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救不了大漢(基建) 第232節
“當然有?!?/br> 就算是韓盈收拾好了自己的底子也不愿意無緣無故的被查這么一回 宗賓張毅對她沒有惡意只核對她的資產和有無經商問題要是有惡意的借機攀扯抓著醫屬不放呢? “來往不而非禮也他能告我這個比肩八百石的五大夫也能告巧了 他貪污索賄勒索官吏的證據正好有人給我送來了!” 第233章 想不出名字 準確的說,這證據不是直接送過來的,而是有辛玉在其中牽線搭橋,這才讓韓盈聯系上了愿意狀告的人。 濟陰郡守衡朔個人索賄的額度,還在濟陰縣令的承受范圍內,若只有他一個人這么做,那對于普通的縣令們來說,忍下來也不是不行,畢竟那可是郡守,他往上告的卷宗,是直接到對方手里的。 這簡直比競技比賽中,有人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一樣令人絕望。 在現實情況下,大多數縣令只能選擇交錢了事,而沒有交的,也受到了申斥。 強權逼迫下,縣令們自然是面服心不服,每多供一次錢,縣令們的怨恨就要多一成,而衡朔不可能自己親自去向縣令們索取賄賂,主要由督郵和縣中官吏上計時收取,這些人在給衡朔收錢之余,又怎么不會給自己撈點好處呢? 上有所行,下必效焉,督郵貪,身邊跟過去的吏目侍從也不會放手,其它部門的人也會有樣學樣,而隨著胃口的不斷擴大,他們索取的數額已經遠超縣令能夠承擔的極限。 西漢不是民眾已經被訓化成順民,怎么剝削都不知道反抗的時代,哪怕游俠這個群體已經開始走向末路,但剩余的能量,依舊能讓縣令恐懼,要知道,縣令郡守這樣的主官,都是要異地為官的,他們沒有本地的根基,做的太過分了,不是夜里莫名其妙沒了腦袋,是大白天就有人敢直接上來殺了他! 這和秦末時期,除了各地的平民貴族外踴躍起義之外,秦朝的縣令和郡守也非常積極是一個原理,不趕緊起義投名告訴本地人大家還是一條路上的人,本地人會先把他們殺了,再把人頭拿來祭旗。 除了現實因素,縣令中也有為民做事兒的正義之士,隨著剝削超出忍耐范圍,他們恨不得衡朔早早倒臺,有些脾氣爆裂,實在無法忍受的縣令,直接做出了不交錢,任由郡中將其罷官的舉措。 辛玉進入濟陰郡范圍,經過那些縣區的時候,聽到過各種將衡朔比作碩鼠的歌謠,看到過民眾送被罷官縣令回鄉,也見過機智的縣令不再修繕縣衙,雜草長到一米高,縣令和吏目全穿著打著數個補丁衣服,沖著督郵哭窮…… 這些事情,都被辛玉看到眼里,記在心里,只是她一介草芥,做不了什么事情,而當韓盈找到她詢問濟陰郡情況時,敏銳的她便發現改變這些的機會來了。 她不僅將自己所見的事情都清楚,甚至主動請纓,要做說客,帶人去濟陰郡找這些縣令,向他們求郡里索賄的證據,而韓盈在考慮過后,也答應了對方的請求。 從國家法理規定上來說,韓盈的五大夫爵位只是比肩八百石的待遇,也就是比縣令更高一些的程度,完全不能與郡守抗衡。 但濟陰郡的縣令們被壓迫的太久,哪怕韓盈的地位沒那么高,可她做為苦主,又是外郡的名人,聽聞過韓盈名聲的幾個縣令竟毫不猶豫的寫了狀書,不僅簽了自己的名字,還蓋上了自己的印,完全是不成功,就成仁的打算。 桑弘羊也知道此事,他輕嘆一聲:“昔日我在陛下身邊時,也曾聽陛下說過能正躬勞力,宣明教化,親和百姓的二千石難尋,之前不覺什么,如今看,當真是如此,除了上計,竟再無約束之法,著實有些不妙?!?/br> 聞言,韓盈眨了眨眼。 西漢不是有巡游郡守治理的刺史嗎?怎么,等等,她好像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官職,不會現在還沒有設立吧? 想想漢武帝統治的年限,韓盈覺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想想主父偃的下場,以及漢武帝現在的權力大小,她沒有提及此事,而是換了個話題道: “衡朔不足為懼,倒是瓷器我有些疑慮,自辯將瓷器的原價也寫了上去,會不會影響你未來售賣的定價?” “昔日茅草都能以金售之,何況瓷土如此稀少?”桑弘羊完全沒有韓盈的擔心,他笑著道: “回頭說一說高真見識短淺,不知瓷土稀少,又過于膽小,方才訂了此價,瓷土如今大多歸朝中所有,即便是有些在諸侯國地界,他們也不知這瓷器要如何燒制,到時我再多宣揚一番此物極其難以燒制,百件當中才能成一件,數量低了,誰敢質疑它的價格?” 好家伙,壟斷加饑餓營銷,他要不賺大錢誰還能賺錢? “昔日青茂之謀,使周天子七年不需賀獻,看來,閣下也有此能啊?!?/br> 這有些夸張了,畢竟今時不同往日,彼時的周天子已經失去天子之威,供養不起軍隊,賀獻的需求不多,而各位諸侯坐大,以大供小,數量上自然驚人,而如今朝中坐大,諸侯勢小,根本收不了那么多的錢上來。 不過,這樣的期許還是挺讓人開心的,桑弘羊嘴角又上揚了一些。 “借你吉言?!边@么說著,桑弘羊又想起來另外一件事兒,他道: “如今宛安的醫屬已經上報,日后會迎來何等改動,我也難說,只能盡力為你勸諫陛下先暫且不動,以觀后續了?!?/br> 韓盈拒絕桑弘羊招攬后,也找過時機問對方能否在皇帝面前說一說宛安的盛況,而入秋后行商也開始活動,不僅過來帶走了大量的瓷器和新絲綢,還留下了大量的金錢,左儀非常愿意支持一下韓盈的事業,不過,桑弘羊卻沒有收下這些錢。 倒不是他不想拿錢辦事,而是出于另一種考慮。 韓盈的本事不差,就是性別阻礙了前進的步伐,提一嘴他沒出多少力,愿不愿意用她那就是陛下的事情,倘若陛下愿意用,那她未來還真不好說,雖然知遇之恩在陛下哪里,但他怎么都有個舉薦的情分在,日后找她辦事兒也容易,可收了錢,那就是陌路人了。 不收錢有不收錢的好處,桑弘羊面對皇帝舉薦是也足夠坦蕩,壞處就是他很難再提供別的助力,比如沒辦法下場和別人撕不能更改如今的醫屬,只能影響皇帝的決定。 其實這樣也是好壞參半,桑弘羊不下場,那他能在旁邊慫恿裁判,一下場,那韓盈自動劃分到對方派系中,就算短期內保住醫屬不不變動,弱小的她也是地對方的首要攻擊對象,還不如前者好。 韓盈享受了好處,也不在意對方出力小的壞處,她想了想,道: “無礙,宛安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衣食無憂,我相信這樣的好地方,除了引來豺狼,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庇佑,給宛安繼續成長的時間?!?/br> “這倒也是?!?/br> 桑弘羊輕笑,又有些遺憾的說道:“可惜,在下是看不到宛安水渠修建完整,稻田滿地,絲貿興盛的時候了?!?/br> 聞言,韓盈又忍不住懷念了一秒手機,她心中有些惆悵,又將這些全收了回去,寬慰對方道: “宛安的絲綢遲早會賣到長安,只要閣下愿意,上計的薄書也能調去,我也會與閣下寫信,到時候,還望閣下的門人不要將代我送信的商人趕出去呢?!?/br> “當然不會?!鄙:胙驊溃骸澳憧梢獙懙母敿毿?,不然,我拿什么與陛下說?” “哈哈哈,好,我肯定寫的更詳細些!” 和桑弘羊達成共識,韓盈便回去忙自己的事情,她再次寫了份自辯書。 開頭將濟陰郡守被騙婚的內容簡略的說了一遍,中間的內容是有條理的自辯,末尾就是嚶嚶嚶,除了向朝中說自己無辜,一個弱女子被郡守欺凌實在是無律法可言,就差沒哭天喊地的請皇帝為自己做主,而后緊接著就是對濟陰郡守人身攻擊,各種陰陽。 諸如她喜歡的是面如冠玉的少年,亦或者氣量甚偉且年輕的偉丈夫,如濟陰郡守這樣的氣量狹小,年齡身體都不太行的男人還是算了吧,都是郡守了這么容易被騙,她從醫者的角度分析一下,很有可能是患了癡愚(癡呆)病,有病還在郡守的崗位上堅守可真是身殘志堅??! 最后,韓盈表示衡朔真是閑的沒空還沒腦子,多想想就知道,她若真是靠瓷器賺了那么多錢,何必還要忙著給人治病,只做個縣吏?當個家產三四百萬錢的豪強睡銅錢上數錢不香嗎?更可況,山陽郡男人還沒死光呢她要去濟陰郡挑,沒識破騙局的衡朔肯定有問題,陛下您一定要徹查啊~ 古代上書并非全部都是一板一眼,必須按照公文所寫,臟話,拐彎罵人和廢話文學一直都有,韓盈這封‘自辯’頂多讓旁人側目吃瓜,對她的印象更加復雜,再加以議論之外,不會引來什么責罰。 而對于如今的韓盈來說,議論又不會讓她少塊rou,更何況成大事的人,哪個個臉皮會???反而是說的越多越好,反正更社死的不是她,更何況對現在來說,她刷名聲刷的越多越好,多在大眾視野中蹦跶才是好事兒啊。 黑紅它也是紅! 不過第二份的狀告,韓盈就沒那么多人身攻擊了,就是正常的闡述了對方的所做所為,但這份屬實的狀告,攻擊性比上一份強無數倍。 前者不過是罵兩句,不痛不癢,后者可是沖著讓對方官職去的,以韓盈對漢武帝的了解,這種無用還犯大錯的下屬,罷官是基礎cao作,掉命也不是不可能,絕對能讓對方刻骨銘心——如果他還能活著的話。 給上面的狀告寫完,韓盈趁熱打鐵,還將商人繼續傳播的版本也寫了出來,而為了能讓聽過的人主動傳播,韓盈還加入了一些干貨,比如寄生蟲如何防治,高燒之人如何緊急降溫,干凈的桑樹根汁液能夠防止傷口感染等等。 溫度事宜的秋季,正是做事的好時候,韓盈約定從郡里買布的行商見布匹銷量極好,抓緊時間過來搶購第二輪,慶侯那邊也派人過來,之前交好的朱商、買賣過瓷器的其它行商和打聽到這里產瓷的新商人,以及想要多買些藥的商人全都聚集了過來,數量達五十多家。 對于一個過往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來說,這是一個極為夸張的數字。 不過,這樣的情況,非常有利于韓盈,她能輕松的將消息像四面八方的傳播出去,甚至還不用花錢。 有了皇帝賜予的爵位和瓷土地,韓盈如今也能正大光明的售賣瓷器,對于這點,桑弘羊不僅沒有制止,還幫忙規范好了安全的范圍,也就是制作的瓷器長寬高以不超過半尺(十厘米)為佳。 這樣做,一是區分出中央□□和韓盈官制品的區別,不至于被人扣上頂逾越的帽子攻擊,算是為韓盈好。 而第二點,便是桑弘羊的私心,韓盈這樣的小瓷器價格維持住,賣出去,賣的越遠,被越多的人知道,接受乃至于追捧,那他日后在售賣超過一尺的大瓷時,價格就可以訂的更高,也會售賣的更容易。 韓盈也明白這點,她還配合對方,繼續維持住了過往瓷器的產量,沒有繼續增加數量,當然,她也沒虧,單間瓷器的價格翻了好幾倍,一件品相最普通的瓷器也能賣到五千錢了。 即便是這個價格,對很多慕名而來的行商來說,也是非常劃算,尤其是當行商們知道此物只有韓盈一家,剩下的全被中央收走,成為皇宮專供之后,便更加興奮起來。 物以稀為貴,皇宮能用的東西,地方豪強能買到就是命好,還敢談價? 看在我們兩個關系的份上,沒給你要二十萬錢,已經是我有良心了! 就是瓷器的產量太低,甚至還要現等,而行商們等瓷器的時候,還發現了宛安的新商品——印花絲綢。 這樣的布料著實新奇,售賣起來,得的利也不會低,偏偏之前準備的絲綢庫存只剩下一半,還要先顧著山陽郡和慶侯那邊,等他們要完,剩下的就只有五十匹,不少過來的行商為了爭奪它們,差點沒上演全武行。 所以,韓盈用一個提前購買的名額,輕松換的大量商人主動為之傳播后續。 事情辦完,心情不錯的韓盈沒有騎馬回縣衙,而是牽著馬慢慢走。 韓盈和行商將整個宛安縣便成了一團湍急的水流,到處都是發財吃飽飯的機會,宛安本地嗅覺靈敏,發覺商機的人,早早的跑去鄉下收絲,而膽大的甚至跑到了臨縣收絲往這邊運。 左家酒舍菜炒的大廚胳膊都粗了一圈,拿糧食釀酒的商販被尚傅抓著狠罰,而釀造桑葚果酒的則逃過一劫,賺的是盆滿缽滿,想來明年桑葚的價格會更貴些,農戶們又多了項收益,木工修繕保養車輪的活計做到手軟,不少之前無工的清閑青壯,如今也找到了工作…… 這么多年的積累,終于開始有收獲了。 看街上青壯略帶些疲倦,但臉上遮掩不住笑意的模樣,從市里走出來的人們提著公雞,輕松說著家常從自己身邊走過,韓盈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揚。 宛安現在的日子,可真的不錯啊。 第234章 消息傳播 巴郡,鄉下。 十二歲的江狗兒第一次挑起擔子去郡城口販魚。 古時巴郡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本是個宜居的好地方,可惜水患頻發,常常是種下去的糧食沒多久就被淹,根本沒法定居。 巴郡這片土地上的先人們,沒有因為此地的水患生出退意,而是集結人力,鑿巫山,開三峽,最后又人工挖出了兩條河,使多余的岷江水穿過平原匯入東邊的沱江,自此,巴郡先人才得以陸居種田,繁衍生息。 再后來,秦國征服此地,除了修建溝通兩地的棧道,移民,還興修了新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它不僅防洪,還能灌溉千里,自此,因田地肥美,水源充沛,氣候適宜的緣故,本地農人生活相較于其它地方極為富足,至西漢時,僅巴郡人口,就達到了四十萬之多。 充足的人口帶來了發達的經濟貿易,除了本地之間的商品流通,即使巴郡周遭有天險阻礙,外來的商人也是絡繹不絕。 不過,這些繁華和江狗兒沒有多少明面上的關系,至少那些商人帶來的華麗錦緞、金銀器皿,帶走的麂皮、白蠟、虎骨豹骨別說摸一摸,看都沒有看過。 但暗地里,江狗兒這樣的人家,還是在這樣的繁華中得到了幾分好處。 若非家中變故,農家不會放一個半大孩子獨自出來販魚,江狗兒就是如此,他父親前些天下河網魚時,意外觸礁,劃傷了腿,現今直接走不了道了,這才讓家里年齡最大的江狗兒過來販魚。 而巴郡充足的人口,也能夠撐的起長期販魚的rou食市場,這使得即便是江家的頂梁柱短期內倒下,家里人雖然都憂心忡忡,但看著還有捕撈的魚售賣撐上一陣,也不至于如天塌下來似的,惶恐不安,生怕這個家從此就要散了。 只是對于江狗兒來說,父親的腿傷還是件讓人開心不起來的事情,再加上第一次一個人出門,即便是跟著父親打撈販魚的兄弟,心里還是緊張不已,生怕自己的魚賣不出去。 思慮深,年齡小,又擔著重物,不懂得省力走的江狗兒半路就撐不住了,同行的三叔不敢耽誤時辰,將他擔子里的魚用草穿了,再放到自己擔子里,減輕重量,這二人才在霧散盡之前,趕到郡城門前。 巴郡多霧,大霧一起,周圍什么都模模糊糊的,和半瞎了差不多,這種情況下,城門卒很難保證有什么人借著大霧藏點東西,又或者偷偷摸進城內,于是在霧散去之前,城門直接不會打開。 城門不開,販婦走卒乃至運貨的商人卻不能晚到,不然等巳時半(十點)左右霧逐漸散去,在加上進城趕到市坊,一天差不多就要過去,其它什么事兒都做不了了。 霧氣隔絕視線,卻不像夜晚那樣伸手不見五指,腳底和三四米外的路總還是能看清楚的,走慣路的,又或者是有熟知路的老人帶著,無論是本地人還是行商,還是能早早的趕過來,在城門口等著開城門的。 第一次來城門口的江狗兒,打眼就看到了大量的行商車隊和人群。 他喘著粗氣,終于能將沉重的擔子卸了下來。 人太多,拉車的馬、牛時不時的抖動一下身體,同時發出著令人煩悶的叫聲,準備被帶去城里宰殺販賣的雞狗豬控制不住屙尿,糞臭味極重,非常惹人厭惡,偏偏帶它們來的主人想快點進城,都想往城門口擠。 要是換個地方,指不定就因為這起了爭執,再不濟,城門口也得被常年遺留的糞便弄的臭不可聞。 好在巴郡郡守是個注意民生的好官,頗具創意的在城門口規劃出四條并行道,兩進兩出,其中一條專門給送牲畜的人走,條件是他們要在離距離城門口三十米外的位置排隊等待,這處禁止旁人過去,待人走盡了,再讓城旦們每日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