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爭議老王
確切的說,傅宗龍與汪喬年均有率部死戰的決心,但也只是他們個人,對于愈發尾大不掉的各路總兵,他們是難以對麾下各部有效掌控的。 傅宗龍在潼關與李自成和羅汝才的大股人馬進行決然,然而賀人龍、李國奇、虎大威三總兵卻玩了空手道,率部先行逃跑,把總督自個給晾在戰場了。 一年之后,接班的汪喬年率部進逼襄陽,意圖讓圍城打援,然而仍舊是陜茜這幫背信棄義的總兵又把這位總督給賣掉了,流寇還將汪喬年給凌遲處決了。 之后被甩鍋爹放出來的孫傳庭在上任伊始便將賀人龍梟首示眾,就是因為之前這貨干的事情太過分了,孫傳庭不殺賀人龍,早晚也會被他給賣掉。 左良玉干地事情比賀人龍更出格,到了后期干脆自立門戶,擁兵數十萬,以討伐馬士英為由打算順江而下,大舉進攻楠京,好在未等出師就暴斃了。 “北賀南左”絕非浪得虛名,都是養不熟的白眼狼。 某太子也叮囑過孫傳庭與洪承疇,倘若此二人又不軌之舉,可先斬后奏,免得后患無窮。 已經計劃剪除王紹禹和劉澤清,也就不差多宰兩只總兵了。 大明相當總兵的將領有的是,宰了一個,有一堆等著補缺。 “關于遼西總督之人選,本宮在仙界已然問過劉伯溫軍師,當屬王在晉最為合適,此人為孫承宗齊名之人,當屬本朝現今第一帥才,雖年紀較長,然履歷甚佳,實乃此職不二之選?!?/br> 按原軌跡,老頭還有四年就要飛升,不過多半是因為被甩鍋爹削籍歸鄉,氣火攻心所致。 只要老怪物還不是起不來床的狀態,聽到這個任命不說欣然接受,也會消氣了多半。 因為與其做對的王化貞、袁崇煥、孫承宗等人都先后掛掉了,就剩他還活著。 根據“司馬懿原則”,誰活到最后,誰就是最大的贏家。 既然要搬出這只老怪物,那就要再次裝神弄鬼一下,用劉大軍師來給老怪物做鋪墊,這樣朝臣們就無可辯駁了。 像馮元飆這樣的資歷很高的家伙,也就敢在王在晉還沒到場的時候說兩句壞話,等正主一道,他也得信息事寧人。 某太子已經叮囑過南下的錦衣衛,是求也好,是勸也罷,總之要將老王頭全家都給弄來,實在不行,綁票也可以,唯有一點,不能傷到一個人。 這時候老王頭應該還在坐船,說不定還會打幾個噴嚏…… 聽到太子把王在晉搬出來了,朝臣們立刻開始交頭接耳,這是大家萬萬沒有料到的事情。 王在晉可以說是當年與帝師孫承宗齊名的統帥,只不過天啟與崇禎均信任后者,而冷落了前者。 雖然戰略上有嚴重分歧,但二人均是碼防御的高手。 一個是要在山海關碼出一座要塞,在關下與辮子決一死戰。 另一個則是要沿著遼西走廊斜著碼過去,用城堡來維持明廷在關外的地盤。 老孫頭的策略想要成功,就必須保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明軍具備野戰殲敵的能力。 只有打贏野戰,才能給遭到辮子圍困的城池解圍,否則天長日久,救援目標早晚會陷落。 偏偏此時明軍已經喪失了野戰獲勝的資本,開始完全依賴城池固守退敵。 這讓帝師在關外耗資無數碼起來的防御體系瞬間就化為了烏有。 大到錦州,小到各堡,全部都是無法相互支援的戰術孤島。 辮子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完全可以不用付出重大人員傷亡,就完成步步蠶食的計劃。 不出十年,大懟朝在關外的所有戰略據點全部都會被這個方法給吞噬掉。 松錦大戰就是最好的例子,明軍馳援就有被圍殲的危險,不支援的話,錦州必然朝不保夕。 最終的結果是錦州沒保住,十幾萬大軍除了率先跑路的幾位總兵之外,剩下都被辮子給吃掉了,其中還包括洪承疇。 這個困難現在就擺在某太子面前,明軍在錦州的存在只是象征性意義,只要皇太雞愿意,隨時都可以出兵將錦州圍得水泄不通。 為了避免喪失最后的機動兵力,幺雞也不可能再讓洪承疇或者旁人統率大軍前去解圍,不解就丟一城,去解就要賠進去十萬人馬。 對于這座城池,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拖! 先給祖大壽送去可以吃五年的糧食,讓他老老實實蹲在城里當死肥宅。 哪怕錦州附近的山頭都丟了也不要緊,往后還能收回來。 到危急時刻,錦州可以放棄,但也要有價值的放棄。 不能無緣無故就將駐守錦州與寧遠的明軍撤到山海關里,這樣辮子的壓力將直逼大明的最后一道防線。 寧遠對山海關的作用就是牽制和分散敵軍的兵力,如果辮子不進攻寧遠,而直取山海關,那么寧遠的作用連個屁都不剩了。 有人會說在關外二百里還可以屯田,每年都會收獲相當多的糧食,帝師在經濟方面高瞻遠矚,足以甩老王頭十條街。 對此,某太子都感到可笑,辮子在秋收的時候過來收莊稼,各個據點明軍敢出戰? 只要邁出去一步,人家保證把你連腸子帶翔,都給你打出來! 你這莊稼是給人家種的,辮子不來收莊稼的原因是可以入關。 因為地里不會長出銀子,入關之后能隨便搶,用銀子買糧食多容易啊。 事實證明,帝師用之前對付努爾哈雞翅的辦法來對付皇太雞,卻把大懟朝給坑苦了。 皇太雞根本就不跟你死打硬拼,人家一繞路,關寧錦防線就瞬間變成了馬奇諾防線…… 有人會說,這就是關寧錦防線的巨大震懾作用,嚇得皇太雞只能繞路入關。 這樣的人長腦子都多余,脖子上面的腦袋就是為了顯個高! 關寧錦防線真正的作用是吸引火力殲敵于城下! 皇太雞一繞路就等于讓關內給關寧錦防線吸引火力! 不論是始皇還是李二,哪朝皇帝能扛得住這種力度的禍禍? 辮子避實擊虛,故意讓開防御度較高的地方,專挑大懟朝的薄弱處下手。 這才是高級nc的高明之處,然后卻被后世一群傻缺笑話沒有勇氣…… 人家根本就不跟你對拳,就朝你褲襠來一腳。 你好不容易站起來,接著揮舞拳頭,然后褲襠又被踹了一腳。 周而復始,等到褲襠被連踹五腳,卻還能站起來向對手叫囂的,只有傻缺! 關寧錦防線不能自己移動,想要殲敵就必須讓敵人主動過來。 敵人不過來,那么這條防線存在的價值比一兩銀子高不了多少。 退一步說,皇太雞真的就率十五萬大軍過來了,告訴明廷,老子今天就要單吃你寧錦二城,甩鍋爹敢派人出戰么? 出戰的結果就是被辮子全殲,不出戰,人家就有這個實力單吃你二城,就特么讓你來個啞巴吃黃連,而且吃的是特么“雙黃連”! 幺雞看過山海關的地圖,認為老王頭當年建議將防線從海邊延伸到北面的歡喜嶺是非常正確的。 配備三四百門各型火炮,加上五萬守軍,在關前挖上四五條又寬又深的壕溝,這樣山海關本身就算是固若金湯了。 如果還有余錢,可以在關前修建幾座要塞,將山海關及周邊地區變成一個要塞群,屆時辮子用十萬人馬來填坑都不夠。 在這之后,將寧遠與錦州這兩座孤島作為魚餌,盡可能地勾引皇太雞上鉤,能耗多久,就耗多久,最好讓他在明年開始圍城。 辮子用五萬兵力圍困二城,這就給關內減輕了不少壓力,皇太雞入關最多只能攜帶十萬人馬。 如果入關的辮子再行分兵進攻的話,明軍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抽冷子給辮子來那么一下子,吃掉一萬人左右,也算是進地主之誼了。 幺雞對明軍的野戰能力一清二楚,更是對他們一點信心都沒有,野戰不被對面全殲,那就算是撿著了。 在碼出足夠多的炮灰之前,就是要在關外采取龜縮戰術,盡可能地跟皇太雞拖時間,只要不死人不投降,啥招都可以使。 事到如今,帝師力主修建關寧錦防線就像是一輛豪車。 開吧,上路隨時可能出事。 不開,每時每刻都在燒錢。 每年五百萬兩銀子讓某太子很是上火,用這筆錢能養活十萬大軍。 老王頭上任,也要給人家這個數,不能少于帝師,否則顯得甩鍋父子厚此薄彼。 現在把薊遼分割開,最多削減一百萬兩,給的太少的話,老王頭也難以為繼。 遼西需要四百萬兩,薊鎮也要至少三百萬兩,宣大那邊還得這個數,陜茜與之持平。 光是防御北方便須一千三百萬兩,南邊一年得七百萬兩。 這么一算,光是軍費,加上各地守軍的開銷,一年少說也得兩千兩百萬兩。 轉移災珉與以工代賑都得花不少銀子,歲入沒有三千萬兩,某太子又得跟甩鍋爹一樣發愁。 朝臣們不會發愁,戶部尚書也是如此,他們愁也沒用,除了將幾句不咸不淡的廢話,涉及到歲入,真是一點用也沒有。 內閣那倆就更別提了,首輔快成準岳父了,是個純粹抱大腿的貨。 次輔倒是頗有才學,但對稅收方面還是謹小慎微,以圣裁為主。 朝廷的所有壓力,都壓在某太子一個人身上。 幺雞某些時候甚至在想,自己是不是找機會再穿回去…… “諸位愛卿集思廣益,本宮甚慰,可有結果?” 老子在神游的時候,就聽見一群蚊子在“嗡嗡嗡”,不喊停,你們就一直“嗡嗡嗡”。 由于王在晉資格太老,加之有仙界劉伯溫軍師的神機妙算,似乎倒是不錯。 其他人對于太子提出的人選都保持緘默,兵部尚書馮元飆仗著自己與王在晉算是同輩,便出言道“殿下,王在晉倒是履歷甚佳,只是年紀尚大,前去遼東深恐不能久居其位?!?/br> 要是太子中意此人,那么較于各方面都不錯的傅宗龍,被擠下去的勢必將是東林同仁汪喬年,馮元飆不愿見此狀況,便只能挑王在晉的短板下手了。 聽到兵部尚書不認可太子的人選,這下朝臣們便都豎起了耳朵,打算近距離聽聽太子將如何懟翻這位忤逆圣意的老臣。 幺雞早就知道老馮頭的小心思,也不點破,這時候沒必要因小失大,和善地說“本宮之前力排眾議,任命年紀尚大的馮愛卿為兵部尚書,也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嘛,與如今重新啟用王在晉有異曲同工之妙。馮愛卿若是覺得王在晉年老體衰,不能掌管邊務,不若這樣,待此人抵京后,本宮命其與愛卿比試一番,看誰米飯吃的多,看誰掰手腕力氣大。愛卿與王在晉年紀相仿,也不算是誰以大欺小了。贏家前去遼西上任,輸家留在京城做兵部尚書,此策如何呀?” 薛國觀努力保持嚴肅的神情,可是心里都樂開花了,這就是忤逆圣意的下場,哪怕是不吃蝗蟲,太子都有辦法收拾你。 同僚們一個個也跟首輔大人的感覺差不多,都在等著看馮元飆的笑話。 老馮頭也是被太子噎得不輕,沉吟了一會兒方才回話“事關邊塞要員之事,殿下豈能猶如兒戲?” 他其實跟王在晉相差不多,當著這么多的同僚的面,公然服老是不存在的,王在晉沒再場,那就沒這個顧及了。 幺雞依然不生氣,樂呵呵地說“是馮愛卿認為王在晉身體不行,這話可不是本宮所說,既然馮愛卿先行下了如此定論,那本宮就讓王在晉與愛卿比試一番有何不可?此策不正是身體測試么?” 比耍無賴,你可比楊士聰差遠了。 你要是真敢露胳膊挽袖子,本宮就讓大家看看誰是我朝的第一大老飯桶! 不管怎么說,太子能請王在晉重新出山,倒是給朝廷吃了一記定心丸。 除了身體因素之外,單論能力與資歷,王在晉在當下都是遼西總督的不二人選。 在廣寧之戰以前,王在晉便身兼戶部、工部、兵部的左侍郎,負責調集遼東所需的軍需物資。 熊廷弼因為丟失廣寧獲罪之后,王在晉又被晉升為兵部尚書,開始經略遼東。 其整個仕途生涯經歷了萬歷、泰昌、天啟、甩鍋四朝,可謂是正二八經的四朝元老。 縱觀老王頭的履歷,其在六部均擔任過一二把手,對朝廷與遼東的狀況是一清二楚。 其戰略便是要縮短本方補給線,節約相關資源,爭取在朝廷可以承受的范圍內來抵擋辮子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