你未與滕將軍深交過,我卻親眼見過滕紹治軍,此人義薄云天,軍中上下對其無有不欽服的?!?/br> 藺承佑頷首,他倒忘了,太子去歲曾去滕紹的軍中歷練,認真說起來,滕紹算太子的半個老師。太子每回提起滕紹,都是心折首肯的模樣。 皇帝:“這只是其一。阿爺讓滕紹兼管武寧軍,還因為武寧軍的幾個老將早年曾在滕紹的父親滕元皓麾下從軍,這些人見了滕紹,先得恭恭敬敬稱其一句‘三郎’,縱算再驍悍難馴,也不敢找滕紹的麻煩。你們兩個該聽說過滕元皓其人其事?!?/br> 太子和藺承佑正色道:“自然聽說過,此公實乃英雄人物?!?/br> 皇帝點點頭:“當年胡叛圖謀江山,若不是滕元皓率軍死守南陽和睢陽,江淮的糧運絕難保全。朝廷當時一心奪回兩京,對滕元皓的軍隊施援不夠及時,滕元皓帶著兩個兒子守城長達數月,歷經大大小小兩百多戰,斬敵近十萬人,終因兵竭城破,父子三人都死在了胡叛手中。 說到此處皇帝慨嘆道:“細說起來,朝廷虧欠滕家良多。滕元皓和長子次子殉國后,滕家的男丁便僅剩滕紹了,滕紹那年才三歲,未能上戰場,滕元皓臨難前夕手疏辭表,誡幼子以忠孝守節。滕紹成年后未曾辜負父兄的期望,早年率軍戍邊,近年又駐守江淮,如今江淮民安物阜,滕紹厥功甚偉,江南西道的帥職一空,再也找不到比滕紹更合適的人選了?!?/br> 藺承佑暗想,鎮海軍和武寧軍這一匯,滕紹麾下的軍士便有近二十萬之眾,伯父即便再信任滕紹,也會在朝臣們的建議下采取些防患之舉。云隱書院復開是個好法子,就不知道滕紹肯不肯將女兒送入書院念書。 忽又想起滕玉意那雙水靈靈的狡黠雙眸,以她的性子,怎會愿意讓朝廷擺布她的婚事? 果聽太子問:“阿爺,云隱書院復開一事,滕將軍是如何答復的?” 皇帝道:“幾位節度使先后都表態了,只有滕紹未作聲。他女兒自小與鎮國公府的段寧遠訂親,但前些日子滕段兩家已經退親了,我想他之所以踟躕,是不愿意將女兒的婚事交與皇室來定奪,但朝廷雖說重開云隱書院,卻也不愿強行指婚,回頭我私底下召見滕紹與他好好聊聊,告訴他這只是權宜之計,等他明白了朝廷的苦心,也就不會顧慮重重了?!?/br> 這時昌宜和阿芝跑進來拖拽藺承佑:“阿大哥哥快出來,那魚一直不肯上鉤,你快幫我們瞧瞧?!?/br> 藺承佑不得已放下棋子起了身,剛走到門口,皇后進了水榭:“說起王氏姐妹,當年我與她們有過一面之緣,jiejie嫁給了名門杜氏之后,meimei嫁給了滕將軍,只是我沒想到小王氏走得那么早。今日才知滕將軍膝下只有一個女兒……他這些年竟一直未續弦么?” 藺承佑腳步一頓,昌宜和阿芝愣了愣。 “阿兄,你怎么了?” 藺承佑牙疼似的嘶了一聲,指了指自己胳膊上的傷:“疼?!?/br> 昌宜和阿芝一下子慌了手腳:“呀,忘了哥哥的傷還沒好呢?!眹A承佑要看他的傷口,哪還記得去外頭釣魚的事。 就聽皇帝道:“小王氏過世后,不少人勸滕紹續弦或是納一房妾室,可滕紹情愿把女兒交付給妻姐照管也不續弦,恰好他姐夫杜裕知被貶謫至揚州任文官,滕紹的女兒此后便一直住在揚州了。幾年后滕紹終于被調任淮南道任節度使,鎮海軍的治所卻一直在壽州,因此父女倆雖說同在一地,也是聚少離多。滕紹常年住在治所,又不肯續弦,自然無從添兒添女了?!?/br> 皇后嘆息道:“前日我聽人說,滕將軍不到四十就華發早生,想來他這些年沒少思念亡妻?!?/br> 太子扶著母親落了座:“對了,兒子今日在進奏院還見到一人,此人名叫李光遠,兒子去時,此人正與滕將軍寒暄,聽到云隱書院重開一事,滕將軍不肯接腔,李光遠倒是滿面榮光,說他女兒若是也能有幸進書院念書,便能與滕將軍的女兒做同窗了。兒子覺得此人面生,打聽才知是浙東都知兵馬使?!?/br> 皇帝笑道:“你不認識此人也不奇怪,李光遠原是滕紹手下的一名副將,五年前還在鎮海軍任營田支度和行軍司馬(注1),浙東豪強作亂時,滕紹撥派一支軍隊前去平亂,領兵的就是李光遠。李光遠用兵神勇,僅一月就平定了浙東之亂,滕紹上奏為其表功,阿爺任命其為蘇州刺史。前年江浙水災,李光遠又立奇功,朝廷擢其為浙東都知兵馬使,后又令他兼任杭州刺史。當時天下苦旱蝗,獨李光遠的江東免于蝗災,為人精明強干,也不擅自邀功,上任數年,浙東縑帛、船塢日益繁茂,這回他進京述職,朝廷少不了對其嘉獎?!?/br> 皇后忽道:“我說這個李光遠的名字為何這般耳熟,前幾日我恍惚聽說此人有個能預知災禍的女兒,李光遠屢次鎮災立功,全賴他女兒事先提醒阿爺做防范?!?/br> 皇帝一愕:“這些人竟撥弄到你面前去了。天下的能人異士這些年我也見過不少,哪怕只是預知今年的雨水豐寡,尚且要費不少功夫,李光遠的女兒聽說才十五六歲,哪能預知吉兇?李光遠不比滕紹這些功勛子弟,他本是草芥出身,這幾年因為能力出眾比許多人擢升得快,招來不少人的嫉恨,這些人是怕他留任長安要職,故意在你面前散播謠言?!?/br> 皇后往丈夫口里塞了一枚碩大的杏脯,笑瞇瞇道:“上回我就痛斥了她們一頓,下回再敢在我面前使這些鬼蜮伎倆的話,我令人把她們打出宮去?!?/br> 皇帝含笑吃了,柔和的目光與妻子地糾纏在一起。 藺承佑聽到李光遠時就已經提不起興趣了,這時透過軒窗瞧見帝后二人情狀,笑著倒退了兩步,隨后一扭頭,對阿芝和昌宜說:“帶你們去麟德殿外的蓮花池釣魚???那里的魚機靈點,比這里的呆頭魚釣起來有意思多了?!?/br> “哥哥能走動么,你的傷剛才還疼得不行呢?!?/br> 藺承佑面不改色:“方才是方才,現在是現在,反正現在阿兄是不疼了?!?/br> 皇帝卻在水榭里道:“你臂上有傷,今晚老老實實待在伯父伯母面前哪也不許去,后日國丈做壽,你幫著你伯母出些主意?!?/br> *** 次日一早,滕玉意托人去成王府遞帖子,名面上想拜謁阿芝郡主,實則想把玄音鈴的事告訴藺承佑,不料藺承佑和阿芝郡主都不在府里。 又去青云觀遞話,觀里的老修士和老道士也說世子未回觀里。 滕玉意心想,藺承佑要么在大理寺,要么去了宮里,這兩處她都不能擅自造訪,只好暫時歇了去找藺承佑的打算。 眼看天色還早,滕玉意換了衣裳準備去西市轉轉,然而沒等她出門,小涯就爬出來告訴她近幾日最好莫要出門,他現在靈力低微,萬一她出門又遇到邪祟,別指望他能護住她。 滕玉意才逃過一劫,當然不敢隨意冒險,索性留在府里讓霍丘教她練習劍法,傍晚時又把程伯請來,一邊拭劍一邊說:“本以為端福還要養一陣,哪知他內力異于常人,方才我去瞧他,他傷口已經好得差不多了,明日就讓他同我去赴宴吧?!?/br> 程伯忙應了,當年老爺把端福派到娘子身邊,不僅因為端福身手出眾,還因為他是閹人,必要時可以跟隨娘子出入內院,而不必像尋常侍衛那般顧慮重重。 滕玉意又道:“對了,你可打聽清楚了,這回國丈壽宴,盧兆安可在應邀之列?” “邀了。不只盧兆安,今年的進士都會前去赴宴?!?/br> 滕玉意一愣:“盧兆安上回在成王府被尸邪卸了一雙膀子,這么快就復原了?” 程伯:“上回成王世子特地請了尚藥局的余奉御給盧兆安診視,估計已無大礙了,即便身子還有些不利索,國丈相邀也是一定要去的?!?/br> 滕玉意諷笑道:“好個假清高的大才子。阿姐的信雖然取回來了,盧兆安的嘴卻還長在他身上,此人心術不正,若任其留在長安,早晚會生禍端?!?/br> 程伯:“娘子是想……” 滕玉意想了想說:“前陣子我沒空理會盧兆安,程伯你把他這些日子的行蹤都列出來給我瞧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