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節
對了,在程大少爺病愈之后,他的想法較之從前,又有所改變。 先前他只想著在科舉鄉試一舉奪魁,再上京參加會試。而今對鄉試的期望還是一如既往,但他卻并不想參加會試,而是希望再來一次博學宏詞科。 科舉正科每三年一次,每次都會出二三百名進士、同進士。哪怕奪得了狀元又如何?三年就有一個狀元,哪像詞科那般,取中即名揚天下。 除非…… “桂哥兒可以試試三元及第,本朝至今尚未出過這樣的人物,若你能辦到,定能一舉天下知!” 程大少爺還是不太滿意,他更鐘情于博學宏詞科。 然而,詞科的開設全看當今的意思,哪怕對康熙帝不甚了解,歷史上也沒有在短時間內連續開兩次詞科的先例。 “好吧,那我先試試三元及第?!?/br> 目的已經定下了,如今就等下一屆科舉了,那是在康熙二十年的八月里。 有件事兒,程家師生二人還是料對了,詞科是不會再開的,起碼在康熙年間是不可能再開了。有道是,物以稀為貴,這屆博學宏詞科承載了康熙帝太多的期待,他不可能親手毀去,只會給這五十鴻儒一次次的機會,讓他們大放光彩,這樣才能利益最大化。 卻說路謙,在日復一日的整理資料中,慢慢的也就將明朝開國皇帝的資料尋齊了。 朱元璋的生平簡直就是一本經典的爽文,但明史并不是單單寫明朝皇室的。事實上,《明史》涵蓋了大明朝的方方面面,光如今定下的目錄里,就包含了《本紀》、《志》、《列傳》、《表》。 這只是大的分類,里面還有各種小分類,基本上這么算下來,能在一甲子之內全部修纂完成,就已經算是快的了。 所以,路謙真的不著急。 來,慢慢整理,認真修纂,他們這一代人修不好,還有后人繼續完成。 “有道是,愚公移山……” “我就你就是不想反清復明??!”祖宗張嘴就開罵,“天天待在這里修書,你到底什么時候才能揭竿而起?” 路謙斜眼看他,此時的資料館內只有他一人,所以他只略壓了壓聲音,問道:“那祖宗您認為我該怎么做?一手孤本古籍,一手筆墨,怒向清廷?” 好像也不對…… 祖宗想了想,決定先把目標定得近一些:“那你先給自己換個活兒,比如去兵部?!?/br> 路謙沉默了。 他如今所待的明史館隸屬于翰林院,而翰林院從明朝開始,就有一句響當當的口號。 ——非翰林不入內閣。 誠然,每三年一次的散館考核中,總有不少翰林官被放外任。但他第一次聽說,還能有翰林官調職去兵部的。 這跨度是不是略大了點兒? 半晌之后,路謙小聲逼逼道:“來,祖宗您再跟我講講‘胡藍黨案’?!?/br> “我打死你個不肖子孫??!” 祖宗啊,被路謙這一刺激,直接忘了先前的話題。什么調職去兵部,什么揭竿而起,什么……他只想弄死路謙這個小兔崽子。 胡藍黨案嘛,其實就是朱元璋在起兵造反一統天下之后,對曾經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們下了毒手。簡直就是古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最佳詮釋。 民間還有傳說“火燒功臣樓”,說朱元璋假借慶功宴將開國元勛盡數燒死。當然那就是假的了,真相是,胡藍黨案使得大明的開國功臣被屠戮殆盡。 “努爾哈赤就是好東西了!皇太極就有良心了!一將功成萬骨枯懂不懂?你個小兔崽子氣死老子了!” 聽到祖宗氣得都自稱老子了,路謙就放下心來,起碼短時間內,祖宗是不會逼著他調職了。 其實調職倒是沒啥,路謙本來也沒想過要一輩子待在這明史館里,但兵部還是算了吧。 值得一提的是,《明史》的資料之中,是包含了這一段公案的。不過,如今的《明史》并非正式版,資料整理階段的內容,后續會不會刊印,連路謙都不知道。 祖宗也曾試圖搶救過明太.祖那岌岌可危的名聲,可路謙不干。 史書是什么?當然是照實記載,至于功過則由后人自行判斷。 在祖宗的罵罵咧咧之中,路謙還是將這一段資料整理齊全了。只是上峰邵侍讀看到這些資料時,表情十分微妙,但還是忍住了沒說什么,待路謙離去時,長嘆一口氣。 路謙并不知道,邵侍讀也是前明高官的后代。 事實上,他們這五十人當中,有十五人是前明世家官宦子弟。只是在這里面,邵侍讀的出身來歷并不算顯赫,便被其他人蓋過了風頭,也并不曾被康熙帝抓典型。 也是,跟那些同清廷有著國仇家恨的人比起來,邵侍讀的家世真的不算什么了。饒是如此,看到明史中一段段格外寫實的內容,他還是忍不住嘆息。 罷了,他們既是史官,照實記錄便是。 邵侍讀不知道的是,有個暴躁老鬼問候了他全家。 “你為何不攔著他?你你你……路謙你小子給我等著!我想起來了!”祖宗一下子竄上了天,又啪嘰一下摔在了路謙跟前的桌案上,大吼道,“既是要寫,你就把胡藍黨案給我寫全了!” 路謙本來是不想搭理他的,直到聽了這話,手上的動作才一頓,用眼神詢問漏了什么。 “我記得曾有人同我講過一個事兒,便是太.祖時期的太子朱標勸誡陛下不要濫殺,有違天和。然太.祖卻丟了一根荊棘在他面前,讓他徒手撿起。太子朱標猶豫不決,太.祖便道,‘你怕刺不敢拿,我替你將這些刺拔掉再交予你,豈不更好?’” 路謙很認真的聽完了,一臉詫異的問道:“你想說什么?父愛深沉?感天動地?” “我打死你個小王八蛋!” 祖宗氣憤難當,梗著脖子拿大腦門去撞路謙。 路謙只覺得一陣突如其來的暈眩,緊接著便是地動山搖,與此同時耳畔響起了陣陣驚呼聲,然而很快驚呼聲就被巨大的轟鳴聲掩蓋住,還是那種四下皆傳來巨響,儼然像是數十萬軍馬颯踏而至。 祖宗懵了,隨即驚叫道:“是地龍翻身了!” 第18章 天降神罰?!拘蕖俊?/br> 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巳時,京師及周邊城鎮發生強烈地震,對人員、財產的傷害之大幾乎無法想象。 …… 此時,人在明史館的路謙還處于迷茫之中。 他是聽到了祖宗這話,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在突發情況中迅速回過神來,他只是下意識的想要穩住身形,腦子里卻全都是漿糊,完全不明白此時是個什么情況。 “你個蠢貨!跑??!跑——” 噢,這次聽明白了。 是聽明白了,路謙還跟著祖宗大吼了一聲,將同屋其他還在懵圈狀態中的同僚吼了出去。 大地在瘋狂顫抖著,路謙等人跌跌撞撞的往外頭跑去,一直跑到前頭院子里空曠處,這才扶著膝蓋停了下來。 像路謙這樣年歲輕的也罷,盡管都是滿臉驚恐,可總算都平安跑了出來??蓡栴}是,五十鴻儒里頭,年歲大的占了多數,還有另外一些從翰林院調過來的,盡是長者。 路謙等人復而又往回跑,盡可能大聲的讓同僚們出來。所幸明史館這邊因為資料太多的緣故,還是有一些兵差過來打下手、搬重物。 待兩刻鐘后,大地逐漸趨于平靜,明史館里的所有人也都被安頓在了空曠的前院里。 再往后看,原本齊整的院舍,如今卻是一片狼藉。得虧明史館還是去年剛翻新過的,雖然落了一地的瓦片,可總算沒發生房屋坍塌的事情。 至于屋內就別提了,書柜、博古架盡數倒下,地上全是各種雜亂的書籍,還有破損的杯盞茶壺、硯臺等物。 及至震感完全消失,眾人還是心有余悸。 就有人面色慘白的開口問道:“接下來該怎么辦?” 怎么辦? 饒是在場的絕大多數人都是聲名遠播的大儒,像這樣的情況卻也是從未經歷過。 明史館內品階最高之人,便是幾位侍讀學士。 其中,邵侍讀年歲較輕,除了在奔跑中扭了下腳外,也沒太大的傷勢,這會兒他道:“大震之后多半都會有余震,先別忙著回屋里,派個人去翰林院瞧瞧……再看朝廷怎么說吧?!?/br> “朝廷能怎么說?這是天災,況且還是在京城之中,咱們這兒離宮中這般近,只怕連宮中都出了事兒?!毖韵轮?,上頭顧自己還來不及,又怎會在意黎民百姓。 說這話的是前明高官之后,他們這些人跟前明的關系都太緊密了,區區幾個月的入仕生涯遠不足以改變他們的想法。像邵侍讀這般,已入仕十幾年的自然不同,但更多的人對于清廷還是普遍的抱著懷疑態度。 天災,尤其是像地龍翻身這種事兒,自古以來都會跟帝王不慈聯系到一起。 像他們這般的飽學之士當然不會這般認為,卻架不住百姓愚昧,但凡稍稍點個火,就能被引導著對抗朝廷。 邵侍讀聽著同僚的話,嘆息道:“各位,翰林院的房舍年年都修繕,普通百姓家卻沒這般能耐。若是房舍坍塌,甭管人是否受傷,都得靠朝廷救援。我知諸位很多都對清廷存疑,但如今真的不是說這個的時候……” 就在這時,外頭傳來一陣喧嘩,卻是九門提督派人過來了。 先詢問房屋是否坍塌,若有則再問可有人被壓在倒塌的房舍下面,倘若有重傷者,立刻擔架抬走,輕傷者則視具體傷情判斷是否要送至醫療處。 兵差告訴明史館眾人,如今京師內城的九座城門皆設立了臨時救治處,城內所有醫館的坐堂大夫都被帶到了城門處,所有藥房內的藥物都被朝廷統一征收,不計代價的救人。 明史館這邊也是有傷者的,在兵差的指引下,傷者被送去治療了,其余眾人則一并去了翰林院。 翰林院就比明史館強多了,掌院學士朱大人頂著額頭上的大腫包,正有條不紊的吩咐著事兒。 見明史館的人過來了,朱大人忙問:“可有人受傷?” 得知只有幾個輕傷者并且已經送去治療后,朱大人這才長出了一口氣,忙喚上幾位老翰林,以及所有鴻儒,匆匆去了宮中。 雖是去了宮中,但實則路謙并未見到康熙帝,他們這些人被安排到了南書房旁的一個大房間里。自然,里頭桌案紙筆一應俱全,只有朱大人同幾位老翰林再度離開去面圣。 留下的人中,邵侍讀屬于品階最大的官兒,自是管著他們眾人。再之后,原先那些去治傷的人,但凡傷勢不算重的,都被送到了此處,靜候任務。 …… 此時的南書房里,氣氛異常凝結。 諸位朝廷重臣都被喚到此處議事,假如路謙能看到這一幕,就會發現康熙帝與先前的形象大不相同。 年初的博學宏詞科上,這位年輕的帝皇意氣風發,仿佛這世上再無任何難事可以困住他,即便前路漫漫,也不缺艱難險阻,但他絕對有信心戰勝一切磨難。 可如今,康熙帝卻是眉頭緊鎖,整個人壓抑到了極點,一看就知道他承受了極大的壓力。 戶部尚書已然年邁,此時正向康熙帝講述戶部情況,存糧是否足夠,能夠調用多少賑災銀兩等等。其他機構哪怕有心幫忙,也得先等戶部將賑災物資準備妥當。 朱大人進去時,康熙帝正在發火。 “朕不想聽誰有難處,只一點,先給朕將各家各戶養的府醫放出去,還有囤的藥材,朝廷全部征收,無償給傷者使用!” “所有大夫不準在私人館所行醫,不準私藏藥材,不準收取診金,違者重刑!高門大戶一經發現有此類情況,為官者革職查辦,為商者家產充公!” “在朝官員除重傷者之外,其余人等盡數原地待命,聽從九門提督號令!如今最要緊的就是賑災一事!” 年輕的帝皇越是在重壓之下,越是鋒芒畢露。 隨著他的下令,一道道口諭以最快的速度被送到了京城各處,而外界的消息也迅速往宮中送達。 包括城內的人員傷亡情況、房屋坍塌以及因為某些意外導致的焚毀事件,另外就是地震范圍太大,至今為止尚未明確究竟波及到了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