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借刀殺人
得到了太子的許可,楊進朝自然可以繪聲繪色地將這些天來發生的事情如說書般概述了一遍。 包括抄沒勛貴、致仕閣老、下獄楊嗣昌、收拾陳必謙與李覺斯、前去楊士聰府上赴宴等軼事,以及免除三餉、復征三稅、以工代賑、筑城墾田這些政務。 也不用他再添油加醋,因為這些事就跟一般富有奇幻色彩的故事一般引人入勝,尤其是那公然欺君的“黃豆公”,真可謂大明開朝二百余年來“第一神人”也! 某太子認為自打穿越以來,所懲處的朝廷大員還沒有弄錯過,該殺的都是罪有應得之徒,抄出的家當都以萬兩為單位來計算。 其余與自己互懟的大臣,即便說的再過分,也頂多去山棟挖礦而已,這寬人律己的行使作派,還遠遠稱不上曝君的名號。 聽到楊進朝所言之內容,不禁讓洪承疇連連驚詫,錯愕到自己張了半天的嘴,都沒有察覺到,全然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沒想到太子年紀不大,卻能干出如此驚天動地之事,前途真是不可限量啊,如此看來,黃口之際的太子確有一代明君之特征。 假若太子真在仙界見到了太祖高皇帝,被其耳提面命,又帶回大量先進學術,大明中興真是指日可待也。 抄沒了諸多勛貴與大臣的家產,想必困擾朝廷多年的歲入之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太子肯每月拿出六十萬兩餉銀來剿寇就是最為明顯的信號。 洪承疇估計抄沒出來的金銀總計怎么也能超過五百萬兩,這樣一來剿寇餉銀就有了著落,只要軍費充裕,讓各部沒了后顧之憂,將士們自然會在前線奮勇拼殺。 抄沒這種事跟他是沒多大關系的,只要太子重用他一天,就不會做出“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來,家母即將獲得“一品誥命太夫人”的頭銜就是最大的一塊免死金牌。 知曉太子主動免除了“三餉”,又力主“復征三稅”,這讓洪承疇在感懷之余,又為太子的政令感到些許擔憂。 礦稅、海稅、商稅可不是那么好收的,早在萬歷年間便收過這三樣,結果遭到了南方士紳商賈的強烈抵制,太子將“三稅”重新提上議事日程,結果有些不甚樂觀。 作為泉州人,洪承疇非常清楚海商的德行,在那些人看來,復征海稅與商稅便是動了他們兜里的銀子,定然不會束手就擒,朝廷這項政令落實到地方只怕最后會事與愿違。 各地商賈少交或不交三稅已成慣例和趨勢,且與地方官員互相勾結,關系錯綜復雜,實難快速根除,沒有雷霆手段加以扭轉,本朝“復征三稅”的做法可能重蹈萬歷朝之覆轍。 至于太子用“皇莊”換金礦的事情,內閣和六部都同意了,洪承疇更不會加以評述,大量征召采掘金礦倒是一種不錯的賑濟方式。 因為從金礦挖出來的就是金子,根本不需要擔心銷路,參與開采的百姓越多,對山棟地方的收益就越大,對朝廷的負擔也就越輕,而且還能增加歲入,確系是一舉兩得的妙計。 若是山棟與陜茜這兩個嚴重受災的地區,均能有條不紊地實施太子以工代賑政令的話,北方災情對大明的影響起碼會減弱一半左右,大部分災珉有了活計就不會在想著造返了。 事關數十乃至上百萬人之生死,此事換成誰人來接受都將是無比棘手,可太子卻能輕易化解,不得不說極有可能真是得到了仙界太祖高皇帝的點撥。 如今即將南下剿寇,官軍兵多將廣,糧餉充足,計劃周密,且是先發制人,若能一戰而定,便得以永絕后患,徹底平定貽害大明多年之叛亂。 剿寇之戰在年底前結束,明年開春便可將十余萬大軍調往北方,全力應對頻頻入關劫掠的東虜賊寇,或可改變二十年來大明被動挨打的不利態勢。 “大蛤蟆”在縝密思索之時,幺雞則在合計,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今天早朝不用上了,自己還可以睡懶覺,真是難得的忙里偷閑啊。 壞消息是外城的戰事遠未結束,自己這懶覺可能還會被槍炮聲驚擾,會睡得很不安逸。 在黃得功與孫傳庭的協助下,自己的小命算是保住了,睡不睡得好就是次要問題了,無關痛癢。 還有一個更小的壞消息,明天應該是休息日,這下被京營渣渣們徹底攪和了。 不但沒法休息,還要讓內侍們準備點實驗器具,自己好著手煉制磺胺,順便培養一下宇宙無敵的綠毛哈密瓜…… 等楊進朝將說地差不多了,洪承疇旋即拱手贊頌道“殿下游學仙界,返蛔人間定可拯救萬物蒼生,免遭流寇東虜荼毒,保我大明江山社稷,真乃朝廷甚幸,萬民之福也!” 聽了楊進朝那如夢似幻的“故事會”之后,洪承疇已對太子刮目相看了,真是人不可依年紀老少而作出定論。 圣上與先帝執政多年,也未有如此驚人之舉,反倒是太子監國三天便能去偽存真,懲jian除惡,讓朝廷上下氣象更新,使百萬災珉有所依靠,可謂英雄出少年。 “愛卿過獎了,在仙界時,太祖皇爺爺命本宮轉告兩位愛卿!” 裝神弄鬼的時間到了,這才是能吊其胃口的好東西。 “臣洪承疇孫傳庭恭聽太祖高皇帝圣諭!” 不管是真是假都要當真的來聽,兩位重臣直接跪地叩首,尤其是太祖爺的口諭,這可不是一般人能聽到的。 “太祖皇爺爺說兩位愛卿都有治軍統兵之才,扶大廈將傾之力,可比當年徐達、劉伯溫,只要老實做人,踏實做事,便能安然終老。所得功名利祿自不用本宮贅述,平身吧?!?/br> 本來還想說剿滅流寇就封你倆為伯爵,跟便宜姥爺之前的頭銜是一個檔次的,但能否盡快剿滅都兩說,所以暫時也不用提這茬了,免得心里癢癢。 “臣定謹記太祖高皇帝圣諭,克己奉公,潔身自好!” “臣定謹記太祖高皇帝圣諭,守正不阿,戒驕戒躁!” 聽起來,太祖高皇帝對自己的評價還可以,雖然沒說優缺點,但所叮囑的內容并無刻意批駁之意,做起來也并不困難,萬一是真的,那今后便可以憑此為做人處事之信條了。 裝神十秒鐘,弄鬼一輩子,幺雞煞有介事地淡然說“兩位愛卿明白便好,本宮相信兩位正氣凜然,必能言行一致,平身吧。較于兩位愛卿,有些人就不那么老實,更不踏實了,吃著皇糧,領著餉銀,卻在三心二意。太祖皇爺爺請軍師劉伯溫掐指測算過,若無本宮重蛔人間,我大明總兵有不少都是如此,看吧!” 幺雞將面前的兩個信封推到桌前,方便二人來取,會意的洪承疇與孫傳庭雙手承托,小心翼翼地掏出信紙翻看,不禁大驚失色。 劉基劉伯溫當年號稱“算無一失”,是太祖高皇帝身邊的頭號軍師,幫助朱元璋成功北伐,建立了歷史上一個自南向北,推番前朝統治,繼而統一華夏的朝代。 其測算之才華據說超過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堪比輔佐漢高祖稱帝的張良。 正因如此,兩位重臣才對信紙上的文字驚愕不已,幾乎到了魂不附體的地步。 尤其是孫傳庭簡直不敢相信自己親手帶出來的幾個總兵,下場會如此不堪入目。 賀人龍、牛成虎、鄭嘉棟、蕭慎鼎這幾個慫包都臨陣脫逃,左光先與招撫來的白廣恩更是無恥,竟然降了賊兵,高杰被jian細部下所殺,只有左勷算是正規的戰歿,尤世威則死于賊兵之手。 “殿下,臣愧對圣眷!” 孫傳庭再次跪地,叩首謝罪,原本以為自己練就的也是一支精兵,按信紙上所言,手下秦兵簡直就是一群烏合之眾,總兵與副將都是些貪生怕死之徒,還不如在遼東戰歿的那些個同僚們。 “劉軍師曾為愛卿算過一卦,若無本宮從中幫襯,愛卿將于四年后戰兵敗身亡,隨后愛卿手下的將領們便會降的降,跑的跑,秦兵便不復存在了?!?/br> 這次不是忽悠,完全是真事。 柿園之役失敗后,孫傳庭又開始招兵買馬,準備再戰。 不過甩鍋爹再次催戰,導致新兵未能成軍,孫傳庭便不得不從潼關出師。 結果在河楠郟縣遭遇快遞李哥的主力,雙方鏖戰到最后,秦兵首先崩潰,被殺四萬,老孫頭也死于亂軍之中。 “……” 聽到這個消息,孫傳庭的身體都變得僵硬了,沉默良久,無言以對。 若是劉伯溫親自測算過的,其結果自當無錯,此乃天劫也,自己決計無力回天。 “洪愛卿將于三年后為給錦州解圍,率軍戰歿于松山!” 幺雞也不想再刺激老孫頭了,而且給大蛤蟆留了點面子,將投降說成是戰歿,直接點破對大家都沒好處,而且還是大玉兒在牢里出了一份很特殊的力…… “臣治軍無方,愧對殿下!” 提前得到了自己的死訊,洪承疇頓生悲傷之情,可結合手中的那張信紙,又覺得無地自容,傷心至極,竟然痛哭流涕。 王樸因臨陣脫逃而被處斬,唐通先降賊后降清,張任學擁兵怯戰被褫奪總兵之職,左良玉做的更絕,直接發動叛亂,公然對抗朝廷,還有比這更羞恥的事情么? 若是太子不將自己從山海關調回,繼續留守遼西時間一久,必然將與清軍決一死戰,真若是自己身死,手下降清,那么是役必然將是一場大敗,如何有臉面來面對太子? “本宮先給兩位愛卿看這信件,不是讓愛卿自責啜泣,而是要加以警惕,防患于未然。俗話說,用人用優點,防人防缺點。既然已經知曉這些人最終的結果,兩位愛卿今后帶兵時便可加以提防,此事只有我等三人知曉,切不可外傳他人,平身吧,自責流淚可不能剿寇驅虜?!?/br> 給他們看這個也是為了他們好,某太子是知道如何用人的,但是兩個帥才卻還蒙在鼓里,都把自己手下當成精忠報國的得力干將來用。 這倒是沒錯,可心里一定要有數,誰有什么小心思,都要掌握地明白無誤,謹防聽封不聽調的東西,更要調那些個心懷鬼胎的玩意去前線,跟流寇去玩互相傷害的游戲。 “兩位愛卿這下便知道如何用人了吧?等城外戰斗結束,論功行賞之時,本宮會升高杰為總兵,拆分賀人龍所部人馬,高杰與賊兵算是故交,不能前去剿寇。秦兵其他各部,由孫愛卿見機行事,無須事先上奏。洪愛卿等王樸抵京之后,先作為證人參與楊嗣昌一案的審理,然后由洪愛卿帶起南下剿寇,命其戴罪立功,若有不軌之處,愛卿可先斬后奏。對唐通、張任學、左良玉等人皆是如此,尤其要警惕左良玉,此人偷jian?;?,絕非善類,善于殺良冒功,劫掠百姓財物,被百姓冠以‘匪寇將軍’之綽號!對于這些居心叵測的總兵,兩位愛卿可命其打頭陣,消耗所部人馬,不然久而久之,必成朝廷大患!” 想要殲敵,取得勝利,首先便要甄別內部,排除異己。 不然自己本事再大,都得被一群豬隊友活活拖累死。 某太子讓這倆位主帥率大軍南下剿寇,其實要消滅的遠遠不止賬面上的那些流寇。 信紙上的這些人也是早晚要被一筆勾銷的,但做的不能太過明顯,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留著他們就是定時炸彈,只要戰事不順,便可能隨時爆炸,傷害到自身。 如果能借流寇之手,將他們根除,那真是再好不過了,最好是兩邊同歸于盡。 “敬請殿下安心,臣定不辱使命!” 洪承疇與孫傳庭這下算是托底了,有了這張信紙就等于抓住了手下的小尾巴,誰內里是什么模樣,看過信紙便會一目了然。 如此易事,劉伯溫定然不會算錯,今太子又有言在先,賦予自己先斬后奏之特權,自己那便可照信紙上的結果來對待一眾屬下,往后治軍剿寇便可事半功倍。 太子最后一句話的意思最明白不過,就是要借流寇之手,來收拾掉這些朝三暮四的將領,自己照辦便決無過錯。 轉念一想,太子小小年紀便有此等心計,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