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

第二章 建國歷程

    第二章

    建國歷程

    早在公元3世紀時,新加坡這個小島就在文獻上留下記載,但直到19世紀初,它成為英國的貿易據點,才算正式走入世界格局。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英殖時期,新加坡從一個荒廢的漁村發展為世界著名的港口之一,但“二戰”中也曾遭遇日軍的黑暗統治,之后它逐漸走向自治。經過短暫的新馬合并,1965年,新加坡獨立了,從此開啟了獨立治國之旅。

    早期文明

    新加坡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3世紀,但在之后長達15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這個小島若隱若現,關于它早期文明的發展,只在歐亞各國的歷史文獻中有零星記載。如今,也只能從這斷斷續續的記述中,一窺新加坡的“前生往事”。

    14世紀金飾一只黃金臂章和兩只戒指,1928年在新加坡??祵幧桨l現,被視作“新加坡的珍寶”。

    關于新加坡最早的文獻記載,見于公元3世紀的《吳時外國傳》。這是中國古代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一本傳記,書中記載了他出使南海時的經歷和對南洋各國的所見所聞,其中講述了一個名叫“蒲羅中”的小島,那時島上已經有土著民居住。據現代學者許云樵考證,“蒲羅中”就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稱呼,它來自馬來語“pulau ujong”,意思是“馬來半島最末端的島嶼”。這個名稱比后來的“淡馬錫”早了1000多年。但之后關于新加坡的記載,都少之又少。

    到了1320年,元朝曾派人到一個叫“龍門牙”的地方尋找大象,這很可能指的就是如今的吉寶港(眾多周知,吉寶港前曾有一塊巨大的“龍門牙”石,后來因港口發展被炸掉了,近幾年又被重新修復)。而1330年前后,另有一個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來到此地,在他的記述中,表明這里已經有中國人在此居住了。

    “淡馬錫”是新加坡13世紀前后的稱呼,這個稱謂最早見于1365年的梵文史詩《爪哇史頌》。它同樣來自于馬來語的音譯,意思為“海域”或者“湖泊”。在中國明朝時期,對新加坡的稱呼也沿用了“淡馬錫”這個名字。

    新加坡的另一個稱謂就是眾所周知的“獅城”,實際上“新加坡”是梵語“獅城”的諧音。相傳,14世紀時,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的一位王子帶著妻子和隨從外出狩獵,發現一處潔白的海灘,聽說是“淡馬錫”,便上島一游,突然看到岸邊有一只黑頭紅身、胸生白毛的異獸,當地人告之為獅子。王子認為這是一個吉祥之兆,遂決定建設這個地方,并為之取名“獅城”。在當時,“獅城”翻譯為“新加坡拉”,新加坡拉也在那個時候成為一個較為繁忙的小港口,精美的中國瓷器碎片曾在后來的考古發掘中被發掘出來。

    據史料記載,新加坡在14世紀時歸屬于拜里米蘇拉建立的馬六甲蘇丹王朝。拜里米蘇拉本是室利佛逝巨港東南區域的王子,后室利佛逝被滿者伯夷國攻占,他也因得罪滿者伯夷國國王而遭到追殺。拜里米蘇拉逃到了淡馬錫/新加坡拉,在那里自立為王。但那個時候,淡馬錫/新加坡拉隸屬宗主國暹羅(泰國)。暹羅國主對此十分不滿,派兵討伐,拜里米蘇拉只好又遷往滿剌加(即馬六甲)。1405年,拜里米蘇拉宣布脫離暹羅,正式建立馬六甲王國。

    不久,拜里米蘇拉向明朝稱臣,明成祖封其為滿剌加國王。他站穩腳跟,繼續統一馬六甲地區,淡馬錫/新加坡拉漸歸于其版圖之下。在其后繼者的統治中,馬六甲王朝盛極一時,占據了整個馬來半島,并改稱馬六甲蘇丹王朝。淡馬錫/新加坡拉成為重要的港口,負責為王國提供戰船。

    蘇丹王朝和中國明朝一直保持友好的密切關系,幾代國王都曾親自到中國訪問。鄭和7次下西洋,有6次都曾在馬六甲王國停留。關于鄭和下西洋,這在新加坡后來的國史中也有記載。除了中國的舢板,印度船、阿拉伯獨桅帆船、葡萄牙戰艦和武吉士的縱帆船等也紛紛造訪于此,往來于新加坡拉附近的海域。

    后來,蘇丹王朝逐漸沒落,到了1511年,被外來的葡萄牙殖民者占領。蘇丹國王退居賓當島(今屬新加坡)繼續抵抗葡萄牙人,其子還分別建立了柔佛和霹靂兩個小王國。新加坡成為蘇丹人與葡萄牙人交戰的地方,相傳,這里在戰爭中遭到極大破壞,后被各方遺棄,房屋損毀淪為叢林。從此,新加坡島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外,沉寂于歷史長河之中。

    英屬時期

    若說新加坡的現代歷史,應是從成為英國的貿易站點開始的。1819年,東印度公司官員萊福士“獨具慧眼”,力抗重壓,將新加坡開辟為新的貿易據點。在渡過了重重障礙的早期危機之后,這個小島終于納入英國殖民地范疇,在之后的一個多世紀中,它大力發展自由貿易,吸引外來移民,逐漸從一個沼澤遍布、幾被荒棄的漁村,發展成世界著名的港口之一。

    萊福士雕像這尊雕像矗立在萊福士登陸點,1819年,萊福士就是在這里登陸上岸,從此新加坡開始了現代化的發展歷程。

    ◎從被遺忘到被發掘

    在蘇丹王朝沒落的200多年間,馬六甲海峽一帶戰亂不斷,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相繼來到這里,相互搶占殖民地,建立貿易據點。盡管這一帶海上活動頻繁,但新加坡已處于邊緣地位,幾乎被人遺忘。19世紀初期,礁石、淺灘和破碎的島嶼使這片海域險象環生,海盜肆虐,戰亂頻發,令葡萄牙人、荷蘭人被迫開辟了其他航道,而這里被完全留給了當地的土著居民。他們在這一帶海域游蕩,偶爾同過往的船只交換魚和水果,也會做些打劫的勾當。

    18世紀中晚期,英國即通過東印度公司在蘇門答臘的明古連和檳榔嶼建立了貿易據點,并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期間,搶占了荷蘭在東方的馬六甲和爪哇等屬地。但隨著戰爭的結束,兩國簽訂條約,英國同意將馬六甲和爪哇一帶的原屬荷蘭殖民地歸還荷蘭。而一些有遠見卓識的東印度公司駐扎官們擔心若荷蘭完全控制了這片海域,英國將在此無立足之地。因為荷蘭在所屬殖民地實行高壓政策,收取懲罰性關稅。

    其中,最堅決的反對者之一就是曾擔任爪哇副總督的萊福士。萊福士是東印度公司的官員,也是一位目光長遠、超越現實的夢想家。在他的多次努力下,印度大總督允許他在廖內、柔佛或海峽東端建立一個據點,以保護英國經馬六甲海峽的商路,但前提是不得與荷蘭人發生沖突。

    萊福士得到了原馬六甲駐扎官威廉·法夸爾少校的協助,他也不贊成將馬六甲地區歸還荷蘭。經過一番考察,新加坡這個幾被遺忘的小島成為他們選擇的對象,因為這里還沒有荷蘭人駐扎。當時,柔佛帝國(原蘇丹小國)四分五裂,許多島嶼被地方酋長控制,新加坡島便是掌控在酋長天猛公手中的小島之一。在萊福士到來之前,小島上僅有居民約1000人,多是當地的土著。天猛公帶領著手下在島上打魚、采集果子,并充當海盜為生。他們也非常愿意與某個殖民帝國合作,以獲得額外的利潤。

    萊福士考察這個小島之后,發現其西南岸全是沼澤,但東北岸土地平實,河口是個天然的港灣,而且地理位置優越,淡水資源豐富,是再理想不過的貿易據點。于是,1819年2月,萊福士在到達這里一個星期之后便與天猛公以及名義上的蘇丹(天猛公的女婿)簽訂了條約,將這里劃歸東印度公司旗下的站點,當然他們要向天猛公交納一定數額的年貢。

    這一消息傳出后,遭到荷蘭人的強烈反對,以及東印度公司董事們和英國當局的指責,他們擔心會影響英荷之間的談判。英方駐檳榔嶼的長官向荷蘭人保證會制止萊福士的“自作主張”,但萊福士的行為已經在加爾各答引起強烈反響,一些報紙對此表示了歡迎。正因為英方信誓旦旦的保證,所以荷蘭人并未采取強硬措施,而在之后英荷之間曠日持久的談判中,關于是否保留新加坡這個貿易據點的問題也被拖延下來。經過一拖再拖,這個搖籃里的新據點也得以生存下來。

    ◎三年的自力更生

    簽訂條約之后,萊福士就離開了新加坡,這里留給威廉·法夸爾少校管理。法夸爾是位有經驗的管理者,許多原來的部屬都追隨他到新加坡參與拓殖。盡管倫敦當局還未承認這個據點,但印度大總督因為各種原因對此表示了支持。所以,在剛建立的幾個月里,新加坡得到了增派的人手和錢款,并且法夸爾還成功截留了500名印度兵保護這里。

    英國東印度公司

    英國東印度公司創于1600年,最初由一群有創業心和影響力的商人組成。同年12月,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授予該公司皇家特許狀,給予其在印度貿易中的特權。這個特許狀使該公司得到東印度貿易壟斷權21年,而在長期的發展中,它也從一個商業貿易企業變成印度的實際主宰者。1858年,東印度公司解散。

    在萊福士的指示下,法夸爾首先清理了東北海岸的地面,建立簡單的防御工事以及居民區。最重要的是,這里免征關稅,實行自由貿易,很多船只得知消息后不顧荷蘭的禁令趕到這里來做生意,一個熱鬧的市場在這里漸漸形成。1819年5月,萊福士帶著一批移民和一部分給養返回新加坡,欣喜地看到這里的變化。他又與天猛公再次簽訂了條約,擴大了一部分殖民范圍,并規劃了島上的族群管理,讓他們分族聚居。

    4個星期后,萊福士離開,回到明古連做副總督,之后3年沒再踏足這個地方。在這3年多的時間里,新加坡很大程度上是自力更生。那時候通信條件很糟,法夸爾經常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都收不到萊福士或者是加爾各答方面的指示。法夸爾鼓勵所有新來者到這里定居,到1821年,這里的人口已經增至5000人,其中為數最多的是馬來人和華人。并且,來此定居的華人多數為經商的富人,不僅受到重視,也帶動了這里的經濟發展。

    但法夸爾面臨的最大問題仍是財政困難,這位駐扎官能創收的途徑非常少,既不能收取關稅,又沒有永久性出讓土地權,來自檳榔嶼的給養越來越少,到后來幾乎沒有。一開始他還有一名副駐扎官,后被削減編制,他只剩下了一名文員。1820年5月,法夸爾開始征收少量的港口清潔費。之后,他又違背了萊福士的指示,開辦了賭場,并拍賣出售鴉片和壓力酒(一種烈性酒)的壟斷權。雖然這些做法不值得稱道,但確實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新加坡的生存危機。

    寶塔街牛車水的范圍包括了十來條街道,寶塔街是其中一條,街兩邊的建筑修建于早期殖民時期,是典型的維多利亞式建筑。

    新加坡國立博物館展出的法夸爾自然圖集熱衷于探索熱帶地區動植物物種的法夸爾在新加坡任職期間,聘用了當地華人,用水彩繪制馬六甲一帶的動植物外表形態,一共畫了477幅,包括了在馬六甲海峽和新加坡發現的植物、哺乳動物、鳥類、爬行類、魚類和昆蟲,從這些畫中可以看出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這部圖冊是19世紀初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南部地區自然生態最大、最完整的記錄。

    街邊殖民風格的洋房史各士路上的這棟老房子如今是一家咖啡館。

    靠著這些收入,法夸爾啟動了一項公共建設工程計劃,增強了人們對新加坡日后發展的信心。但在當時,新加坡的地位在法律上并不穩固,英國當局包括萊福士禁止在島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法夸爾殫精竭慮,頂著巨大的壓力,準許商人們自建貨倉,并調節商人們與當地酋長之間的利益沖突。此外,他還成立了一支常規的警察隊伍,來維護當地令人擔憂的治安。雖然有各種困難和限制,新加坡還是在法夸爾的管理下獨立發展著,逐漸成為東南亞地區一個不容忽視的港口。

    ◎萊福士的“大刀闊斧”

    1822年,萊福士重返新加坡,雖然這里的變化讓他十分高興,但他對法夸爾的一些做法也非常不滿,比如允許賭博和鴉片貿易合法化,讓歐洲商人擴張到中央區域等。萊福士決定親手處理新加坡的一些問題,并安置親友和手下,架空法夸爾的權力,迫使對方辭職。公平來講,萊福士對法夸爾確實有些過分,他一味苛責對方,完全忽略了當初新加坡面臨的困境。

    萊福士先是對城鎮進行改造,花重金鏟平一座小山,將西南沿岸的沼澤地填平,并疏通河道,再次為各族群規劃了不同的居住區。在市中心區域,房子都要按照規定建造整齊的街區,商業建筑都必須采用同樣的磚石結構。而在商業區域,歐洲人和亞洲人的商鋪、貨倉相鄰,有利于貿易發展,這也奠定了新加坡多元種族社會的基礎。至此,新加坡結束了這一時期的雜亂建筑時代,居民大規模搬遷。不得不說,萊福士的這一城鎮規劃理念,深深影響了新加坡之后的花園城市建設。

    他又下令關閉賭場,廢除奴隸制度,對酗酒和吸食鴉片課以重稅,力求戒掉這里的一切惡習。在司法上,萊福士以英國法律作為新加坡的普通法,并提倡歐洲平民參與到行政和立法事務中來。在教育上,他集資興建了一座新加坡書院,以培養公務員和教師(但這座學院在他離開后半途而廢)。在貿易上,他決定永久實行自由貿易,不向來往船商征稅。在他離開這里之前,他還又與天猛公簽訂了一項新的重要協議:買斷在劃歸他們的領地之外的司法權威和其他權力。以此防止天猛公等地方權貴干涉新加坡的發展。

    雖然萊福士在這塊土地上最后只待了8個月,但他的措施基本決定了這塊殖民地未來的發展特點。他的繼任者約翰·克勞福德雖沒能貫徹他那些太過理想的政策方針,但完全秉承了自由貿易的中心思想,并遵循萊福士定下的城市規劃??藙诟5虏坏獬P稅,連停泊費等費用也都免了,使新加坡成為一個連港務費都不收的自由港。1824年,英國與荷蘭曠日持久的談判終于結束,新加坡和馬來亞都歸英國。新加坡的地位得到了承認,克勞福德也與天猛公簽訂了新的條約,獲得了該島的完整主權和所有權。新加坡一躍成為東南亞地區的首要港口,其財政收入甚至超過了馬六甲和檳榔嶼的總和。

    華人女子學校一所新加坡女子學校的女孩子們在戶外學習,時間應該在1890年到1923年之間。

    一張1828年的畫展現了當時新加坡的樣子。

    ◎在波折中壯大的小小殖民地

    1826年,新加坡與馬六甲、檳榔嶼合并為海峽殖民地,由檳榔嶼總督統一管轄,這次合并結束了新加坡獨立“創業”的歲月。不久,新加坡有了第一套正式的司法體系——英國皇家司法憲章,一些有身份的人士得以加入陪審團中參與司法工作。但這些對新加坡而言,在最初的幾年里并沒產生什么影響,駐扎官如走馬燈似的更換,也未在這個島上留下多少政績。反而因為龐大的官僚機構和復雜的司法體系,導致財政越來越入不敷出,于是在1930年,海峽殖民地這一體制被撤銷,新加坡成為孟加拉管轄區的一個下屬轄區,司法部門也一度被關閉。

    1833年,東印度公司失去對華貿易的壟斷權,新加坡的財政情況雪上加霜,政府只有極力節省開支,公務人員的薪金一再削減縮水,直到1867年情況也沒得到多大的改善。雖然公務人員苦苦掙扎在貧困線上,但這里的商貿活動在1830年之后仍舊繁榮起來。當地人口迅猛增長,在1836年已增長到3萬多,其中華人成了最大的社群。華商控制了新加坡與馬來半島東部沿海各個港口的貿易,新加坡的商業體系也主要依賴歐洲資本和華人企業的結合。在這一時期,多家銀行和媒體設立,商業機構和設施也建立起來,為新加坡成為國際現代化港口奠定了基礎。當然,這里仍存在著諸多問題,除財政困難之外,新加坡仍得不到東印度公司的重視,幣制混亂,海盜肆虐,工農業發展緩慢。

    19世紀40年代中期之后,蒸汽船逐漸進入這片海港,新加坡作為貿易港口的地位更加穩固。進入19世紀50年代,因為東印度公司一直不太重視新加坡的港口建設,所派來的總督也個個獨斷專行,越來越引起商人們的不滿。他們希望新加坡能脫離東印度公司,接受英國殖民地事務部直接管轄。但因為倫敦當局考慮到軍費的開支和一位開明總督的到來,此事被擱置了10年。此后,在總督加文納的管理下,新加坡抵住經濟衰退的風暴,并成功抵制了加爾各答當局的各種征稅要求,另外公共工程得以修建,行政、警務、司法等領域也都得到改革和改善,新加坡開始有了城市的面貌。

    天福宮位于直落亞逸街的天福宮始建于1840年,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廟宇之一,1973年被列為新加坡國家古跡。

    ◎英國直轄殖民地時期

    1867年,因為東印度公司的關閉,倫敦當局也有了可派往新加坡的軍隊,隨即將3塊海峽殖民地(新加坡、馬六甲和檳榔嶼)都歸為直轄殖民地,由倫敦殖民地事務部直接管轄。但這種猝然的改變不但令加文納總督憤然離去,就連曾一度要求脫離東印度公司的新加坡商人們也感到難以適應。雖然新加坡成為海峽殖民地的行政管理、商業和政策制定中心,但新的總督并沒有受到歡迎,檳榔嶼的商會也抱怨連連,認為新加坡擠占了自己原來的主導地位。

    當時,島上幫會私斗嚴重,治安混亂,移民曠工與馬來當地權威之間沖突不斷,而倫敦當局對這塊殖民地也不怎么重視,讓新加坡人倍感失落。在經歷了過渡時期的陣痛之后,新加坡才又迎來了新的發展。隨著蘇伊士運河的開通,這里成為英國港口與采礦要地之間航路上的重要結點,英國政府也加強了這里的防務工作。1877年,華民護衛司署成立,首任護衛司畢麒麟不僅禁止了苦力販運貿易,還壓制了各個幫會,禁絕強迫賣yin活動,處理了長期存在的賭博問題。后來,《幫會法令》頒布,大的幫會都被取締,這成為新加坡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這一時期,商業貿易進一步發展,錫、橡膠、石油等成為主要的轉運貨品,新加坡也成為重要的橡膠市場。銀行業的發展,通信手段的改善,港口設施的更新,大型船塢公司的建立,無一不標示著這個港口逐漸成為一個繁榮的城市。到了20世紀初,新加坡已從沼澤遍布的荒地,躍升成為全世界第7大港口。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新加坡并未卷入戰火,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卻不可避免地成為日軍爭奪的對象。而接下來,新加坡面臨的是一段極為慘淡的歲月。

    丹戎巴葛老街丹戎巴葛路上有一片丹戎巴葛保留區,這里的建筑都頗有歷史,一般為兩層,也有不少三四層的,一層都有走廊,用來遮陽避雨,在潮濕多雨的新加坡,這種設計是相當好的。

    日據時期

    1942年2月,日軍穿過柔佛海峽進入新加坡,從英軍手中搶奪了這個小島的控制權。從此,新加坡進入歷史上最為悲慘的一段時期,許多華人慘遭殺害,人心驚懼不安,隨之而來的通貨膨脹、腐敗橫行、物資極度短缺,以及戰俘與勞工的悲慘命運,都將這個小島拖入一場灰暗的泥濘之中。

    香蕉票正面1942年,日本占領新加坡,馬來亞,北婆羅洲,沙撈越和文萊期間發行了這種10元面值的軍用票。因為正面印有香蕉樹圖案,所以俗稱“香蕉票?!?/br>
    早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新加坡島上爆發了一次印度兵兵變,而鎮壓這次兵變主要依靠的是同盟國艦隊的幫助,其中有兩艘是日本艦隊,所招募的臨時警員多半也都是日本人。這次事件令日方驚異,他們看到了大英帝國內部聯系的松散,也讓各界認識到新加坡的安危要依賴日本的友情援助。自此之后,日本在新加坡擴大了影響力,發展了更多的商業活動。但這次兵變的真正教訓,在27年后新加坡人才全部體會。

    1941年12月8日,日軍第一次出其不意地轟炸了新加坡,當時,整個小島毫無準備,猝不及防中拉開了戰爭的序幕。新加坡是英國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南洋華僑的抗日中心,所以日本必須要拿下它,占據這里的航道,拔除這里的抗日力量。盡管英軍也做了抵抗,并不斷增派了聯邦軍隊,但已失了先機,戰斗力無法護衛這片屬地,1942年2月,日軍僅用了兩個月便占領了新加坡。新加坡人甚至還沒回過味來,就淪為了“戰敗國民”。為避免過多的傷亡,英軍總司令白思華宣布無條件投降,將近13萬的英國軍、澳大利亞軍和印度兵成為日軍的階下囚。

    日本人占領這里后,將新加坡改名為昭南,意為南方之光。這個名字對新加坡人來說,都多少帶著諷刺意味。之后,在接受投降的前14天,日軍展開瘋狂的“肅清”行動,以報復當地華僑和義勇軍曾進行過的抗日活動。所有年齡在18~50歲的成年華人男性都被驅趕到“檢證中心”挨個盤查,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空地上,沒有水和食物,經受風吹雨淋和鞭笞。那些據說是抗日分子的都被抓出來送往監獄,但大部分被殺掉。他們有的被用船運到絕后島(圣淘沙島)附近被扔進海里,有的干脆被趕往海里用機槍掃射。據實際估算,在那兩個星期里,被殺害的華人平民約有2.5萬人。日本人本來希望華人自愿與之合作,以方便他們更好地管理這里,但“肅清”行動使這種可能性變成沒有可能,大屠殺在華人心里都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空襲過后的新加坡1942年初,日軍空襲過后的城市冒起滾滾黑煙,不知又有多少孩子失去了父母,多少家庭支離破碎。

    日軍對待戰俘也相當殘酷,拒絕變節的軍官和士兵都被殺害或暴力折磨。1942年9月,約有1.5萬名戰俘被拉到廣場上,日方要求每人簽下一份絕不逃跑的保證書,但戰俘們拒絕合作。他們被滯留在廣場上三天三夜,幾名逃跑者也被公開處決。這次事件不但沒有打擊戰俘們的士氣,反而讓他們更加同仇敵愾。戰俘營里除了暴力折磨,最悲慘、最困難的還是食物短缺,在被關押的第一年里,他們便被降低了食物配給量,能夠參加艱苦的勞作那是更“幸運”的事,因為意味著能得到較多一點的食物。而在日據時期的最后幾個月里,戰俘們所得的口糧還不夠塞牙縫,很多人都沒能熬過那段時間。這些戰俘病死、餓死無數,到后來還有一大批被拉去修泰緬那條“死亡鐵路”,許多人又在這項苦差中送掉了性命。

    相比于新加坡的馬來人、歐亞人和印度人,日方對待華人更為嚴酷,無論是榨取錢財還是實施嚴刑峻法總是先對華人下手。在“肅清”行動之后,他們成立了華僑協會,向馬來亞地區的華人索要5000萬元的奉納金。其中,新加坡要承擔1000萬元。日軍將領山下奉文當初給出的理由是:“華僑支持重慶政府抗日,這筆錢是你們向日軍贖罪的買命錢?!?0多歲的著名華僑林文慶被迫擔任華僑協會會長,并以他的名義去籌錢。

    投降儀式后的雙方代表團1945年9月12日,政府大廈舉行了日軍投降儀式。之后,雙方代表團走出大廈。

    歡呼的人群1945年9月5日,面對重返新加坡的英國軍隊,人們發出了歡呼。人群的上方,英國國旗飄揚,這代表日軍對新加坡的占領結束了。雖然英軍受到了歡迎,但從此以后,英軍在新加坡民眾心中的威信大不如前。

    在整個日據時期,流言四起,人心惶惶,告密和私刑橫行,稍有不慎就會被認為擁護英殖文化或反日,被憲兵隊抓走進行嚴刑拷打。人們失去了生活的目標,賺到錢便揮霍一空,因為不知道自己和全家明天會發生什么。隨著物資的極度匱乏和日方濫發軍票(代替英國的貨幣,俗稱“香蕉票”),新加坡長期陷入嚴重的通貨膨脹之中。不少不良商人囤積居奇,導致物價飛漲,米價從1斤5元漲到5000元,城鎮住宅的房子也翻了50~60倍。到后來,幾乎每樣東西都變成“黑市交易”,甚至連巴士車票、電影票等都要以黑市價格交易。到日據后期,大街上到處充斥著無用的軍票,在日軍投降日,許多人索性把軍票當成冥紙燒給自己的先人。

    日軍統治期間,改變的不僅是這里的生活,還有人們的價值觀。人們以往奉行的公正、善良都不能再作為生存下去的資本,見機行事成為人們看重的美德。一些非法貿易者和賭徒成為新富階層,那些文員、教師等白領階層則薪水微薄、處境艱難。這種價值觀的改變甚至深深影響到日軍投降之后的很多年。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日軍的高壓政策激發了新加坡人的創造才能,在工業上生產出許多替代性產品。比如用鳳梨纖維制作的麻繩和纜繩,用木薯釀制的烈性酒,用竹子、鳳梨葉和茅草造的紙,用橡膠油和汽油混合成機動車燃料,還有在戰后仍廣受歡迎的三輪車等,雖然這些替代性工業沒能延續下來,但這反映了新加坡具備進行現代工業化的潛力。雖然備受壓迫,華人仍舊是這里的經濟支柱,他們依靠互助合作和極廣的人脈在最艱難的時境也生存下去并獲得發展。

    1945年8月,日軍終于投降,結束了他們殘酷又失敗的統治,但留下的是一個疾病橫行、食不果腹、居住條件擁擠的破敗的新加坡。在日軍投降、英軍未到的一個月里,這里異?;靵y,漢jian遭到清算,許多公共設施被破壞。人們等待著英軍能降下“甘霖”救民于水火,但這場期盼的實現也許任重而道遠。

    日軍戰犯山下奉文

    山下奉文出生于1885年,是日本著名戰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山下奉文參與了多次對華戰爭,屠殺了不少中國軍民。他曾全面指揮對新加坡的戰爭,一舉從英軍手中拿下了新加坡及整個馬來半島,被稱為“馬來之虎”。英軍總司令白思華被迫率部投降。1945年,日軍戰敗,負責菲律賓防務的山下奉文向美軍投降,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剛被釋放的白思華也參加了這場受降儀式。之后,他成為第一個被美軍審判的日本戰犯,在1946年被處以絞刑。

    邁向自治

    日軍撤離后,新加坡重回英國的“懷抱”,但一切都發生了改變,無法再恢復到戰前狀態。新加坡人失去了舊日那種對英國保護能力的無條件的信任,加上馬來亞共產黨的活動,英方對新加坡的新定位,新加坡利益的訴求,尤其是糧食短缺的問題長時期得不到解決,使彼此之間激化了各種各樣的矛盾。于是,在矛盾共存中,在殖民當局的推動下,新加坡一步步邁向了自治。

    20世紀50年代,生活在新加坡的印度兒童。

    日軍投降一個月后,英軍才趕到新加坡,盡管勝利的光環仍閃耀在英國國旗上,盡管這里的人民都誠心誠意地歡迎英國政權的回歸,但昔日的榮光似乎已經不再。對大多數百姓來說,找到工作,有房子住,解決口糧問題是他們最大的心愿。但是英軍接管這里之后,饑荒與物資短缺并沒有結束,人們對英政府的希望轉化為了失望。

    1946年4月,英國軍管統治結束。海峽殖民地解散,檳榔嶼和馬六甲等地正式成立馬來亞聯盟,而新加坡作為一塊王室殖民地被單立出來,由英國總督管理。盡管如此,新加坡和馬來亞聯盟之間還是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些人也對新加坡被單立出來表示不滿。當時,因為食物的短缺,馬來人民族情緒的泛起,馬來亞共產黨帶領勞工們發動了幾次罷工浪潮,新加坡政局面臨著重重困境。直到1948年,隨著經濟的復蘇,新加坡才終結了糧食短缺的艱難狀況。

    在解放后的頭兩年里,總督一直在咨政委員會的協助下治理新加坡。雖然該委員會沒有決策權,但也分化了總督的權力。1947年,行政和立法議會成立,人民有權選出立法議會中的6名議員。1948年,因為馬來亞共產黨企圖用武力奪取政權,導致馬來亞聯邦與新加坡都宣布進入緊急狀態,這一狀態持續了12年之久。在此之前,新加坡進步黨已經成立,在此之后因為緊急狀態抑制了新組織的發展,所以進步黨成為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重要政黨。該政黨領袖與殖民政權關系密切,他們愿意與殖民當局合作,共同促進新加坡政治構架的改革和社會的改良。

    1953年底,英國政府修改新加坡的憲法,賦予了新加坡更大程度的自治權。1955年,新加坡舉行大選,這是新加坡歷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大選選舉行政與立法議會會員,并成立了聯合政府,大衛·馬紹爾成為首任首席部長。但在他執政期間,發生了多次工人暴亂。一年后,在與殖民當局關于新加坡完全自治的想法談判破裂后,馬紹爾辭職,由勞工部長林有福接任。1957年3月,林有福率領代表團在倫敦與英國當局成功達成協議,1958年新加坡成為自治邦,并得到了更多的自治權力。

    1959年,新加坡再次舉行大選,人民行動黨在選舉中獲得43票,成為最大黨,新加坡自治政府成立,李光耀當選為首任總理。至此,一場由殖民當局推動,人民行動黨“助攻”的自治之旅終于完美落幕,新加坡人的政治覺悟開始崛起,新加坡走上了自治之路。

    新加坡河上的船這張拍攝于1960年的照片展現了當時新加坡河的風貌,河的兩邊停滿了做生意的木船。

    橋南路1965年的橋南路已經非常繁華,汽車行人往來,街兩邊店鋪林立。如今,這里屬于牛車水范圍。

    新馬合并時期

    馬來亞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積極促進了新馬合并,成立了馬來西亞聯邦。但因為新加坡與馬來亞長期存在的差異以及政治、經濟上的紛爭,注定這條合并之路走不了多遠。所以,兩年之后,雙方分道揚鑣,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走上了獨立之路。

    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古·拉赫曼提出把新加坡、馬來亞、文萊、沙撈越和北婆羅洲(沙巴)聯合起來組成一個聯邦的希望,由一個中央政府來處理內部的安全事宜。這項建議主要是針對新加坡的,因為東古·拉赫曼感覺新加坡政局不穩。

    1963年9月13日,新加坡與馬來亞、沙撈越和沙巴正式合并,成立了馬來西亞聯邦。文萊因為國內發生叛亂而拒絕參加這一合并。而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也反對合并,兩國都曾因領土之爭,與新的馬來西亞聯邦政權展開對抗。

    重要的是,新馬合并之后,新加坡與中央政府之間并不和諧,矛盾不斷。在合并后的第三個月,李光耀就對馬來西亞聯邦沒有給予新加坡足夠的提升社會狀況的預算表示不滿,新加坡的商人也不斷投訴中央政府對他們的歧視和打壓。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提高新加坡上交的稅收,這使雙方的經濟利益矛盾進一步深化。雙方都想建立一個拓展的市場,以銷售他們新興的產品,但新加坡不愿放棄自由港地位,而聯邦則不希望降低關稅壁壘,在相互維權中彼此更埋下了不滿的種子。

    在政治上,兩地也有很大的分歧。1963年,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巫統(馬來人政黨)、馬華國會和國大黨組成聯盟黨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但這次選舉他們未得一席,原有的選舉也被人民行動黨奪取。1964年3月,聯邦政府舉行大選,人民行動黨也以高調的姿態參與這次大選,以期更快地融入馬來西亞聯邦。但這次舉動卻招來聯邦政界的不滿以及敵視,人民行動黨也在選舉中慘敗。不久,因為巫統的煽動以及印尼特務的挑撥,新加坡爆發了嚴重的種族暴亂,馬來主義情緒再度泛起。一些激進的馬來人甚至將李光耀視為敵人,認為他是反馬來人的社群主義者,威脅到他們的宗教和文化。

    東古·拉赫曼馬來西亞第一任總理,被尊為“馬來西亞國父”,大力促成馬來西亞聯邦的成立。

    1964年7月29日,李光耀來到貧民區發表演講,指責東古·拉赫曼與聯邦政府試圖推行“種族沙文主義”。

    鑒于這種局面,首相東古·拉赫曼擔心華人會逐步進入馬來西亞的政界,主宰這里的政治和經濟環境,破壞馬來人的絕對領導權。于是,他決定將新加坡“踢”出馬來西亞聯邦,以保證馬來族的統治。1965年8月,中央政府召開國會,修改憲法,以126票的贊成票將新加坡逐出馬來西亞。于是新加坡在被動的狀態下成為一個有主權的、民主、獨立的國家。

    獨立治國

    “新加坡沒有歷史,新加坡的歷史從現在開始!”1965年8月,新加坡人發現他們被迫獨立了,從那時起,這句豪言壯語一度成為新加坡的流行語。接下來的一切都要面臨改弦更張,這個新獨立的小國是否能在國際上生存下去也成了問題,但新加坡不但生存了下來,而且日益強大。

    新加坡總統府這片美麗的建筑位于烏節路上,始建于1867年。從前這里戒備森嚴,1995年1月2日以后,就定期向公眾開放。

    1965年,新加坡獨立之后,積極尋求國際支持,以防再被馬來西亞強行合并或被印度尼西亞攻擊。同年9月,它被批準加入聯合國;同年12月,它加入英聯邦,并在之后成為共和國。1967年,新加坡又協立東南亞聯盟,成為東南亞聯盟的創始國之一。

    獨立之后的新加坡面臨著一系列政治、經濟問題,除了主權糾紛,還有住宅緊缺、土地和天然資源缺乏,失業率高達12%。為了謀求生存,新加坡展開了一連串的措施,發展工業與經濟。首先需要解決的便是住房問題,不但市中心的街區住房擁擠雜亂,貧民區因失火也有上萬人流離失所,早在1960年,新加坡便成立了建屋發展局,負責建設所有政府組屋,再廉價租給民眾。另外,新加坡也鼓勵個人購房,并以中央公基金貸款方式幫有工作、有償還能力的人來購置房產。直到今天,建屋發展局仍在為國家建造組屋和新鎮,現今有將近90%的居民都住在組屋里,實現“住者有其屋”。

    在工業上,新加坡成立了裕廊工業區,并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并采取優惠政策來吸引外資。工業化發展同時促進了新加坡的制造業,電子產品崛起,使新加坡逐漸成為電子產品出口國。并且,作為世界主要的港口,新加坡也成功吸引了國際上許多著名的石油公司(殼牌石油和??松梨诘龋?,成為世界第三大煉油國。

    對于基礎設施建設,新加坡同樣非常重視,不僅修建了多條寬闊的道路,完成電信設施的鋪設,還對港口進行了現代化改建,促進港口業務的發展。1961年,新加坡成立經濟發展局,并在1965年進行重組;1970年,金融管理局、新加坡發展銀行、裕廊鎮管理局相繼成立;1972年,新加坡又成立了郵政儲蓄銀行。這些公共部門和銀行的設立,方便了新加坡經濟與金融業的發展,為其建設現代化都市打下堅實的基礎。

    同樣,教育也是新加坡優先發展的方面。在幾十年內,政府不僅修建、成立了許多小學(目前新加坡有350多所中小學),發展基礎教育,同時也注重高等教育的發展。新加坡政府更是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促進了本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為自己在國際上發展順利搭建了語言平臺。

    到了20世紀80年代,新加坡就已成為政局穩定、經濟發展迅速的強國,失業率低至3%,其國際地位再也不容他國小覷。

    總統府大門上的國徽

    新加坡的里程碑

    1819年,萊福士在新加坡建立了貿易據點;1826年,新加坡成為東印度公司旗下的海峽殖民地之一;1867年,新加坡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1959年,新加坡脫離殖民統治,成立自治政府;1963年,新加坡與馬來亞等國合并,成立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新加坡獨立;同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成為第117個成員國;同年10月15日,加入英聯邦;同年12月22日,成立新加坡共和國。



<u id="0bgj4"></u>
  • <wbr id="0bgj4"><source id="0bgj4"></source></wbr>
  • <sub id="0bgj4"></sub>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legend id="0bgj4"></legend></wbr>

        <sup id="0bgj4"></sup>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wbr>
        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