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北魏改制
定襄,太極宮,清寧宮。 “……明日便是中秋,”安懋執著宋皇后的手,笑意盈盈地道,“皇后幾番布置,當真是辛苦了?!?/br> 宋皇后溫婉地笑道,“一點瑣事罷了,圣上案牘勞形,臣妾不敢說辛苦?!?/br> 安懋笑了一笑,放開了宋皇后的手,“朕這幾日是忙了些,”他頓了頓,道,“也好久沒見過文兒了,不知他最近又念了些什么書,作了哪些文呢?” 宋皇后低眉道,“圣上若想見文兒,臣妾即刻就遣人去弘文館……” 安懋道,“不必了,”他淡笑道,“朕不過隨口一問罷了,不用再叫文兒走個來回了?!?/br> 宋皇后應道,“是,圣上是體恤文兒呢?!?/br> 安懋又笑道,“朕一是體恤文兒,二是想,文兒近來讀什么書,朕問皇后便知道了,何必再讓文兒回來清寧宮一趟呢?” 宋皇后滯了一滯,隨即柔聲道,“臣妾是怕答得不好,反誤了文兒勤謹的意思了……” 安懋道,“無妨,”他說著,還擺了一下手,“朕明白文兒是什么樣的性子,皇后一向知書達禮,朕聽皇后說話,總是十分舒心的?!?/br> 宋皇后應了一聲,她揉了揉手中的帕子,道,“臣妾見文兒這兩日所讀,為北齊人魏特進所著之《魏書》?!?/br> 安懋笑了起來,“以史招怨者,無出魏收其右耳!”安懋笑了一會兒,又淡然道,“魏收雖為‘北地三才子’,又得‘七步之才,無以過此’之譽,但據《北史》所載,《魏書》言史不實,魏收抑塞斥辭、妄有誹謗,乃是眾所周知之事。更不提,《魏書》成刊之時,眾口喧然,人人斥其書曰‘穢史’,這等雜史,如何能為朕之皇子作‘充棟’之用?” 宋皇后微微笑道,“臣妾也這樣說,只是文兒偏愛魏特進的那一句‘尺書征建業,折簡召長安’;又同臣妾說,能為北齊文宣帝所贊賞的‘好直筆’,定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宏雅之作?!?/br> 安懋笑道,“魏收此人若當真才高八斗,又何須徐孝穆為其‘沉作藏拙’?”他頓了頓,淡笑道,“依朕看,此書矯飾過妄,又幾番易稿,雖錄為正史,卻不足為信,讀來消遣尚可,若往之其間較起了真來,反倒是用錯了功呢?!?/br> 宋皇后又揉了一下帕子,低眉道,“是,臣妾定向文兒轉告圣上此番教誨?!?/br> 安懋聽了,不置可否地笑了一笑,道,“先不論這些,你且同朕說說,文兒近來讀《魏書》,有何感悟?” 宋皇后溫聲道,“倒無甚感悟?!?/br> 安懋道,“文兒讀史書,向來不少感悟,”他看了宋皇后一眼,“皇后不必替文兒瞞著,朕知文兒心性,皇后只管盡數說來便是?!?/br> 宋皇后抓了一下帕子,柔聲道,“臣妾所知,不過文兒近來所讀,為昔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改制諸事宜?!?/br> 安懋笑了一下,道,“朕就知道,文兒那般性子,如何讀得下昔年拓跋鮮卑一統北方的雄圖霸業?”他微笑道,“不過孝文帝漢化改制,倒正合了文兒的心思?!?/br> 宋皇后亦笑道,“臣妾也是這樣想?!彼嘀磷拥?,“昔年孝文帝為改制漢化,可謂是費盡心機,文兒讀至彼處,亦與臣妾唏噓不已?!?/br> 安懋微笑道,“何為‘費盡心機’?” 宋皇后亦微笑道,“北魏由鮮卑胡虜征戰而建,孝文帝欲改漢制,定將遭眾鮮卑臣民反對,因此,孝文帝意在謀遷時,先外示南討,詔太常卿親令龜卜,易筮南伐之事,其兆遇《革》,孝文帝因曰‘此是湯武革命,順天應人之卦也’?!?/br> 安懋臉上的笑容漸漸淡了下去,“北魏因由征伐而建,故勛眾多,至孝文帝時,皇族勛爵之中,貪贓枉法之輩數不勝數;百姓多萌附于豪強,歲饑民流,田業多為豪右所侵奪;鄉無鄉黨之法,唯立宗主督護,民多隱冒,甚而十家始為一戶。孝文帝改制漢俗雖情急莽撞了些,但也是迫于形勢,至于赴齋明堂卜卦,亦是題中應有之義?!彼聪蛩位屎蟮?,“文兒讀史不通,皇后理應多加教導才是啊?!?/br> 宋皇后低眉順目道,“是,臣妾也認為,昔年孝文帝于明堂占卜,是不得已之造勢舉,”她抿了一下唇,道,“只是文兒與臣妾議論此段故事時,仍舊有一事不明?!?/br> 安懋揚了揚眉,問道,“何事?” 宋皇后道,“孝文帝于明堂托卦頒令時,群臣莫敢對,唯任城文宣王曰‘不得云革命’,其時,文宣王已然窺破孝文帝遷都改制之念,故出言阻之。然孝文帝還宮召之,竟與其盡言河洛王里、光宅中原之策,卻不疑有他?!?/br> “文兒讀至此處時,因問臣妾說,文宣王既為鮮卑宗室,孝文帝卻為何于改制未行前,便同其和盤托出?萬一……” 安懋淡笑道,“孝文帝改制既非常之事,自當非常人所知。昔于明堂占卜前,文宣王便已然同孝文帝于皇信堂議論‘子產之法’,并曰‘大同之后,以道化之’,孝文帝心方革邊,故而深善其對,至于明堂卜卦之事,不過水到渠成罷了?!?/br> 宋皇后微笑著點了點頭,道,“圣上說得是,”她柔聲應道,“待文兒今日回宮,臣妾必定以圣上之言好生教導?!?/br> 安懋笑了笑,道,“無妨,”他又執起宋皇后的手,“文兒天資聰穎,讀史常常另有一番見解,朕見此情狀,心中甚是欣慰?!?/br> 宋皇后心下一松,順勢笑道,“文兒若聽得圣上這般夸獎,一定……” 安懋笑著接口道,“朕的夸獎,可沒那么容易得呢?!彼麚嶂位屎蟮氖值?,“文兒讀孝文帝改制之舉,必定有許多其他議論,方才皇后所說,大約僅是其中一項,若當真想得朕的夸獎,皇后須得細細同朕說全了才是?!?/br> —————— —————— 1節閔帝即位后,下詔測試群臣,讓魏收起草封禪書,他提筆一揮而就,連草稿都沒要。 文章近千言,改動的地方寥寥無幾。 這時,黃門郎賈思同侍立在天子旁邊,他十分激賞魏收的才學,對節閔帝說“即便有七步成詩的才華,也不能超過魏收?!?/br> 《北史》節閔帝立,妙簡近侍,詔試收為封禪書。 收下筆便就,不立藁草,文將千言,所改無幾。 時黃門郎賈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雖七步之才,無以過此?!?/br> 2魏收性格急躁,不能公平待人。 過去同他有冤仇的,大多隱去人家的善政美德,不載入史冊。 他寫史時常洋洋自得地說“你是個什么樣的小東西,敢同我魏收作對!我的史筆要抬舉你能讓你上天,要貶低你能讓你入地?!?/br> 因為貴族子弟議論認為魏收撰述史書不公平,文宣帝便命他在尚書省與貴家的子弟兒孫們一起共同討論。 前后投訴史書問題的有一百多人,有人說遺漏了他們家的世系職位;有的說他的家人沒有被記載入史;有的說書中有隨便詆毀的地方。 文宣帝早先就看中了魏收的才學,不想加罪于他。 這時,太原的王松年也批評魏收,和盧斐、李庶一起獲罪,各被鞭打,流配在街巷市坊,盧思道也被罪罰。 然而,終因眾口鑠金,議論紛紛,朝廷下令命《魏書》停止傳播發行,讓群臣們共同商議。 允許史書中牽涉到家事的人進入史局,不真實的地方可以陳述吁請。 于是,貴族子弟眾口傳揚,稱《魏書》為“穢史”,投遞訴狀的人一個接一個,魏收應接不暇,無法抗拒。 這時,左仆射楊愔、右仆射高德正二人權傾朝野,與魏收關系密切。 魏收也為他們家里的人作過傳,這兩個人不愿說《魏書》不真實,便堵塞言路,終文宣帝一世,不再議論這件事。 《北史》收頗急,不甚能平,夙有怨者,多沒其善。 每言“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舉之則使上天,按之當使入地?!?/br> 時論既言收著史不平,文宣詔收于尚書省與諸家子孫共加論討。 前后投訴,百有余人,云遺其世職位;或云其家不見記錄;或云妄有非毀。 帝先重收才,不欲加罪。 時太原王松年亦謗史,及斐、庶并獲罪,各被鞭配甲坊,或因以致死。 盧思道亦抵罪。然猶以群口沸騰,敕魏史且勿施行,令群官博議。 聽有家事者入署,不實者陳牒。 于是眾口喧然,號為“穢史”,投牒者相次,收無以抗之。 時左仆射楊愔、右仆射高德正二人勢傾朝野,與收皆親。 收遂為其家并作傳,二人不欲言史不實,抑塞拆辭,終文宣世,更不重論。 3當初,高洋讓群臣各自陳述自己的志向,魏收說“我愿在東觀秉筆直書,早日寫出《魏書》?!?/br> 所以,高洋命他專任其職。 又下詔命平原王高隆之負責監修史書,但只是掛名而已。 文宣帝對魏收說“好好地直筆寫史,我始終不會像拓跋燾那樣誅殺史官?!?/br> 《北史》初,帝令群臣各言志,收曰“臣愿得直筆東觀,早出魏書?!?/br> 故帝使收專其任。 又詔平原王高隆之總監之,署名而已。 帝敕收曰“好直筆,我終不作魏太武誅史官?!?/br> 4魏收的文學在北朝頗為出眾,魏收便把自己的文集托南朝使臣徐陵帶往南朝,期望能夠在江東得以流傳。 結果徐陵渡過長江時,把魏收的文集扔進江水里。 隨從問起原因,徐陵回答道“我這是在為魏公藏拙”。 《隋唐嘉話》梁常侍徐陵聘于齊,時魏收文學北朝之秀,收錄其文集以遺陵,令傳之江左。 陵還,濟江而沈之。 從者以問,陵曰“吾為魏公藏拙?!?/br> 5魏孝靜帝曾在秋季舉行射箭,讓群臣賦詩。 魏收詩的末一句是“尺書征建業,折簡召長安?!?/br> 高澄非常欣賞詩的雄壯豪邁,對周圍的人說“我朝現在有魏收,便是國家的光彩。雅俗共賞的文章,析理通達,氣勢縱橫。我也讓邢子才、溫子升不斷寫作,才情詞氣都趕不上他。我有時心有所思,忘了而沒有說出,說出來了詞語又不詳備,不能完全把意思表達出來。魏收呈上他起草的文章,都把我的想法說得完完全全。這種人才真難得?!?/br> 又命魏收兼任主客令,接待梁朝的使者謝珽、徐陵。侯景投降南梁,梁朝的鄱陽王蕭范當時任合州刺史。 高澄命魏收寫信勸諭蕭范。蕭范得到書信后,便率領所部西上,州刺史崔圣念占據了這座城池。 高澄對魏收說“今天平定一州,你出了很大力,但遺憾的是‘尺書征建業’還沒有實現??!” 《魏書》靜帝曾季秋大射,普令賦詩,收詩末云“尺書征建鄴,折簡召長安?!?/br> 文襄壯之,顧謂人曰“在朝今有魏收,便是國之光采。雅俗文墨,通達縱橫,我亦使子才、子升時有所作,至于詞氣并不及之。吾或意有所懷,忘而不語,語而不盡,意有未及。及收呈草,皆以周悉。此亦難有?!?/br> 又敕兼主客郎,接蕭衍使謝珽、徐陵。侯景既陷臺城,衍鄱陽王范時為合州刺史,文襄敕收以書喻之。 范得書,乃率部伍西上,口州刺史崔圣念入據其城。 文襄謂收曰“今定一州,卿有其力,猶恨‘尺書征建鄴’未郊耳?!?/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