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草原之風
書迷正在閱讀:如歌似夢、御前男朋友、[綜韓劇]夢醒時見你、年下小狼狗、膽小鬼、犬狼、以地為床、反派今天乖了嗎(快穿)、異位面見聞、仙界供應商
第五章 草原之風 時光的淘洗剝去大量的歷史沉渣,同時又積淀出一批珍貴的文化遺珠。對一個民族來說,那些閃耀的珠光就是這個民族的鮮明特色。你看,一條美麗的“哈達”牽系誠摯的情意,一座古樸的敖包寄托人們的祝福,那達慕盛會激起了全民狂歡,白月節又預示著新的豐收之年。那潔白如云的蒙古包、寬袍大袖的蒙古袍、雕飾精美的蒙古刀、營養美味的奶制品,均從衣食住行上反映了古代先輩們的生活智慧。一個民族的濃郁特色,便從這點點滴滴中閃現出來。 傳統美食 就像人生處處有驚喜,無論是在人潮洶涌的都市、偏僻荒涼的郊外,還是清新如畫的鄉村、日光充足的高原,一樣可能出現令人齒頰留香的美味食物——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去品嘗來自蒙古的傳統美食,去領略那獨特醉人的草原風情。 ◎經典的白食 奶制品是蒙古牧區的傳統食品。蒙古人崇尚白色,認為白色象征著吉祥與純潔,因此稱奶制品為“白食”,也就是蒙古語中的“查干伊德”。 蒙古的奶制品種類很多,如酸奶、黃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渣、奶糕等。酸奶在蒙古語里叫“塔日嘎”,由鮮奶經過一段時間發酵而成,味道酸香適度有助于消化,是老少咸宜的一種美食。 蒙古族日常小吃 黃油在蒙古語里叫“沙日陶?!?,因其耐餓、耐儲藏而成為蒙古人非常喜愛的一種日常食物。他們喜歡在夏、秋兩季使用傳統方法制作黃油:先將鮮奶倒入發酵桶內,攪拌后等待發酵,然后撈出浮在上面的脂肪和蛋白,過濾掉渣子,放入鐵鍋一邊加熱,一邊不斷攪動,待顏色變得微黃,取出冷卻即成。黃油可以說是鮮奶的精華,不但富含營養,還有安神明目、延年益壽的功能。人們把制作黃油剩下的沉淀物捏成小塊晾干,為其取名“酥奶渣”。 左右會自然凝結而成。 奶豆腐在蒙古語里叫“阿若勒”或“胡乳達”,是牧民們最喜歡的一種傳統食品,它的制作方法在不同的地方略有不同。最常見的方法是將鮮奶倒入容器內,放幾天待其自然發酵、凝結,然后倒入鍋內用溫火加熱,不停攪拌分離出乳清,等到凝固成稠粥狀后,再倒入木模,于陰涼通風處晾曬即成。人們喜歡把奶豆腐曬成奶干,這樣既容易保存又保留了豐富的營養。 ◎噴香的rou食 奶皮子在蒙古語里叫“烏日莫”。中國元朝《飲膳正要》中有一段記載:“奶皮子屬性清涼,有健心清肺、止渴防咳等功能?!蓖S油一樣,奶皮子也在夏、秋兩季制作,人們將鮮奶倒入鍋內用溫水煨煮,待將沸時攪拌,令奶生沫浮于表面,同時點些鮮奶,使奶汁中的脂肪凝結成一層黃色皮,再將皮取出,自然冷卻即成。此外,還有一種制法,可將鮮奶放在陽光充足空氣新鮮的室內,經過7~8小時rou食是蒙古人的主要食物,如手把rou、烤全羊、煮全羊、臘rou、卵石燜rou、蒙古八珍等,都是當地很受歡迎的菜肴。 奶茶 蒙古人經常飲用磚茶和奶茶,略帶咸味的奶茶博得了很多人的青睞。奶茶在蒙古語里稱為“蘇臺茄”,烹制方法非常簡單:將水燒開,放入砸碎的磚茶,煮2~3分鐘后將茶葉濾出,再倒入鮮奶,加入一點點鹽,便可飲用。此外,酸馬奶、馬奶酒、羊羔酒也是蒙古人喜愛的飲品,他們將經過蒸餾發酵的酸馬奶制成了馬奶酒,這種飲料不但含有豐富的營養,還有補血助消化的作用。 流傳最廣的應該是手把rou了。顧名思義,手把rou就是用手抓著食用,上乘食材要屬兩歲的羯羊rou。人們將羊宰殺清理后,切成大塊下鍋煮,通常除了鹽以外,什么佐料都不加,煮至七八成熟即可出鍋。出鍋后再用蒙古刀切割進食,其rou鮮嫩噴香不膻不膩。當然,只有在草原牧區,食客們才能享受到這種頂級美味。 蒙古傳統rou食卵石燜rou,用大塊的牛羊rou與鵝卵石混在一起,放在桶里燒制而成。 臘rou在蒙古語里稱為“寶日茲”。每年秋冬之交,牲畜膘滿rou肥之時,蒙古牧民如過節一般,家家戶戶都要宰殺牲畜制作臘rou,留待過冬食用。有的牧民喜歡將羊rou置于羊肚內冷凍保鮮,有的牧民則喜歡將羊rou切成細條,掛起來陰干,等待第二年春天羊瘦不宜宰殺時再美美享用。 煮全羊在蒙古語里稱作“兀茲”,一般在那達慕、婚禮等重要慶典或招待貴賓時才會制作。它的做法很有講究:將羊去除皮和內臟后,從脊背第七肋骨至尾部截為一段,再割下頭、頸、四肢、胛各一塊,帶尾入鍋,煮熟后取出,按照臥羊的姿勢擺在大長盤里。端上桌的時候,羊頭要朝向最主要的客人。這道美食的特點在于:雖然從同一鍋里煮熟,但每個部位的rou味各不相同,能給食客帶來完全不同的味覺享受。 隨著農業的飛速發展,除了白食和rou食,谷物食品漸漸變得越來越重要,蒙古人喜歡的谷物食品有奶煮面條、火燒、rou面腸、奶油糕點、油炸糕點、餡餅、包子、火燒、蕎面粉腸等。在日益改進的飲食習慣中,另一些俄式菜肴與中式菜肴也獲得了許多蒙古人的認可。 禮儀習俗 蒙古人長期從事狩獵和游牧生活,性格豪爽、舉止大方,并以熱情好客而聞名于世。在社交場合里賓客相見時,蒙古人一般都會互致問候或施握手禮,但獻上哈達要屬一種最正統的禮節方式,同時也是蒙古國最具民族特色的代表性禮節。 ◎美麗的哈達 蒙古人通常用獻哈達來表示崇高的敬意。哈達是一種用絲綢、絹紗或棉布制作的“禮巾”,顏色有白色、淺黃色、蔚藍色,一般寬30厘米,長0.5~1米,最長的可達3~4米,稱為“朗脆”大哈達。哈達上繡有“八寶”“云林”等吉祥圖案。 白色哈達寓意“清白、樸實”,象征潔白純凈的心靈、幸福吉祥的生活、彼此信任的友情;黃色哈達象征尊敬與接納、好運與幸福;蔚藍色哈達象征生活像天空和大海一樣清爽歡快、前程遠大。 薄如蟬翼的絲質哈達 獻哈達時,必須用雙手捧著哈達,鞠躬獻給對方。哈達的長度和獻哈達的禮儀方式取決于接受者的身份或與獻者關系的遠近。給尊者或長輩獻哈達時,身體要略微前傾,雙手捧著哈達舉過頭頂,放到接受者的座位前或胸前。接受者的動作和姿態一般要同獻者一樣,并向對方表示謝意。 蒙古人對狗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除了看門、守夜以外,它跟著主人放牧,護衛牧群應對外來的侵襲,甚至能替主人狩獵。 蒙古人具有熱情好客的傳統,即使遇見陌生人也會以禮相待。他們把酒視為食品的精華,朋友見面常以酒水相待。因此到蒙古人家里做客,當主人敬酒時,應該痛快舉杯一飲而盡,這樣才能表示對主人的尊敬。如果客人實實在在毫不客氣地痛飲飽餐,主人會感到格外高興,認為對方誠實可交。 蒙古人對長輩特別尊敬。長輩或尊者要坐在西邊的尊位,長輩講話時不能亂插話,長輩發問必須溫和地回答,外出回來要到祖輩、父輩面前請安問好。 ◎日常禁忌 蒙古人認為火很神圣,是驅災辟邪的圣物,因此禁止把刀插入火中,禁止用刀撥火,禁止在火上砍切東西,禁止在火上烤腳,禁止往火里扔臟物,以免刺傷或褻瀆火神。由于自古以來隨水草而居,蒙古人又特別崇敬水,認為在河里不能洗澡、洗臟東西,更不能倒垃圾、大小便。 蒙古人忌諱黑色,將其稱為“哈爾”,任何罪惡、不幸、背叛、貧窮等不吉事物都以黑色涵蓋。 蒙古人送禮時忌送帽子,帽子的口朝下則預示著會破壞別人運氣。接遞物品時,需以雙手接遞為敬,也可單獨使用右手,但不能只用左手接遞,更不能用手指或馬鞭指向別人或接觸別人的用具,那會被視為很不尊重對方。 蒙古人對動物的感情非常深厚,把狗視為草原牧區的朋友。到牧區人家做客,千萬不能打或呵斥主人家的狗,否則就是犯了禁忌,會遭到主人冷眼相待。不管客人是騎馬還是駕車,在接近蒙古包時切忌重騎快行,否則便會驚動畜群,或是讓主人誤以為有壞消息傳來。 哈達是蒙古族禮儀中必不可少的一樣物品。 剪發宴儀式 剪發宴儀式是蒙古兒童成長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傳統儀式。當女孩年滿2歲,男孩年滿3歲的時候,家長會請一位與孩子屬相相同的人前來為孩子剪光頭發,同時還會舉辦一個特別的宴會,邀請喇嘛出席為孩子宣讀經文祈福。等到儀式完成,家長再將剪下的頭發燒掉。 蒙歷新年白月節 每年公歷的一二月份,蒙古人開始準備“查干薩日”,漢語意思是“白月節”。蒙古人崇尚白色,認為白色是純潔、吉祥、神圣的象征,遂將歲首正月稱為白月。白月節預示著春天的開始,預示著萬物復蘇牛羊肥壯,它相當于中國的春節,是蒙古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屆時,蒙古一家人都會聚在一起吃rou喝酒、唱歌跳舞,迎接新年的到來。 ◎美食與儀式 白月節按照蒙歷(與藏歷基本相同)來確定日期,即每年蒙歷的元月一日,日期與中國春節的時間差不多,有時相同,有時相差幾天或幾個星期。白月節的日期比較令人煩惱,因為在歷法上存在分歧,幾乎每年都是在政府的決策下才能把白月節的日期敲定,所以人們無法提前做好一些相關計劃。 盡管日期不定,但節日的到來很快就會將陰霾掃光,家家開始興高采烈地為節日準備食物。按照傳統,一般家庭都要準備赫云包布、煮全羊、包子、餃子、rou餅等食物,以及馬奶、白酒等。赫云包布是一種用面粉和著黃油、牛奶炸成的食物,味道濃郁香甜,是每家每戶必備的過節食品。據說,全蒙古頂級的赫云包布來自佛教圣地甘丹寺,那兒選料上乘,工藝嫻熟,還帶有祥云、花卉等圖案,寓意著吉祥與幸福。此外,蒙古人的年夜飯桌上,一定要擺放奶皮、奶豆腐等白色乳制品。 蒙古人對春節食品的擺放頗有講究,一般將點心、奶酪和糖果擺為3、5、7、9層,通常以9層為主,因為蒙古人認為“9”是最大的數字,也是最吉祥的數字。新婚夫婦的家中一般只擺放3層糖果點心,因為“3”意味著新生活的開始。 按照蒙古的傳統,在除夕宴席開始之前,要用冬季最肥美的羊rou祭拜神靈和祖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他們先把煮全羊右后背最肥的部分切下來,分別敬佛、敬祖、敬火,最后再一塊拋向空中敬天。儀式完畢,晚宴正式開始,每人舉杯前都要先說一段長長的新年祝詞,大家一邊吃吃喝喝,一邊唱歌跳舞,男女老幼無一拘謹,興致勃勃地迎接新年的到來。 ◎祭敖包與拜年 初一清晨,蒙古牧區的牧民們要舉行祭敖包儀式。全家人一起帶著祭品,來到敖包前繞著轉圈,一邊轉一邊向空中撒祭品和寫著經文的紙張,祈求上天賜福全家,祈禱新一年風調雨順、牛羊肥壯。 相互拜年是蒙古人慶祝白月節的另一個重要活動。初一早飯后,大家開始走親訪友、互拜新年。根據蒙古習俗,在太陽從東方升起之前,晚輩必須要向長輩拜年,并敬獻哈達。拜年時,年少者要將雙手托在年長者的胳膊肘下,以示自己的尊敬之心。同輩之間拜年要互致新春問候,祝賀對方在新的一年里萬事如意。牧民們則騎著駿馬到鄰近蒙古包拜年,相互祝福在新一年里牧草青青,牛羊肥壯。 此外,白月節期間,蒙古各地還會舉辦摔跤、賽馬、賽駱駝等傳統的比賽活動,遠近民眾都會踴躍參加,場面非常熱鬧。 祭敖包是蒙古族最重要的祭祀活動,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形式之一。 那達慕 全民狂歡之節 “那達慕”在蒙古語中的意思為“游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歷史悠久的摔跤、賽馬、射箭“男子三藝”大賽,現指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蒙古國的那達慕定在每年的7月11至13日,即蒙古的國慶節,全國有5天的假期。每年此時,那達慕都吸引了無數民眾前來參加,場面極其熱鬧。 ◎早先的祭敖包 那達慕由“祭敖包”儀式演變而來,是蒙古牧民在長期游牧生活中流傳下來的一項特色競技項目,如今已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敖包”最初只是牧民在游牧過程中用石頭或沙土堆砌的“堆子”,主要用來標記游牧的路徑和地界。后來,當游牧民族有了自己的宗教,敖包遂變成他們祭祀神靈的地方。 2015年,蒙古烏蘭巴托那達慕大會賽馬中兩名年輕的騎手正在穿越終點線。 在草原上隨處都可見敖包的“身影”,有的是單獨的敖包,有的是幾個聚在一起的敖包群。在蒙古人心中,敖包象征神靈的住地。牧民們每次經過敖包的時候,都要下馬參拜,在上面添幾塊石頭或幾捧土,祈愿給家人帶來平安吉祥。 “打羊拐”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那達慕新增了一項游戲“打羊拐”。人們用四方形馴鹿角制成的“子彈”擊向3米外的小巧羊拐,看上去很像蒙古版本的飛鏢大賽。羊拐指羊踝骨,又叫“沙嘎”“嘎拉哈”,是草原牧區人人喜歡的一種娛樂玩具,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它在遠古時期曾被用于占卜活動,后來又作為蒙古、鮮卑、契丹、女真在軍事戰術上模擬演習的棋子。 每到夏秋之際,正是牛羊肥壯的好時候。牧民們聚在敖包附近,舉行一場盛大的祭敖包儀式。祭祀完成后,他們將繼續進行摔跤、唱歌、跳舞等慶?;顒?。 與祭敖包相比,那達慕更注重“娛樂”和“游戲”。據傳,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后,親自組織過“那達慕”大會。他的侄子葉松海洪霍都爾參加了射箭競技,在110米外一箭正中目標,得到了成吉思汗的嘉獎。此后,蒙古便規定將摔跤、賽馬、射箭歸為“男子三藝”,并要求每個蒙古男子都要精于練習。 ◎首都的那達慕 每一年的那達慕盛會,蒙古各部落都會舉行各種慶?;顒?,最盛大的慶典活動是在首都烏蘭巴托舉行的那達慕。節日期間,全國各地的牧民身著節日盛裝,不遠千里趕到烏蘭巴托,參加各種比賽和慶?;顒?。外國游客和記者也會前來看盛會,首都的街道頓時變得熙熙攘攘、人潮涌動。 開幕式一般在中央體育館舉行,雖然體育館能夠同時容納上萬人,但入場券依然一票難求,有的人排了一天一夜的隊伍才能買到票。開幕式的表演規模非常宏大,有閱兵式、古代軍隊展示、老式汽車巡展、傳統民族歌舞、大型健美cao和摔跤等,每年的參演人員都會過萬。 7月11日上午,國家領導和各國嘉賓步入會場,騎兵儀仗隊從國家宮將象征戰無不勝之神的“九尾白纛旗”恭敬請出,一路護送到那達慕會場。接下來,國家領導致開幕詞,宣布慶祝大會正式開始。在每一年的盛會現場,都有四五百名國內外著名歌唱家、舞蹈家、藝術家登臺獻藝。到了晚上,烏蘭巴托人民廣場還會舉辦超大型的免費音樂會。 開幕式結束后,摔跤、射箭、賽馬等競技運動在不同場地展開了比賽。來自蒙古各地的幾百名摔跤高手要一對一進行淘汰賽,直到最后決出冠軍。摔跤是蒙古人最關注的項目之一,每年的摔跤冠軍都要受到民族英雄般的追捧和愛戴。 與此同時,幾百名男女射箭手和上千匹駿馬也開始了激烈的角逐。射箭源于蒙古傳統的狩獵活動,毫不夸張地說,蒙古人幾乎個個都是神箭手,當年成吉思汗由馬上奪得天下,靠的就是精騎善射的蒙古騎兵。傳統的蒙古射箭比賽分為靜射與騎射兩大類,射手使用牛角弓、皮筋弦、木質箭等,射程只有10~20米的距離。靜射時靶心是活動的,箭射到中心,靶心就會脫落。射箭比賽中最受歡迎的便是騎射,參賽選手們個個穿著色彩鮮艷的民族服裝,騎馬馳騁在賽道上。按照規定,每位選手每輪一馬三箭,分別射向賽道上的3個靶位,如果一輪跑完3箭還沒有射完,就會被認為水平低下。 蒙古人生于草原、長于草原,從小練就一身精湛的騎術,走馬、跑馬、顛馬、馬術舞蹈、馬術雜技、高難度騎術等項目都是他們鐘愛的競技。騎術與其說是比賽,不如說是一場場精彩的表演,賽場上駿馬齊奔、人歡馬嘶,處處體現著速度與力量之美。中場休息時,觀眾們還可以來到賽場附近滿足一下口腹之欲,那兒全是一排排商販小鋪,擺滿了各種琳瑯滿目的美食小吃。 2006年蒙古烏蘭巴托那達慕大會盛況 摔跤是蒙古人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因有其獨特的服裝、規則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摔跤。 蒙古袍 蒙古服飾中最有特色的就是蒙古袍,可分為皮袍、棉袍、布袍、錦緞袍等。一般來講,蒙古人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和棉袍。天氣嚴寒時,婦女多在袍子外面加穿坎肩,男子通常加穿馬褂??傮w來看,男式蒙古袍注重寬松舒適,女式蒙古袍則突出了緊身華麗。 ◎漫長的發展史 很早以前,蒙古人以狩獵為生,用打獵得來的獸皮加工制作衣服。后來,隨著畜牧業的發展,用畜皮加工成的衣服因簡樸實用而越來越受歡迎,羊皮衣一度成為主要服裝。 皮帽、坎肩、袍子、靴子代表了蒙古人傳統服飾。 剛開始,羊皮只用來做短衣,用繩子將兩襟交叉系在腰間,既簡單又保暖。后來,為了騎馬時能保護腿部,也為了方便和衣而臥,羊皮衣逐漸加長變成了羊皮袍,形成蒙古袍的雛形。進入鐵器時代,齊膝長袍、貂皮冠、革帶、靴子已成為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主要服飾。 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之前,由于相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各部族的衣冠服飾基本相同,僅在某些款式風格方面略有不同。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之后,統一了服飾的款式風格和基本色彩,頒布法令嚴格規定,從皇帝到百姓,在什么場合什么地點適合穿什么樣的服飾,把草原服飾文化提高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當時,由于帝國版圖的擴張,歐、亞兩洲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源源不斷地輸入蒙古地區,為蒙古服飾提供了很多裝飾材料,舒服的棉布和精美的綢緞受到蒙古貴族的歡迎。波斯歷史學家志費尼曾在《世界征服者史》中描繪了蒙古袍的華麗:“他們的日常服飾都鑲以寶石,刺以金鏤?!碑斎?,作者描繪的肯定是富裕貴族的穿著,他們主要穿用綢緞、錦綢、毛料以及各種珍貴獸裘制作的華麗蒙古袍,貧窮者一般穿用羊、山羊、狗皮或粗布、棉花、粗毛制作的蒙古袍。 早期的蒙古袍男女服裝樣式大致相同,不像后來流行的高領口,而是右衽交領,由左邊到腋下有開衩,右邊有三扣,左邊有一扣,少數為方領,腰間密密打作細折,以腰帶束腰,以便騎馬時保護腰肋。此外,已婚婦女還常穿一種非常寬松的長袍,在前面開口至底部。 身穿蒙古袍的女子射箭選手 如今,蒙古袍成了蒙古人男女老幼都愛穿的長袍。蒙古語稱其為“特爾為克”,大多都是大襟長袍。男袍常見藍色、棕色、灰色,女袍常見紅色、綠色、紫色。蒙古袍長而寬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長袖高領,右開襟,紐扣在右側,領口、袖口、邊沿處鑲以色彩鮮美的花邊。這種袍子很適應牧區的生活環境,樣式肥大利于護膝防寒避風,袖長、領高又可以起到冬季防寒、夏季防蚊的作用。 ◎最佳搭檔 坎肩、腰帶、靴子可謂是蒙古袍的最佳搭檔。關于坎肩的來歷,據說由忽必烈的皇后弘吉剌·察必親自設計?;屎蟛毂貫榱俗尯霰亓以隍T馬征戰或騎獵時既方便又保暖,便設計了一件“比甲”?!氨燃住笔且环N有裳無衽、后邊比前邊長一倍、無領無袖且綴以兩袢的衣服,它流傳到民間后漸漸變為坎肩,現又成了搭配蒙古袍的一種經典外套。 坎肩無領無袖,前面無衽,后身較長,正胸橫列兩排紐扣或綴以帶子,四周鑲邊,對襟上繡著鮮艷美麗的圖案,有的還綴有五顏六色的亮片兒,金光閃閃十分好看。蒙古婦女穿坎肩時,一般不扎腰帶。 腰帶是蒙古服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扎腰帶既能防風抗寒,騎馬持韁時又能保護腰肋,而且還是一種漂亮的裝飾。蒙古腰帶一般多用棉布、綢緞制成,長約3~4米,色彩多與蒙古袍顏色相協調。蒙古男子扎腰帶時,為了騎乘方便,多把袍子向上提,而且束得很短,顯得精悍瀟灑。腰帶上通常會掛著“三不離身”的蒙古刀、火鐮和鼻煙壺。蒙古女子扎腰帶時則相反,要將袍子向下拉展,顯示出自己嬌美的身段。 身穿蒙古袍的樂師使用蒙古典型樂器馬頭琴演奏樂曲 蒙古人穿靴子的歷史很久遠,在《蒙古秘史》《馬可·波羅游記》中均有記載。蒙古靴是蒙古人在長期的勞動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在騎馬時能護踝壯膽勾踏馬鐙,行路時又能防沙防害減少阻力,而且有防寒防蛇的作用。按照材料來分,蒙古靴大致可以分為皮靴、布靴、氈靴等;按照樣式來分,蒙古靴大致可以分為尖頭靴、圓靴、小尖頭靴等;按照高矮來分,蒙古靴又可以分為高靴、中靴或矮靿靴。但無論哪一種蒙古靴,做工都非常精細考究,靴幫、靴靿上還繡制或貼有精美的花紋圖案,展現出nongnong的民族風情。 蒙古刀 蒙古刀是馬背民族不可缺少的深愛之物,蒙古語中稱其為“呼圖嘎”。它外形美觀又非常實用,既能用來宰畜吃rou,還能用來健身防身、鎮宅辟邪,或者是當作裝飾品、藝術品。由于蒙古刀承載著勤勞、和平與吉祥的祝福,故而又成為人們互相饋贈的首選禮物。 ◎男子的身份標志 在蒙古國的傳說中,美麗的長生天賜予蒙古人“三大寶”和“三小寶”。三大寶為蒙古包、草原、牛羊,三小寶為蒙古刀、馬頭琴、奶酪工藝。在蒙古人心目中,蒙古刀是長生天所賜的圣物,能帶給主人好運和平安。 很久以前,蒙古刀僅是牧民們隨身攜帶的生產及生活工具,捕獵、吃rou都少不了它。由于蒙古人非常重視美化隨身物品,便把自己的武器,如弓、矛、劍、盾、箭筒等加以裝飾。于是,蒙古刀的造型越來越精巧,紋飾越來越華麗,制作工藝也越來越精湛。它不但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品,而且是蒙古男子某種身份的標志。在蒙古當地,沒有佩帶蒙古刀的男子會被女子看不起。 精美的蒙古刀 ◎精美的藝術品 完整的蒙古刀一般包括以下部分:刀、刀鞘、火鐮、勃勒、托海牌(托海鉤)、連接索、筷子。蒙古刀的尺寸一般在十幾厘米到幾十厘米不等,可分為男式刀和女式刀,男式刀要比女式刀寬大一些,通常帶有火鐮;女式刀講求精巧秀麗,一般不帶火鐮。 蒙古刀的刀身為單刃直刀,采用優質鋼材鍛打精磨而成。刀柄和刀鞘常用鋼、木材、牛角、獸骨、獸皮等材料制作,采用鏤、雕、模壓、鑲嵌等工藝,表面雕有精美的花紋,或鑲嵌著五顏六色的珍貴寶石,顯得古樸雅致或粗獷大氣。有的蒙古刀會將整段刀鞘包裹著金屬皮,上面雕刻復雜的花紋,再鑲嵌名貴的石頭、珊瑚等,看起來更顯精美華貴。刀鞘上筷子的插孔一般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并排置于刀鞘一側,另一種是分別置于刀鞘兩脊上。 蒙古刀展示出蒙古人的精湛工藝,它從來不是一種械斗工具,人們更樂意把它當作一件禮物送給尊貴的朋友。時至今日,草原上的蒙古男人除了練習騎馬、射箭與摔跤外,通常還必須佩帶一把上好的蒙古刀,因為它象征著男人像鋼鐵一樣堅強。這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一直銘刻著蒙古游牧民族的輝煌歷史,同時也體現出蒙古人在制作技藝方面取得的極高成就。 鼻煙壺 鼻煙壺是蒙古男子隨身攜帶的裝飾品之一,一般被裝進荷包里,揣在懷里或者掛在腰間。用鳳凰石、瑪瑙、珊瑚、玉石、水晶、琥珀等材料制成的各種鼻煙壺很受蒙古人的歡迎,他們相信白玉鼻煙壺可以保佑主人身體不受外傷,珊瑚鼻煙壺能為主人帶來好運……若在路上遇到熟人或去別人家做客時,還可以拿出鼻煙壺敬遞給對方,或者以互相交換鼻煙壺來表示相互尊重。 蒙古馬 馬是游牧民族最忠誠的伙伴,蒙古人與馬之間的感情早已超越了人與動物的界限。許多蒙古牧民都將馬視為最重要的朋友,甚至把馬的生命看作是自己的第二生命。在日常話題中,蒙古人經常把別人夸贊為草原上的駿馬,從中即能看出人們對馬的熱愛之情。 ◎人類的朋友 悠閑吃草的蒙古馬 與常見的高頭大馬相比,純種蒙古馬有著較為明顯的特征:體形矮小卻擁有強健體魄,性格彪悍卻對主人非常忠誠。在賽場上,蒙古馬是有名的奔跑健將,奔跑速度絲毫不亞于其他高頭大馬,而且它們的耐力也比其他馬種要強悍許多,生來不畏寒冷,在極端生存條件下擁有頑強的生命力。在戰場上,蒙古馬向來忠誠勇敢,伴隨著主人沖鋒陷陣絕不退縮。在關鍵時刻,它們甚至可以為了保護主人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良好的體質與剛勇的性格注定了蒙古馬會成為游牧民族的最佳伙伴,即便在和平年代,它們依然在遼闊的草原上表現不俗。蒙古馬是無怨無悔的勞動者,為牧民生活做出了許多貢獻,不僅是牧民們的交通工具,而且在放牧和負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雖然歷盡艱辛,這些可愛的朋友們卻毫無怨言,還常常表現出為主人分憂的特質。 蒙古馬渾身都是寶,潔白的馬奶如同母親的乳汁一般哺育著草原牧民。人們用它制成了香甜的馬奶酒,與其他酒相比,馬奶酒具有治療肺結核、氣管炎、貧血、消化不良等疾病的神奇功效,是深受民眾歡迎的一種營養性飲料。 ◎賽場上的“萬馬之首” 在蒙古各地舉行的大小賽事上,蒙古馬一向扮演著重要角色。一般來說,每一場比賽獲勝之后,騎士不但能夠獲得很高的榮譽,參賽馬匹的身價也會隨之暴漲。 蒙古境內的大規模馬賽均由地方政府主持,主要分為賽奔馬和賽走馬兩大類。賽奔馬是比速度與賽程,主要由青少年參加;賽走馬是比毅力與平穩,主要由中老年人參加。傳統的蒙古式賽奔馬都不備馬鞍,騎士不穿靴子,這樣可以考驗騎士,馬也不受束縛而能加快奔跑速度。賽程通常是25~35千米,終點就設在會場。 比賽前需要做好充分準備,比如選擇最好的騎手,物色最好的駿馬。凡是有經驗的騎手,都會事先對自己的馬匹進行精心調教,比如按時吊拴控制飲食,使馬匹脂膏皆凝聚于脊,腹小而堅,臀大而實,通過吊控使馬匹虛膘堅實凝聚,達到盡力奔跑而氣不喘等。 參賽的馬匹一般會按歲數來劃分小組,獎品的規格也按馬匹的歲數而有不同。比賽即將開始的時候,賽場洋溢著熱烈的氣氛,騎手們會一邊遛馬一邊唱著“哏高”之歌,不斷地吆喝著、歡呼著,借此鼓勵自己的賽馬。如果某一匹蒙古馬成為冠軍馬,它將獲稱“萬馬之首”,它的主人亦會獲得一筆豐厚的獎金。 蒙古馬生命力很強,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為粗放的飼養管理。 蒙古摔跤 摔跤是蒙古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蒙古語將其稱作“搏克”,意思是“結實、團結、持久”,并將摔跤手稱作“搏克·巴依勒德呼”。早在13世紀時,這項運動便在蒙古草原上盛行起來,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如今它已成為祭敖包和那達慕大會上的主要比賽項目之一。 ◎悠久的歷史 關于蒙古摔跤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世紀的匈奴時代??脊艑W家在匈奴墓中發現的長方形銅雕塑上,有兩個穿著緊腿長褲赤裸上身互相彎腰扭抱的圖紋。左邊人用左手緊抓對方后胯,右手摟住對方腰部,右邊人的兩只手分別抓著對方的腰和腿,二人相持不下,看上去都想用力摔倒對方。在另一處大型巖畫遺址中,也發現了匈奴人的摔跤場面:兩個健壯的摔跤人上肢相接兩腿相切,正在深山曠野中比試高低。 其實,摔跤在古戰場上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攻擊手段。在冷兵器時代,交戰雙方都穿著厚重的盔甲,即使拳打腳踢也不痛不癢,沒有多大的殺傷力,甚至連刀劍有時都起不到殺敵的作用。但是,如果能將身著鎧甲的敵人重重摔倒在地,便能即時給對方造成嚴重傷害,若是正巧脆弱的關節或要害部位先著地,肯定避免不了傷殘或致命。 16世紀,阿巴岱汗和他的王后在觀看傳統摔跤壁畫。 那達慕大會的摔跤比賽中,兩名選手竭盡全力想要取得一個好名次。 因此,蒙古人非常崇尚這種在戰場上威力十足的搏擊術。到了成吉思汗時期,它已成為軍隊的必修課之一,也是軍隊選拔力士的依據和重要手段。在歷史上,蒙古人雖然鮮有下馬戰斗的記錄,但蒙古摔跤的確是為在戰場徒步搏殺而量身打造的一種搏擊術。后來,隨著冷兵器退出歷史舞臺,摔跤逐漸變成了一項體育項目,娛樂功能隨之取代了實戰作用。 蒙古摔跤的影響力非常廣泛,格魯吉亞摔跤手的著裝與蒙古幾乎相同,俄羅斯的“桑搏”與中國摔跤也都深受影響。13世紀,蒙古征服金國后,當地的女真人高度蒙古化。到了后金時期,滿洲“布庫”成為八旗軍的重要訓練項目,其實就是蒙古的搏克?,F今中國摔跤的正統為北京跤,而北京跤的前身正是滿洲布庫。 ◎特色摔跤服 蒙古摔跤具有非常獨特的民族風格,僅摔跤服就帶有nongnong的民族風情。一般常見的上身服裝為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緊身短背心,背心上釘有數行銅釘和銀釘,看上去威猛有力,背面印有吉祥的圖案,蒙古語稱“昭達格”。下身服裝是用5米多長的白綢和各色綢緞制成的肥大套褲,褲子前面雙膝部位繡有各種動物、花卉等吉祥的圖案,腰間系著紅、藍、黃三色綢子做的短裙,蒙古語稱“希力布格”。腳上則穿著傳統的蒙古靴或者馬靴,頭上纏著紅、藍、黃三色頭巾,脖子上還掛著五彩飄帶。據說這些彩帶是摔跤手在一定級別的比賽中獲得優勝的象征,彩帶越多,意味著獲得的優勝越多,這位摔跤手的威望也就越高。 現為蒙古國會議員的bat-erdene,曾獲1985、1986、1989三屆世界桑搏錦標賽重量級冠軍。 摔跤手在比賽前通常會揮舞雙臂,高唱著“烏日雅”挑戰歌以助聲勢。唱過三遍后,雙方跳躍而出,踏著矯健的舞步,在向觀眾禮貌致意后,立即開始互相搏斗,或是盤旋相持,或是腿膝互擊,比賽瞬間進入高潮。觀眾只見摔跤手的希力布格張開又落下,彩帶飄來飄去,如蒼鷹展翅沖向獵物一般。 ◎嚴謹的規則 早期的蒙古摔跤比賽盛行自由式摔跤,規定將對方摔倒后仍然可以相搏,直至對方雙肩著地才算贏家。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參賽者可以用各種手段去制服對方,經常發生傷殘和死亡的事故。 為了避免意外發生,現在的蒙古摔跤大多是立式摔法,采取單淘汰的方式,一局定勝負,膝蓋以下任何部位著地均為先敗。在比賽過程中,選手可以抓住對方的摔跤衣、腰帶、褲帶,但不許抱腿,不準打臉,不準突然從后背把對方拉倒,不許觸及眼睛和耳朵,不許拉頭發,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蒙古摔跤手有很多摔跤技巧,可由捉、拉、扯、推、壓等30多個基本技巧,演變出300多個技術動作,主要以各種腳絆借助對方的力量取勝,經常出現相持幾小時甚至幾天不分勝負的激烈場面。 正因為技藝高超,蒙古在柔道、自由式摔跤、相撲等各類摔跤賽場上縱橫天下,戰績赫赫:在歷屆桑搏世界杯上奪得19次冠軍,在世界桑搏錦標賽上獲過56枚金牌,有36名蒙古摔跤手成為世界桑搏冠軍。明星人物有獲得1974年世界錦標賽重量級冠軍和1975年世界自由式摔跤錦標賽重量級冠軍的bayanm?nkh,獲得1985、1986、1989三屆世界桑搏錦標賽重量級冠軍的bat-erdene,獲得2008年奧運會重量級柔道冠軍的tuvshinbayar,獲得2013年世界格雷西柔術冠軍賽超重量級與無差別級冠軍的sugarjargal等。到了2014年,蒙古摔跤又榮耀當選奧運會新項目,成功入圍2020年東京夏奧會和2024年夏奧會。