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吳王會諸候
“大王真是賢明呀!” “所以越王的美人計在大王這里沒有效果的,一切都是徒勞!”西施說道。 這句話好像是對自己說的,讓文姜感到一陣忐忑。說道:“奴婢前來之時,家父就讓奴婢好好伺候王后。今后王后有任何事,只需對奴婢說一聲,奴婢愿意效犬馬之勞!” “不必多禮,我帶你去看寢室吧!”西施領著文姜來到她的寢室。已經有下人準備好了,寢室樸實,從這可以看出劉勝龍節儉的作風。 次日,各國使節首次前來覲見吳王,這對劉勝龍來說,是首次面對這樣的派場。先是晉國使節趙毋恤持晉國旌節前來,依次是楚國使節公孫朝、齊國使節田常、魯國使節孟懿子、宋國使節公子糾等,來者都是各國重臣,與徐州會盟時各國使節的身份有巨大的區別。不免讓在一旁的文種感受到吳國的強大。一番禮畢后,劉勝龍宴請各位使節,大家酒足飯飽之際。開始了一番舌戰了。 晉國使節趙毋恤先說:“聽說當今王后是先王夫差的寵妃,如今大王娶了自己的庶母,不知道這是什么感覺哦!” “是呀,當今王后是先王寵妃,先王不幸滅國。西施回母國時被越國王后迫害,寡人救起王后。從此,西施隨寡人東征西伐,寡人深受感動就娶了她。雖然這有違倫理,可寡人光明正大的娶王后。不像一些王公貴族,與自己侄媳通jian,以至于其子孫后帶該拜誰為祖先都不清楚!”劉勝龍笑著回答。這句話讓越毋恤臉紅,因為他的曾祖母就和別人通jian。 “大王說到通jian,聽說吳軍攻克會稽時,越國五名公主被吳軍校尉搶去成親。如今這五位越國公主卻成為大王的妃子,難道這不也算是通jian嗎?”宋國使節公子糾說道。 “哈哈,貴國先君宋襄公兵敗于泓水。有人說宋襄公迂腐,有人說宋襄公仁義。寡人卻認為宋襄公仁義,因為宋襄公行仁義而成為齊恒公之后中原霸主。如若沒有宋襄公之仁義,恐怕貴國永遠都沒有霸主之位。就像此事,我軍校尉知道他們搶奪的妻子是越國公主后,主動獻給寡人,實在不想破壞吳越兩國的關系。越國公主們也紛紛想嫁給寡人,她們只想通過聯姻讓兩國和平好友。五位未涉世的少女尚有如見識,公子糾怎只看到通jian呢?”劉勝龍笑著說,這讓公子糾無話可說,意在說明他只看低級趣味的一面。 “大王說的有理呀,大王認為宋襄公是仁義之君,卻率軍在會稽燒殺搶劫。宋襄公泓水役與貴軍會稽這役,不知大王如何覺得誰更仁義呢?”齊國使節田常說道。 “宋襄公在泓水仁義之舉,天下所稱道,寡人只是攻克了敵國的都城,怎可與宋襄公相提并論呢?兩軍交戰,必有殺戮一番。聽說當年郤克伐齊時,齊國各地受到晉軍的侮辱。貴國是否也曾向晉國討個仁義說法?”劉勝龍輕輕的回答,讓齊國使節無話可說。當年郤克使齊,被齊國侮辱,然后被郤克討伐,讓齊君不得不前往晉國求和。劉勝龍此大概意思是,兩軍交戰,實力為先。 “要說貴軍,敝國早就領教過了。當年討伐我國時,也曾在都城行同樣之舉,可見貴軍并非仁義之師呀?”楚國使節公孫朝說道。 “是嗎,請問先生的妻女可曾受到我軍的襲擾呢?”劉勝龍笑著問這位楚國使節。楚國使節公子朝無話可說,如果他說有,那么是在自己的傷口上撒鹽。如果說沒有,就證明自己所說的都是假的。 “恕外臣愚鈍,先王在世時,從未聽說過大王。為何大王突然起兵復國,讓諸候對大王的身份,感到疑惑?”齊國使節田常問道。 “諸候疑惑這并不奇怪,但吳國百姓,吳軍上下去一直擁戴寡人,寡人就知足了。如果天下只以血緣而不以仁德功績來確認國君,那些亡國之君又怎么會亡國呢?齊國至太公立國以來,滅國無數。齊君可曾想到自己并非原先國民的君主?寡人還聽說,一些國家的卿士大夫,已經密謀奪取國家政權了。難道這些士大夫就不覺得自己的身份有失體統嗎?”劉勝龍說道,此話一出,眾人都把目光向著田常。因為齊國田氏已經越來越有取代齊國國君的傾向了,這讓田常不夠有些羞愧。 “大家就不要討論這個問題了,請問一下大王,如今越國盡失故地,卻占盡吳國在江北故地,大王如何破這個局呢?”魯國使節孟懿子出來打個圓場,問道。 “這就問越王的意思了,越國使節文種也在場,大家不妨問問他!”劉勝龍指著文種說道,把問題拋給他。 “等在下回去稟報我王之后再與大王商量!”文種并不接招,很聰明的圓了回去。 “請問孟懿子,大王乃魯國叔孫氏女子魯姬所生,此事可當真?”晉國使節趙毋恤問起魯國使節孟懿之,似乎一定要在這件事上讓劉勝龍難堪了。 “叔孫氏曾有女子嫁給吳王夫差,之后就未有消息了。此事在下也不知!”孟懿子想了一會兒,說道。 “娘親送給寡人一玉器,請孟懿子看一下吧,是否屬于叔孫家族之信物!”劉勝龍從腰帶拿出一塊玉器,這塊玉器正是冉亥從魯國使節叔孫皮得到的。 侍從拿著玉器給孟懿子,孟懿子一看,確認這是叔孫家族的信物。他說:“真乃叔孫家族信物,此事在下可以作證!” 已經確認劉勝龍是叔孫氏所生,但一些使節依然不相信。楚國使節公子朝又問道:“再下到吳國來,未曾見到太后哦!” “公子朝,如果很多事情都刨根問底的話,可不會那么好收場咯!”魯國使節孟懿子說道,此時他也相信劉勝龍是真正的吳室后人。而且又是魯國女子的外孫,對于魯國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外交力量。 “請大王恕罪,外臣多言了。對了,外臣前往吳國時,曾與貴國使節姬銘有過會面。此人年輕有為,聰慧機靈,真是不可多得人才也!”公子朝意識到自己已經言多了,只好換了話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