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印象沙特阿拉伯
書迷正在閱讀:如歌似夢、御前男朋友、[綜韓劇]夢醒時見你、年下小狼狗、膽小鬼、犬狼、以地為床、反派今天乖了嗎(快穿)、異位面見聞、仙界供應商
第一章 印象沙特阿拉伯 地球上有三分之一面積是沙漠,它們濁浪滾滾而舉目無限,烈日灼曬而極盡荒涼。在這些人跡罕至的沙漠中,位于中東阿拉伯半島上的沙漠之國沙特阿拉伯卻是世界上許多人羨慕的地方。那里的沙子閃耀著黃金般的光芒,貯藏著全世界都需要的能源。 幸福的沙漠之國 它是阿拉伯半島的中心,云淡天藍,陽光照耀的碧海黃沙之下,是巨大的能源財富;它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誕生地、阿拉伯文化的源頭,藍色蒼穹之下,拱形尖頂之上,一輪彎月無聲訴說著《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這里的幸福,來自精神信仰和物質財富的融合。 ◎碧海黃沙,中東圣地 在許多人印象中,沙特阿拉伯(以下簡稱沙特)是一個除了漫漫黃沙就是黑色石油的地方。那里的人除了富得流油之外,過的都是沒水的苦日子。如果你是這樣認為,那就沒有客觀地看待這片土地的富庶及其上有著豐富精神生活的人們。先不說它的富庶,僅僅其歷史文化和絕美風景就足以證明,沙特是神秘的阿拉伯世界中,除了埃及可以與之比擬之外,有著最美自然景觀和最獨特宗教氛圍的國度。對于全世界而言,沙特強大的影響力除了豐富的石油貯藏之外,它還是穆斯林心中的圣地。每當禮拜誦經之時,世界上所有穆斯林都會無限神圣地朝著沙特圣城麥加的方向頂禮膜拜。 阿拉伯利雅得附近的“阿拉伯沙漠” 沙特國土面積225萬平方千米,大部分位于阿拉伯高原,其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西部希賈茲一阿西爾高原屬地中海氣候,其南段的希賈茲山脈,海拔在3000米以上;其他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西部紅海沿岸為狹長平原,以東為賽拉特山。山地以東地勢逐漸下降,直至東部波斯灣沿岸平原。沙漠廣布,其北部有大內夫得沙漠,南部有魯卜哈利沙漠。幅員遼闊的沙特占據了阿拉伯半島70%的面積,然而全境的沙漠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一半,所以它有阿拉伯半島的“沙漠王國”之稱。沙漠的兩邊,在西南部是著名的紅海,傳說摩西帶著以色列人從海中踏過,東面是碧波蕩漾的波斯灣,兩邊是藍藍海洋,中間是漫漫黃沙,奇特而壯麗的大漠風采絕無僅有。 沙特典型的熱帶沙漠氣候,使它成為世界上最熱的地區之一,這里全年干燥少雨,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日照非常強烈,冬季氣候溫和,夏季則十分炎熱,最高氣溫可達50c~55c。那些被熱風吹干的巖石,寂寥地屹立在廣闊的沙漠上,構成沙特壯麗的大漠景觀。全國只有少于1%的土地適合耕種,嚴酷的自然條件,是沙特地廣人稀,人口密度低的主要原因。沙特也被稱為“無流國”,全境地表沒有河流與湖泊,不過,上天卻眷顧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讓他們可以在低洼處(有地下水、紅海和波斯灣沿岸的平原低地)建造出綠洲,過上有水的生活。 沙特王國總共有13個地區(?。喊ㄊ锥祭诺玫貐^、麥加地區、麥地那地區、東部地區、卡西姆地區、哈伊勒地區、阿西爾地區、巴哈地區、塔布克地區、北部邊疆地區、季贊地區、納季蘭地區、朱夫地區。地區下設一級縣和二級縣,縣下設一級鄉和二級鄉。屬麥加地區的山城塔伊夫為沙特的夏都,海濱城市吉達為外交之都。作為政教一體的君主制王國,國王亦稱“兩個圣地(麥加和麥地那)的仆人”,行使著最高行政權和司法權,政黨活動在這里是被禁止的。 沙特的國旗是綠色的,旗地上用白色的阿拉伯文寫著伊斯蘭教的清真格言:“萬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主之使者?!睂τ谏程厝硕?,綠色代表和平,而白色則象征著純潔。他們愛好和平、自主,奉行不結盟政策,雖說與也門、約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阿曼等國接壤,卻從不與誰結盟或挑起戰爭。 沙特阿拉伯利雅得的棗椰園 在沙特,滿眼的民居建筑都是沙土的黃色,街上行走的是穿白袍的男人,偶有穿黑袍的戴著面巾只露出眼睛的女人。天空蔚藍,白云飄飄,令人眼亮的是一排排綠色的棗椰樹。它像沙漠中的衛士與酷熱作斗爭,為人們阻擋風沙和烈日,結實的枝干樹影婆娑,使得城市綠洲極具濃郁沙漠風情。 ◎石油帶來的幸福 沙特既古老又年輕,是個有奇跡的國度。說它古老,源于它悠久的歷史,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建立了阿拉伯帝國,歷經四任哈里發后的倭馬亞、阿拔斯王朝等鼎盛時期,版圖曾橫跨歐、亞、非三洲。19世紀,英國入侵,把這片土地分為漢志和內志兩部分。1924年,內志酋長伊本·沙特兼并漢志,1926年10月漢志、內志民眾擁戴伊本·沙特為“國王”(埃米爾)。經過多年征戰,他終于在1932年9月23日宣告建立沙特阿拉伯王國,這一天被定為沙特國慶日。說它年輕,也是指其建國歷史并不久遠之意。 作為世界上少有的以家族姓氏來命名的國家——沙特阿拉伯王國,在阿拉伯語中,沙特是“幸?!钡囊馑?,“阿拉伯”則指“沙漠”,意為“幸福的沙漠”。那么,沙特是如何幸福起來的呢?沙特土地貧瘠、資源匱乏、地廣人稀,曾經以游牧為生的貝都因人還搭著帳篷,放著牛羊,過著貧苦的生活,兩邊是又苦又咸的茫茫滄海,卻不能提供一瓢用以解渴的淡水,中間是熱浪滔天的沙漠,找不到綠色的希望,他們日復一日地尋找著淡水與綠草,當這樣的尋找失望時,宗教信仰是支撐著他們生活下去的信念。然而,這一切在1938年3月8日,美孚公司在達蘭地區發現石油之后,沙特人翻天覆地的新生活就來了。從20世紀60年代大規??碧揭詠?,沙特已經發現了約70個油氣田,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佳沃油田和最大的海上油田——薩法尼亞油田。 那么,沙特的石油是怎么來的呢?沙特阿拉伯以及阿拉伯半島地區,在歷史上曾長期是非洲大陸的一部分。數百萬年前,這塊大陸的東部邊緣地帶周期性地受到海水侵蝕,日積月累,這塊海域最終變成了現在的波斯灣。而在海域生存了數百萬年的海洋生物們的尸體沉積下來,變成了這一地區最富有的資源——石油。沙特的石油資源極其豐富,經探明的儲量居全球之冠,約占世界總儲量的1/4。不但如此,沙特石油還具有品質多樣的特點,從重油到輕油品種齊全,能滿足世界各地煉油廠的需要。沙特的石油,除極少一部分外,全部由沙特石油公司生產。公司總部設在達蘭,這家國有公司,其產量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同類公司。依靠著對石油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沙特從一個貧窮的國家一躍而起,成為一個人均收入位居世界前列、實力雄厚的新興國家。 國家財富的增長,與之相對應的是社會福利的增加。據2014年統計,沙特有人口3077萬,其中沙特公民約占67%,主體民族為阿拉伯人。沙特優渥的福利政策只針對本國籍的人。 夕陽下的油井 沙特富裕到什么程度?從居民社會福利可見一斑。沙特人教育、醫療都免費,上學、看病無需花錢;全國免稅,個人所得稅、關稅和商業稅收都沒有。許多人以為,沙特多油缺水,水比油金貴,實際上,沙特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水淡化生產國,其海水淡化量占世界總量的21%左右,居民用水幾近于免費,電費、房租等都很便宜。只要他們愿意,不用工作,靠政府發放的生活補貼,就能夠吃喝玩樂過完這一生。一般沙特本地人只愿做政府機關、銀行、大公司和民營企業的管理者,其他服務業基本上都交給外國打工者。在首都利雅得的街頭,看到那些正在搞建設的工人,不是來自印度就是來自菲律賓,當然也有些來自中國。街頭上開出租車的司機絕大多數是印度、菲律賓等國的外國人,本地沙特人則開著豪車飛馳,油價僅為中國的1/5。他們不需要為掙錢而煩惱,只需考慮如何花好錢。在沙特的大學里,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教學設備,教學大樓明亮寬敞,綠色草地四季宜人,學生們不用交納學費,學校發放零花錢,這是連歐洲和美國大學都沒有的優越待遇。由于地廣人稀,沙特政府鼓勵生育,孩子生得越多,政府給的補貼和獎勵就越多。 ◎旅游,神秘長袍中的眼睛 石油出口給沙特人帶來數不盡的財富,可是他們又想到一個問題:這地下的石油總有被挖光挖盡的那一天,到那時又該怎么辦呢?于是,努力地保住這一切榮華富貴就成為他們最大的愿望。利用豐厚的石油收入,沙特政府制訂了龐大的經濟發展計劃,實行經濟多樣化政策,重點發展現代工業和基礎工業,鼓勵農商,打算逐步改變單純依賴石油收入的狀況,建立現代化、多樣化的國民經濟體系。 10多個世紀以來,外國人要進入沙特這塊禁地,只有朝覲真主才是唯一合法進入沙特的理由。就是這些朝覲的穆斯林,也被劃定了在沙特的活動范圍,做完了朝覲就得盡快離開。沙特因此長期處于與世隔絕的狀態,對外一向閉關鎖國,真正了解它的外國人并不很多。直至21世紀初,沙特王子們從別國經濟發展中發現,原來旅游業是一種輕松愉快的產業,甚至比挖石油還容易賺錢,他們大夢初醒,意識到沙特豐富的旅游資源,也該是揭開面紗的時候了。 沙特王國擁有長達2437千米的海岸線。東有碧波蕩漾的波斯灣,西有彤云映照的紅海,海的盡頭是起伏的潔白沙灘。魯卜哈利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之一,一望無垠,其紅沙如殘陽滴血,黃沙似金箔覆蓋大地。阿西爾地區的艾卜哈,山巒疊翠,草木山水引人入勝。南部的塔伊夫地區涼爽宜人,海濱吉達市早就聞名遐邇,有“紅海新娘”之稱,頗有浪漫時尚之風采。旅游者可以在紅海里潛水觀魚,陸地上看珍奇的野駱駝、候鳥群,到浩瀚的黃沙中去探險,到茫茫的大海中去遨游,感受人的渺小和自然的強大。塔伊夫市享有“夏都”之稱,距離吉達6小時車程,沙特國王每年都來此避暑,秋天盛產大而甜美的石榴;南方距吉達600千米處的阿爾哈氣溫較低,雨量充沛,風景怡人。首都利雅得雖然位于荒漠中間,卻因地下水的緣故而綠意盎然。沙特的老王宮、古建筑位于利雅得舊市區和近郊;傳統的手工藝品市場蘇邁里大街位于南部的老城區,銅盤、銅壺、銅水煙袋等各種具有濃郁阿拉伯風格的手工藝品,擺滿了大大小小的商鋪。 然而沙特最為人稱道的是,它是全世界伊斯蘭教發源地,那獨一無二的伊斯蘭歷史芬芳和圣地氛圍,吸引著全世界穆斯林的心靈。參觀伊斯蘭教圣地,麥加和麥地那的文化古跡舉不勝舉。到沙特去旅游,首先感受的便是伊斯蘭教的歷史人文氣息。旅游者可重溫1400年前先知穆罕默德傳播宗教信仰時經歷過的山水路途,回味圣者其中的艱辛;在烈日炎炎的沙漠下感受貝都因人的游牧生活,聽一聽悠揚激越的“邦克”,有沒有震撼心靈的感受。阿拉伯文明的歷史縮影所遺留下來的一切,以一種古樸的特質煥發出來。 為了減輕對石油產業的依賴,沙特王子們決定立刻修改法律,調整國家經濟結構以便發展旅游業,接著令海關把國門再開大那么一點點,允許一些異教徒進入沙特并到沙特各地旅游。2000年后,這個保守的王國終于允許國內的旅行社將外國人包括異教徒接進來看一看,不再要求游客必須是穆斯林。2005年,沙特政府甚至決定在伊斯蘭教的第一圣地麥加新建100座花園以增加它的旅游魅力。 在沙特,隨處可見最新款的跑車、豪華的別墅及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高檔的金銀首飾店和充滿異國情調的香料市場……旅行在沙特,隨處都會感受到它濃厚的伊斯蘭歷史文化氛圍和獨特的自然景觀魅力。 世界各地穆斯林朝覲者來到沙特阿拉伯麥加,環繞著天房頂禮膜拜。 阿拉伯半島 夕陽下,黃沙漫漫,駝鈴悠悠,一支駝隊載著貨物緩緩行過沙海。騎在駱駝背上的,是著白袍的阿拉伯商人。在久遠的歷史剪影中,上千年以來,他們就這樣穿行于連接亞非大陸上的這片沙漠土地,而這種堅忍不拔的頑強毅力,正是阿拉伯半島所賦予的精神所在。 ◎荒漠中的神奇世界 在北緯13°~20°,東經35°~60°,亞洲西南部,有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半島,它東臨波斯灣、阿曼灣,南臨亞丁灣和阿拉伯海,西傍紅海與非洲大陸相望,北面與敘利亞沙漠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接壤——即著名的阿拉伯半島。 阿拉伯半島的海濱 地質學家認為,阿拉伯半島是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天然延續,最初,地中海和印度洋之間的大陸相連在一起,后來發生了地殼大變動,陸地中間陷落成為紅海。紅海把亞非大陸截然分開,紅海東邊的一塊土地形成了一個酷似長筒靴形的大半島——阿拉伯半島,總面積320多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與印度半島、中南半島并稱亞洲三大半島。 古老的平坦臺地式高原,使阿拉伯半島全境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在阿曼境內再隆起,中間是廣闊的占去半島大部分面積的沙漠地帶,較大的沙漠自北向南依次為大內夫得沙漠、代赫納沙漠和魯卜哈利沙漠,其中以魯卜哈利沙漠面積最大,達65萬平方千米,因此有“沙漠半島”之稱。北回歸線橫貫其中,氣候干熱,大陸性強,屬熱帶荒漠氣候。年平均氣溫在20c以上,絕對最高氣溫可達50c~55c,為世界最熱、少有的干旱地區之一。這里年降雨量除個別地區外,一般都不超過200毫米。降雨量最少的是沙漠地帶,有時連續幾年也很難碰上一次降雨,炎熱而干燥。整個半島沒有一條常年流水的河道,適宜耕作的土地異常匱乏。僅在沿海平原和內陸地勢低洼及地下水位較高處,才分布有狹窄或零星的綠洲,適宜灌溉農作物。這些鑲嵌在浩瀚沙漠中的點點綠洲,為半島的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所需。 數千年以前,就有人在這些綠洲上從事農耕。如:古代稱之為“幸福地區”的半島西南的也門,曾為人類創造出高度的文明。東海岸的哈薩、南海岸的哈德拉毛,以及西海岸沿紅海一帶,有豐富的物產,如小麥、大麥、玉米、高粱、谷子和豆類等,豐饒的草原牧場喂養著駱駝、馬、綿羊、山羊、騾、驢等家畜。對于半島的游牧民來說,駱駝尤為寶貴,運輸、貿易,乃至生存都離不開它。新娘的彩禮、罪犯的贖罪金、富人的財產,都以駱駝為計算單位。駝乳可以解渴,駝rou可以充饑,駝皮可以做衣,駝毛可以織帳篷,駝糞可以做燃料,駝尿可以做藥,駱駝一身都是寶,以至于游牧民都喜歡自稱“駝民”。 在阿拉伯半島波斯灣沿岸未發現石油以前,世界上的穆斯林一致認為,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的搖籃、穆斯林力量的源泉,只有穆罕默德才能使阿拉伯世界屹立不倒。即使在被發現石油之后,他們仍然這樣認為:倘若沒有穆罕默德,阿拉伯半島就像一幅沒有色彩的圖畫,或者一具沒有靈魂的rou體。那么,在先知穆罕默德誕生之前,阿拉伯半島是如何的呢?它與沙特之間又有著什么樣的淵源呢? ◎源遠流長的歷史聯系 阿拉伯半島是沙特阿拉伯的誕生地,也是歷代沙特王朝遵奉的伊斯蘭教的發源地。歷史上,早期和現代沙特王國無論是在種族與宗教,還是在文化與傳統等方面都同古代的阿拉伯半島有著久遠的內在聯系。要了解沙特王國,先要認識和了解阿拉伯半島的歷史。 阿拉伯半島是閃族(semite,亦譯閃米特人)的發祥地,阿拉伯人屬于閃族。據史料記載,“阿拉伯”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853年亞述人的碑文中;古希臘著名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公元前484年~前425年)及其以后的希臘、羅馬史學者,用“阿拉伯”或“阿拉比亞人”泛指整個半島的居民;半島居民自己使用阿拉伯人的稱謂始見于公元前后半島南部的古代碑刻中。從公元前8世紀起,在阿拉伯半島的南部和北部曾相繼出現了一些早期的阿拉伯國家,如南部的麥因、賽伯邑王國、希木葉爾王國,北部的奈伯特王國、巴爾米拉王國等等。這些王國衰落之后,自公元6世紀末葉起,阿拉伯半島的政治、經濟和宗教中心逐漸轉向漢志地區。漢志的三座城市麥加、塔伊夫和麥地那在那時十分繁榮,商業發達。 在伊斯蘭教興起以前,漢志的阿拉伯人信奉多種宗教,比如拜物教和其他外來宗教。公元570年前后,伊斯蘭偉大的先知穆罕默德出生于麥加,他雖出身名門,但因家道中落,12歲便隨叔父外出經商。隨著社會地位的提高,他開始對社會和人生產生了思考,心中涌動著一種拯救萬民的神圣使命感。麥加城郊希拉山有一個山洞,是他常去的地方,在那里他隱居靜修,冥思苦想。公元610年,年近40歲的穆罕默德正在山洞中靜修,突然接到真主安拉的啟示,在那之后,他便開始了傳教活動。其間他經歷了許多挫折與打擊,但跟隨他信奉真主的穆斯林也越來越多。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及其信徒從麥加遷徙到麥地那,到那里之后,他的創教事業開始穩定起來,并走向了后來的勝利。10年之后,伊斯蘭教的聲威震撼整個半島,遠近的各個部落紛紛皈依伊斯蘭教。此時,穆罕默德回到麥加領導了一次只有穆斯林參加的正式朝圣,成為全體阿拉伯人的精神和世俗領袖。 阿拉伯半島連接亞非兩大洲,扼守交通要沖,地理位置優越,在世界交通上占有重要地位,并成為國際政治斗爭和世界強國角逐的焦點。16世紀,奧斯曼帝國統治了這里。18世紀中葉,分別出現了瓦哈卜的宗教勢力以及沙特的軍權勢力。而后兩種勢力集合在一起形成了阿拉伯半島上最強大的國家——沙特阿拉伯。19世紀,英國侵入沙特阿拉伯,把這片土地分為漢志和內志兩部分。 1924年,內志酋長伊本·沙特兼并漢志。1932年9月,歷經戰爭的沙特宣告成立沙特阿拉伯王國。 如今的阿拉伯半島上有7個國家:沙特阿拉伯、也門、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塔爾、科威特和巴林(在波斯灣中),所有國家都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中,沙特在領土上占了阿拉伯半島的3/4,最重要的是,圣城麥加和麥地那都在沙特王國境內,沙特王國成為全世界穆斯林心中圣城的守護者。每年,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都會前往沙特西部的麥加和麥地那朝覲,國際影響力不言而喻。遠的來說,伊斯蘭教與穆斯林朝覲的歷史文明就是沙特文化,近的來說,石油工業崛起的歷程,就是沙特的經濟發展歷程。這兩點,已然是沙特全貌的梗概。 騎駱駝的阿拉伯商隊穿行在廣闊的沙漠中 紅海:美麗的“沙漠新娘” 最是海面那片紅暈,仿佛不勝涼風的嬌羞。那海水的藍,藍得仿佛不真實,海水的純凈,像一塊沒有雕琢的藍寶石,自然而隨意地在那里自在地徜徉。海水旁邊就是沙漠,宛若美麗溫柔的新娘,依偎在粗獷的男子身邊。紅海,沙漠中那一抹湛藍。 ◎紅海的紅 紅海最神奇的色彩,莫過于《圣經》中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的故事,凡是基督徒都相信這個傳說是真實的。在以色列人前臨大海,后有追兵的危急時刻,摩西面朝大海舉起手杖,海水從中間分開了一條路,當以色列人穿越而過的時候,雄渾的海水又漲如高墻,將前來追捕他們的埃及軍隊盡數埋葬于海底。這是紅海的力量,也是以色列人的神的力量,紅海就這樣為世人所知曉。一邊是海水,一邊是沙漠,像一條藍色的絲帶纏綿在黃色的沙土地邊,如此的結合,令人不得不贊嘆造物的神奇。 意大利圣瑪麗亞大教堂的繪畫,描繪了摩西帶領逃亡的以色列人渡過紅海的情景。 行走在沙特的道路上,不知不覺,單調的黃色之外便出現一抹綿延不斷的湛藍,這便是橫跨非洲北部與阿拉伯半島之間的狹長海域——紅海。其形狀猶如一條張嘴的鱷魚,從西北到東南長2250多千米,最寬處355千米,均深490米,最深2211米,面積438000平方千米。其西北面通過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連,南面通過曼德海峽與亞丁灣相連。 地質學家認為,距今約4000萬年前,地球上本沒有紅海。2000萬年以前,阿拉伯半島與非洲大陸分離發生了地殼斷裂,紅海是非洲、阿拉伯半島大陸地殼斷裂帶的中間部分,向南為東非裂谷,斷裂后有一部分海水乘機進入,使裂縫處成為一個封閉的淺海,后來才出現了狹長的海洋,因此,紅??赡苁且粋€正處于積極擴張的海洋。根據板塊構造學說,紅海位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生長邊界,而地中海處于歐亞板塊和非洲板塊的消亡邊界,故紅海的面積有朝一日會超過地中海。在1978年,紅海阿發爾地區發生過一次火山爆發,紅海南端在短時間內加寬了120厘米,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從地質學來說,紅海算是一個年輕的海,其發展階段相當于大西洋的初期。再過幾億年,可能紅海就像今天的大西洋一樣浩瀚了。 許多人會有一種疑惑,紅海為什么會被稱為紅?而不是綠,或者藍?其實,紅海也是藍色的,只是它有自己獨特的風采。有人說,如果去了沙特,一定要去看紅海,當你看見紅海,會忘記地球上還有其他海洋。站在紅海海濱,一望無際的藍色在陽光下充滿了層次感,淺藍、深藍、寶石藍、淡綠藍……深深淺淺,輕盈嫵媚,近乎透明!襯著藍天麗日,無比奪目。既然名為紅海,顯見“紅”字的由來是有講究的。 紅海在某些時候海面確實呈絳紅色,它名字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一說:在紅海之中,有眾多色彩鮮艷的貝殼,或近岸的淺海地帶有大量黃紅的珊瑚沙,使得海水變紅;或是海水中大量繁殖的一種紅色海藻,使得海水略呈紅色,得名紅海。其二說:紅海海面上常有來自非洲大沙漠的風,送來炎熱的氣流及紅黃色的塵霧,使天色變暗,海面呈暗紅色,因而為紅海。其三說:遠古時代,人們駕船在近岸航行,當時發現紅海兩岸特別是非洲沿岸,有一片綿延的紅黃色巖壁,這些紅黃色巖壁將太陽光反射到海上,使海上呈現出紅色的光芒,紅海因此而得名。再有說法是:古代西亞人認為,黑色代表北方,紅色代表南方,紅海就是“南方的?!?。最浪漫的一種說法是:夕陽下紅海的水面也會發出紅暈,仿佛新娘嬌羞的面色。 種種說法為紅海增添了獨特的魅力。如果去到沙特,而沒看到紅海,那遺憾不是一點點。 ◎沙漠熱海,人間勝境 歷史上,紅海是首見文字記載的大海域之一。約公元前2000年,就有埃及人在紅海上從事商業活動,公元前1000年,就有人從紅海航行通往印度洋。那個時候,紅海就是海上商業貿易的交通咽喉。由于當時技術條件落后,人們航行時,要經歷紅海上空大氣層中陽光的曝曬、岸上吹來的沙暴、海里的暗礁險灘和湍急的水流等危險。特別是被世人稱為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水上走廊”——曼德海峽,其水道狹窄,水流湍急,非常險惡。曼德,阿拉伯語讀音為“巴布·厄耳·曼德布”。巴布的意思是“門”,曼德布的意思是“哭喪”,加在一起就是“哭峽”,當輪船經過這里時,大有過鬼門關之感。歷史上紅海周邊的漁船和采珠船每逢出海,送行的親人無不為擔憂親人途經曼德海峽時而落淚。自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后,紅海成為聯結亞洲、歐洲最重要的海上交通樞紐之一。蘇伊士運河使海峽成為印度洋和地中海之間的重要通道,其經濟、軍事戰略地位更加重要。險惡的“曼德海峽”曾經奪去無數人的生命,如今,紅海里集裝箱船、漁船、旅游船進進出出,輸油船常年航行在紅海上。人類智慧戰勝了自然險惡,向世人揭開了紅海神秘的面紗,展現了紅海的美麗。 紅海海灘 紅海是一個獨特的海洋,除了紅色,它還有熱、咸、透的特點。紅海兩邊都是沙漠,干熱少雨的沙漠氣候令海面非常炎熱,就連海風也是熱的。地球海洋表面的年平均溫度是17c,而紅海的表面水溫在8月份可達27c~32c,即使是200米以下的深水,也可達到約21c,更為奇怪的是在紅海深海盆中,水溫竟高達60c,越深反而越熱。熱氣騰騰的深層海水泛到海面加速了蒸發,使鹽的濃度越來越高,這樣紅海海水就比其他地方的海水要咸得多了,它的鹽度超過了海洋的平均水平。紅海非常清澈,二三十米以下仍可見一根根柱子似的珊瑚一直生長到海面附近,珊瑚上附著很多海藻、??昂D懙壬?,色彩斑斕的魚群圍著珊瑚游來游去。正因這些,紅海近年來成為潛水圣地。海水適宜的溫度和清澈,常令潛水者流連忘返。 想要深入了解紅海的海底世界,旅游者只需坐上玻璃底的船就可以。隨著玻璃船駛向大海深處,海水會越來越清澈,顏色也越來越淺。隔著玻璃,各種各樣的熱帶魚和五顏六色的珊瑚呈現在眼前。即使離岸十幾米的海域內,也能看到密密擠壓著的珊瑚如灌木般姿態萬千,顏色各異,仿佛是五彩繽紛的海底大花園。世界各地的旅游潛水者無不對紅海充滿期待,眾多的魚類和珊瑚對他們來講太誘惑了。紅海最佳的潛水時間是在每年的五月至八九月份。 適宜的溫度條件使紅海濡養了豐富的水產品種。僅有記載的珊瑚就有200多種,品種比任何一個海洋都豐富。一些魚種也是紅海獨有的,紅海里已經發現1000多種無脊椎動物和1000多種魚類,包括鯊魚、海龜、鱷魚、玻璃魚、海鰻、石斑魚等,也有許多其他海洋中的無脊椎動物。前不久,紅海里一條巨大的海蛇終于被埃及科學家和潛水員抓到了。這條蛇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條,體長79米,重56噸,據說它曾害死了320名游客和125名埃及潛水員。不論是真是假,沒有紅海的養育,它能長到這么大么! 沙特有一些潛水區域,可以令你欣賞到紅海的種種美麗。不過在這里提醒潛水者,紅海里有鯊魚和章魚在暗礁出沒,不謹慎的潛水者會成為它們的美餐。旅行者也可以站在海灘上,看海鷗翔集,看躍出海面的海豚,看不遠處,層林盡染,連綿的山巒和海岸遙相呼應。這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會讓你陶醉在這人間天堂之中。 紅海邊的酒店 石油寶庫 曾經,沙特是一個土地貧瘠,地廣人稀,搭著帳篷,以四處游牧為營生的貧窮國度。直到20世紀40年代,貧窮成為了過去,一躍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富庶國家,人們過著富足安逸的生活。這一切,皆源于一種黑黝黝的能源——石油。 ◎揭開能源財富的序幕 由于自然環境惡劣,在發現石油資源以前,沙特還停留在以物易物的自然經濟狀態,居民們靠打魚、放牧和簡單的沙漠農業過生活。在伊本·沙特建國之后,國家經濟仍然落后,現代工業一片空白,人民生活困頓,國家財政和王室的開支主要靠各地穆斯林的朝覲收入維持。不僅僅是沙特,那個時候整個阿拉伯半島的海灣國家都過著節衣縮食的日子,他們并不清楚海面上有時候漂浮著的黑乎乎的像油一樣的黏稠東西對他們來說有著什么樣的意義,直到外國人來這里,才發現了20世紀最有價值的能源——石油。 黃昏時分的石油鉆井平臺 中東石油的勘探與采掘是20世紀最大的發現。最早,俄國統治下的阿普什倫半島開始了石油的開采,1863年,第一座煉油廠在巴庫建成。崛起的西方現代工業需要大量石油,卻缺乏石油資源,當他們聽說中東海灣附近有石油滲出時,便將眼光瞄準貧苦的阿拉伯海灣國家。最早到中東鉆探石油的是一個名叫威廉·達西的英國人。盡管這在當時是冒險的投資,1901年,他獲得了伊朗的石油開采權,由于在經費、技術以及英俄在波斯的矛盾等困難,曾試圖與一些石油公司合伙,但均未成功。1903年,達西在波希米亞溫泉療養,結識了當時英國皇家海軍第二大臣約翰·費希爾上將。這位將軍高瞻遠矚地意識到,石油將作為燃料使海軍發生根本性革命。當達西向他講訴在波斯灣開發石油的計劃后,他興奮地鼓勵他,還盡力幫助他,甚至通過海軍給石油公司施加壓力。波斯灣的石油吸引著達西再次去中東冒險。終于在1905年,一家緬甸石油公司與達西聯盟,1908年,這家公司在伊朗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在英國海軍的大力支持下,后來成立的英波石油公司現在已是英國政府作為后盾的一家石油公司。中東海灣國家的命運,從此改變! 另一名新西蘭人費蘭克·霍姆斯,早年曾周游列國,聽說中東的伊朗打出了油井,便也想到那里去冒險。1920年,他組織了一個公司去中東的巴林尋找石油。當時,巴林酋長對石油不感興趣,而對淡水很急需,在霍姆斯幫他打出了水井之后,為了表示感謝之情,酋長給了他開采石油的特許權。1927年,他把開采權賣給海灣石油公司,之后海灣石油公司又轉賣給加州美孚石油公司。后來,中東的石油便由這些特許的西方商人來開發。這些公司大多是英國人、法國人、荷蘭人和美國人開的,并在各國政府的授權下進行。 沙特阿拉伯的海上石油鉆井平臺 1923年,伊本·沙特國王還是內志蘇丹,他將在內志開采石油的特許權許給了一家英國公司,可是該公司試了一下便說那兒沒有石油,放棄了。1932年,當時的費薩爾親王(后沙特第二任國王)訪問倫敦,曾經計劃向一家英國公司出售特許權,然而沒有成功。1933年,沙特王國才將東部地區的石油開發特許權授予美國加利福尼亞美孚石油公司。他們滿懷信心,興沖沖地在沙特境內靠近阿拉伯海灣的地方開始采掘石油,等待著黑烏的油流噴涌而出。然而,打了整整四年的一口口沙井中,卻沒有想象中的原油出現。面對這樣的結果,雖說他們大失所望,但是倔強的美國人決定咬著牙再堅持一年。1938年,在沙漠的驕陽下,拼搏了五年的工人面對著空井,終于徹底失望,卷起行李準備回家。此時,有不甘心失敗的人建議再做最后一次嘗試。當時,他們在沙漠東部的達曼,最后嘗試打了一口井,這時,奇跡發生了。蒼天不負有心人,達曼的這口油井在人們惴惴不安的等待中冒出了原油的浪花,揭開了沙特油海的蓋子。從此,沙特的石油改變了世界能源的歷史,揭開了沙特石油經濟的大幕。 ◎石油王國巨無霸 就在1938年沙特東部的達曼打出第一口商品油井之后,第二年5月,沙特就開始出口石油。經過地質學家勘探,人們驚喜地發現,原來看似土地貧瘠、寸草不生的沙漠下,竟然貯藏著世界最豐富的石油資源,遼闊的沙漠下面流淌著的竟是一條石油長河!此外,除了石油,它還有豐富的天然氣,并且儲量都堪稱巨無霸級! 2006年,沙特向世界公開宣布的石油儲量超過2640億桶,占據全球石油探明儲量的1/4。據稱,它最終可開發的石油儲量高達l萬億桶。按照現在的速度不停息地開采,還可以繼續采掘100年。沙特阿拉伯擁有77個油、氣田,在東部及臨近的波斯灣內,聚集著8個幾乎占沙特一半原油儲量的超級油田。其中,加瓦爾(ghawar)油田是世界上最大的陸上油田,占據總儲量中的700億桶!薩法尼亞(safaniya)油田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底油田,采儲量為190億桶,更有3300億立方米的巨量天然氣!其他大油田還有瑪尼法(manifa)、布蓋格(abqaiq)及祖盧夫(zuluf)油田等。 沙特阿拉伯1966年時的郵票,郵票上面展示了沙特阿拉伯的一處油田 沙特有全世界最大、最先進的石油勘探工程中心,其三維地震探測技術可以準確地劃分新發現的油層的界線;他們在中央阿拉伯地區開采出輕質、基本不含硫的原油,用極低的成本就可以將原油精煉成具有高附加值的輕型產品,這堪稱是沙特最為成功的勘探例子。在盡力開發陸地原油生產潛力的同時,沙特人也大力發展鉆井平臺技術,努力挖掘海上石油生產潛力;在困難地帶和近海地區,運用橫向鉆探技術進行勘探。這些油田具有藏量大、埋藏淺、油井自噴能力強、出油多等優點。所產的原油從重質油到超輕質油皆有出產,品質多樣,一般輕質油多產自陸上油田,中質油和重質油則多來自于海上。不僅僅是石油,沙特的天然氣也很豐富,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為7萬多億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氣探明總儲量的4%,居世界第四位。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和龐大的石油生產能力,使沙特成為世界上當之無愧的石油王國。 沙特阿拉伯的煉油廠 沙特采出的絕大部分原油輸往西歐和美國等地。從波斯灣的拉斯坦努拉和達曼到地中海東岸的西頓,鋪設有大量輸油管道,每年可輸送石油數千萬噸。拉斯坦努拉被譽為世界上第一大輸油港?,F在,日本、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韓國等發達國家所消耗的石油主要從沙特進口。作為現在世界上最大的賣油翁,即使是沙特石油工業打個噴嚏,世界石油市場就會得個小感冒。石油氣資源為沙特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巨大財富。早在中東發現石油之后,沙特的開國國王就制定了以石油工業帶動經濟發展的設想。在1953年前老國王伊本·沙特在世時,沙特石油年收入2億多美元。60年代中期,沙特石油產量躍居世界第五位。70年代初,石油大幅度提價,沙特的石油收入迅速增加。巨大的財富使得沙特政府于1973年收購了阿拉伯美利堅石油公司(由雪佛龍、德士古、??松兔梨诘仁途揞^所共同擁有,簡稱“阿美石油公司”)25%的股份,至1980年,沙特政府將占有股份增加至100%,如此一來,沙特完全將境內油田收歸國有。直至1988年,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也稱沙特阿美公司)建立并承接其所有包括勘探、開發、生產、煉制和銷售業務。 沙特的財富,取之于土地,用之于人民。他們以石油換取美元,興建石油、天然氣、石油化工等大型國營企業,還積極扶植私人企業發展,使經濟得到較快發展;政府對普通百姓的福利設施也很重視,興建學校、醫院等,使普通百姓的生活得到翻天覆地的改變。 “無水之國”的奇跡 一個生活在中國南方的人,停水一小時只會覺得很不習慣。如果到了無水缺水的地方,才會感覺到水的珍貴。在滿眼望去皆是黃沙的沙特,水可算是比石油還要稀缺。有了石油就有了財富,有了財富就可以將兩邊茫茫的海水化為淡水。這就是它的奇跡。 ◎水比石油貴 地球的陸地面積約1.49億平方千米,海洋面積約3.61億平方千米,其中海洋占全球總面積的71%。地球上海洋連成一片,而陸地則相互分離。為什么地球是蔚藍色的?很簡單,因為海洋是蔚藍的。陸地上,許多地方干旱缺水,尤其是淡水資源。早在許久以前,人們就通過各種方法,希望把海水變成淡水,可以用于人類使用。 16世紀時,英明睿智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頒布了一道命令:誰能把苦澀腥咸的海水淡化成可供人類飲用的淡水,以一種價格低廉的方法發明出來,誰就可以得到10000英鎊的獎金。那個時候,10000英鎊可以算得上一筆巨款。16世紀末,人們嘗試用蒸餾器在船上直接蒸發海水,將鹽與水分開來制取淡水飲用,此法開創了人工淡化海水的先河。但這個方法,只能適用于少量的海水淡化。19世紀末,蒸汽輪船普遍發展,這時用于蒸發海鹽的蒸發器也隨之蓬勃發展,用以滿足鍋爐用水和部分飲用水的需要。世界上第一臺固定式淡水裝置在俄國巴庫于1877年建成。其他國家尤其是缺少雨水的干旱國家也相繼建成固定式淡水裝置。但是,這些裝置也只是小批量地生產淡化水。真正大規模地淡化海水,是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的沙特。 現代沙特阿拉伯第一任國王——伊本·沙特和他的兒子 對于沙特來說,上天對他們既眷顧又慳吝。在這塊200余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下蘊藏有極豐富的石油資源。但除了石油資源,這塊土地滿眼黃沙,差不多一半以上的地區甚至沒有地表覆蓋物。由于全國沒有一條常年有水的河流,僅有少量的地下水可以使用,成為著名的“無流國”之一。1957年,在利雅得打出深度超過1200米的沙米斯井后,深井打水就成為沙特獲取生活用水的主要辦法。但隨著文化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巨大進步,以及居民數量的日益增長,用水需求量的大幅增長與沙特淡水資源匱乏形成了矛盾,以海水淡化為新水源的想法開始變得很重要。紅海和波斯灣,為沙特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海水,如果能大量淡化,那必將是沙特之福。 早在1928年,那時候的伊本·沙特國王還沒有正式成立沙特國家,前往麥加和麥地那朝覲及副朝的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日益眾多,原有的供水量已不堪重負。吉達是距伊斯蘭教兩大圣地最近的港口,為了加強向吉達市輸送飲用水,伊本·沙特倡導在沙特西部地區建立兩個海水蒸餾、凝結系統,這便是沙特首次利用科技手段進行海水淡化的嘗試。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加和本地用水需求的增長,1965年沙特農業水利部設立了特別辦公室,專于致力于研究其在紅海和阿拉伯灣沿岸建立海水淡化站和發電站的經濟效益和可行性計劃。1969年在瓦吉哈和迪巴(兩個紅海沿岸的?。┏踅撕K?,利用現代科技進行海水淡化,當時每個海水淡化站日產量僅為6萬加侖。1970年又在吉達增開了海水淡化站,日產量為500萬加侖,發電量為50兆瓦/小時。1972年,特別辦公室發展為海水淡化事務局,重點是從事海水淡化站的設計、施工以及管理與維護。當時在吉達、瓦吉哈、迪巴三地開設了海水淡化站。兩年后,沙特頒布了第49號國王令,宣布成立獨立的沙特海水淡化公司。此后,該公司在不懈努力下,使淡化海水成為繼石油工業之后,另一個最重要的支柱產業。 利雅得市著名的水塔 ◎海水淡化第一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沙特石油開發如火如荼,經濟迅速發展,人口快速增加,使這個原本干旱的地區對淡水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對海水淡化裝置提出了大型化的要求。至2003年,世界上已建成和已簽約建設的海水和苦咸水淡化廠,其生產能力達到日產淡水3600萬噸。海水淡化已遍及全世界125個國家和地區,淡化水大約能養活世界5%的人口。目前,世界上共有70多個國家從事海水淡化工作。僅1980年6月,全世界采用蒸餾法、反滲透法和電滲析法三種類型的淡化裝置達2204個,總產量每天約727萬噸。20世紀60年代初,“多級閃蒸海水淡化技術”應運而生。當今世界淡水總產量的70%是用此法生產的,能夠日產水18萬噸。 海水淡化設備 沙特主要以淡化海水、地下水、雨水來用于發展經濟用水和生活用水。20世紀80年代,為了國家糧食需求的安全,擴大小麥的耕種面積,沙特大力開發地下水,以灌溉小麥,一度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還能出口一部分小麥。但這個干旱之國的地下水卻年復一年地遞減,地下水資源損耗嚴重。為了保護珍貴的地下水資源,政府在幾年前就決定縮小小麥耕種面積。在東海岸和西海岸投入大量資金,修建了30多個大型海水淡化廠,每天淡化水的生產能力達到300萬立方米,每年生產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