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鄖均之變
此次原定于五月初五的復叛行動,張獻忠是與羅汝才等人事先商量好的,而且劉國能與李萬慶都是知"qngren",但二人不屑于出爾反爾,并未參與。八八讀書,o念及昔日情分,也并未告發。 原來的計劃是“八大王”率部先行起事,將駐扎在谷城白沙洲的所部將士開赴房縣等地區。 在均州“受撫”的“小五營”——王光恩、惠登相、常國安、王國寧、楊友賢,立即揭竿而起,予以響應。 而均州上游便是鄖縣,是羅汝才與“一丈青”、“小秦王”、“一條龍”這四路人馬的防區,一旦起事成功,義軍便可快速控制鄖陽府北部與襄陽府西北部的廣大地區。 然而計劃沒有變化快,義軍這邊并未料到朝廷早已制定了極具針對性進剿計劃,由孫傳庭與洪承疇率官軍主力分進合擊。 由于計劃周詳,保密得當,進兵迅疾,路上沒有拖沓,行軍時間與估算的相差無幾,等“八大王”聽說洪賊大軍已經進駐襄陽城時,已經是四月二十四了。 對方氣勢洶洶,明顯是奔著自己來的,這下“八大王”不反都不行了,要比義軍各部首領商定的起事時間整整早了十天。 見到洪承疇來者不善,張獻忠也是狡黠無比,并未按照與其他首領定好的方案來實施,而是先攻下谷城。 然后用了一個“狡兔三窟”之計,命膝下的兩個義子,長子張可望與次子張定國,分率三千兵馬,去往北與西兩個方向。 只要洪承疇中計,那數萬官軍就要去打其他同行了,自己便可高枕無憂了,即便沒有中計,也會無法摸清自己的進兵脈路。 “八大王”此舉便首先單方面撕毀了與其他義軍首領的約定,等于是將其他九個人給賣了,“買家”就是洪承疇,正所謂“禍水西引”。 他們聞訊是否罵街,張獻忠是管不著的,要是己部去往均州,屁股后面又墜著洪承疇的數萬官軍,這些人照樣會破口大罵。 張獻忠選擇避其鋒芒是極其正確的,要是與擁有大量速射型新式火銃的官軍列陣迎戰,只怕一天之后,他的三萬大軍就不復存在了…… 王國寧在聽說張獻忠在白沙洲起事之后,極其高興,立即派人將這個好消息告訴給了“小五營”的其他四位首領。 只是這四人的反應不一,楊友賢與常國安二人的態度與王國寧較為一致,只要“八大王”一反,他們就敢跟著反。 而惠登相并未立即表態,有些搖擺不定,處于模棱兩可之間,朝廷并未加害于他,而陡然參與復反,有些不近人情。 王光恩則說“今獻忠反,而吾輩亦反,是出褲下,吾不為也!” 在“八大王”真的率先重舉義旗之后,他仍舊如此認為。 這話的意思就是,張獻忠讓你們干嘛,你們就干嘛,你們難道是他褲襠里的那物件?真要去做,你們去做好了,老子不做。 眾人除了要看看“八大王”的行動之外,還要聽取老大哥——羅汝才的意見,只有“曹cao”點頭,這事才能完全成功。 羅汝才在接受招撫之后,只愿意農耕過活,并未接受朝廷賞賜的錢糧財物,但暗地里卻與其他首領眉來眼去,心里也是計劃伺機而動,并且同意了“八大王”的建議。八八讀書,23o 只是他過去的士卒都被分散在上津、竹山、南漳、???、房縣等地區,兵力雖有不下六七千人,但集結起來非常費時費事。 若是被朝廷發現,必然會被視為反叛,所以決計不能提前集結,只能等待“八大王”有了動靜才能公開招募老部下。 不光是惠登相在觀望眾人的態度,羅汝才也在這么做,因為義軍內部早已不是幾年前鼎盛時期的模樣了。 如今“革左五營”遠走大別山,與湖廣西北部的義軍各部相距甚遠,短期之內是不會在與眾人匯合了。 更重要的是劉國能與李萬慶這兩位麾下部曲實力位列前三的首領無意參與行動,等于義軍直接少了近三分之一的兵力。 張獻忠兵力不少,高達三萬兩千人。但劉國能所部有兩萬八人馬,李萬慶較少,可也有一萬八千之眾。這倆人死心塌地為朝廷賣命,羅汝才不會不仔細思量一番。 均州與鄖縣的這九部人馬,加起來不過五萬而已。若是王光恩與惠登相二人都不參與起事的話,等于不算“八大王”所部,他們七部的總兵力才四萬多。 “曹cao”的舊部在半路被官軍發現并被截殺掉的話,那起事的兵力可能只有四萬而已,是否可成大事,還要另行考慮。 若是各路首領都積極響應的話,那么近十三萬義軍驟然起事,一定可以擊敗前來進剿的官軍,往后裂土稱王也說不定。 如今眾人各懷私心,根本就擰不成一股繩,己部又難以迅速集結待命,不禁讓羅汝才有些頭疼。 至于李自成,聽說前段時間“八大王”送了他三千兩銀子與五十匹馬,可見混得是何等的凄慘…… 對眾首領們來說,有一個壞消息和一個更壞的消息,前個內容是劉國能與李萬慶均被朝廷擢升為總兵官,也就意味著他們二人再也不會入伙了。 后個則更加勁爆,洪承疇率十萬大軍前來進剿,原因就是起事的風聲被提前泄露出去了,朝廷已經得知眾人打算復叛的事情。 王國寧在聞訊之后,急忙找來楊友賢與常國安商量對策,仨人喝了半天的悶酒,最后決定執行原計劃,與“八大王”所部遙相呼應。 先將部曲拉到鄖縣那邊,遠離洪承疇的大軍,等到與在當地駐扎的四路人馬匯合,再伺機向其他方向進兵。 而王光恩與惠登相仍然按兵不動,前者態度明確,不會同流合污,后者則在繼續考慮,權衡利弊得失,根本沒有回音。 決定起事的三路人馬鑒于自身實力有限,也就無法教訓這兩個不識好歹的混帳了,只能舍棄他們,先行逆流而上。 這三位首領很是害怕朝廷對其昔日的所作所為以及今番暗中勾結,籌謀復叛的行徑進行清算,若是被官軍抓住,定會跟高迎祥一樣被磔示…… 眾人在鄖縣等了整整兩天時間,七個人一起喝悶酒,結果沒等來“八大王”,卻等來了孫傳庭的進剿大軍。 孫傳庭的秦軍在京城剿滅京營的叛亂,又被高杰分出去近五千兵馬之后,眼下還剩兩萬,但某太子將白光恩所部直接調撥過去,使得其指揮的兵力又恢復到了三萬多。 考慮到孫傳庭這里壓力也很大,進剿的兵力又遠不及洪承疇那邊,某太子又為這位都帥增添了一些幫手。 命李守榮、孫顯祖、薛敏忠、姜讓、祖大弼、趙光遠這六位總兵官馳援孫傳庭的秦軍,榆林總兵姜讓、羌漢總兵趙光遠距離較遠,得過些天才能趕到。 余下四位總兵在領旨之后,便率部與孫傳庭在商南匯合了,進兵神速的主要原因就是某太子說了,之前的所有欠餉都找孫傳庭解決…… 這位都帥眼下也有這個財力,住在洛陽的福王全家被廠衛請到京城做客了,給孫傳庭留下了六十萬兩餉銀和十萬石軍糧。 孫傳庭到了之后,又奉旨將守將王紹禹給宰了,所部兩千兵馬都被充實到秦軍各部里去,帶著這些人去收拾流寇,就不怕接管洛陽城防的陳永福會管束不過來了。 在商南地區合兵之后,孫傳庭所部也算得上是兵強馬壯了,帳下坐擁賀人龍、李國奇、左光先、鄭嘉棟、牛成虎、白廣恩、李守榮、孫顯祖、薛敏忠、祖大弼等十位總兵官。 總兵力約四萬五千左右,雖然人數看似不算多,但卻是實打實的數額,不像以前那樣吃空餉,兌水進去的話,折合起來就是之前的十萬大軍。 領了餉銀,官軍士氣自然高漲,而且在京城與洛陽兩地補充了不少huoyao,所部裝備的各型老舊火銃與鳥銃也得到了及時更換,戰斗力比以往更為強悍。 從商南往往進兵,穿過丹水,走數十里便會進入湖廣的鄖縣境內,等官軍出現在鄖縣地界時,已經復叛的諸多首領聞訊之后,終于開始焦躁不安起來。 洪承疇大軍雖多,卻遠在襄陽,且中間有“八大王”率部抵擋,抵達鄖縣尚需時日,而孫傳庭的兵馬卻是殺到了近前,看來是不得不打了。 按照原計劃,羅汝才是打算先去房縣招募舊部的,在那里與張獻忠的人馬匯合,然后兩家聯手,橫掃周邊城池。 如今“八大王”在谷城起事之后便杳無音信,洪承疇大軍必定選擇北上,抓不住張獻忠所部,就要前來與他們這些義軍進行廝殺了。 而當務之急,便是要先擊退孫傳庭所率的官軍,之后再行計較。不然南有洪承疇,北有孫傳庭,義軍便要腹背受敵了。 其他六人則問候了張獻忠的祖宗幾十代,不過張獻忠曾經在世的親屬已經死得差不多了。 成為實際上的孤兒的“八大王”對此根本無所謂,賣隊友這種事在關鍵時刻,為了保命,必須要做。 孫傳庭特別擅長與義軍作戰,戰績更是勝多負少,貌似是朝廷在狗皇帝駕崩之后,想出來的對策,這在從千里送來的《京師日報》上,羅汝才便覺察到了。 太子年幼,監國理政就是走個形式而已,真放出孫傳庭與洪承疇這兩大賊首,只怕對義軍來說,形勢比被接受招撫之前還要嚴峻得多。 但義軍的首領們也不是徒有虛名,先克均州,后占鄖縣,連敗官軍,還俘獲了鄖陽巡撫戴東旻,令周遭負責監視的總兵官龍在田不敢輕舉妄動。 熊文燦麾下供有四總兵,左良玉與張任學尚不知所部音訊,而在谷城負責監視“八大王”的陳洪范,多半已經被張獻忠給解決掉了。 背后只有龍在田一部人馬,義軍諸部根本不會擔心,分出部分進行監視與防御就行了,主要是須集中兵力,對付殺氣騰騰的孫傳庭所率的官軍主力。 在經過一番偵察,估計前來進攻的官軍僅有五萬左右之后,眾人集思廣益,最終決定事實“曹cao”羅汝才所提出的建議。 那就是占據鄖縣縣城,在城前列陣,這樣能夠以逸待勞,與遠道而來的官軍對戰的話,可以占據體力上的絕對優勢。 只要將其重創,義軍主力便可在洪承疇率軍北上鄖陽之前,南下竹山,進而入川,迅速占領這片很是富饒的地區。 雙方兵力相當,羅汝才認為己方沒必要立刻就跑,而且他還想要南下招攬自己的舊部。 不然身后跟著孫傳庭的數萬兵馬,隨時有可能對自己發動進攻,他是不可能將以前的士卒集結起來的。 其他首領也同意羅汝才的建議,要不趁著官軍疲憊不堪,將其殺退,等到其恢復體力,只怕義軍便要跟以往一樣,奪路而逃,最后被殺得崩潰四散了。 用四萬精銳部曲在原地御敵,阻擊五萬遠道而來的疲憊之師,義軍沒理由連打都不打就掉頭逃竄。 他們這些人可是厲兵秣馬許久,而孫傳庭剛從牢里放出來,能否有昔日之勇還另當別論。 若是能夠在此一舉殲滅這股官軍,那么不論北上陜茜還是西進川蜀,都不在話下了。 四月二十八,孫傳庭的官軍終于出現在了鄖縣e,與在此“恭候多時”的義軍遭遇。 在繳獲了官軍裝備的不少火銃之后,義軍這邊也有了陣戰的資本。 所以打算這里一勞永逸地解決掉這個多年來,數次難以戰勝的老冤家。 只要孫傳庭輕敵大意,不讓官軍進行修正,直接來戰,義軍便勝算大增。 而情況也正如諸位首領期望的那樣,孫傳庭真就率部直接殺來,打算一鼓作氣收復鄖縣城池。 眾人也是憋著一口氣,要讓張獻忠瞧瞧,他們不是沒有“八大王”就不敢起事,更可以一舉滅了孫傳庭這個禍害。 往后兩路人馬再遇見了,他“八大王”也要對他們另眼相看才是,掉頭就跑的日子,大伙都過夠了。 如今趁著狗皇帝駕崩,太子監國的天賜良機,義軍便要開天辟地了。 要是最后等夠滅掉暴明,將老朱家的一群人給趕下去,那么就推人緣最好的羅汝才為皇帝,其他首領都是一字并肩王。 每人可以分到一個布政司,手里有兵、有錢又有權,算是割據一方的藩王了,而且比大明這有名無實的狗屁藩王要厲害多了。 不少人連以后的封地都想好了,而且要將“八大王”趕回陜茜老家去,反正那個窮地方,他們誰都不愿意去,送給張獻忠再好不過了。11看書的朋友,你可以搜搜“藍色中文網”,即可第一時間找到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