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節
老皇帝不喜五皇子,但五皇子監國期間兢兢業業,老皇帝挑不出別的毛病,陡然指責五皇子不孝,老皇帝一時又沒證據,只能殺雞儆猴威懾一下五皇子。 其實說白了,老皇帝鬧這一出只是覺得五皇子在他沒死之前挑戰了他的皇威罷了。 盛言楚苦笑,天家父子鬧別扭,卻要將他這個小人物拉出來當皮球一樣踢來踢去。 - 中風癱瘓的盛老爺子一抬上來,在場的官員皆疑惑不解,盛老爺子啞著嗓子道明身份后,朝堂風向一下變了味。 不管是越氏還是白氏,都沒有當事人盛老爺子好使,盛老爺子氣息奄奄地說盛言楚對他很好,那就是很好,便是老皇帝也無話可說。 御史言官醬紅了臉,借口說盛老爺子被逼迫或是假的,五皇子手一揮,自有人上前懟御史。 盛老爺子可不甘心自己大老遠跑來一趟被人戴上假扮的帽子,當即哆哆嗦嗦的從懷中拿出一應的證明,這下御史們閉上了嘴。 老皇帝自知今日被五兒擺了一道,嘴唇劇烈抖動幾下后就暈了過去。 太醫們慌作一團,一番救治后沖大臣和五皇子搖搖頭。 御史們一聽老皇帝命不久矣,當場嚇得臉色慘白,他們不滿五皇子登基,還指望著老皇帝另點新帝呢,老皇帝在這種關鍵時刻怎能撒手? 可事態已定型。 盛言楚和盛元勇抬著盛老爺子回了盛家不久,在京城鬧了半月有余的‘狀元六親不認’案拉下帷幕。 盛言楚沉冤得雪,而那些彈劾他的御史就不好過了。 五皇子將白氏和越氏帶子另嫁的折子往那些人面前一扔,質問這種不將朝廷律法放在眼里的女人說得話可信之度在哪? 御史們見五皇子將提供線索的白氏和越氏翻了出來,當即方寸大亂。 五皇子毫不留情面,以‘御史有失言官體面’之責,將涉事的三位御史打入了地牢。 老皇帝悠悠然醒來,聽聞此事后渾濁的老眼倏地掄圓,也沒痛苦掙扎,就這樣去了。 皇上駕崩當天,滿京城皆掛上了白皤,盛家亦是這般,不僅如此,盛家還設了靈堂,堂中擺著的牌位正是盛老爺子盛忠麥。 第158章 【二更合一】 恩正并科…… 圣上薨, 舉國哀喪。 大殮后,五皇子等皇子、五品以上的官員皆要齋戒七天,盛言楚這些五品以下的官員則每日午間去宮門外燒紙誦經。 七日后, 新皇登基, 大赦天下,更換年號為寶乾, 因登基之年正逢殿選之年, 朝臣和新帝商討一番后,決定另開鄉試和會試的名冊,特準去年鄉試和今年會試未中的秀才和舉子參加附試,在這兩場科舉中考中的讀書人,都作為新帝登基后的恩科士人。 接連舉行兩場鄉試和會試, 寶乾元年在國史上又被稱為恩正并科年。 因要重新出鄉試和會試的考卷, 吏部和翰林院兩大掌控貢院的部門忙得應接不暇。 盛言楚更為頭疼,翰林院的朝考還未開始, 他的散館考試也還沒進行, 再撞上恩科兩場考試,他現在就差不會□□術。 好在掌院戚尋芳憐惜他,只交代他去吏部考功司協助秦庭追整理鄉試卷即可, 至于朝考的卷子則交給了夏修賢等人。 按理上年的新科狀元是該參與三年后的朝考出題, 這不沒辦法嘛,消息傳開后, 最難過的莫過于趙蜀了。 參加朝考的都是新科進士,這些人算半只腳踏進了官場,官場中人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故而朝考并不避親。 也就是說,盛言楚不會因為朝考人選中有趙蜀就不能參與出題, 趙蜀知曉這種規定后,興奮的手舞足蹈,但這種夢幻的想法在恩科圣旨下達后破碎開來。 跑到盛家找盛言楚唉聲嘆氣了一回,盛言楚忙里抽閑安慰趙蜀:“趙兄慌什么?官家才登基上任,正是大攏天下士人之心的時刻,你是先帝手中最后一批進士,他豈會不厚待你們?” 趙蜀吃了定心丸,又道:“楚哥兒,你說這恩科選出來的進士是不是也要朝考進翰林院?” “這是自然?!?/br> 趙蜀蔫了:“翰林院庶吉士位置就那么些,恩正兩科朝考的庶吉士齊聚翰林院,那三年后的散館我又能身置何方?” 盛言楚:“你不會三年后才散館的?!?/br> 趙蜀:“?” “先帝當年登基也開了恩科?!?/br> 盛言楚歇筆抬頭看著趙蜀,溫和地笑笑:“當年恩正兩科朝考走出來的庶吉士分了兩批,如若不出意外,趙兄差不多在明年年底就要散館?!?/br> “這么快?”趙蜀霍的坐下來,憂心道:“才熟悉翰林院就要散館,這散館后我留在翰林院的機會豈非渺茫?” 庶吉士太多,在翰林院呆得時間又過短,很難出人頭地。 盛言楚:“這事不好說,端看趙兄在翰林院的表現了?!?/br> 趙蜀的確運氣不好,競爭對手一多起來,想留館的可能性就相對的少了,但世事無常,誰又能猜到一年后的事態發展會如何呢? - 一年后的事暫且擱置不談,就拿五月間的恩科鄉試來說,才風風火火的結束,便有書生敲登聞鼓伸冤,不是狀告夾帶,也不是指認哪位出題官收取賄賂,而是指出京城鄉試考卷中有兩題和正科鄉試題大同小異。 兩道幾乎一模一樣的題目出在鄉試卷中,于那些去年鄉試落榜的秀才們來說,就是占了大便宜,故而一群去年沒下場鄉試的秀才們大呼不公平。 盛言楚作為鄉試出題官之一,收到狀子后,立馬著人打聽是哪兩道題,待看到題目,盛言楚頓時松了一口氣, “還好還好,不是我出的那兩道?!?/br> 他被秦庭追委以重任,要出的題目正好是兩道,但他沒有參與正科鄉試的出題,因時間緊,故而沒有仔細去鉆研正科鄉試的題目。 出完兩道題后,其實他有思考過會不會出現撞題的局面,但秦庭追那邊沒有駁退他的題目,想來就沒有問題,沒想到還是出了事。 書生狀告的那兩道題是一德高望重的老臣出的,就改了題中幾處問答,其內核沒變,難怪有不少書生覺得不公平。 新帝才登基,恩科是寶乾帝上位后頒布的第一道圣旨,此事不僅僅關乎科舉公允事宜,還涉及新帝的臉面,為此,寶乾帝將盛言楚等出題官喚到京兆府衙門一一審問。 出那兩道題的老臣是三朝元老,服侍過太宗皇帝,又是先帝手下的重臣,這次恩科后,老臣本該榮休歸鄉,基于此,寶乾帝當然不能在登基之后就懲治這位老臣。 但不給那些喊不公的秀才們一個交代也不行,群臣思來想去后,做出決定:那兩道題統一不批閱。 遞狀子的秀才們高呼萬歲,老臣也淚流滿面的叩謝皇帝大恩。 驚堂木一響,此事兩全其美的落幕。 退堂前,盛言楚提議:“皇上,此等撞題一事臣倒有一個法子可以一勞永逸?!?/br> 恩科并非只有新皇登基時才會有,皇帝娶妻、冊封太子、捷報歸來或者皇家人整數大壽時,朝廷都會開設盛典施恩天下,為避免這等倉促撞題事故再發生,盛言楚覺得有必要做出另外的打算。 寶乾帝笑問有什么法子。 盛言楚揚眉高聲道:“每年科考皆出兩套考卷,分為甲卷、乙卷,一來可以應付突如其來的恩科?!?/br> “科考到底是用哪一套考卷,不到臨考前誰也不知,包括出題考官,到時候擲骰子做決定,這樣還可以有效的減少考官泄題事件發生?!?/br> “若這樣還不成,那就在科考到來之前出不定數題目做題庫,臨近科考前,再從中篩選一些作為科考題,剩下的則封存起來,作為恩科的選擇?!?/br> 寶乾帝聞之大喜,覺得此法甚好,點點頭又問吏部考功司頭目秦庭追的意見。 秦庭追窺著寶乾帝愉悅的神色,笑道:“盛大人此舉不錯,但這樣一來,前期投入科舉出題的人手就要增加…” “朝中群賢畢集,這事好辦,考功司主事添一倍,翰林院庶吉士加十人?!?/br> 只要是皇帝想要辦的事,任何困難都是借口。 秦庭追笑容放大,拱手調侃道:“皇上著實偏心,臣數次找吏部尚書懇求尚書大人剝一些人給下官,大人總說皇上不允,瞧瞧,盛大人三言兩語您就同意了?!?/br> 寶乾帝微笑地抬手點向秦庭追所站的方位,朗聲說盛言楚所說的法子能解諸多問題,朕自是要予以支持,而你秦庭追上奏只是因為嫌吏部考功司事務雜多罷了,兩者怎能相比教? 秦庭追笑瞇瞇的客套幾句,君臣之間的氣氛十分融洽,立在左右的朝臣見狀,紛紛將目光投射到一旁笑而不語的盛言楚身上。 入朝為官三載,當年那個年方十六的商戶少年狀元早已不再稚嫩,短短三年而已,就一躍成了天子近臣,寥寥幾語便讓新帝應了科考出題的改革。 果真是一招天子一朝臣,他們再也不能拿往日的眼光去看那個曾經被他們瞧不上的商戶狀元。 - 科考出題政策頒布后,自然而然要增加相應的出題官,那些閑居在家的舉人們聽聞此事后,立即拿起書本。 鄉試和會試由京城翰林官和吏部考功司主事攜手推進出題,地方則是由衙門禮院。 衙門禮院對縣試和府試則放寬了選擇,人手可以從不打算繼續走科舉取仕的舉子們中抽選,院試要嚴謹一些,大多是從地方府學、縣學山長和教諭中選拔。 此詔令一出,大江南北驟起讀書風潮,都希冀著自己能被選中。 - 恩科鄉試結束后,總要給秀才們喘口氣,也要給地方舉人們上京的準備時間,因而恩科會試挪到了八月,朝廷安排好這一切后,這才開始翰林院的朝考和散館。 趙蜀這一批進士得知盛言楚幫他們爭奪了十個庶吉士的名額后,大為感激,一考完便有進士陸陸續續的來盛家拜訪。 盛言楚只招待了一回便以事務繁忙閉門不見,六月初,翰林院散館結束。 新的一批庶吉士進翰林院的當天,盛言楚和應玉衡等人在百花巷聚了一頓,席間來得多是他們這一屆的庶吉士,有些得幸留在翰林院做起編修或檢討,有些外放去了六部做起主事等官,還有些則出京去地方州縣當起縣令。 還在國孝期間,宴席上的酒杯均換成了清茶,但這不妨礙大家推杯換盞,幾杯后,感性的男兒郎哭得稀里嘩啦。 “茍富貴哇!”裘和景一張開嘴照舊是跟銀子有關,抱著幾個如愿留在京城的翰林官大腿抽噎。 裘和景是這一批庶吉士中年歲最小的人,他嗓子一嚎,坐上的男人們頃刻笑開,紛紛說他們在翰林院謙讓了裘和景三年,這回散館裘和景外放做官可就沒人再寬待他了。 裘和景抹淚,哭哭啼啼地說他們這一屆庶吉士算是史上以來最和諧的一批,說完朝眾人誠摯鞠躬感謝三年來的照顧。 一番肺腑之聽得盛言楚都不由熱淚盈眶,才撇開眼角的淚花,就見應玉衡和俞雅之等人舉杯走過來。 三人碰了杯,清脆的杯盞聲下,應玉衡咽下茶水,百感交集道:“你這又是何苦?” 俞雅之跟著嘖嘆:“官家和你關系匪淺,你若留在京城,厚祿高官指日可待,何必要求外放出京?” 盛言楚飲盡此杯,抬腿走到窗下小椅上坐好,不咸不淡地笑了聲:“遠香近臭,我來京城買宅院時就本著這想法,做官亦是?!?/br> 兩人跟著坐到一旁,盛言楚睨了眼桌上喝至暈乎乎的同僚們,嘴角笑容稍減了幾分:“新的官家雖和我關系密切,但我若常常在他跟前晃悠,勢必會有小人暗戳戳的說我皇恩過甚,我雖是狀元出身,但為官之上并沒什么大的成就,很容易傳出我德不配位的閑言碎語,與其這樣,不若我自請出京,屆時榮耀歸來,再承皇恩最是適宜?!?/br> 簡單來說,就是他如今在官場當中還是太稚嫩了,寶乾帝越對他好,他就會招至更多的嫉妒,于他而言,這是壞事。 只有他脫離寶乾帝靠自己登上高位,如此,再去享受皇恩才不會顯得突兀。 “少年御前紅人古往今來都有,楚哥兒你未免想得太多?!庇嵫胖€是覺得有點可惜。 應玉衡:“楚哥兒,你想遠離皇權中心,去江南府,或是淮安府啊,何必要挑南域宋城?那邊海水的情況你是知道的,去了那喝水都成問題?!?/br> “對啊?!庇嵫胖碱^輕皺:“前朝上月遞來折子,說南域水里的毒素并未全部疏通,你去那不是自討苦吃嗎?” 盛言楚噎了噎,他不好說讓他去南域的其實正是龍椅上的新帝。 他原先的想法是去江南府。 江南府是大府,想外放至江南做官并非易事,所以他才在散館前刻苦拼搏,按散館成績排名來說,他被派往江南府做官的可能性達到九成,可就在貼榜的前一天,新帝喚他進了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