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集 一覽無余
書迷正在閱讀:精靈世界夾縫求生、被小首富偷偷看上以后、穿成古早反派后我崛起了[快穿]、我的極品女老板、木葉之式神召喚、從大佬到武林盟主、毀掉綠茶人設、雖然人設選好了,但是沒入戲怎么辦、總裁寵妻套路深、他讓白月光當外室
位于壺天閣北,又名二天門。 此處高嶺攔壑,土色黃赤,名黃峴嶺,為中溪發源地。 中天門峻嶺闊谷,樓閣簇擁。東有中溪山突兀俏麗,可觀日出,望晚霞;西有鳳凰嶺蜿蜓伸展,可遠眺傲徠雄姿,俯視城廓新貌。 佇立坊下,北瞻巍巍岱峰,眾山拱立,林茂泉飛,纜車凌空,天然成畫。 嶺巔有中天門石坊,額書“中天門”3字,集經石峪大字而成。 坊為全石雙柱單門式,方柱兩仰望岱頂,蓮花峰前危崖萬仞,南天門形如天闕;俯瞰山,龍潭、虎山水庫如鑲嵌的翡翠從中溪三水曲折蜿蜒,奔流而下。 中天門為盤山公路終點,從泰山火車站、天外村、紅門等地乘旅游車可直達中天門,再從那里乘索道直上南天門,僅需7分鐘。 從孔子登臨處一天門至中天門,步行費時約2小時。 至此,真正的登山才正式開始。 從中天門上山,平坦的快活三里很快就到了盡頭,山路又開始沿著一道幽深的峽谷,陡直地盤旋上升。 在盤山路的拐彎處,一塊鐵青色的怪石拔地而起,直挺挺地兀立在路邊。 它俯視著身旁的萬丈深澗,尖利的峰鍔傲岸地直刺藍天,很有氣勢。 石頭上刻著三個朱紅大字:“斬云劍”。 此處是谷口,云雨變幻莫測,泰山主峰的寒云順谷而下時與暖云相遇即化為雨,因此而得名。 遺憾的是,適逢晴天,云霧少,加上時光有限,未能目睹“斬云”奇觀。 過了斬云劍,便遠遠看去,南天門如懸空中。 十八盤巖層陡立,傾角70至八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離內升高400米。 十八盤是泰山登山盤路中最險要的一段,為泰山的主要標志之一。 此處兩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盤路鑲嵌其中,遠遠望去,恰似天門云梯。 泰山之雄偉,盡在十八盤; 十八盤,真的不愧是十八盤,開始還有力氣,爬著爬著就得靠自我加油打氣才能繼續往上爬了,到了“龍門”要說會成龍,到了“升仙坊”要贊能成仙,從升仙坊到南天門那一段才真是熬人,眼看著南天門就在前面,可從升仙坊上去的臺階又窄又陡,連個寬一點的大臺階歇腳的地方都沒有,那個累啊。 幸虧九龍和小鐵輕裝上陣,九龍除了撿到一方不大的泰山畫面石外,倒不吃力,小鐵更是如此,他巴不得自己身上也能帶著一方象樣的畫面石,可以一路走來,還是讓他失望了。 此時一個樵夫挑著一些很重的生活物資登山,九龍看著,也非常佩服。 到后面九龍倆人就是三步一歇,而且完全就是扶著欄桿真正的在“爬”山了。 倆人對撿到好石頭的期待,顧不得腳軟,一鼓作氣,最后走完了十八盤,登上了南天門,一下子就坐在南天門前的石階上,汗如雨下,氣喘如牛。 自南天門至碧霞祠西神門為天街,位于極頂之陽,地勢較平坦。主要景點有南天門、天街、鳳凰山、孔子崖等。 南天門又名三天門,位于岱頂西南隅石壁谷上口,是登山盤道頂端,元初張志純建立。 門為城樓式建筑,聯書:“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鄙细材臻w,內置3尊明萬歷年間女神銅像。 南天門東北有石坊,明人題額“升中”,清末廢,19八6年重建,今人武中奇題額“天街”。 天街——天上的市街,位于岱頂,西起南天門,東止碧霞祠全長0。6公里。 那里不僅僅風景優美,而且買賣興隆,是國內十大特色市場之一。 那里的商號歷史上就有以實物作標志的傳統,有笊籬家、葫蘆家、雙斗家等等。 依巖而建的仿古店鋪流光溢彩,這是任何一座名山所無法比擬的。走進天街無論購物還是觀景,都是十分愜意,但也是天價的。 大漢在此竟然見到一方不錯的畫面石,像極了一方鞋子,雖然價不低,仍然毫無猶豫的拿下,一來真不容易撿到,二來這段他都在收集鞋系統的奇石,怎么會不動心。 九龍倒沒有見到什么中意的,不過,能夠撿到一方畫面石,他已經心滿意足了。 倆人繼續往上走,來到了玉皇頂。 玉皇頂位于碧霞祠北,因峰頂有玉皇廟而得名,為泰山絕頂,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 玉皇廟位于玉皇頂上,古稱太清宮、玉皇觀。玉皇廟始建年代無考,明成化年間重修。 主要建筑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東西配殿等,殿內祀玉皇大帝銅像。 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說明遠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 殿前有“極頂石”,標志著泰山的最高點。 極頂石西北有“古登封臺”碑刻,說明那里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的設壇祭天之處。 東亭可望“旭日東升”,西亭可觀“黃河金帶”。 自秦始皇登泰山立泰山刻石,至今已兩千多年。 兩千年來,各路英雄豪杰,文學名士,帝皇臣子,無不以登覽泰山刻字留名為人生之極。 它的玄妙,在于那一塊塊冰冷的石碑,上面還依舊留有我們先祖的氣息。 登泰山,九龍能夠體會到幾千年來華夏大地上時間和空間的無窮變換。 整個泰山玩下來,九龍累得夠嗆,也給他很大的收獲。 一座山,要出名,離不開名人的加持。 一方石,要出名,也離開文化的加持。 其實,泰山石,至少從表面看來,粗糙,水沖度不好,畫面美感也不強,如果換作是家鄉出現同樣的石種,早被人扔到一邊去了。 可在泰山,卻巧妙地利用了泰山石形成的古老、歷史的傳承、風水的作用,竟然化腐朽為神奇,變成了人見人愛的石種,當地玩石人,確實了不起。 大漢這次鑒評師之行,也收獲頗豐,上至石界高層,包括和邵會長的合影,都被他輕易搞到手,下至老師、同學,他都混得很熟,為他下一步的玩石之旅鋪平了道路。 游完泰山后,此次鑒評師培訓便告結束,和老師、同學互相告別后,九龍和小鐵踏上歸途。 倆人在鷺島互相道別,大漢很二期待九龍來鷺島和他做伴,這樣一起去淘寶,更有樂趣。 九龍何嘗不想早點來鷺島,可是自己定的目標并沒有如期完成,只能延后了。 九龍回到家第一件事,便打電話詢問徐建東廠長那邊的雕件好了沒有。 徐廠長蠻氣地回話:“雕件就快好了,請6月19日過來取?!?/br> 為什么要在這個日子過來,難道有什么講究嗎? 九龍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