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遼西弊端
王在晉看過太子對遼西,特別是山海關的防御構想之后,基本表示認同,其大半主張借與自己觀點相近,可謂是不謀而合,倒是與孫承宗所倡導的連環筑城之策大有不同。 但是老王頭仍舊沒有放棄在任時的計劃,試探地問道“老朽不知殿下對在關外八里鋪修筑一條新長城,橫亙于關前,形成前后兩條防線有何圣斷?” 換作旁人如此無禮的接連發問那是絕對不行的,但是對于本家大爺,某太子還是能夠特殊對待的,而且人家也有這個資格。 更何況不以德服人的話,保不齊老王頭跟袁都督一樣,跑到遼東去瞎折騰,最后損失的還是明軍有生力量。 對于這個問題,幺雞是不大同意的,而且有充足的理由反對,微微一笑反問道“不知愛卿可否認為若能修成此道防線,山海關可否算是固若金湯?” 本宮不怕關防不堅固,就怕太堅固,原因很簡單…… 王在晉雙眸矍鑠,神情肅然,略微想了想,便肯定道“自然如此!” 太子難不成從中看出了破綻? 此策王在晉可是前思后想了十余年,自認為極其妥當,算是一條以逸待勞的妙計了。 幺雞也沒有猛烈批駁,而是合歡客氣地指出“此策之紕漏正因如此,若在山海關與八里鋪建成前后兩條防線,關防猶如天塹,東虜插翅皆難以逾越。若是如此,即使寧遠與錦州而成皆失,然東虜必定不會強攻堅不可摧的山海關,而選擇繼續繞路入關劫掠。新修八里鋪防線不能殲敵,徒耗錢糧,又有何用?本宮加固山海關,就是要將關防做成一個巨大的陷阱,變成一座讓東虜喪師上萬的血rou磨坊!” 對于山海關的加固要求,首先就是不能嚇退辮子,皇太雞都不回來打,你這防線直接就成了擺設。 你修了八里鋪防線之后,無疑就是告訴對方,你突破了八里鋪,前面還有山海關,累折你褲衩帶你都沖不過去。 皇太雞又不是甩鍋爹,不可能用上萬人馬突破八里鋪之后,再填進去更多的狗命去攻打山海關。 沒打下山海關,從薊鎮開來渣明數萬援軍就已經趕到關下了,皇太雞即便能僥幸取勝,也會徹底喪失繼續進攻的能力。 可以說,為了連克兩道防線,而放棄十年之內進攻畿輔,乃至逐鹿中原的機會,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應當如何抉擇。 為了保存野戰主力,皇太雞連寧錦二城都不愿強攻,怎么可能跑到八里鋪防線前面,主動找揍呢? “殿下所言……極是!” 王在晉很不情愿地承認太子說的確有一番道理,皇太雞繼位之后,所倡導的戰術與其奴爹大為迥異,就是在避免發動攻城戰的前提下,專挑大明的軟肋下手。 若是真花費三四百萬兩銀子修建八里鋪防線,而東虜卻揮師十余萬繞路入關,自己必定成為又一個被迫回援的袁崇煥,那將是何等之窘迫? 老王頭最大的擔心并不是雙保險的防線被東虜攻破,而是修好的八里鋪防線之后,東虜不來強攻,屆時自己該當如何? 倘若東虜繞路而行,那朝廷耗費巨資修建起來的防線就毫無用處可言,對朝野來說,沒有起到殲敵作用的防線,不論是一條還是兩條實際上并沒什么多大區別。 支應如此款項,最后徒勞無功,畿輔仍舊被兵,誰來負責? 最終矛頭都會指向自己,這是王在晉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幺雞看出老王頭的略顯躊躇的神色,便解釋道“不算火器在內,加固山海關耗費五十萬兩銀子,擴建廣寧中前所亦耗費等同。前者由遼餉里出,后者另由兵部出,不會列入遼餉。加固山海關必須在是年年底前完成,擴建廣寧中前所從明年春季開始。如有必要,在第三年可在關后河流以西再建一條防線,將關隘包裹其中,使之變為一座巨型要塞?!?/br> 在關前修防線容易嚇跑辮子,如果真要修的話,那就只能在關后修建,還可以控制水源,碼頭也能再次擴建,變成一座海軍基地,明軍戰艦從這里出發,就能支援沿岸的諸多城池。 對于山海關,某太子認為只要加固完畢,辮子就只能望關興嘆了,前有斜坡、壕溝、地雷陣,后有馬面、碉樓、雙層城墻。 20版關防在橫向及縱向射擊方面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一層城墻的垛口被摧毀之后,守軍仍舊可以保持極其強大的火力輸出。 皇太雞不折損五萬人馬,就不可能奪取山海關,用一座雄關來換對方三分之一的機動兵力,對某太子來說,絕對是不虧的買賣。 因為有了迫擊炮助陣,加上可以從海陸雙向對關隘進行夾攻,辮子守住山海關的概率幾乎為零,明軍服克此地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也就是說,皇太雞還沒等把戰果捂熱呼,就會被“隔壁老王”搶回去,這就等于最后啥也沒得到,自己白白損失了五萬人馬。 但這是某太子的樂觀估計,如果真能給辮子造成五萬殺傷的話,即使皇太雞還想繼續作戰,麾下的諸多旗主也不會同意,那可是他們自己的奴才…… 一般說來,只要能在關下擊殺兩千辮子,加上受傷的士卒會不下萬人規模,皇太雞就會產生退兵的念頭了。 冒著損失三四個旗兵力的風險去搶關奪隘,那真是腦子進皮皮蝦了! 從四百萬兩遼餉里拿出五十萬兩去加固山海關,王在晉還是愿意的,而且擴建廣寧中前所無須遼餉承擔,他就沒有異議了,但對于僅用一道關隘來抵擋氣勢洶洶的東虜大軍,還是心存疑慮“殿下英明,只是僅加固關防,可否抵擋東虜之強攻?” 東虜已然今非昔比,在得到孔有德所部的步卒與炮手之后,在火銃方面得到了飛躍式的提升,不論是攻城還是野戰,其火力都已完全壓制住了明軍。 據悉東虜光是列裝的紅夷大炮便已過百門,加之其他類型的火銃不下千門之多,當真不容小覷,調集過來用以攻打山海關,決計不能掉以輕心。 對于加固山海關,那只是消滅來犯之敵的第一步而已,幺雞早就有了后手,而且部分武器已經參加過了前不久發生的京城保衛戰“本宮已然研制出了新式火器,如迫擊炮、燧發槍、手榴彈。愛卿看過之后,便會心有余悸。若能大規模裝備王師,現役一萬人便可等同前番一萬五千乃至兩萬人之戰力?!?/br> 冊子上只畫了迫擊炮,老王頭還沒見過燧發槍與手榴彈,那兩種武器可是近戰的利器,前來攻城的辮子越多,毀傷效果就越發明顯。 而且這次不但會給老王頭一些制式武器,還會讓他帶去一些大明的“土特產”,譬如上萬桶的原油! 辮子的布甲并不懼怕弓箭與刀槍,最怕的就是紅燒,守軍從城頭上丟下去幾千桶黑色液體,之后只要扔下去一堆火把,就可以躺著數錢了。 某太子相信,不論是漢旗還是巴牙剌都扛不住幾百度的熊熊烈焰的烘烤,最后都會化為一坨坨冒著青煙的焦尸! 關后就是一馬平川的大明江山,皇太雞要是饑渴難耐的話,那就派麾下的狗腿子們過來試試吧。 保證讓你們只要被燒過一次,就會有種終身難忘的灼熱感覺,至死都不會敢再跑來瞎得瑟! 不管是誰來攻城,守軍一定把你燒得連你爺爺都認不出你來! 這種戰術除了不太環保之外,貌似沒有多大成本。 一桶油從陜茜運到山海關至多也就十兩銀子,丟下去十桶原油,只要燒死一只辮子就能回本了。 實際上,加上一百兩的辮子賞金,只用原油的話,打死一只辮子的成本就高達二百兩之多。 但某太子可以肯定,首先死不起的肯定是皇太雞,因為用兩百萬兩銀子換一萬辮子的狗命顯然對渣明很有利! 哪怕在此基礎上翻一倍,某太子也打算用八百萬兩銀子去買兩萬辮子的狗命,在消滅辮子的問題上,只要可以花錢解決,那都不是問題。 從理論上說,在沒有內應或者守將主動獻關投降的前提下,皇太雞想要一戰而下山海關,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對于忍者神龜戰術,某太子可是早就在多個時空應用過了,可謂是駕輕就熟,得心應手,現在就要將此戰術傳授給老王頭“本宮會撥發給愛卿五百門迫擊炮、五千支燧發槍、一萬枚手榴彈及一萬桶原油,以供守關之用。待冊子中的工事全部修繕完畢之后,守軍便可以逸待勞,靜候東虜來戰了?!?/br> 皇太雞最好早點過來試試,不然這么多好玩意就白準備了,山海關的守軍一定會給“大清王師”舉辦一個火光沖天的歡迎儀式! 太子說地如此胸有成足,想必新式火器定有優越之處,王在晉打算先行看過再做評價,便轉而問起孤懸關外的兩座城池“老朽不知殿下對寧遠與錦州而成如何看待?” 他是主張放棄寧錦而成,集中兵力固守山海關的,只怕如此一來,太子定然不會認同,驟然放棄二城也會遭到朝野輿論的猛烈抨擊,所以還要得到圣斷方可行事。 幺雞對于這兩處要地有著很清楚的認識,必須榨干最后一點價值才能放棄“此二城是我大明在遼西地區的橋頭堡與前哨站,更是牽制東虜精力之所在,若無東虜強攻,兩年之內不得放棄。除周遭主要據點外,每城兵馬減至五千,備足固守三年所需糧草與彈藥,城內百姓與珉夫均遷至關內定居。今王師收縮防御范圍,已然不能顧及周全,關外各個小堡視具體情況而定?!?/br> 祖大壽的茍活技能超強,可以一直挺到甩鍋十五年,實在是挺不下去了,洪承疇才率大軍前去支援。 這次給他一次備足夠吃三年的給養,將多余的人口全部撤到山海關以內,也不用他們主動出擊,就蹲在錦州等待王師北伐就行了。 對于寧遠也是一樣,如果皇太雞提前派兵攻打,松山、杏山等地的守軍支持不住,經過批準,就可以提前撤退。 不論如何,都要保存五萬有生力量來守衛山海關,才算是高枕無憂,不然還得關內出兵上萬前去支援。 “若保證足額遼餉,殿下又須頻加田賦,官吏假意迎奉,實則對珉眾敲骨剔髓,百姓已苦不堪言,不乏鬻子賣妻之人,長此以往必國勢難支,滋事甚大……” 每年四百萬兩遼餉便是已超過朝廷歲入的兩成半,王在晉沒有復職,可也知道大致歲入的情況。 只是遼餉就占了很大比例,加上南方用兵,入冬之后抵御東虜入關,全年軍費或在一千萬兩以上。 即便歲入一千五百萬兩銀子,再刨去賑濟災珉之花銷,不是入不敷出,也會所剩無幾,歷年皆是如此。 “愛卿尚且不知本宮已然推行新政,免除全國三餉,且北方農戶賦稅皆免,在多地興以工代賑之策。從今年開始,每年朝廷歲入不下兩千萬兩,支應四百萬兩遼餉并不困難,無須愛卿多慮,一會兒進朝將這些天的《京師日報》每期都給王愛卿送過去一份,也好了解一下當下之情況?!?/br> 錢的事情就不用老王頭襙心費神了,你就幫助本宮守好山海關就行了,如果能順帶收拾一下那些陽奉陰違的將領就再好不過了。 太子如是說,王在晉初來乍到,自知尚不了解發生之事,需要多方查探,便只能先行道謝,再提自己的見解“如此甚好,多謝殿下。老朽以為修繕關隘乃是首務,整飭兵馬其次,編練新軍亦可不可放棄。若能加固山海關,輔以五萬兵馬鎮守,每年再行編練一萬新軍,便能?!?/br> 關寧部曲號稱十萬精銳,實際上到底有多少兵馬,不經過詳細清點,誰也不會清楚,王在晉只能保守估計可以撤到山海關,加上原有的守關人馬供計五萬。 在萬歷朝之后,各路將領克扣軍餉日盛,且虛報人數肆無忌憚,每部若能有定員之七成便是合格,對于關外各部的實際兵力,老王頭也不敢有絲毫的樂觀情緒。 遼兵屢戰屢敗,時至今日已然不思進取,叛國投敵之人更是不計其數。若要大力整飭,當須引進客兵,用以御敵,否則原班人馬仍舊疲糜不堪,難當大用。 “愛卿之憂慮,洪承疇亦有,此為其親筆信!” 幺雞也拿出了老洪頭對于邊務的看法,洪少保是朝廷里面少有的腦子靈光且可審時度勢的能人,去了沒多久就瞧出遼西的諸多弊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