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節
這對她來說,真的很難得。 姜扶瑤很清楚,樂團大部分人,包括舍友程玲玲,其實都不歡迎她,更不服她能進第一聲部。 她本身并不在意這些。畢竟要是性格太過敏感,她早該受不住“國民黑”三個字意味著的漫天辱罵,何況還有作者與劇情那層出不窮的惡意。 但現在遭到質疑的人不只是她,更是站出來對她表示了支持的閆老師、首席幾人。 她必須證明自己是有資格進小提琴第一聲部的。 何況…… 毋庸置疑的實力,無可置喙的水平。 她本來就有。 指揮退開兩步,示意姜扶瑤站在他的位置,一塊用于墊腳的紅色方形小臺子上。 樂團演奏與獨奏不一樣,再加上方才嚴建元保證了她能將這首曲子拉得與自己無二。 小提琴架于脖頸,姜扶瑤便看向他:“首席,能麻煩你和我重新將曲子演奏一遍嗎?” 事實上,早在聽說姜扶瑤也來應聘小提琴演奏員時,嚴建元便對這次面試上了心。 不是八卦明星,也不是好奇新同事。 只是單純對姜扶瑤的到來感到意外以及心底克制不住的隱約期待。 作為同專業且年歲相近的樂手,他自然曾關注過這個疑似“天才”的同齡女生。知道她大學四年次次都拿一等獎學金,知道她是老師們的掌中寶,也知道她是同學們眼中的“女神”…… 原想著等她畢業便可以切磋交流,卻只等來她以演員身份出道的消息。 不可否認,他很失望,覺得自己看走了眼,竟以為這樣一個追求名利的人是可以與自己一較高下的對手。 這次來樂團應聘,雖然不清楚她是真的打算回古典樂界還是另有目的。 但起碼,嚴建元不愿意讓她以不遜當年的演奏水平,卻在本應最閃耀的領域被視作塵土。 這也是他將她選入小提琴第一聲部并愿意為她作證的原因。 “首席?”見嚴建元久久沒搭話,姜扶瑤不由疑惑。 回過神,視線有些復雜地看著她,嚴建元應了聲“好”。 兩人便將小提琴架于脖頸,開始演奏。 分明是兩個人拉弓,悠揚琴聲卻如出一轍得宛若復制粘貼。 熟悉的旋律落在樂團眾人耳中,雖心中已因著閆老師他們的態度有所預感,仍不由面露驚詫。 樂團模式雖磨滅了演奏者的個人風格,但這從不意味著演奏難度的降低。 尤其他們都有專業的音樂素養,耳朵也更靈敏,更能分辨得清首席所說的“無二”真就是“一模一樣”。 閉上眼,甚至分不清哪個是姜扶瑤,又哪個是首席。 聽了這遍ab對照演奏,他們或許對她空降第一聲部多少還是有些不服,但關于面試是否摻了水分已然有了確切的答案。 但只是被認可有進樂團的及格線水平還不夠。 不僅是姜扶瑤對此不滿意。 嚴建元、閆老師等人也不滿意。 “小姜啊?!?/br> 閆同賀不知什么時候走到姜扶瑤的位置上坐下,手中的保溫杯正往外氤氳著白色熱氣,面上神情模糊不清。 “以防被說你只會模仿,撇開樂團和指揮的風格,按照你自己的理解重新演奏一遍這首曲子試試?!?/br> 將小提琴置于腿上,聞言,嚴建元抬眸。 姜扶瑤…… 也證明給我看,你如今是否還有被已經成為樂團首席的我視為對手的資格。 其他樂手皆沉默。 他們沒看過面試視頻,也想親耳確認姜扶瑤是不是真的有進小提琴第一聲部的水平。 不然,為什么閆老師和首席都這般偏向她? 他們看著姜扶瑤。 姜扶瑤也看著他們。 視線在面前樂團近百人身上掃過,又落在兩個跟拍攝影師手中的黑洞機器上。 總歸閆同賀的話本就是姜扶瑤的打算,她點點頭,應了下。 深吸一口氣,眼眸閉合,手臂輕抬,琴聲幽幽傳出。 《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是柴可夫斯基的“絕唱”。指揮首演9天后,他便撒手于人世。 這是首“安魂曲”,也可以說“追思曲”、“慰靈曲”,是一種特殊的彌撒曲,在天主教悼念死者的祭奠儀式中演唱。 但比起創作背景與類型,這首曲子本身才是最震撼人心的存在。 而姜扶的演奏更是讓他們毛骨悚然,雞皮疙瘩起了一身。 空虛的重音作因,慢板第一樂章緩緩延出,嘆息般的旋律漸漸營造出令人不安的沉郁氛圍,哀婉美麗,謎一樣的結尾帶出快板第二樂章,三部曲式的結構將主題往返,溫柔的旋律有幾分安寧。 第三樂章是復合節奏的活潑快板,第一主題諧謔曲輕快得宛若意大利民族舞曲,第二主題則戰斗般悲壯,諧謔曲再次出現時,主題便達到高.潮,片段不斷堆積、強烈。 晦暗、悶郁的終曲凄涼到來,色彩褪去,絕望與暗淡構成這個樂章。悲劇的結局無可避免,葬禮般的旋律在森然凄寂中漸完。 正好推到特寫的攝影看著手中鏡頭愣了下。 那滴晶瑩…… 是眼淚? 正如一棵樹上找不到形狀完全一樣的兩片葉子,一千人中很難找到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協調的兩個“哈姆雷特”。 交響樂版本有不同指揮的區別,同首樂曲的不同獨奏者也有截然不同的情緒表達。 音樂是最“透明”的,樂手的心根本無處掩藏。 姜扶瑤是死過一次的人。 別的不提,但關于從希望到死亡,她比這個世上的任何人都懂。 安魂曲,安撫逝者靈魂的曲子,有誰能比“逝者”更清楚如何安撫自己? 讀書時對未來充滿期待的天真少女,在劇情的影響下,逐漸淪落至纏綿病榻卻無人疼的境地……再到如今重拾小提琴,甚至能為心愛的古典樂進入人們眼簾貢獻自己一份力…… 她經歷了太多,無人能傾訴,無人能分擔。 從始至終,她只有自己。 面試時,閆同賀就因著姜扶瑤比在校時高了不只一星半點的水平認定她這些年吃了很多苦。 但當他聽了姜扶瑤自己理解的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整個人登時大慟。 到底是遭遇了什么,這個孩子才會連死亡都看透! 娛樂圈,當真滿目都是“吃人”二字! 魔都愛樂樂團剛剛成立,樂手們雖水平不錯,但也都是些年輕人。 他們能演奏任何一首世界名曲,也有信心能將之演奏得不錯,包括這首《第六交響曲》。 但這個“不錯”僅限于他們聽了姜扶瑤演奏的版本之前。 苦悶、沉郁、凄悲、焦寂…… 太多太多的情緒盡糅在琴弓的每一次拉動與琴弦的每一次按下之中。 而后又零落成泥,歸于虛無——“死亡”。 如果說聽她與首席第一遍合奏時他們還有心思判斷她的水平高低,帶了些居高臨下的審視。 那么這一遍,他們就只有沉浸與靈魂深處都在顫栗的震撼。 名曲之所以為名曲,便是因為足夠經典與觸動人心。 但再經典的名曲,也需要演奏者來表達。 人們在琴房聽到一個孩子演奏《命運交響曲》時情緒毫無波動,甚至還能和別的家長聊幾句“你家孩子學幾年琴了?在哪兒上學???”,卻又在音樂廳聽到專業交響樂團演奏的版本時深深為之震動,感慨命運的無常與艱難。 因為二者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一如他們與姜扶瑤。 他們只是“演奏”。 姜扶瑤是“演繹”。 第二十四章 拉琴的baby,奔馳的營…… “我的演奏結束了, 感謝各位的聆聽?!?/br> 待最后一絲余音消散,姜扶瑤便睜開眼,禮貌地朝眾人鞠了個躬。 回憶痛苦, 但終歸只是回憶。況且, 人世沉浮,誰又說不會“禍兮福之所倚”? 比起自怨自艾,她更感謝那些曾經的遭遇能讓自己深入理解和表達音樂。 而也正是因為看得開,每每演奏,她才能“入戲”快,“出戲”也快。 可聽她演奏的人卻是截然相反的極難將情緒自拔。 茫茫余音似環裊于耳畔,直戳靈魂的逝亡之凄激出一片雞皮疙瘩。 那種寒涼冷意, 透徹心扉。 宛若地獄之門洞開,怖得他們坐在各自的位置上,從頭到尾保持一個姿勢, 直至渾身僵硬。 繞梁之音在心底冽韻回徹, 排練廳足足岑寂與沉淀了半分多鐘, 眾樂手才終于漸漸回神。 看著姜扶瑤的眼神不再有絲毫懷疑或輕蔑。 取而代之的是盛滿眼底的不敢置信和艷羨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