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節
第15章 五十鴻儒名天下。 對于祖宗來說,待在明史館里真當是一種莫大的煎熬了。萬幸的是,祖宗也不是非要跟路謙待在一起的。 他的確不能離路謙太遠,可明史館本身也不大??! 明史館雖然是作為一個獨立出來的機構,但實際上卻還是依附于翰林院的。起碼,地址是同一個,只是劃了個地方出來專門供他們修纂明史,院門還掛了個《明史館》的匾額。 于是,祖宗每日里跟隨路謙離開借住的書院,前往明史館,卻是寧可見天的在外頭打轉,也不想待在這個令人……哦不,令鬼無比傷感的地方。 太難受了,眼睜睜的看著那些原本屬于明朝的古籍孤本被翻找出來,有很多都是堆放在庫房中許久的。直接拿出來用是不可能的,還得要曬書、修復。光整理這一項就夠路謙等人受的了,萬一發現某些古籍破損嚴重…… 頭一次,路謙和祖宗的想法達成了一致。 這活兒太叫人心里犯堵了。 路謙是單純的覺得干這活兒既累且枯燥,祖宗則是難受于再度見到這些跟明朝息息相關的東西,可東西還在,大明卻沒了。 物是人非,有時候想想真的很殘忍。 于是,連續在外頭逛了月余時間的老祖宗,毅然決然的將矛頭對準了路謙。 “都這么久了,怎么還沒整理好?不是說讓你們修纂明史嗎?你天天就在那里曬書,到底什么時候才能正式開始修書?” “你說你又不能上陣殺敵,又不敢直接造反,怎么連修纂個明史都磨磨唧唧的?趕緊的!” “絕不能叫那韃子皇帝陰謀得逞,你得監督他們,好好寫認真寫!我決不允許出現污蔑大明王朝的典籍!” 祖宗那叫一個語重心長,路謙那叫一個心底瓦涼。 直到這會兒,路謙才猛的意識到自己的苦日子才剛剛到來。祖宗啊,那就不光是個暴躁老鬼,還是個別扭糾結的擰巴老鬼。 擰巴到什么程度呢? 路謙考上了。 ——他怒斥你怎么能為清廷做事呢? 沒考上。 ——那你為啥那么廢物呢? 入了翰林院。 ——韃子皇帝必有陰謀詭計! 參與了明史的修撰工作。 ——他都成了鬼,為什么還要遭受這些折磨? 忙著曬書并不干別的。 ——你再不好好修纂,萬一他們亂寫咋辦呢? 路謙無言以對,只剩下兩行清淚緩緩落下。 太苦了,早知道他還不如沒考上,直接回老家歇著呢!偏生,到了這一步已經由不得他了,一面在明史館里給人打下手干活,一面還得忍受來自于祖宗的摧殘。 萬幸的是,到了五月初,邵侍讀終于想起了他,不再讓他干那些雜事兒,而是讓他一同參與到了明朝初期的資料修復之中。 其實,明朝中后期的資料極多,哪怕損毀了不少,留存于世的也足夠復原當時的情況了。然而,明朝初期距離這會兒都過去三百年了,很多資料不全或者內容相互矛盾等等,麻煩的事情格外多。 不過,修纂史書本來就是這樣的,日復一日的枯燥工作才是明史館的日常。比起其他翰林在三年后的散館考核后,能夠離開翰林院去別處任職,他們這些本身就是被康熙帝重組班底用來修纂明史的,除非修纂工作完成,要不然這輩子只怕就耗在這里了。 路謙倒是十分淡定,修!只要別讓他造反,干啥不是干的?再苦能有造反苦? 不過,既是決定要好好干活了,自不能敷衍了事。 只這般,路謙白日里在明史館跟著邵侍讀做事,晚間回到借住的書院后,還要拉著祖宗談天說地,聊的自然就是明朝那些事兒。 百多年前的事情都是有資料可查的,那么祖宗既是已離世百多年了,對他而言,明初的事情應該不算太久遠吧? “哼,你小子也有求我的時候?”祖宗抱著胳膊一臉的嘚瑟。 路謙沉默的看著他,前兩日的催促還歷歷在目,眼下需要用著他了,居然還嘚瑟起來了,多神奇呢! “您要是真不愿意告訴我,那咱也不能強鬼所難?;仡^要是發現《明史》與歷史不符,您別跳著腳鬧騰就成?!?/br> 祖宗:…… 來了,這種事情終于來了。 不配合的話,《明史》只怕就成了一部污蔑大明王朝的官方讀物。配合的話,他干嘛要配合韃子修纂史書? 左右為難之下,祖宗不知道第幾次氣成了一個黑胖球。 “來,說吧,先從朱重八的發家史開始說?!?/br> 一句話下去,祖宗暴跳如雷:“那是明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誰允許你連名帶姓的喊了?對太.祖尊重一點!” 路謙:……夭壽啦!到底是誰給賜的謚號? 最可怕的是,祖宗居然連這玩意兒都能背得出來? 不過,由此可見,祖宗對大明皇室的確是真愛了,由他口中說出來的明朝那些事兒,真實度應該是有保障的,對吧?可能要先去掉感情因素,客觀的來撰寫更妥當一些。 甭管怎么說,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都是很能耐的。就算是新建立的政權,也很少會有人去詆毀前朝的開國皇帝。大家一般詆毀的都是前朝的中后期,尤其是最末的那位亡國之君。 也因此,收集朱元璋的資料非常順利,路謙白日里遇到什么問題,都會留到晚間詢問祖宗。時間一長,祖宗索性克服了心理壓力,老老實實的待在明史館里,忍著惡心監督這些軟骨頭們修纂明史。 沒錯,祖宗認為眼下待在明史館里的這些人都是軟骨頭,而真正強硬的…… “在‘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時候,就死了?!甭分t很是無奈,這是在比誰頭鐵嗎?頭鐵的,墳頭的草都一人高了。 祖宗很憤怒:“你還瞧不起那些人?他們才是真正的忠君之士!” “然后他們就死了?!?/br> “他們赤膽忠心,以身殉國!” 路謙斜眼看著祖宗,對呀,都以身殉國了,不就是死了嗎? 祖宗:…… 又一次成功的氣跑了祖宗,好在路謙想知道的都知道了,至于以后的事情,那就等以后有需要了再把祖宗給哄回來就成了。 路謙并不知道,他這個行為,有個專門的名詞叫作“渣男”。有需要了甜u言蜜語,沒用處了冷言冷語。 渣男,石錘了! 就在祖宗忙著憋氣,路謙忙著做事時,朝廷又干了一件大事兒。 確切的說,這才是康熙帝開設博學宏詞科的真正目的。 招攬賢能并不是重點,修纂明史也不過是順帶的事情,康熙帝之所以臨時開設詞科,為的是讓那些忠于明朝的遺民士子看到清朝的誠意。 而想要讓所有人,尤其是江南一帶的士子知曉朝廷對待遺民的態度,最好的辦法自是大肆宣傳。 ——五十鴻儒名天下。 在康熙帝的授意下,這屆的科舉正科徹底被蓋過去了,博學宏詞科以及這屆所出的五十鴻儒,一時間風頭無兩。 京城這邊倒是還好,畢竟這里本來也不是康熙帝宣傳朝廷仁義的重要地點。關鍵是江南一帶,那里才是反清復明的大本營。 隨著時間的推移,江南各地都開始相傳鴻儒們的事跡。在不知情的人看來,五十鴻儒的身份相當得好,有那明朝高官的后裔,也有普通江南學子,更有來自于山野之地的隱逸。 這其中,一位嚴姓鴻儒的事跡又被廣為傳播,卻是因為他祖父曾任前明兵部侍郎,與清廷有著國仇家恨,卻被刑部官員推薦參加詞科,他本不欲前往,先是力辭,又后裝病拒考,但最后還是被押送至考場。在考試時,他又只作了一首《省耕詩》便交了卷。 原本,故事到這里就該結束了,然而康熙帝卻因惜才,將他破格錄取…… 類似的事情還有好幾例,甚至連路謙都在不知不覺間被抓了典型。 而路謙的故事就是屬于悲情那一掛。 路家祖先都是對抗清軍的義士,寧死不從英勇獻身。只得一個垂髻小兒被家仆護送著前往了江南投親,然而最后卻只剩下了路謙這一根獨苗苗,從小寄人籬下艱難度日…… 當然,結果肯定是好的,路謙憑借自己的實力和永不放棄的精神,終于得以在博學宏詞科上大放光彩,成為五十鴻儒之一! 多么勵志又催人淚下的故事??! 還真別說,得虧路謙沒有逛坊市的愛好,他每日里都是從書院到明史館,兩點一線間的。哪怕是休沐日好了,他更愿意待在房里聽祖宗講那過去的故事,再不濟他還能去書院的藏書閣找書看,或者干脆就是在書院里瞎逛,聽其他人吹捧自己。 坊市?不逛的。 酒樓茶館?不去的。 也因此,他逃過了一劫,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經成了典型。 但程大少爺就沒那么幸運了。 又因為他平常并不去金陵等地,蔚縣到底只是個小縣城,消息也就沒那般靈通。即便如此,在五月底這一天,他終究還是沒能逃過去。 雖遲,但到。 第16章 以一己之力帶劈整個麓山書…… 五月初的時候,程表哥就回到了蔚縣。一回來就被程大老爺喚到跟前詳細的詢問了這趟外出的始末,只是還不曾等他說完,就被程大少爺打斷了。 程大少爺第一句話就是:“路謙呢?路謙怎么沒跟你一起回來?” 哪怕很快就知曉了原因,路謙是因為打算在京城苦讀三年繼續科舉,但起碼在那一刻,程大少爺是心跳如鼓,差點兒就不行了。 他以為又出現烏龍事件了,路謙又走狗屎運考上了。 幸好不是。 哪怕知曉真相后大松了一口氣,程大少爺還不忘刺一句:“族學這般好,他卻寧可在外頭求學?” 人又沒回來,再說這些意義不大。反正,這事兒是翻篇了。 誰能想到呢?都到了這份上,居然還能攤上反轉劇情! 因為程家是商戶的緣故,再說這都五月了,本屆科舉徹底結束了,自然也就沒人再去打聽科舉相關的事情。假如程大少爺此時還在麓山書院念書,那興許能從旁的渠道得知消息。偏生他又退了學,直接導致比旁人晚了好多天,才聽說了這事兒。 要怎么形容程大少爺那一刻的心情呢? 當時吧,他人都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