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論天下(上)
姜德伸了個懶腰,順便拿出自己藏著的匕首,毫不在意的放入靴子里說道“那是自然,好了,你開始說沒有準備不愿意見我,現在愿意見我,一定有話想對我說吧?” 許貫忠看著姜德手中的匕首,不禁后背一涼,但心中更喜,這樣殺伐果斷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啊。 許貫忠對姜德說道“之前我并未了解小郎君有如此凌云之志,現在看來,我之前的太多想法都過于簡單了,所以我想先聽聽小郎君的現狀,小郎君手里到底有多少實力呢?” 姜德指了指路說道“邊走邊說吧,其實和你知道的沒太多的區別....” 接著,姜德便把現狀全盤托出。 許貫忠聽姜德說完現狀后,搖搖頭問道“我想之前小郎君的謀主是何人?” 姜德愣了一下說道“并沒有謀主...許先生為何有此一問?” 許貫忠這才笑道“原來如此,學生還在想,如之前小郎君便有謀主,那么小郎君應該早日將其斥退了!小郎君既然有凌云之志,那么就不應該再拘泥于商賈之事。 如小郎君既然有如此多的油坊、酒坊和酒店,為何沒有囤積糧草之所?各種物資來回運輸,為何沒有忠心武士?另油坊、酒坊、酒樓等匯金之所股權分散于多人,這些人是否愿意在日后支持小郎君呢?那些不支持的,我們是不是要早做打算? 另外,小郎君是否有想好日后在何處大舉?如在此處,大名府就必須早日掌握了?!?/br> 姜德有些害臊的抓了抓腦袋,說實話,他的確沒有太多太好的規劃,當然,這事情有利有弊,他的這些舉動也使得他的確像是一個只想賺錢等死的商賈之徒,而不像是一個野心家。 姜德對許貫忠搖頭說道“此處距離大名府太近,而且無天險可守,反而直面北地重兵,南部不遠便是精銳僅次西軍的開封,是真正的四戰之地,就算日后天下大亂,這里也不能成王霸之業?!?/br> 許貫忠拍掌稱好道“小郎君分析的鞭辟入里,卻是如此,昔日秦、漢得關中之險,巴蜀之富方統天下,劉備得蜀,炎漢中興,司馬南渡,保國百年,隋末大亂,李閥以晉地待天時,一朝大舉,不過七年,九州歸一,可見地利之重?!?/br> 姜德問道“那許先生看,日后如要大舉,應該選擇何處?” 許貫忠想了想說道“天下如棋,圍棋有語,金角銀邊草包中。大舉之所最好為四角之地,既是西北關中、西南巴蜀、東南蘇寧、東北幽云,但幽云十六州為遼國所有,這東北便是齊魯之地了。 先說西北,自唐末以來,關中日漸凋零,不見漢唐之盛,又從本朝仁宗起,大宋與西夏連年征戰,大宋精兵強將可以說十之七八皆在西北關中之地,如在此處興事,上有西夏,下有巴蜀,左為蠻荒,右為西軍,陷入四戰之地,此處大舉不可取?!?/br> “錢少,人少,敵人多,朋友少,的確不合適?!苯峦獾恼f道。 “江南之地卻是自隋唐后日漸富庶,且當今官家大興土木和花石綱,江南百姓苦不堪言,學生認為即使我們不出手,江南不出十年必有大亂,加上江南又有長江淮河天險,昔日孫吳憑借揚州一地三分天下,可見一斑。但江南之地百里不同音,千里不同俗,萬難快速整和為己用,且自始皇帝破金陵王氣,其地王氣雖聚但易散,故只可割據一方,卻難一統天下?!痹S貫忠又pass了一塊地方。 姜德聽到許貫忠說口音俚語問題,倒是覺得極有道理,即使是后世,一個北方人如果跑到南方小縣城做基層官員,也會被南方方言活活玩死,不少年老的農民即使到21世紀也是說不太來普通話的,更別說幾百年前的宋代了,可以想象一下,在南方搞起義,你對百姓們說我們一起起義推翻皇帝吧,下面的百姓聽成我們一起去吃黃魚吧的場景.... 當然,宋代也有普通話,也就是所謂的官話,但這個官話大部分都是有一定身份地位才會去學的,很簡單,那些一輩子待在鄉村中,連縣城可能都不去的農民,學官話做什么呢? 姜德對許貫忠問道“既然如此,那么巴蜀也不考慮嘍?” 許貫忠點點頭說道“巴蜀天府之國,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啊...進去難,出去亦難?!?/br> 姜德嗯了一聲,昔日劉備已經給他做了好榜樣了,而且除了劉邦,也的確沒有一個勢力是從巴蜀打下天下的,何況就算是劉邦,也是拿下關中后才有了爭奪天下的本錢。后世有句話,叫做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后治,說的便是巴蜀在天下中的地位,最易割據,卻難以擴張蜀道隔絕了外面的戰亂,但也隔絕了蜀地對外的擴張。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四地被先生去掉了三處,唯剩東北了,那么許先生心中的根據地到底該選在什么地方呢?”姜德問道。 許貫忠一聽根據地這個詞,不禁拍掌說道“根據地,這個詞卻是太貼切了,就是根據地,學生以為一個根據地應該有幾個條件,一個是有險可守,二是富有錢糧,三是人丁興旺,四是敵弱我強,但具體在何處,還需要再考量一二?!?/br> 姜德也不繞圈子,直接說道“我心中有一個地方,你看如何?此地有八百里水泊,魚糧無數,可藏軍民數萬于水泊之中,又有運河之便,黃河之險,你看如何?” 許貫忠眼睛一亮,笑道“可是那八百里水泊梁山?” 姜德擊掌言道“便是此處!” 許貫忠點頭說道“此處卻是個好去處,我曾去過此地,山上并無兵馬強人,且四周魚米極多,如將兵馬放在這里,一旦大舉,可先克青、齊、萊、登各州府,由于官家強干弱枝,這些地方禁軍都不多,多是廂軍,并無太強戰力,再南下徐州,便可得淮河之險,那時我軍北有黃河、南有大江、東為大海,我們只需要向西進取中原,便成昔日曹魏之勢,屆時退可成齊桓之功,進可成王霸之業,實在是妙也?!?/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