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進獻女婢
定襄,大明宮,思政殿。 “臣弟近來粗讀邸報,”安景坐在下首,有些愁眉苦臉地袖著手,“聞聽皇兄在上邶州一力推行‘贖買’之策?!?/br> 安懋正坐于上首,面上帶了點兒久理政務后的疲倦神情,他一只手斜撐著額頭,聞言側過半臉,朝殿下的安景笑道,“怎么?”他調侃似地問道,“福嗣王面有愁容,莫非是怕朕特以此策為難福嗣王么?” 安景搖了搖頭,“那是宋士……宋遷之的想法?!?/br> 安懋笑了一下,道,“朕近來時常面召宋卿,倒從未聞聽宋卿口道‘為難’二字?!彼D了一頓,又笑道,“福嗣王何出此言?” 安景面上愁容更甚,“皇兄親遣瑯州官吏推行新政,卻獨獨不用周見存……” 安懋接口道,“朕只是暫且革了周胤緒的職,”他看了安景一眼,“福嗣王未免cao心過多了罷?!?/br> 安景深深地皺起了眉,“皇兄不知道,”安景頓了頓,將一張本來就苦大仇深的小臉拉得更長了一些,“皇兄剛革了周見存的職,周氏女就在后宅做了臣弟的主,往太師府里給臣弟納了個‘女博士’?!?/br> 安懋笑了起來,“如此,福嗣王可有新作《感甄賦》乎?” 安景嘟起了嘴,“皇兄又打趣臣弟,那女婢姓紀,卻不姓甄呢?!彼麥艘幌?,又道,“不過周氏女倒喜歡李義山,總吟著什么‘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莫非皇兄也……” 安懋擺了下手,這回他擺手的幅度有些大,連帶著臉上戲謔的表情也稍稍消減了些,“李義山所謂‘宓妃留枕魏王才’,乃取自六臣注《文選》中的李善引注,宋刊明州本中卻并無此話,偽典成詩,不值一提?!?/br> 安景張了張口,剛想再說些什么,又被安懋打斷道,“朕上回便讓福嗣王精研《三國志》原本,怎么福嗣王卻對各色引注情有獨鐘,連隨注偽典,都能換作原史掌故來談?” 安景卻不怵安懋這番看似嚴厲的責問,只是笑嘻嘻道,“正史枯燥,哪里能比得上奇聞軼事讀來有興味?”他頓了頓,又似半開玩笑地道,“譬如,臣弟先前所指‘女博士’亦是出自裴松之引注,皇兄既讀引注,怎地就不許臣弟讀了?” 安懋笑道,“甄氏之名素顯于貌美而非多才,福嗣王方才所說‘女博士’,”他頓了頓,淡笑道,“怕是在說那新晉女婢貌不驚人罷?” 安景抿了抿唇,道,“這正是臣弟先前所說的為難之處了?!彼牧斯娜?,“周氏希望借臣弟之手向圣上進獻此女,可若是臣弟說此女貌美,恐或就步了昔年陳思王的后塵;但若是臣弟說此女多才,又怕圣上……” 不待安景說完,安懋便接口道,“朕素來不好女色,周氏若有心,又何必借你之手?” 安景聽安懋稱“你”也不驚慌,只是又嘻嘻道,“臣弟知道,因此臣弟來前,特特先去給太皇太后請了安?!?/br> 安懋“哦”了一聲,道,“太皇太后竟也有話說?” 安景笑道,“是啊,姊姊讓臣弟告訴皇兄,皇家應以子嗣為重,昔年宋太祖為備邊費,減后宮之數至于儉約,乃至子嗣胤稀,膝下四子盡皆早亡……” 安懋笑了一聲,道,“這話定不是太皇太后說的,”他稍稍坐起身,瞥了坐在殿內右側的起居郎一眼,又加了一句,“朕最知道太皇太后的性子,太皇太后不會說這話?!?/br> 安景依舊笑嘻嘻的,也不否認,“反正是有人說了,臣弟不過轉述罷了?!?/br> 安懋笑了笑,避重就輕地道,“看來福嗣王是真不喜歡那‘女博士’?!?/br> 安景嘻嘻道,“并非臣弟不喜,可就是魏文帝再世,恐怕也受不了后宅之中同有一‘女王’與‘女博士’罷?” 安懋微微一怔,隨即大笑道,“素日里倒不曾聽福嗣王這般夸贊過那周氏女?!?/br> 安景微笑道,“皇兄以為臣弟是在夸贊,可見皇兄心里還是愛慕‘才女’的?!?/br> 安懋又笑了起來,“福嗣王為了擺脫那‘女博士’,可真是費盡心機啊?!彼D了頓,又道,“福嗣王若能把這心思花在讀書上,定能更勝宋遷之一籌?!?/br> 安景應了一聲,顯然沒把安懋后面一句話聽進心里去,他歪了歪頭,有些迫不及待地問道,“那皇兄是愿意收下臣弟的進獻了?” 安懋抿了下唇,不置可否地道,“后宮之事,朕總是要先問過皇后才好?!?/br> 安景又嘟起了嘴,道,“皇兄若問了皇嫂,那宋遷之定會知曉,他一向厭惡臣弟,必會從中阻撓?!?/br> 安懋淡笑道,“宋卿不是那樣的人?!彼f著,又不咸不淡地補充了一句,“再者,福嗣王難得獻婢,朕若是連看都不看一眼,難免會給旁人留下話柄,到時,要再有人以宋太祖之例進言于朕,朕可是無語辯駁了?!?/br> 安景一怔,隨即道,“皇兄一向對臣弟關愛有加,何必因為……” 安懋道,“朕雖問心無愧,可總得保全皇后賢德的名聲?!?/br> 安景一愣,爾后頷首應道,“皇兄待皇嫂果真是極好的?!彼烈髁艘豢?,不再提宋士諤的事,只是問道,“不知皇兄何時得空閱女,不如……臣弟即日便將此女送入掖庭可好?” 這時安懋卻有些忸怩起來,并未一口應承,“朕得空時,自會遣使宣旨?!?/br> 安景點了點頭,心里明白安懋這算是答應了,于是高興道,“臣弟自當悉聽圣便?!?/br> 安懋笑了笑,又與安景說了好一會兒的話,待到臨近膳點,才喚人將他送出了宮去。 安景走后,安懋又獨自在思政殿中批了幾份折子,直到身旁的徐安提醒用膳了,才慢慢開口道,“……四皇子這時可下了學了?” 徐安低眉應道,“應是下了?!?/br> 安懋點了下頭,道,“那去清寧宮中用膳罷?!?/br> —————— —————— 1“女博士”的梗是出自《三國志》中裴松之在《后妃傳》中對于文昭甄皇后部分的引注。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曰年九歲,喜書,視字輒識,數用諸兄筆硯,兄謂后言“汝當習女工。用書為學,當作女博士邪?” 后答言“聞古者賢女,未有不學前世成敗,以為己誡。不知書,何由見之?” 2“女王”的梗出自文德郭皇后 《三國志》后少而父永奇之曰“此乃吾女中王也?!?/br> 遂以女王為字。 早失二親,喪亂流離,沒在銅鞮侯家。 3無題 李商隱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4這里“宓妃留枕魏王才”中的典故其實是有爭議的,原典取自六臣注《文選》,說曹植當年愛慕甄氏,曹cao卻將她許給曹丕,后來甄氏被進讒而賜死,曹丕將她的遺物玉帶金鏤枕送給曹植。 《昭明文選》李善注記曰魏東阿王,漢末求甄逸女,既不遂。 太祖回與五官中郎將,植殊不平,晝思夜想,廢寢與食。 黃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鏤金帶枕,植見之,不覺泣。 時已為郭后讒死。 帝意亦尋悟,因令太子留宴飲,仍以枕賚植。 植還,度轘轅,少許時,將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見女來,自云“我本讬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將,今與君王?!?/br> 遂用薦枕席,懽情交集,豈常辭能具。 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發,羞將此形貌重睹君王爾。 言訖,遂不復見所在。 遣人獻珠於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勝。 5這里解釋一下為什么說曹植是因為愛慕嫂嫂甄氏而作《洛神賦》并不符合歷史事實。 首先,唐以前,無論詩、畫、書法還是史書,都是稱之為《洛神賦》,并無別的名稱,比如晉明帝司馬紹與顧愷之都畫有《洛神賦圖》,王羲之父子也都以不同書體撰寫過《洛神賦》,《南史》中沈約曾以音律評斷《洛神賦》,唐以前,確實沒有把《洛神賦》稱作《感甄賦》的記載。 而《感甄賦》這一“別稱”實際出現在中晚唐時期,肯定有很多人疑惑,唐朝前期,李善為《洛神賦》作注,不是曾在《記》中云“……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勝,遂作《感甄賦》。后明帝見之,改為《洛神賦》?!?/br> 其實這篇《記》在李善的原注中并沒有,僅見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尤袤刊本李善注《文選》,六臣注本系統的《文選》均無此文。 而在日本足利學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選》卷一九《洛神賦》中,在曹子建名下有這樣一段文字“翰曰魏曹植字子建,魏武帝第三子也。初封東阿王,后改封雍丘王。死,謚曰陳思王。洛神,謂伏羲氏之女溺于洛水為神也。植有所感,托而賦焉?!?/br> 這段注文之下,有三個小字“善注同?!?/br> 意思是說,李善的原注與此相同,而并未提到《感甄記》,韓國奎章閣本《文選》也顯示了相同的情況。 按李善注體例,對于首次出現的作者,李善往往引錄史乘,予以介紹。而《洛神賦》正是《文選》收錄曹植的第一篇作品,因此在“曹子建”的作者名下,介紹的應是如上曹植的史實生平,而非不明出處的八卦材料。 以上可知,李善注中并無《感甄記》的文獻。 所以《感甄賦》不過是野史中的稱呼,而并非《洛神賦》的原名。 至于說曹植求娶甄氏,其實也并不符合歷史,因為曹cao攻打冀州鄴城時是204年,同年曹丕納甄氏女,當時甄氏21歲,曹丕17歲,而曹植只有12歲,因此從年齡上來說,曹植因為愛慕而求娶甄氏女并不現實。 6“宋太祖為備邊費,減后宮之數至于儉約”出自《宋史》原文,宋太祖膝下四子,長子滕王趙德秀、燕懿王趙德昭、舒王趙德林、秦康惠王趙德芳,全部早亡。 《宋史》上以西鄙羌戎屢為寇鈔,選姚內斌為慶州刺史。 上謂近臣曰“安邊御眾,須是得人。若分邊寄者能稟朕意,則必優恤其家屬。厚其爵祿,多與公錢,聽其召募驍勇以為爪牙。茍財用豐盈,必能集事。朕雖減后宮之數,極于儉約,以備邊費,亦無所惜也?!?/br> 河北、陜西、京東諸州旱蝗,河北尤甚。悉蠲其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