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上古神話的一些分析
書迷正在閱讀:你馬甲挺多啊[電競]、渣男不配洗白[快穿]、【快穿】快穿女主:不要男主要忠犬(GB)(有h)、全能攻略游戲[快穿]、滿級大佬他只想做美貌咸魚[快穿]、瑪麗蘇冷少和霸總HE了、落花時節又逢君、欲暖 (高H 1v1)、你可能看了本假火影、拯救殘疾男主[快穿]
在下對中國神話認識淺薄,遠遠比不上網上的大拿們。不過既然《天神圣典》寫的是世界神話,中國的上古神話(不含佛教、道教等后期神話)又是無法規避的問題,所以斗膽把昨天在網上看的一點東西說一下。 總體感覺,以華夏神話是一個線索明確、完全起源于本土的體系,受外來文化影響是有,但不太大。神話人物的“神屬性”比例小,神對人類幾乎沒有干預,基本上是“把先祖神話化”的這么一個體系。 華夏神話的主要體系大家都知道: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三皇—五帝—夏朝,這個體系從時間線上還是挺完整的。 先說盤古,創世神話的編撰往往晚于其他神話,盤古也不例外。盤古神話最早記載于三國時期吳國徐整著的《三五歷紀》,晚于伏羲和女媧的記載。 此外也有伏羲創世和女媧創世的神話版本,但是伏羲和女媧的創世故事也比以他們為主角的其他故事要晚。 所以到底誰創世不重要,重要的是別的神話先有了,故事得有個開頭,所以必須得有個神來創世。那么還是尊奉盤古創世為正宗吧,畢竟伏羲和女媧還有別的工作要做。 再說女媧。受到男權意識的影響,女媧的地位有時候在“三皇”之上,有時屬于三皇之一,有時在三皇之下。但是綜合來看,女媧應該比三皇要早。她是母系氏族的代表,遠古對女性生殖崇拜導致了她用泥土造人的傳說,從邏輯上是比較合理的。 當然中國神話版本眾多,有的說法是女媧氏是一個獨立的氏族部落,和父系氏族的伏羲是同一時代,然后又形成了女媧和伏羲是兄妹的神話,給他們加了一個叫華胥的母親,于是他們成為了一對并列的對偶神,一起創造了人類和人類的婚姻制度。 女媧接下來是三皇:燧人氏(發明火)、伏羲氏(發明文字等)、神農氏(發明農業和醫療),明顯代表了原始社會技術發展的歷程。 然后是黃帝到夏代以前出現的各種神話人物:顓頊、高辛(帝嚳)、大皞、少皞(少昊)、刑天、共工、蚩尤、堯、舜、禹等,最后開啟了夏朝。 然而除了盤古是100的神、女媧和伏羲約有50的神格之外,從炎黃到禹基本上都有各總資料去證明他們“真有其人”,至少是真有其部落,甚至有對應的考古遺址。 所以說,中國的神基本上是把祖先進行神化,變成的神,和外國的神(我實在不想用“西方神”這個詞,因為中東和印度都屬于“東方”)是有本質不同的。 外國的神和人是截然分開的,再怎么人格化的神也始終是神,和人類涇渭分明。而且他們還極大地干預人類社會(比如基督教、佛教)都會制定各種戒律,指導人的生活作息,教導人懲惡揚善,惡的下地獄,善的上天堂或極樂世界等。 中國呢,伏羲女媧黃帝什么的會跑來對你指手畫腳嗎?好像不會。 這么看的話,他們似乎都是些祖宗神,我可以拜你,但你也管不了我,有些逝者俱往矣的味道。 以上提到的中國神話人物基本上最早都記載于先秦的各種典籍上。問題來了,之前的記載呢? 之前的文字只有商代的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鐘鼎文),兩者都屬于刻在祭祀、占卜用具上的文字。 這些文字有沒有一個字提到女媧、伏羲、神農氏、炎帝、黃帝、堯、舜、禹呢?似乎沒有(有的同學請告訴我,只查了一天資料的我不勝感激)。 伏羲女媧黃帝明明在商周之前的人,即使是甲骨文沒有記載,但是一定有民間一代代的口口相傳,所以才在先秦時期整理成各種文字記載,不可能是先秦時的人一股腦亂編出來的。 只能說,商周不祭拜這些先祖,而后來的人才祭拜伏羲女媧炎黃。給人感覺是——斷篇了。 甲骨文、金文卜辭中有沒有記載神呢?有。 商朝人崇拜“帝”,偶爾稱為“上帝”(這個詞最后被用在了耶和華身上)?!暗邸本褪顷惶焐系?,老天爺,自然力的主宰,其下有四方神:雨神、云神、風神、日神。此外商人還問卜土地神。 此外,甲骨文中“神”這個字沒有偏旁,只有“申”這個字,字形很像雷電,說明雷電是神的象征。 此外還有什么神嗎?沒有了。他們的神系就這么簡單??梢钥闯?,這些神都和農業有關,都是抽象的自然神,人格的成分極少,也沒有具體的名字。 月亮星辰對農業生產沒什么作用,所以也不去崇拜,看來老祖宗們的思維是很實際的。 然而最奇怪的是,整個商朝“帝”不享祭(就是不祭祀上帝),而祖宗享祭,“帝”就是個問卜禍福的對象,但是祖宗才是大規模祭祀的對象,無論是牲口還是用人祭都是大排場、夸張的。 對此學者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祖宗才能幫他們在神面前說好話,所以只祭祀祖宗;一種是說“帝”實際說不是神,只是主持祭祀的祭司,所以“帝”能呼風喚雨只是巫師能呼風喚雨,向“帝”問卜只是向祭司問卜。 不管怎么說,感覺就是祖先比神重要。 到了周朝,“帝”的人格更抽象化為“天”(少數時候提到“帝”,不過天和帝代表的神格基本上是一致的),作為“天子”的君王才是權力的代言人,神就更加被架空了。 問題是,既然伏羲女媧黃帝是祖宗神,為何商周不崇拜呢? 因為商人祭祖只祭拜商朝的先祖,到了商朝后期,連商朝遠世的先祖都不祭拜了,只祭拜上甲以來的先王,所以當然不會祭拜黃帝之類的了。 到了秦漢以后,人們才想起伏羲女媧黃帝這些神仙先祖來,給他們整理整理故事,偶爾祭拜一下,想想也是可憐。 所以中國的神從來都是很被統治者弱化的一個概念,君權和世俗真正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民間還是有崇拜神仙的需求,所以中國又從國外引進了許多神,發展了佛教、道教等。 我在想,商周崇拜“帝”、“天”,有沒有更早的傳承呢?黃帝、炎帝他們如果是部落首領的話,崇不崇拜“帝”、“天”呢?還崇拜什么自然神呢?因為沒有文字記載,就無從得知了。你說龍、鳳?據學者說,圖騰崇拜其實并沒有像崇拜神那樣重,人們只是把祥瑞無物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東西。 那么,中國上古的神系中有沒有受外來影響的部分呢? 這個我不敢下結論,只能說一些可能性。 盤古開天地——太初混沌的說法,與希臘混沌神卡俄斯相似;盤古分開天地,和蘇美爾神恩利爾分開天地相似;盤古的身體化作日月山川的神話,和巴比倫主神馬杜克撕裂原初雌龍提亞馬特,提亞馬特身軀化作天地萬物的傳說相似。 昆侖山——昆侖山,原名昆侖丘,又名昆侖虛,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山,和奧林波斯神山類似。此外,虛(=墟)是一個神奇的字,既可以表示大山,又可以表示大壑、深淵等,例如山海經中的“歸虛”,傳說為海中無底之谷,謂眾水匯聚之處;與此相似的是,蘇美爾語中的“庫爾kur”既能表示大山,又能表示地下的世界。 昆侖——昆侖這個詞明顯是個外來詞,根據對西北地區游牧民族的語言研究,它有可能一個印歐語詞匯(印歐人被兩河的閃族文化影響過,其中的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次大陸形成印度古文化,有可能繼續向東方影響)。 根據金文中昆侖二字的寫法來看,這似乎是一個與太陽,飛鳥,房子三者相聯系的事物,最早對昆侖做出釋義的文獻是山海經。 山海經是這么解釋的,昆侖,帝之下都也。意思是“天帝在人間的居所”。昆字最早的寫法就是一個太陽,下面一個類似鳥的爪子的東西,這個字很容易讓我們想起東夷文化中的太陽神在世間的形象三足烏,也就是說“昆”似乎是在指太陽神,但是我們知道漢字中真正指太陽神的字是“昊”字,義為“天上之日”,后世當中也從未有用昆指太陽的用法,事實上昆與侖兩個字分開后是沒有任何實際的本字意義的,是一個專門為對應外來詞匯的音節同時又試圖表達它的含義而發明的象形文字。 有學者通過比較語言學把昆侖理解為吐火羅語中“圣天”,“天堂”的意思。昆侖山還可以叫做“祁連山”,“天山”,祁連是另一種吐火羅語方言中元音丟失后,昆侖一詞的發音,天山就是漢語的直接意譯。 周人在西北甘肅一帶游牧“自串于戎狄之間”時,受到過草原游牧文化的強烈影響,后來轉為農耕之后依然保留著這些文化,并在后來把這些文化帶進了中原地區。 十日神話和神樹崇拜——昆侖有“建木”,東邊有扶桑。廣漢三星堆貢獻了世界上最早的青銅神樹。該樹上有九只神鳥,出土時已斷裂尚未復原的頂部,在樹的邊側,有一蛇形物緣樹干蜿蜒而下?!逗M鈻|經》聲稱,九個太陽位于扶桑樹的下部,而一個太陽位于上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在《天神圣典》其中一章已經講過世界樹了,鷹、蛇和樹的格局不言而喻。日神=太陽=鳥,后羿射日中的三足金烏(棲息在扶桑上的那十只鳥,太陽神的兒子們)與蘇美爾神話中鷹人=太陽神的設定是一模一樣的。 我們在回頭想想昆字是一個太陽下面一個類似鳥的爪子的東西,侖字是一所大房子的形象,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廟宇。太陽,飛鳥,廟宇把這些景象結合起來,和蘇美爾、亞述、埃及(有鳳凰崇拜,浴火重生的鳳凰本本石=太陽神)都好像啊。 伏羲女媧——昆侖據說是伏羲的地盤。伏羲女媧這對蛇首人身的兄妹,與恩基、寧胡爾薩格兄妹在外型上有相似性,也和造人、大洪水有關聯,一些人甚至已經把他們劃上等號。 西王母——昆侖山的大母神,地位崇高,還擁有長生不老的仙藥,明顯是外來神。從兩河、希臘到印度都有大母神崇拜。甚至為了和她對應,女媧成了“東母”。 總之這個位于西邊的昆侖神系和域外有著撇不清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